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781
  • 国内刊号:42-1764/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198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年6期文献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空腹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OSAHS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40例,OSAHS患者组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5,26 例)和非肥胖组(BMI<25,14例)2个亚组.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用酶联免疫方法测血清脂联素浓度.结果:①扣除BMI的影响后,OSAHS患者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②OSAHS 患者组无论肥胖与否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与BMI、AHI呈负相关,与低血氧饱和度呈正相关.结论:除外年龄、BMI因素的影响,OSAHS患者的空腹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OSAHS患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独立于年龄、BMI与其AHI和低血氧饱和度存在相关性,推测OSAHS是引起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的原因之一.

    作者:周丽媛;王斌全;张芩娜;杨向茹;皇甫辉;夏立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2例颈静脉源性耳鸣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颈静脉源性耳鸣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 例诊断为颈静脉源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对接受颈内静脉结扎术后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结果:术后1周内,7例诉耳鸣明显减轻或消失,5例无明显改善.远期随访到5例近期明显减轻的患者,其中3例耳鸣无改善,2例耳鸣明显减轻(2/7);远期随访到2例近期耳鸣无明显改善者,其中1例耳鸣无改善,另1例加重,发展为啸鸣音.远期随访时间为术后1~5年.随访到的7例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颈静脉源性脉动性耳鸣为一排除性诊断,并无金标准,单纯依据脉动性耳鸣病史,按压颈内静脉耳鸣明显减轻或消失,以及耳部CT和颅脑MRI排除相关占位性病变并不足以诊断,联合CT动脉及静脉检查有助于排除硬脑膜动静脉瘘、乙状窦憩室等病变.通过颈内静脉结扎术治疗颈静脉源性耳鸣仍存争议.

    作者:张毅博;王武庆;戴春富;陈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诊治(附5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2-2008-10,经我科收治HT合并PTC患者51例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术前行甲状腺相关抗体检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升高5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增高15例;术前B超均发现甲状腺存在实质性肿块,发现伴有钙化灶22例,占43.14%,提示恶性者5例;3例外院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其中提示可疑癌细胞2例,高度怀疑恶性者1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8~100个月, 失访2例,随访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发生,无瘤生存至今.结论:HT伴有甲状腺结节者应警惕恶性可能,术前结合TG-Ab、TPO-Ab、B超检查、FNA综合分析有助于HT合并PTC的诊断,手术治疗是针对HT合并PTC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手术原则可依照PTC的治疗原则.手术治疗疗效好,预后好.

    作者:陈佳瑞;王家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中国人嗓音共鸣功能的声学基础研究

    目的:探索核心单韵母共振峰随着年龄增长的发展规律以及性别的差异;为言语共鸣障碍的评定及治疗奠定研究基础.方法:随机选择2 492例被试者,男1 318例,女1 174例;被试者均接受/a/、/i/、/u/的标准普通话跟读录音.采用D1200数字录音机进行标准录音,并将声音文件导入实时言语测量仪提取共振峰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核心单韵母共振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显著的变化(P<0.05),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变化主要体现在F1方面;在性别方面,主要反映F2以及共振峰幅度差(ΔA)差异的显著性;核心单韵母间的共振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F1、F2受到年龄、性别及核心单韵母(a、i、u)因素的显著影响;②F1、F2随年龄的增长与F0的发展存在关联.

    作者:万萍;黄昭鸣;郑钦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大型鼻咽血管纤维瘤术中翼丛静脉的处理

    目的:大型鼻咽血管纤维瘤向颞下窝深入扩展时,翼丛静脉(pterygoid venous plexus,PVP)术中凶猛出血的问题尚未见专题探讨,特报告以供参考.方法:我院1981-2009年共收治鼻咽血管纤维瘤44例,其中大型鼻咽血管纤维瘤26例,按Fisch分型Ⅲ型16例,Ⅳ型10例.术中出血量200~5200 ml.回顾分析术中出血的多种因素,并对3例典型病例的术中所见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例在DSA技术有效栓塞颈外动脉对肿瘤的供血支以后,术中颞下窝出血所见和影像学资料,都明确提示PVP受损是术中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PVP位于颞下窝内,并与头面部静脉交通,彼此之间缺少瓣膜.PVP一旦有较大损伤,头面部各方面的呈暗红色的静脉血液即迅猛从破损处涌出.若为初次手术,由于PVP完整并有脂肪垫包绕,术者可细致地将肿瘤与PVP分离,一般可以不出血.若初次手术未能全切,多半是以出血告终,则再次手术时PVP、肿瘤、肌肉和瘢痕组织往往粘连在一起,分离较难而容易出血.采取适当入路,在明视下分离颞下窝的肿块,妥善止血,而不采用手指和器械盲目快速剥离的办法,可望减少出血并达到全切肿瘤的目的.

    作者:李志春;林昶;林功标;方哲明;张晖萍;陈缪安;周爱东;兰书湛;易自翔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鼻咽癌淋巴管和微血管同期检测与预后

    目的:观察微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在鼻咽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对鼻咽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106例鼻咽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微血管和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CD34和D2-40同期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肿瘤周边及中心区域微血管和淋巴管分布状况,跟踪随访36~45个月,分析其与鼻咽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06例鼻咽癌患者组织标本中,微血管和淋巴管染色均呈阳性表达,瘤周微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均大于瘤内.单因素分析显示瘤内微血管密度、瘤内和瘤周淋巴管密度与鼻咽癌复发转移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瘤周微血管密度与之不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内微血管密度和瘤周淋巴管密度是鼻咽癌复发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瘤内微血管密度高表达与鼻咽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微血管和淋巴管密度高表达是评估鼻咽癌预后不良的指标.瘤内和瘤周微血管、淋巴管在肿瘤复发转移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瘤内微血管和癌周淋巴管应成为鼻咽癌治疗的靶点.

    作者:李骥;王胜资;王纾宜;邹丽芬;阎小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复发性鳃裂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复发性鳃裂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功能性颈清扫术治疗复发性鳃裂畸形(瘘管和囊肿)患者15例的资料.结果:13例切口一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1例术后饮水呛咳,1个月后自行恢复,1例术后遗留Horner综合征.随访2个月~6年,除2例失访外,无一例复发.结论:功能性颈清扫术对于多次复发的第二、第三鳃裂畸形(瘘管和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张小萌;孔维佳;杨成章;刘邦华;熊新高;朱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小发卡状RNA联合脱氧核酶抑制鼻咽癌细胞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基因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小发卡状RNA单独及联合脱氧核酶对鼻咽癌细胞中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带绿色荧光报告基团的LMP1mRNA表达载体,小发卡状RNA及脱氧核酶按照阳性对照组、RNA干扰组、联合组和脱氧核酶组4组分别共转染HNE1细胞,观察分析计数细胞中绿色荧光表达情况,检测LM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联合组细胞绿色荧光OD值均数与RNA干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绿色荧光抑制率分别为86.31%和88.88%,比RNA干扰组抑制率75.15%高;EBV LMP1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提示联合组抑制效率较RNA干扰组高.结论:小发卡状RNA联合脱氧核酶能够提高抑制EBV-LMP1基因表达的效率.

    作者:王祎琴;洪苏玲;杨玉成;钱迪;柯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广东汉族鼻咽癌与DPB1-3'调控区多态性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人鼻咽癌和DPB1-3'调控区的相关性,寻找易感基因类型.方法:对104例广东藉的汉族NPC患者和105例广东藉对照者进行HLA-DPB1基因调控区分型及比较.结果:鼻咽癌组DPB1位点3'调控区BB基因型、B单倍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DPB1位点3'调控区BB基因型、B单倍型等位基因可能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王培;邹华;丁琳;陈秋坚;郑亿庆;吴玉萍;徐安龙;刘宜敏;孔月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

    目的:探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4-12-2008-12间本院收治的全部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6.4%和9.1%,中位生存期8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接受手术加术后放疗模式者预后较好.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预后极差;对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给予手术加术后放疗可能有利于改善其预后.

    作者:武要洪;孙传政;奚艳;孙瑞梅;费继敏;李晓江;隋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鼻咽黏液表皮样癌误诊为鼻咽血管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渐进性左侧鼻塞1年就诊.门诊纤维鼻咽喉镜检查见左侧后鼻孔及鼻咽顶部偏左侧一约2.0 cm×2.0 cm×1.5 cm的肿物,淡粉红色,表面光滑,可见血管网,触之质脆,易出血.鼻窦区无红肿及压痛,面部无麻木及疼痛.颈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肝肾功能正常.发病以来无流涕、鼻出血、耳闷及听力下降.鼻窦CT提示左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来自蝶骨.

    作者:孙红霞;孙晓萍;张晓惠;白图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甲状腺非典型腺瘤86例临床诊断及预后分析

    甲状腺非典型腺瘤较为少见,长期以来对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认识不一.笔者收集2003-01-2008-12江苏省肿瘤医院86例非典型腺瘤进行手术后预后分析,以探讨治疗方式与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刘方舟;朱岩;董明敏;张彤;张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IL-10水平在大鼠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的表达及意义

    自从高效低毒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显微血管、神经修复技术的提高使喉移植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喉为复合组织器官,移植喉排斥反应较强烈.近年来探索对排斥反应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细胞因子表达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从而尽早进行有效的免疫抑制干预引起了广泛关注[1-2].

    作者:陈刚;郑宏良;陈东辉;荆建军;张贤;曹婧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阻塞平面的测量方法及临床评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指上气道塌陷堵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具有潜在致死危险却易被人们轻视的疾病.OSAHS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上气道解剖结构性狭窄和周围软组织塌陷性增强为主要原因.应用PSG进行监测,以了解患者睡眠期机体的变化,确定睡眠呼吸暂停的性质(分型)和程度等.

    作者:钮燕;郑明秀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迷走神经劈开术治疗大鼠声带麻痹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劈开颈段迷走神经中喉返神经支修复大鼠声带麻痹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首先运用剥离法及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确定喉返神经支在颈部迷走神经中的位置,将60只SD大鼠被分为3组,实验组为迷走神经劈开术吻合组,切断右侧喉返神经,将其远断段与劈开的颈段迷走神经的喉返支吻合.对照组为喉返神经端端吻合组,切断右侧喉返神经后立即行神经吻合.正常组不做处理.术后3个月利用纤维喉镜及神经肌电图观察声带活动及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喉返神经束位于颈段迷走神经前内侧,单独成束,直径为总干的1/4.术后3个月2种手术方法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中准确定位,为手术操作提供了重要的解剖标志.迷走神经劈开术为喉返神经修复术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宏建;娄卫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