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型与对侧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48例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声门上型喉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均行颈廓清标本的病理连续切片,颈廓清标本采用透明淋巴结摘出连续切片法.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与对侧转移的关系及生存分析.结果:115例标本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6.4%;其中单发型转移39例,多发型转移34例,融合型转移42例.单发型转移对侧转移率为5.1%,多发型为44.1%,融合型61.9%,对侧转移并且与肿瘤跨中线侵犯和临床N分级相关.单发转移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5%和74.4%;多发转移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8%和41.2%;融合转移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61.9%和35.7%.结论:多发型和融合型转移患者应行对侧颈廓清术,颈淋巴结转移类型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关超;郭星;潘子民;姜学钧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fMRI)评价耳蜗前庭神经畸形患者是否有人工耳蜗植入指征的可能性.方法:对1例15岁双侧耳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前进行听力学、影像学检查及fMRI综合评估.结果:纯音测听和听觉脑干反应显示患者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双侧均未引出.颞骨薄层CT显示内耳畸形(不全分隔Ⅰ型),MRI斜矢状位重建显示耳蜗前庭神经畸形.fMRI显示左耳给声,1000 Hz 100 dBHL,右侧听皮层被激活;右耳给声,双侧听皮层均未见激活.左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个月开机,患者对声音有反应.结论:结合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fMRI可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尤其是在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耳蜗前庭神经发育畸形时,更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作者:程岚;杨军;吴皓;黄琦;曹雯君;李玉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以鼻中隔软骨作为移植物,鼻内镜下经筛窦修复眼眶内壁爆裂性骨折的方法.方法:采用鼻内镜下经筛窦修复18例眶内壁骨折的患者,以鼻中隔软骨作为移植物,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0.5~1.0年,18例患者全部达到治愈标准,无移植物脱出.结论:以鼻中隔软骨为移植物行鼻内镜下经筛窦眶内壁骨折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直观、微创、组织相容性良好等特点.
作者:文开学;王湘;张宇皓;曹淑琴;王文超;栗向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调查云南昆明地区儿童鼻窦炎的患病率,探讨儿童鼻窦炎性疾病与CT诊断的相关性,为儿童鼻窦炎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因各种原因需行螺旋CT检查的儿童3649例,其中无鼻窦炎相关病史儿童2114例,有鼻窦炎相关病史患儿1535例,计算各年龄阶段鼻窦炎患病率,并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鼻窦炎性病变患病率在>3~8岁较高,CT诊断与临床鼻窦炎诊断有中高度一致性(P<0.01).结论:儿童鼻窦炎防治应以学龄儿童为重点,鼻窦CT是临床评估的有利依据.
作者:张铁松;石浩;林建云;赵生全;陆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个性特征情况.方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艾森克人格测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维度下降为明显;个性特征无明显差别;有焦虑倾向,无明显抑郁情绪.结论:应重视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及个性特征变化,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进一步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法.
作者:柯霞;钱迪;朱丽敏;洪苏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发病及恶变的关系.方法:将57例NIP患者分为不伴恶变组(45例)和伴恶变组(12例),应用 PCR技术,检测其HPV6、11、16、18等4个型别的HPV-DNA,同时以30例鼻息肉患者为对照组.结果:57例NIP患者HPV-DNA总阳性率为64.9%(37/57).不伴恶变组HPV-DNA阳性率为60%(27/45),均为单一的低危型HPV11型感染;伴恶变组HPV-DNA阳性率为83.3%(10/12),以检出HPV16、18型DNA为主,其中5例为双重感染(4例为HPV16、18型,1例为HPV11、16型),4例为单一型HPV16型感染,1例为单一型HPV11型感染.而30例鼻息肉患者均未检出HPV-DNA.结论:HPV在NIP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而高危型HPV16、18型与NIP恶变可能密切相关.
作者:钟振华;闫艾慧;姜菲菲;魏宏权;姜学钧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临床上舌下含服免疫治疗脱落原因、规范治疗及相应对策.方法:230例尘螨过敏为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均行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按入组先后时间分为一般治疗组(104例)和干预治疗组(126例),前者按一般诊疗常规进行,后者采用系列措施加强患者管理及医患沟通,随访2组脱落及治疗规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一般治疗组1年内脱落率为45.19%,干预治疗组为18.25%,治疗2个月内的脱落率高.脱落原因中前3位为疗效不佳、时间(地域)原因及不良反应.一般治疗组中不规范治疗即漏滴者多于干预治疗组,漏滴原因中前3位为遗忘、感冒咳嗽停用、药物用完后中断.结论:舌下含服免疫治疗1年内脱落率高,经干预及加强患者管理后可显著降低脱落率,增强治疗的规范性和依从性.
作者:陈建军;孔维佳;项济生;鲁忠元;周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钙激活氯通道1(hCLCA1)和黏蛋白MUC5AC在变应性鼻炎黏液高分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和7例正常人(对照组)hCLCA1和MUC5AC在下鼻甲黏膜的表达水平.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hCLCA1 mRNA表达阳性,而对照组未出现hCLCA1 mRNA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变应性鼻炎组MUC5AC mRNA表达和MUC5AC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均P<0.01);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hCLCA1 mRNA表达与MUC5AC 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直线正相关(r=0.752、0.694,均P<0.05).结论:hCLCA1 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变应性鼻炎黏液高分泌中起着关键作用,抑制hCLCA1的表达将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吴文丽;甄宏韬;崔永华;褚汉启;王丽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鼻部角化棘皮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报道1例39岁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行鼻部肿物切除术及鼻外形重建,术后随访0.5年未复发.结论:角化棘皮瘤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低度恶性皮肤肿瘤,有特殊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易与鳞状细胞癌相混淆.
作者:王涛;朱习平;刘蓓;韦海明;成先桂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湖北荆门地区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患者常见变应原分布情况,及主要变应原尘螨的致敏状况,为荆门地区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调查、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25例疑似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患者,采用10种常见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行皮肤点刺试验和特异性IgE检测,按年龄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比较2组变应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和尘螨变应原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425例疑似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中298例为阳性反应,其中伴变应性哮喘89例.屋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高,分别为292例、289例,其次分别为艾蒿45例、豚草31例、真菌Ⅰ19例、真菌Ⅱ15例、春季花粉Ⅱ14例、多价兽毛14例、春季花粉Ⅰ9例、多价羽毛3例.儿童组粉尘螨、屋尘螨皮肤试验和SIgE检测有很好的相关性,其强阳性率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尘螨为湖北荆门地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主要的变应原.
作者:赵艳;黄芳;何荆培;邓萍萍;周平;周净洁;赵喜桂;杨自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广东省佛山地区处于珠三角腹地,气候炎热潮湿,陶瓷、纺织等支柱产业一度给城市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变应性鼻炎是佛山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了解和分析佛山地区常见变应原的分布情况,对预防和治疗该地区的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科对2007-07-2008-12共15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了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邝立;冯惠玲;梅晓峰;范艳霞;冼小燕;杨健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与转归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它包括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及术后定期术腔清理换药治疗2个阶段.手术目的在于通过彻底清除鼻腔病变组织,改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促使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功能恢复.
作者:尹志华;董明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尽管有关上颌窦自然开口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1],鼻内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开放与扩大仍然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操作规范.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自然开口被全面扩大开放的上颌窦,术后黏液纤毛输送系统多数并没有沿着正常的生理途径进行传输[2].
作者:许成利;许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亦称脱敏治疗,是目前已知的惟一能够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晓东;项济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鼠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用卵清蛋白行腹腔注射基础致敏,继之鼻局部激发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β-actin(内参照)为0.49±0.07,对照组大鼠鼻黏膜中BDNF/β-actin(内参照)为0.28±0.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在大鼠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陶锋;张凤兵;黄志纯;孙宝宾;冯旭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