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的安全性,使其成为治疗某些甲状腺良性或恶性病变的主要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5年来施行的351例甲状腺全切术,手术前后均行电子喉镜检查判断喉返神经的功能.术前及术后当日、3 d和1周分别化验血清钙,并记录患者的症状.结果:术后1周内无症状低血钙发生率为47.01%,症状轻微者为21.37%,症状较重者为15.67%,永久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且需长期补钙治疗者为0.85%;无双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1.42%,永久性声带麻痹者为0.56%.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暴露喉返神经、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少强;姚小宝;白艳霞;闫利英;李随勤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研究MRP8和亲环素A(CypA)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与LS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技术对41例LSCC组织及41例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进行MRP8和CypA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意义.结果:MRP8和CypA在LSCC和癌旁正常组织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阳性等级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P8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的LSCC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的LSCC患者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P8的表达与LSCC组织的病理分化程度关系密切.MRP8和CypA在L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冯明亮;周建荣;魏莲枝;余林;董浦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对比研究鼻咽及口咽通气道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多平面术后缓解上气道阻塞的作用,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探讨鼻咽及口咽通气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靠性.方法:鼻咽通气道组为56例经PSG确诊为重度OSAHS的患者,术后置鼻咽通气道.口咽通气道组为45例经PSG确诊为重度的OSAHS患者,术后置口咽通气道,其余治疗2组相同.2组患者术后行心电、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呼吸困难、低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咽部疼痛不适情况.结果:多平面术后24 h内,鼻咽通气道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HR(82.3±2.65)次/min、SBP(124.5±13.95)mmHg、DBP(76.2±8.1)mmHg、RPP(10282.0±1481.7),口咽通气道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HR(93.4±2.89)次/min、SBP(135.1±16.5)mmHg、DBP(92.25±11.25)mmHg、RPP(12664.4±193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部疼痛鼻咽通气道组(1.71±0.45)分,口咽通气道组(3±0)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鼻咽通气道组0分,口咽通气道组0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氧饱和度鼻咽通气道组(95.2±1.6)%,口咽通气道组(95.41±1.3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4 h同组患者间在血流动力学指标(HR、SBP、DBP、RPP)、咽部疼痛、低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和口咽通气管在重度OSAHS患者同期多平面术后呼吸道管理方面均能很好的解除上气道梗阻.但鼻咽通气管具有更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及耐受性,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了依从性和安全性,是一种更安全、微创、有效方法.
作者:王杰;蒋振华;董钏;柳庆君;邓伟;刘国旗;陈莉凌;张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体外低氧和常氧培养条件下喉癌Hep-2细胞系在放疗前后CD133+细胞比例及生长抑制率的变化,探讨肿瘤干细胞在低氧介导的喉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常氧和低氧环境下培养人喉癌Hep-2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α的表达.细胞汇合约80%左右时后分别给予0、5、10、15、20 Gy的60Co照射,检测各组细胞放疗后不同时间细胞生长抑制率和CD133+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低氧和常氧条件下,Hep-2细胞放疗后24 h细胞增殖抑制率达到高峰,并随放疗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常氧组各个剂量和时间点的生长抑制率均高于低氧组,24 h、10 Gy时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CD133+细胞低氧和常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低氧组在各个剂量和时间点的CD133+细胞比例均高于常氧组,24 h、10 Gy时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癌干细胞在低氧介导的喉癌放疗抵抗中有重要作用,并提示阻断低氧因素可能会增强喉癌的放疗敏感性.
作者:王茂鑫;李晓明;路秀英;屈永涛;徐鸥;孙庆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EphA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新生血管生成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NPC和2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EphA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phA2的表达与NPC临床病理特征和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NPC组织EphA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鼻咽慢性炎症组织(P<0.01).EphA2阳性表达与NPC临床分期、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5).NPC组织中EphA2阳性表达者的微血管密度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结论:EphA2可能参与NPC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促进NPC的新生血管生成,与预后呈负相关.
作者:朱国臣;肖大江;陈琦;朱雅维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观察MEF2D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鼻咽癌患者的1~7年的随访资料,探讨MEF2D在鼻咽癌早期转移、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鼻咽癌患者的鼻咽部标本10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EF2D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生存分析.结果:①在鼻咽癌的4个临床分期中,MEF2D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分期越高,MEF2D表达阳性水平也升高;②MEF2D的单位吸光度值与灰度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865,P<0.01),免疫组织化学分级与灰度值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959,P<0.01);③放化疗后的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2.5%,在4个临床分期中,1期的生存曲线较4期生存曲线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鼻咽癌标本的MEF2D 4个分级中,生存曲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F2D的表达差异在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生存曲线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提示MEF2D与鼻咽癌的侵袭、转移性有关,与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关联.
作者:李咏玲;张龙城;农江;卞士霞;赵真;任毅;林欣然;卞修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影响颌面部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01-2010-12期间收治的86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原因、骨折类型、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82例愈合,成功率为95.35%.住院时间7~28 d,平均16.8 d.本文观察X4、X5、X6和X7的回归系数均<0.05,因此骨折类型、治疗时间、有无合并伤和治疗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颌面部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不同手术治疗成功率有不同,手术患者延迟治愈率为6.097%,保守治疗延迟治愈率为75%,2组患者延迟治愈率有差异,保守组高于手术治疗组.结论:骨折类型、治疗时间、有无合并伤和治疗方法等因素能够影响颌面部骨折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正茂;韩前超;刘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分析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SCPL)的疗效、功能,为SCPL的应用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01-2004-12期间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行SCPL术的115例喉癌患者,应用Kaplan-Meier法研究喉癌患者的生存结果.评估患者术后呼吸、吞咽、发声功能.结果:5年生存率为80.8%,拔管率为99.1%,平均拔管时间22.25 d,平均拔胃管时间9.57 d.环状软膏-舌骨-会厌固定术喉功能恢复优于环状软骨-舌骨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后发声功能均符合日常生活需要.结论: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取得相当好的肿瘤学及功能学结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素红;关中;彭解人;江远仕;李清明;徐志坚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支气管异物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梗阻的常见病因.对于异物史不明确、病史复杂的支气管异物患儿如果诊断、处理不当,将导致肺不可逆的损伤,甚至造成患儿窒息死亡.现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2008-01-2009-12期间经肺3D-CT诊断支气管异物的1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讨肺3D-CT在病史复杂的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范西惠;王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早期喉癌治疗的目标是既能彻底切除病变又能大限度地保留喉的功能.近年来,等离子射频消融等微创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之中.我科于2007年10月至今已尝试使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36例T1、Tis、T2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进行5个月~3年2个月的随访观察,疗效较满意,现将随访观察时间满2年的17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庆丰;刘得龙;宋伟;张悦;崔树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咽喉反流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咽喉部症状和体征的总称.临床症状主要为:声嘶,咽喉疼痛,咽部异物感,持续清嗓,慢性咳嗽,呼吸不畅感等;咽喉部体征则有声带后联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肉芽肿等.近年国内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笔者2009-08-2010-08期间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LPR患者89例,在不同治疗时间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军;高刚;马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血管内淋巴瘤是一种罕见、发生在淋巴结以外、进展迅速的恶性肿瘤,表现为小血管内大量增生的不典型淋巴样细胞,这种淋巴瘤极易累及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很少累及机体其他器官[1].大多数病例淋巴细胞形态为大细胞并表达B细胞标记,少数为T细胞和NK细胞[2-4].虽然多数血管内大量淋巴细胞聚集被证实是淋巴瘤[1,3],然而在很多组织活检中,可以看见脉管内淋巴细胞潴留的现象.对于发生在淋巴组织中的这种脉管内淋巴细胞大量聚集的现象是否都是淋巴瘤呢,目前认识还相当有限,因此易将其误诊为淋巴瘤.2007年有人报道了1例子宫内膜的脉管内淋巴样母细胞增生性病变,组织形态非常像血管内淋巴瘤,但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均支持为良性病变[5].本文报道2例扁桃体脉管内良性淋巴细胞聚集病例.
作者:孙屏;张熔熔;万佳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研究genistein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探讨其抗癌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检测不同浓度genistein在不同时间 对鼻咽癌细胞系CNE的生长抑制作用;透视电镜下观察鼻咽癌细胞演变过程、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Genistein可明显抑制CNE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随浓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尤以200 μmol/L组明显;Genistein诱导鼻咽癌细胞的早期凋亡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00 μmol/L时为49.9%;FCM分析发现genistein阻断CNE细胞生长于细胞周期的G2/M期;电镜观察到用药后凋亡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结论:Genistein对鼻咽癌细胞系CNE的生长有明显的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阻断细胞的生长主要在细胞周期的G2/M期,并且具有明显诱导CNE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阿依恒·曲库尔汗;尼力帕尔·阿力木;亚力坤·亚生;阿尔孜古丽·吐尔逊;刘立中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咽瘘是喉癌及下咽癌患者全喉切除术后、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咽瘘长期不愈不仅影响患者术后正常进食,而且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及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存活率与生活质量[1].目前咽瘘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对复杂咽瘘尤其是放疗后咽瘘的处理仍十分棘手.2006-07-2008-02期间我科采用胸锁乳突肌皮瓣和胸三角皮瓣联合修复喉癌、下咽癌术后放疗后咽瘘3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连贺;马桂琴;冯秀玲;刘吉娜;刘淑红;岳文慧;高珊;陆鸿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通过研究喉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唐氏综合征侯选区域1(DSCR1)基因的表达,了解其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DSCR1基因对喉咽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使用兔抗DSCR1抗体DCT3,检测DSCR1基因蛋白在喉咽鳞状细胞癌与正常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将其与临床资料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DSCR1基因表达阳性率94.9%,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9,P<0.01);DSCR1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SCR1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肿瘤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以及吸烟史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SCR1基因在喉咽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吕超;潘新良;高举;李臻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