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781
  • 国内刊号:42-1764/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198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年17期文献
  • 变应性鼻炎伴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变应原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AR)伴慢性鼻-鼻窦炎(CRS)鼻息肉患者的变应原种类及血清特异IgE(sIgE)、总IgE强度的特点.方法:收集2015-06-2016-04期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50例AR不伴CRS鼻息肉患者(A组)和50例AR伴CRS鼻息肉的患者(B组),进行血清sIgE和总IgE强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A、B组患者病程无差异,接受检测的患者中仅有4例为单一变应原阳性,均为A组患者,B组患者均为混合型变应原阳性.2组的变应原分布特点,吸入类以蒿属类和户尘螨为主,食物类以海鲜和坚果类为主;两者变应原种类有差异,B组患者食物类变应原百分率高于A组(P<0.05),而吸入类低于A组(P<0.05),但sIgE平均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IgE强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AR伴CRS鼻息肉患者的食物性变应原阳性发生率高,过敏反应较AR不伴CRS鼻息肉患者强度高.

    作者:邵辉;李海亮;侯丽;哈惠喻;周宇;马瑞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16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均行DSA确诊,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随访资料,分析早期的诊断方法和佳治疗方案.结果:14例患者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形成,出血量50~1 000ml,均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失明1例,出现视野缺损1例.另外2例患者为颌内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形成,伤后及伤后2周出血,出血量约200ml,行血管介入明胶海绵栓塞,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无脑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及再次鼻出血等发生,复查DSA未见假性动脉瘤复发.结论:头面部外伤后迟发性鼻出血主要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形成后破裂引起,颌内动脉动脉瘤也可引起迟发性鼻出血,CTA、MRA和DSA有助于早期确诊,血管介入治疗效果好.

    作者:杜玉晓;陈锦州;王军;陈炳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食管造影检查中硫酸钡误吸2例及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造影中钡剂误吸的原因、致死率及导致死亡的原因,为临床选择合理的上消化道检查方式、避免钡剂误吸提供依据.方法:对2例钡剂误吸病例进行总结,对1989-2014年报道的钡剂误吸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硫酸钡误吸患者中婴幼儿4例,成人21例(老年人为主),年龄(64.20±14.07)岁;②成人钡剂误吸直接导致死亡者占38.1%,47.6%的患者临床康复,儿童患者均康复;③钡剂误吸的危险因素中吞咽困难占44%,肿瘤所致的食管梗阻占20%,食管异物阻塞占8%;此外,患胃食管反流、有近期食管手术史、打嗝和呕吐也可增加钡剂误吸的风险,婴幼儿也是钡剂误吸的高危群体;④大部分患者(84.o%)钡剂误吸后会出现呼吸困难、低血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呼吸衰减,白细胞计数升高;少数(16.0%)只有咳嗽和发热;⑤硫酸钡的沉淀通常会对两侧肺都有影响(80.0%),只有20.0%为硫酸钡单侧肺叶沉淀.结论:老年患者、伴有吞咽困难、食管梗阻、食管异物阻塞、胃食管反流及有近期食管手术史时,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时要高度警惕硫酸钡误吸的可能.硫酸钡误吸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减,死亡率高,需要积极治疗.

    作者:刘锦峰;闫占峰;戴金升;温晓慧;王宁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微滴数字PCR探测慢性扁桃体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分析及意义

    目的:评估微滴数字PCR(dd-PCR)探测慢性扁桃体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的疗效,并探讨慢性扁桃体炎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确诊为慢性扁桃体炎的48例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标本中人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Ab)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和dd-PCR检测H.pylori特异性病毒因子——细胞毒素基因A(CagA)、细胞空泡毒素(VacA)的表达,并用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及30例单纯扁桃体增生组织(OSAHS患者)做对照,检测其H.pylori的感染情况并作分析.结果:血浆HPIG-Ab水平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为(10.12±3.23) ng/ml,OSAHS患者为(9.87土2.43)ng/ml,健康对照组为(9.34±3.38) ng/ml,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结果示:H.pylori的主要病毒基因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是VacA(2 7.1%)、CagA(16.7%)、VacA加CagA(16.7%);OSAHS患者主要是VacA(23.3%)、CagA (20.0%)、VacA加CagA(16.7%).dd-PCR结果显示:H.pylori的主要病毒基因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分别是VacA(72.9%)、CagA(52.1%)、VacA加CagA(39.6%);OSAHS患者主要是VacA(33.3%)、CagA(23.3%)、VacA加CagA(16.7%).结论:H.pylori是慢性扁桃体炎的危险因素之一,dd-PCR相比H.pylori血清学检测及RT-PCR,能更好地检测H.pylori,其特异性良好,对H.pylori阳性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可行抗H.pylori治疗.

    作者:赵洪春;陈立娥;张肖林;张静;曹瑞娟;郑体花;王延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舌下含服免疫治疗与皮下注射免疫治疗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舌下含服免疫疗法(SLIT)和皮下注射免疫疗法(SCIT)治疗儿童尘螨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分别接受SLIT(SLIT组104例)或SCIT(SCIT组82例)的尘螨过敏AR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治疗后1年、2年的鼻部症状总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AR相关生活质量量表(RQLQ)评分、血清sIgE水平、皮肤指数(SI)、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对2种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SLIT组和SCIT组患儿治疗2年后的鼻部症状评分、VAS评分、RQLQ、SI、ECP计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组和SCIT组治疗2年后患儿的血清sIgE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1年、2年后,2组患儿之间的鼻部症状评分、VAS评分、RQLQ、sIgE水平、SI、ECP、EOS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IT组和SCIT组分别有4例和2例不良反应,均未出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SLIT和SCIT均能显著改善尘螨过敏的AR患儿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有较高的安全性,且两者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接受SLIT和SCIT患儿的SI、ECP相比治疗前均显著下降,推测其可能作为潜在的疗效判定指标.

    作者:段传新;田滢;张飞;陶泽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microRNA-98和microRNA-14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微RNA-98(miRNA-98)和微RNA-143 (miRNA-143)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3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50例鼻息肉组织及20例正常鼻黏膜组织中miRNA-98和miRNA-143的表达量,并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的表达水平.结果:鼻息肉组织及正常鼻黏膜组织中miRNA-98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P<0.05).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中miRNA-98的表达量和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病理分级无相关.鼻息肉组织及正常鼻黏膜组织中miRNA-14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组织(P<0.05).结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miRNA-98的表达呈正相关,与miRNA-143的表达呈负相关.

    作者:王云;李晶;柏青杨;赵治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临床特点分析:附56例报告

    目的:总结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CFBC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5-2015-04期间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56例CFBCA病例.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物(26.8%)、反复肿痛流脓(71.4%)、耳科症状(耳道溢液、听力下降等,28.6%).37例有感染症状者行脓液或分泌物培养,其中11例阳性,常见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耳内镜检查可发现耳道狭窄、耳道胆脂瘤样物堆积、耳道底壁骨软骨交接处内瘘口和鼓膜蹼;CT(MRI)典型表现:Pochet's三角区内与耳道关系密切,增强扫描囊壁或管壁可强化的囊状、分叶状或管状异常影,部分病灶与皮肤相通.Work Ⅰ型多为囊肿型,常为无感染症状的成年患者(P<0.01);WorkⅡ型多为窦道(瘘管)型,可伴有鼓膜蹼,常为有感染症状的未成年患者(P<0.01).结论:CFBCA较罕见,多见于未成年患者,左侧好发,常表现为Pochet's三角区内的无痛性肿物、反复肿胀流脓或耳道溢液等.耳内镜、CT和MRI等检查可协助确诊,临床需根据不同表现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作者:张贝;陈良嗣;黄舒玲;梁璐;吴佩娜;张思毅;罗小宁;卢仲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蝶窦类癌1例

    作者:于丹丹;修世国;王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巨大淋巴结转移并鳞状细胞癌变1例

    作者:张汝祥;路承;张彦宁;刘良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重症颈深部多间隙脓肿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目的:分析并探讨重症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学、影像学、治疗方式选择,提高对该病的预后判断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03-2015-06期间收治30例重症颈深部多间隙脓肿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诊疗策略.结果:咽痛、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发热、呼吸困难等是颈深部多间隙脓肿常见的症状.病因来源:牙源性5例,咽旁或食管异物4例,第2鳃裂囊肿伴多间隙脓肿1例,不明原因20例;其中6例累及纵隔.影像学上感染常累及的间隙依次为:咽旁间隙、咽后间隙、咀嚼肌间隙、颈动脉间隙等.25例根据脓肿类型做颈侧相应部位切开引流,术腔冲洗;5例行颈部脓腔穿刺抽脓术.随访11个月~6年,29例治愈,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上需警惕,一经确诊应及时切开引流,对严重呼吸困难、气道梗阻者需行紧急气管切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基础疾病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陈希杭;林功标;林昶;佘德君;林熹;陈志宏;程金妹;张榕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鼻背缩窄截骨术中泪道系统的三维重建研究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背缩窄截骨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01-2015-06期间实施鼻背缩窄截骨术并出现鼻泪管损伤的患者及健康体检成人各2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应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2组泪囊的大前后径及左右径、泪囊顶底距离、骨性鼻泪管长度、鼻泪管内壁厚度、鼻额角、中鼻甲腋到泪囊顶底的距离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性鼻泪管长度为(11.58±1.23)mm,鼻泪管内壁厚度为(1.25±0.36)mm,泪囊的大前后径为(0.89±0.14)cm,泪囊的大左右径为(0.66±0.06)cm,泪囊顶底距离为(1.85土0.04)cm,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鼻背缩窄截骨术患者的泪道系统进行检测,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泪道系统损伤,而且对术后泪道系统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玥;许建强;黄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我国咽异感症常见病因的Meta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中国咽异感症的常见病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获得2005-01-2015-12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咽异感症病因的横断面研究,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6个横断面研究,累计病例6 62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器质性疾病、鼻咽喉炎症、消化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颈椎疾病的病因构成比(95%CD分别是17.07(10.06~27.49)、55.37(45.86~64.50)、15.36(11.95~19.52)、1.38(0.89~2.11)、1.40(0.89~2.21).结论:鼻咽喉部炎症是中国咽异感症的主要病因,非器质性疾病、消化系统及甲状腺、颈椎疾病也是咽异感症的常见病因.

    作者:丁慧丽;方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应用维生素D钙咀嚼片治疗的价值

    目的:了解成人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的水平,观察维生素D钙咀嚼片在该类患者应用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4-05-2015-11期间收治的60例成人难治性中重度AR患者为实验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皆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含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联合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和左西替利嗪;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钙咀嚼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总体症状及鼻部分类症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含量60例AR患者为(17.46±4.94)μg/L,健康对照组为(21.70±7.32)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及对照组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实验组各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缺乏是难治性AR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维生素D钙咀嚼片是辅助治疗AR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之一,应大力推广.

    作者:陈斌;刘业海;里晓红;马燕;吴静;李亦凡;张亮;杨清;姚长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成都市某区小学教师嗓音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成都市某区小学教师嗓音疾病的患病情况、心理、生活质量状况,对嗓音相关生活质量量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抽样调查成都市某区389名小学教师,填写一般健康量表(GHQ-12)、嗓音障碍指数量表-10(VHI-10)及嗓音相关生活质量检测(V-RQOL)量表,并行咽喉部常规检查及频闪喉镜检查.结果:189名教师患嗓音疾病(嗓音疾病组),200名教师无明显嗓音疾病(无嗓音疾病组);②V-RQOL总分、VHI-10总分及其功能(F)和情感(E)维度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HQ-12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HQ-12总分与VHI-10总分呈正相关(r=0.194,P<0.05);V-RQOL与GHQ-12、VHI-10总分呈负相关(r=-0.209、-0.586,P<0.05).结论:嗓音疾病可对教师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VHI-10和V-RQOL虽有相关性,但其相关性不强,因此建议在评估嗓音疾病时联合使用VHI-10及V-RQOL.

    作者:吕丹;杨慧;徐亚男;邹剑;祝佼;肖浩;郑义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类胰蛋白酶和ECP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嗅觉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AR)造成嗅觉障碍的机制中类胰蛋白酶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作用.方法:以50例AR患者为AR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AR组和对照组的类胰蛋白酶、ECP、鼻气道阻力与嗅觉测定结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AR组患者鼻腔分泌物的ECP和类胰蛋白酶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嗅觉情况也明显较对照组差(P<0.05),但2组在鼻气道阻力测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胰蛋白酶和ECP可能是导致AR患者嗅觉障碍的主要因素.

    作者:顾东升;李佩忠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对鼻腔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的影响

    作者:刘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听障儿童嗓音问题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奕雯;唐俊;金星;刘建菊;李莹;俞茗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内淋巴囊手术治疗梅尼埃病的历史演变与新进展

    作者:于浩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脂多糖诱导的小鼠鼻息肉动物模型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革兰阴性细菌产物脂多糖(LPS)建立小鼠鼻息肉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其特征,进一步揭示革兰阴性细菌在鼻息肉中的致病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6~8周C57BL/6J小鼠鼻腔滴入5μg或10 μg LPS(LPS组),建立鼻息肉动物模型.对照组小鼠鼻腔滴入无菌生理盐水.食物小球埋藏实验评估小鼠嗅觉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MPO)和嗅觉标记蛋白(OM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小鼠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用ELISA检测鼻腔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a、IL-6的表达水平.结果:和对照组小鼠相比,LPS组小鼠鼻腔鼻息肉形成,伴有明显的嗅觉功能障碍以及较多的MPO+炎症细胞和显著减少的OMP*,鼻腔灌洗液中显著增加的IFN-γ、TNF-a、IL-6蛋白水平,以高剂量LPS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单独采用革兰阴性细菌产物LPS可以成功诱导小鼠鼻息肉形成,该息肉中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嗅觉功能障碍和显著增多的Th1相关细胞因子,该模型符合中国等亚洲人主要鼻息肉的特征.LPS可能是革兰阴性细菌在鼻息肉中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

    作者:王水斌;张汉武;席祖莲;黄晶晶;聂军;周斌;陈始明;陶泽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耳鼻咽喉实验教学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教学方面存在诸多特点:①课程内容多而教学课时相对较少;②耳、鼻、咽、喉、气管、食管等各部位均是狭窄的腔洞结构,解剖精细、结构复杂,初学者很难直接观察,教学难度大;③各解剖部位均有其特殊功能,前期学习中涉及较少;④学习难度大,但实践时间相对较少,感性认识不足等[1].因此其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既往我院安排的耳鼻咽喉实验教学,课时基本占理论课的1/2.怎样能让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各种检查方法,掌握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理论联系实际,值得作为教师的我们认真思考.因此,我们认为,为保证教学效果,应该建设耳鼻咽喉实验教学工作标准化体系.其他学科实践证明,将标准化应用于具体教学中有诸多好处[2-3],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作者:王春利;丁艳;郑艳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