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未合并变应性鼻炎(AR)及哮喘的OSAHS患儿血清Th1/Th2免疫平衡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收治的91例OSAHS患儿进行鼻内镜检查,并按其是否合并AR及哮喘进行分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血清中Th1细胞因子TNF-β和IFN-γ,以及Th2细胞因子IL-4和IL-5水平.收集105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同样分组并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合并AR,4例合并哮喘、6例合并AR及哮喘,未合并AR及哮喘65例.未合并AR及哮喘的OSAHS患儿中,血清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血清Th1/Th2免疫平衡相关细胞因子(TNF-β、IL-4及IL-5)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未合并变应性疾病的OSAHS患儿中,血清IFN-γ水平下降导致Th1细胞介导的保护性细胞免疫反应下降,引起Th1/Th2失衡而致病.
作者:施俊;吕静荣;吴皓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空蝶鞍合并脑脊液鼻漏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空蝶鞍合并脑脊液鼻漏患者8例,其中2例行1次脑脊液鼻漏修补术,4例行2次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1例行开颅联合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复发后保守治疗治愈.部分患者术后行腰大池引流1周,卧床3周.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出血,行开颅手术后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1例术后2年复发,保守治疗治愈;2例在3年后复发,再次手术1年未复发;1例1年后复发,再次手术修补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半年未复发;1例患者术后半年未复发;1例患者术后5年复发,后再次手术.结论:空蝶鞍合并脑脊液鼻漏的患者临床上少见,治疗以鼻内镜手术修补为主,但术后易复发,反复发作者可以考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需长期随访复查.
作者:翟翔;张金玲;刘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0-01-2011-10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例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5例采用鼻侧切开术,2例采用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1例为鼻内镜下联合柯陆进路手术,并对所有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22年,其中2例复发,分别在术后18个月和1年,经再次手术,未再复发.结论:鼻腔鼻窦异位脑膜瘤罕见,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诊断困难.终诊断需依赖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作者:古庆家;李静娴;樊建刚;何刚;刘世喜;梁传余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通过江苏省常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16种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汇总分析出本地区AR患者的主要变应原,为AR的合理防治及流行病学提供依据.方法:对4 242例临床疑似AR的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点刺试验阳性者2 638例,阳性率为62.19%;粉尘螨及户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以85.86%、83.55%列第1、2位,其次为蟑螂(11.49%)和葎草(9.82%),食入性变应原海虾(5.76%)列第5位,真菌(2.92%)排位靠后;各年龄段的主要变应原分布有差异;尘螨阳性等级为+++及++++的构成比在儿童组显著高于成人组(P<0.01).结论:本地区防治AR的重点应针对主要变应原尘螨.儿童与成人变应原亦有差异.
作者:姚聆清;邱建鹤;巢长江;毛建军;钱俊勇;薛建荣;周慧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联合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下鼻道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27例单侧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或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排除恶性肿瘤.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均无溢泪发生.仅1例乳头状瘸术后2个月复发,局部处理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鼻道扩大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创伤小,手术视野广阔清晰,能够准确完整地清除病变,术腔符合鼻腔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陈莹华;张红春;葛平江;韦廷佳;罗小钢;黄佩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的情绪因素与眩晕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在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就诊并行鼓室庆大霉素注射治疗后的17例有周围性眩晕症状的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20例,参与者分别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比较眩晕患者与正常者之间以及眩晕患者自身术前、术后的得分差异.结果:患者的眩晕控制率(ClassA+ ClassB)达到88.0%,听力下降者仅为17.6%,同时分别有33.3%的术前耳鸣患者及76.9%的术前耳胀患者在术后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眩晕患者HAD、SAS、SDS及SCL-90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眩晕患者鼓室庆大霉素注射术前的HAD、SAS、SDS及SCL-90量表总分与术后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所有问卷中男性与女性相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有周围性眩晕症状的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在心理评定量表中的多项因子与正常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多种精神心理因素与眩晕发作有关.
作者:翟丰;阎曼云;张国明;戴春富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食入性变应原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方法:对1 529例门诊疑似AR患者进行食入性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变应原种类及强度进行分析.结果:食入性变应原阳性患者有587例,总阳性率为38.39%,其中海蟹占25.6%、海虾占19.4%.在各年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鲜类(海蟹和海虾)是广州地区AR患者主要食入性变应原,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胡海文;陈菲菲;李靖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耳聋程度对婴幼儿患者听觉能力发育的影响,为患儿的听力康复提供基本资料.方法:共有32例选配助听器的语前聋婴幼儿参与本次试验.选配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耳聋程度将患儿分为3组.A组听力损失为中度(41~60 dB HL),B组听力损失为重度(61~80 dB HL),C组听力损失为极重度(>81 dB HL).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对患儿的听觉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分别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进行.结果:3组患儿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0.05).A组患者在选配后3个月与选配前及选配后1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选配后6个月与选配前及选配后1、3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在选配后9个月与选配前及选配后1、3、6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患儿在选配后3、6、9、12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儿在选配后1、3、6、9、12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后,听觉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听觉能力的发育存在显著影响.
作者:陈雪清;李靖;吴燕君;张华;刘海红;王硕;孔颖;刘莎;刘博;莫玲燕;亓贝尔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OR、4EBP1在77例喉癌组织和18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常见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mTOR、4EBP1在喉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5%、48.1%,均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5).mTOR、4EBP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病理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mTOR和4EBP1在喉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①mTOR和4EBP1的高表达与喉癌的发病、侵袭、转移有关;②mTOR和4EBP1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呈正相关,联合检测对喉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巴云鹏;宋瑞彪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应用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为蒂的额瓣修复外鼻大面积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6收治的11例应用额瓣修复外鼻大面积缺损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9例,外伤性缺损2例.皮肤缺损直径均>3 cm,其中鼻翼全层缺损4例.术前针对高龄、可疑患有外周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血流状况.7例患者修复时采用经面前插入式额瓣修复,后经二期手术断蒂;5例采用岛状额瓣经眉间皮下隧道一期重建鼻缺损;4例鼻翼全层缺损的患者则采用鼻唇沟瓣修复衬里.结果:所有患者缺损均修复成功,组织瓣全部成活,无坏死.1例鼻翼全层缺损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时鼻孔略狭窄,有轻度鼻塞.患者均随访6个月~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为蒂的额瓣修复是修复外鼻大面积缺损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维天;张玉君;吴红敏;朱华明;程付伟;殷善开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鼻腔上皮-肌上皮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鼻腔上皮-肌上皮癌进行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征性,诊断只能依靠病理检查.肿瘤主要由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等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L、CK-P、S-100、α-平滑肌肌动蛋白等表达阳性.结论:鼻腔上皮-肌上皮癌是一种罕见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有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潜能.
作者:叶志腾;郭永清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比较下鼻甲全段和前端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下鼻甲肥大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153例有明显鼻塞症状的单纯下鼻甲肥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下鼻甲前端,对照组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下鼻甲全段.术前和术后1年均对患者鼻塞的主观感觉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在术后随访观察鼻黏膜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的VAS评分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鼻甲前端和下鼻甲全段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下鼻甲肥大疗效相似,但下鼻甲前端射频消融操作更简单,并发症更少;由于对破坏鼻黏膜连续性的风险小,因此更安全,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廖剑绚;刘志锋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之一,是由IgE介导的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理过程包括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IgE主要由呼吸道黏膜的固有层浆细胞产生,在AR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变应原进入机体后,被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吞噬,经细胞内吞噬溶酶体降解后的变应原位于APC表面,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分子形成复合物,被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所识别并激活B细胞,导致变应原特异性IgE的产生,IgE附着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IgE与受体结合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递质,进而刺激鼻黏膜引发一系列症状[1],临床上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为主要特点[2].长期的AR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使患者心理和精神状况受损,其高患病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AR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是多因素、多环节的共同作用.AR机制发生是由Th1/Th2免疫反应的失衡引发,以鼻黏膜Th2免疫反应占优势的变应性炎症[3],Th1细胞主要产生IFN-γ(不包括IL-4和IL-5),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9和IL-13(不包括IFN-γ).近来对AR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和Th17细胞也已参与其中.本文主要讲述Th1/Th2、Treg、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AR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强;徐佳;欧阳亮 刊期: 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