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国际刊号:1001-1781
  • 国内刊号:42-1764/R
  • 影响因子:0.83
  • 创刊:1987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年17期文献
  • 单侧鼻中隔炎性息肉1例

    患者,女,44岁.因“反复右侧鼻塞5个月余”于2017年11月21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持续性鼻塞,伴清水样涕,偶有脓性涕,无鼻出血、嗅觉减退、头痛、发热,至当地医院予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可稍缓解.患者既往史无特殊.入院体检:体温36.5℃,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2/95 mmHg(1 mmHg=0.133 kPa).鼻内镜检查示:鼻中隔向左偏曲,左侧见嵴突,鼻中隔右侧前段上方见一光滑囊性样新生物,双侧下鼻甲肥大,麻黄素收缩不良,双侧中下鼻道未见新生物及分泌物,鼻咽黏膜光滑,双侧咽隐窝、咽鼓管开口及圆枕光滑对称(图1).麻醉科(广东中山,528400)

    作者:罗梦思;黄冠江;傅敏仪;陈国平;马敬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扁桃体原发神经内分泌癌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60岁,2017年3月初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颈部肿物,约“板栗”大小,无耳鸣、鼻塞、鼻出血、流涕、声嘶等不适,当时未予重视,2017年4月初肿物增大,伴咳嗽、咳痰及吞咽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疗效不佳,肿物呈进行性增大,于2017年7月入我院.体检:一般情况可,贫血貌,张口正常,上下门齿距6 cm,悬雍垂居中,右侧扁桃体见菜花样肿物,约3.0 cm×2.0 cm,向前突出咽腭弓,未超过悬雍垂.

    作者:曾汶;田克强;潘宜云;罗克勍;谢鋆晖;张相民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以外耳道疼痛为首发症状的腺样囊性癌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无吸烟及饮酒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痛,呈持续性,程度较轻能忍受,无放射痛,无听力下降,在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后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时有黄色液体流出.近1个月疼痛加剧伴右耳听力稍下降,无耳鸣及无眩晕,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入院专科检查:右侧外耳道见新生物,局部充血,表面少许干痂,鼓膜窥不清,乳突区无叩压痛;左耳正常.耳内镜(图1)提示右侧外耳道前下壁淡红色肿物,表面尚光滑.颞骨CT(图2)示:①右侧外耳道内侧少许软组织密度影,周壁外耳道骨质略吸收,性质待定(炎性肉芽组织?胆脂瘤?其他?);右侧慢性中耳乳突炎症,听骨链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鼓膜增厚.

    作者:潘忠;陈美珍;陈嵘;宋颖;陈国平;傅敏仪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腺样体肥大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腺样体肥大(adenoid hypertrophy,AH)与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均是儿童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且AH与OME常伴随发病,儿童常被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OME/AH).出生后腺样体即已发育,6~7岁达大,12岁后逐渐萎缩,成年后完全消失或仅少许残留.腺样体是儿童上呼吸道的免疫淋巴组织,是抵御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屏障,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反复刺激该淋巴组织,造成增生.临床工作中常通过鼻内镜测量腺样体堵塞后鼻孔的程度或在鼻咽X线侧位片中测量腺样体与鼻咽腔气道厚度比值(A/N)来诊断AH,病理性肥大者常伴有OME等相关症状.

    作者:陈文欣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局部变应性鼻炎概述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其诊断包括典型症状如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和至少1种变应原检测试验如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1].若患者症状和AR症状相似,但变应原检测试验均阴性,则诊断为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近年来新提出了局部变应性鼻炎(local allergic rhinitis,LAR)的概念[2],是指患者有典型AR症状,SPT和血清特异性IgE均阴性,但鼻黏膜可产生局部特异性IgE,变应原鼻激发试验(nasal allergen provocation test,NAPT)阳性[3].临床上误诊为NAR的比例高达47%[4-5].本文就目前关于LA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胡秋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宽频声导抗在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建立中国人正常耳宽频声导抗(WBT)吸收率参考值范围.建立正常耳以及分泌性中耳炎耳WBT吸收率曲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2~16岁人群与>16岁人群正常耳WBT吸收率是否存在差异.比较WBT和普通单频率声导抗对诊断中耳积液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方法:入选者为2015-01-2015-12期间就诊的经临床体检、耳内镜、声导抗、纯音测听或听性脑干反应等明确诊断的176例(342耳).比较儿童与成人正常耳WBT各频率吸收率有无差异.建立正常耳WBT吸收率参考值并测绘中国人正常耳、中耳积液耳、中耳负压耳WBT曲线,并将正常WBT曲线命名为N型曲线,中耳积液曲线命名为E型曲线,中耳负压曲线命名为P型曲线.对绘制出的N型、E型和P型曲线的吸收率进行比较.另外选取经鼓室探查术明确诊断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66耳),40例患者于术前均行普通声导抗和WBT检查,比较二者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检出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建立2岁以上中国人正常耳WBT吸收率参考值.2~16岁人群与>16岁人群在31个频率有10个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泌性中耳炎与正常耳的吸收率差异主要集中在500~2 000 Hz.在500~2 000 Hz频率范围内,测绘所得N型曲线各频率吸收率与P型曲线及E型曲线两两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500~2 000 Hz频段,N型曲线吸收率>P型曲线>E型曲线.WBT对中耳积液的敏感度为94.8%,特异性为87.5%,均高于普通单频率声导抗91.38%的敏感度和62.50%的特异性.结论:WBT吸收率在2岁以上中国人群中大部分频率一致.正常耳、中耳积液耳和中耳负压耳可通过WBT曲线区别,分别为N型、E型、P型曲线.WBT测试可用于临床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且较普通声导抗有更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

    作者:潘骏良;杨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伴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特征.方法:165例伴有LLNM的首诊PTC患者被纳入研究并分为3个组(22~<30岁组,30~<45岁组和45~65岁组),分析3组在性别、颈淋巴结转移数(率)、肿瘤大直径、多灶性、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被膜侵犯及腺外侵犯等方面的临床特征.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39岁.肿瘤大直径>1 cm,多灶性,术前血清TSH水平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22~<30岁组中女性患者比例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5);45~65岁组双侧病灶率高于22~<30岁组(P<0.01);22~<30岁组和30~<45岁组被膜及腺外侵犯率均低于45~65岁组(均P<0.05);22~<30岁组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的比例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5);22~<30岁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个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其他2组(均P<0.01),同时30~<45岁组患者比例也同样高于45~65岁组(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0.35时,30~<45岁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组(均P<0.05).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数>6个时,22~<30岁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2组(均P<0.01);侧颈淋巴结转移率>0.33时,45~65岁组患者比例低于其他2组(均P<0.05).22~<30岁组颈部总淋巴结转移数>11个时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其他2组(均P<0.01);30~<45岁组的患者比例也高于45~65岁组(P<0.05).颈部总淋巴结转移率>0.22时,45~65岁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其他2组(均P<0.01).结论:在伴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较高,大多数患者肿瘤大直径超过1 cm.22~<30岁组患者伴有桥本甲状腺炎比例高,颈淋巴结转移数量也较多.30~<45岁组中央区淋巴结高转移率较为常见.45~65岁组患者更易出现双侧病灶,肿瘤易侵犯被膜及腺外侵犯.伴有LLNM的PTC患者中年龄越大其颈部总的淋巴结转移数及转移率却相对较低.

    作者:张帅;蒋孝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102例突发性聋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比较

    目的:比较102例突发性聋(突聋)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就诊的102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在治疗2周后和出院后3~5年分别复测纯音听阈,比较近期与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02例突聋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56.86%,远期总有效率为69.61%,在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远期总有效率大于近期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分析突聋的预后影响因素发现,听力曲线类型、血流变、血脂(TC、LDL、HDL)、年龄为突聋近期与远期相同的预后影响因素,不同听力曲线类型、血流变正常组与异常组、血脂正常组与异常组,不同年龄段组,各组间疗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近期与远期的预后影响因素是有区别的,近期疗效与血糖、TG有关,其中血糖正常组与异常组、TG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突聋的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

    作者:朱晓月;王巍;陈鱼;王悦;陈晨;林鹏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后复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法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行耳石复位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Proquest等数据库,筛选BPPV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的文献共15篇,累计样本量共4 477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伴有高脂血症较不伴有高脂血症患者(OR=1.74,95%CI 1.14~2.65,P=0.01),伴有梅尼埃病较不伴有梅尼埃病患者(OR=4.57,95%CI 2.78~7.52,P<0.01)BPPV耳石复位后复发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糖尿病较不伴有糖尿病患者(OR=1.14,95%CI 0.84~1.54,P>0.05)和伴有偏头痛较不伴有偏头痛患者(OR=0.99,95%CI 0.66~1.47,P>0.05) BPPV耳石复位后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高脂血症、梅尼埃病为BPPV耳石复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晨欣;王建明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成人咽旁(咽后)间隙脓肿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咽旁(咽后)间隙脓肿手术与否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17-12期间97例成人咽旁和(或)咽后间隙脓肿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共97例患者,立即手术组34例,延时于术组32例,药物治疗组31例,手术率为68%;单独药物治疗成功率为32%.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开引流配合足量有效抗生素或单独药物治疗治愈.脓肿直径>2.37cm既是增加手术治疗风险的危险因素,也是增加药物治疗失败风险的危险因素(P<0.001,P=0.002).平均住院日手术组为17.26 d,单独药物治疗组为10.26 d,手术组住院日长于药物治疗组(P<0.00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23,P>0.05).糖尿病与多间隙脓肿之间无相关性(r=-0.032,P=0.760).结论:手术切开引流配合足量有效抗生素是成人咽旁(咽后)间隙脓肿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不是所有患者均需手术治疗,脓肿直径是影响手术与否的危险因素.对于脓肿较大者应积极术前准备,尽早手术介入;而对于脓肿较小者,往往单独药物治疗就可以治愈,应避免手术切开引流,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日.

    作者:洪艺云;林功标;林昶;叶胜难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内镜下经鼻前庭翻瓣入路行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鼻前庭翻瓣入路行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将45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鼻前庭翻瓣组(25例)和唇龈沟入路组(20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局部麻木感、术后1周内进食不便或疼痛、术后伤口疼痛程度及面部肿胀程度和随访情况.结果:①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随访l~3年,平均1.5年,均无复发;②鼻前庭翻瓣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上唇局部麻木感发生率、术后l周内进食不便或进食伤口疼痛加重发生率与唇龈沟入路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前庭翻瓣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唇龈沟入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鼻前庭翻瓣组术后伤口疼痛程度及面部肿胀程度均明显轻于唇龈沟入路组(P<0.05).结论:内镜下经鼻前庭翻瓣入路行鼻前庭囊肿切除手术方法具有术中出血少、伤口愈合时间短、术后局部反应轻、痛苦小、术后复发率低且不增加手术时间等优点.

    作者:李良波;赵军辉;龚成;谭君武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水平半规管轻嵴帽眼震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9例水平半规管轻嵴帽患者的位置性眼震特征.方法:选取2017-09-2017-12期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有典型体位性眩晕病史而位置试验表现为水平向地性变向性位置性眼震并持续时间>1 min的患者.行翻滚试验诱发眼震,通过视频眼震电图分析记录患者的眼震特征,包括潜伏期、眼震时长、眼震强度等.以Barbecue方法试行复位治疗,未再行其他方法治疗.结果:纳入患者9例,Dix-Hallpike试验无眼震,滚转试验出现持续性向地性位置性眼震,记录到的眼震平均持续时间(64.2±13.7)s,平均潜伏期(5.3±4.7)s,部分患者有渐强-渐弱的趋势.以Barbecue方法试行复位治疗,即刻疗效为0,1周内痊愈者4例,1周内好转且2周内痊愈者2例,1例患者转变为后半规管BPPV,2例未进行门诊随访.结论:轻嵴帽的位置性眼震可有数秒的潜伏期,部分患者眼震强度有渐强-渐弱的趋势.Barbecue治疗效果不佳,但预后良好.

    作者:王会;李馨仪;姚青秀;于栋祯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内耳结构正常的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耳蜗测量与分析

    目的:通过颞骨高分辨CT(HRCT)成像技术对内耳结构正常的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耳蜗进行测量并分析,并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以及选择合适的电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颞骨HRCT图像,根据性别分为2组,其中男60例,女60例,用PACS软件测量耳蜗长径A(圆窗龛中心到骨外侧壁的大距离),高度H(蜗轴高度),并计算耳蜗管长度,对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价、组间比较.结果:各组测量值在不同测量者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男性患儿的耳蜗长径为(8.55±0.31)mm,高径为(4.57±0.28)mm,耳蜗长度为(27.59±1.23)mm;女性患儿耳蜗长径为(8.45±0.32)mm,高径为(4.42±0.34)mm,耳蜗长度为(27.20±1.17)mm.男性患儿的耳蜗长径、高径、蜗管较女性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耳蜗的长径、高度以及计算耳蜗管的长度,可选择合适长度的电极或者定制个性化电极,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方法.

    作者:许章云;刘文龙;曾清香;高胜利;罗仁忠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目的:评估人工耳蜗植入(CI)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患儿制定全面、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中文版CI儿童家长观点调查问卷对103例CI患儿从交流、基本功能、自立能力、幸福感、社会关系、教育、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和影响、对孩子的支持8个维度进行评分,根据CI使用时间和评估年龄的不同分别进行比较,探讨性别、CI植入年龄及使用时间、父母受教育程度、居住地是否为影响各个维度得分的重要因素.结果:随着评估年龄和CI使用时间的增长,患儿在各个维度的得分也逐渐提高;CI植入年龄及使用时间、父母受教育程度、居住地是影响患儿术后生活质量的4个重要因素.结论:应尽早为听障患儿植人人工耳蜗,在关注其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估,使CI患儿可以更好的回归主流社会.

    作者:张静平;王巍;粱瑞敏;陈晨;孙桂兰;王悦;陈鱼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72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诊疗分析

    目的:研究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4-03-2017-06期间收治的72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评估、术后病理类型、手术径路选择、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72例咽旁间隙肿瘤中良性62例,恶性10例.临床多表现为上颈部无痛性肿物或口咽侧壁隆起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呼吸或语言功能障碍.CT或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继发改变.术后病理诊断涎腺来源肿瘤24例(33.3%),神经源性肿瘤30例(41.7%);手术并发症发生13例(18.1%).颈侧径路55例(76.4%),颈腮径路9例(12.5%),经口径路6例(8.3%),侧颅底径路2例(2.8%).完整切除肿瘤69例,姑息性切除3例.结论:咽旁间隙肿瘤周围解剖结构复杂,病理类型多样,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应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大小及周围结构关系决定手术方式,对于神经源性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多,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手术风险.

    作者:文锋;沈泓;高为华;王全桂;秦永;肖水芳;赵恩民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声带良性病变伴隐匿性声带沟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对声带良性病变并发隐匿性声带沟患者的手术资料、术前嗓音评估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声带良性病变与隐匿性声带沟的临床相关性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2016年通过手术治疗的377例声带良性病变术中发现声带沟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约2.9%的声带良性病变合并隐匿性声带沟,其中61.27%为双侧声带沟,22.55%为右侧声带沟,16.18%为左侧声带沟.双侧声带沟患者中64.5%伴双声带良性病变,35.5%伴单侧声带良性病变.单侧声带沟患者中73.97%伴同侧声带良性病变,26.03%伴对侧声带病变.531侧声带沟中,183侧Ⅰ型声带沟未予处理;332侧Ⅱ型声带沟去除声带病变的同时显微剥离松解声带沟底粘连;16侧Ⅲ型声带沟去除病变、松解粘连后局部填塞自体腹部筋膜并显微缝合创面;其中声带沟伴黏膜桥共9例(11侧).术后半年时声音改善满意率为80.37%,术后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和大发声时间较术前均明显好转.结论:声带良性病变的发生可能与声带沟有关,同期处理声带病变和病理性声带沟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嗓音改善,因此在声带良性病变的诊疗过程中要注意对声带沟的处理.

    作者:肖洋;王甜甜;马丽晶;郭伟;王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术前及术中超声在甲状旁腺腺瘤诊疗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及术中超声在甲状旁腺腺瘤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16-03-2017-11期间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的62例患者进行超声参数统计,其中有26例进行了术中超声探查,并对术中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结果:62例甲状旁腺腺瘤中,术前超声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58例,敏感性为93.54%.26例甲状旁腺手术术中超声探查到病灶者有24例,敏感度为92.31%.结论:术前超声对甲状旁腺腺瘤的定性诊断及定位诊断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术中超声可以帮助术中快速安全地探查病灶,对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是超声在甲状旁腺诊疗中重要的发展空间之一.

    作者:吕朝阳;曹文;卢瑞刚;申虹;魏伯俊;郭瑞君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变应性鼻炎的精准防治

    孔维佳教授:前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过敏性疾病防治原则包括患者教育、环境过敏原的诊断与避免、药物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近年来,对疾病的个体化和精准治疗被日益强调.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11年提出,基因组学成果促进整合生物医学信息学和临床信息学,从而迈向精准医学时代[1].2015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其后世界各国基础和临床医学迅速跟进,精准医学时代正式来临[2].在精准医学理念提出之前为大家熟知的转化医学和个体化医疗模式致力于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及其他基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应用于临床[3].而精准医学是指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策略中充分考虑个体的变化,从遗传学、生物标志物、表型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发现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个体间的差异,进而采取靶向性治疗[4].今天,结合变应性鼻炎的防治原则,贯穿精准医学的概念,特邀国内4位过敏及鼻科专家,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