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73岁,因“咽部不适伴吞咽疼痛2个月”于2016年8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咽部异物感、阻塞感,吞咽时感咽喉疼痛,渐渐加重,不伴发热、咳嗽,无呼吸困难.人院体检:口角不偏,张口无受限,咽部黏膜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会厌无肿胀,左侧梨状窝新生物大小为1.0cm×1.2 cm,表面光滑,双声带活动度正常,闭合可.
作者:施淑君;于爱民;关兵;王茂华;戴炳译;严齐 刊期: 2018年第19期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软骨炎进行性反复发作为特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侵犯软骨和结缔组织,涉及多个器官,易误诊、漏诊.该病临床少见,发生在耳廓部位常误诊为耳廓软骨膜炎,现对2例误诊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李海霞;张靓冉;王书敬 刊期: 2018年第19期
外耳道癌在头颈部肿瘤中比较少见[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与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相混淆,易误诊、漏诊.我院收治1例右外耳道鳞状细胞癌患者,在我院与外院早期均误诊为中耳炎,经1个月治疗取病检后确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璐鑫;李青峰;祁雪萍;赵长青 刊期: 2018年第19期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气道及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超过12周的鼻塞、流脓涕、面部疼痛及嗅觉减退或丧失,其病程长、病情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1].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鼻内镜检查证实,CRS是炎症、息肉或脓性分泌物的综合结果[2].
作者:刘燕 刊期: 2018年第19期
听力损失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感觉器官残疾.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听力残疾人数为3.6亿人,其中儿童有3 200万[1],由于对听力损失关注不足而造成每年全球的总花费成本约为7 500亿美元,给患者自身及全社会均造成重大影响.听障人群中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占据大部分,SNHL病因复杂多样,虽然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SNHL的主要手段,但高昂的费用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给更多的听障患者听力恢复造成阻碍.因此,阐明microRNA参与各种类型SNHL的病理机制可为SNHL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为有效预防和低成本康复治疗耳聋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唐小林;李洋 刊期: 2018年第19期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有超过600 000例的新发病例[1].在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时,常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等多手段联合运用的方法,但治疗结果常不尽人意,且预后较差[2].尤其在疾病晚期,患者3~5年生存率常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3].目前化疗药物常采用顺铂,但因其不良反应大,且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利用顺铂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近年来具有低毒高效特性的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对象.
作者:梁毅舟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突发性聋发病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3例突发性聋(突聋组)患者治疗前均行纯音测听、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按照突聋的诊断标准分型并计算NLR和PLR,规律、全程治疗后再次复查纯音测听并记录听力变化情况.以20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突聋组NLR和PLR中位数分别为2.8和126.4,对照组分别为1.4和96.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组NLR和PLR中位数分别为2.4和116.9,未恢复组分别为3.4,14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LR和PLR在低中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型、全聋型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聋患者的NLR和PLR均有升高,未恢复组较恢复组高,支持炎症理论在突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此NLR和PLR可作为临床医师评估突聋预后的新型可靠指标,而NLR和PLR与听力分型可能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宋少鹏;李进兴;李文文;马秀岚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评估75岁以上高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对人工耳蜗植入术(CI)的耐受能力及其术后效果.方法:筛选行CI时年龄>75岁的患者,分析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效果.结果:行CI时年龄超过75岁的患者共7例,占所有植入患者的1.31%.接受CI时的年龄为75~88岁,平均80岁,中位年龄80岁.所有患者均可耐受全身麻醉和CI,无明显手术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度平衡障碍.术后随访4~40个月,平均18.86个月,中位随访14个月.术后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中文版)平均4级,听觉行为分级(中文版)平均5级.结论:75岁以上高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可以接受CI治疗,术后言语恢复效果满意.
作者:宋跃帅;王振晓;谢静;韩曙光;王伟;刘韵;王林娥;龚树生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检测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对手术切除的颈淋巴结直视下细针穿刺并进行病理学诊断,同时对抽吸物的洗脱液进行甲状腺球蛋白的测定,将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预先设定FNA-Tg/serunTg>1、10 ng/ml、100 ng/ml 3个阳性界值,分别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进行对比.结果:46枚转移性淋巴结中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的中位值为5 251 ng/ml(1.79~408 300 ng/ml),11枚阴性淋巴结中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的中位值为0.68 ng/ml(0.04~125.4 ng/ml),3个阳性界值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1.30%、97.83%、93.48%,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81.82%、63.64%、90.90%,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89.47%、91.22%、92.98%.结论: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测定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可行性.
作者:齐淑轶;邓莅霏;谢梅;朱雪清;王一凤;刘学明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ETDQ-7)评估咽鼓管功能障碍治疗前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于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给予注射用糜蛋白酶4 000IU和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1次/d,连续使用3~6 d,同时应用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和布地奈德鼻喷剂,2喷/次,2次/d;口服欧龙马滴剂,3 ml/次,3次/d.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填写ETDQ-7.结合患者耳内镜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咽鼓管压力测定等结果综合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ETDQ-7评分为(15.6士7.1)分,显著高于治疗前(23.1±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自觉耳闷胀感、耳鸣或不适感、听力下降等症状较前缓解,观察鼓膜像情况较治疗前改善,鼓室积液、鼓膜内陷等程度较前减轻,与ET-DQ-7评分基本一致.结论:ETDQ-7在评估咽鼓管功能障碍治疗前后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是一种可重复且有效的评估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方法.
作者:曹亚茹;张瑾;刘晖;张文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 Dix-Hallpike试验(简称D-H试验)健侧诱发眼震阳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PC-BPPV患者中14例D-H试验健侧诱发眼震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H试验患侧均可诱发上跳性向地扭转型眼震,其中右PC-BPPV 11例,左PC-BPPV 3例;健侧诱发患侧同型上跳性扭转型眼震5例,其中右PC-BPPV 4例,左PC-BPPV 1例;健侧诱发垂直下跳性眼震9例,其中右PC-BPPV 7例,左PC-BPPV 2例.采用患侧Epley或Semont复位,眼震和眩晕均完全消失.结论:单侧PC-BPPV D-H试验同样可以诱发双侧阳性,非患侧诱发眼震的类型与耳石在后半规管的初始位置和其在诱发试验过程中流动方向有关.行患侧Epley或Semont手法复位有效,其复位效果和D-H试验诱发的眼震类型可以交互验证患侧别.
作者:熊彬彬;林春梅;林烨丰;刘劲;陈钢钢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研究BRAF 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PTC组织BRAF V600E突变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PCR方法对108例PTC患者及30例对照组织进行BRAFV600E突变检测,回顾PTC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未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108例PTC患者BRAF V600E突变率为72.20%.突变型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野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 V600E突变与PTC组织亚型有关,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直径、性别、多灶性、癌灶部位、伴随疾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被膜侵犯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BRAF V600E突变对PTC预后判断的价值尚待研究,相比于预后判断,对PTC的病理诊断价值更加显著.
作者:赵荧;王鸿雁;王春宝;牛蔓;汪园园;李晓锋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蝶筛隐窝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鼻内镜下经蝶筛隐窝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的80例中-重度AR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鼻部症状(鼻痒、喷嚏、清涕、鼻塞)和总体症状评分,术侧与对侧评分配对t检验;随访满3年的24例患者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80例患者随访满1年,51例患者随访满2年,24例患者随访满3年,对术前和术后1、2、3年的4个不同时间点的鼻部症状(鼻痒、喷嚏、清涕、鼻塞)和总体症状评分,术侧和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满3年的24例患者,对术前和术后1、2、3年4个时间点鼻部症状和总体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3个时间点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内镜下经蝶筛隐窝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是一种治疗中-重度AR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且为单侧手术,双侧有效.
作者:冀永进;安云芳;薛金梅;李青峰;侯冉;张艳廷;祁雪萍;李强;耿志刚;程冯丽;赵长青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近10年慢性鼻-鼻窦炎(CRS)临床特征的变化,找寻CRS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CRS的诊治方案提供思路.方法:分析2006年、2010年及2015年共1 955例明确诊断为CR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合并哮喘发病率、合并AR发病率、外周血EOS升高比例、嗅觉功能异常比例及病理结果符合嗜酸粒细胞性鼻窦炎(ECRS)的患病比例.结果:纳入本研究的CRS患者共1 955例,其中2006年570例,2010年583例,2015年802例.3年中,主要患病人群均为30~59岁,患病年龄构成无明显变化;3年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95∶1,2.62∶1,2.16∶1.CRS合并哮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06年3.51%(20例),2010年7.55%(44例),2015年17.58%(141例),明显呈逐渐上升趋势.CRS合并AR患者比例分别为:2006年10.35%(59例),2010年8.75%(51例),2015年14.09%(113例).外周血EOS比值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06年25.26%(144例),2010年36.88%(215例),2015年23.57%(189例).病理结果中符合ECRS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06年24.04%,2010年21.10%,2015年55.49%,2015年ECRS患者比例较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嗅觉障碍患者比例分别为:2006年59.47%,2010年52.82%,2015年63.47%,2015年较前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10年间CRS的临床特征有显著变化,其中,CRS合并哮喘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ECRS患者也不断增加,较10年前有显著差异;嗅觉障碍患者呈增加趋势.为了提高CRS的治疗效果,需加强嗜酸粒细胞相关性上、下气道炎症的综合治疗.
作者:王明婕;孙鹏;周兵;李云川;崔顺九;黄谦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总结以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ST)为首发症状的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的临床特征.方法:71例诊断为CPSF患者中,有33例是以AST为首发症状的CPSF感染期患者,首先选用广谱抗生素,形成脓肿的患者,及时行脓肿切开,并充分引流,然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直至感染症状消失.待炎症充分控制后,再行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术中要积极寻找梨状窝瘘口,可切除部分甲状软骨板,充分暴露与瘘管内口相连之梨状窝黏膜,再切除瘘管,缝合梨状窝黏膜.结果:随访6~21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对于AST患者,应考虑是否存在CPSF;若明确诊断为CPSF,需择期行外科手术彻底切除病灶.
作者:刁文雯;朱莹莹;祝小莉;李五一;陈兴明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发病相关基因表达谱特征,并根据药物与疾病基因表达谱相似性对比的原理,筛选出可能对AR具有治疗作用的潜在新型表观药物.方法:以AR为关键词,在开放的人类基因表达数据库和基因芯片数据库中检索与AR发病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在药物基因表达谱数据库中筛选与AR发病相关基因表达谱特征相反者.结果:检索到1个满足条件的相关基因表达数据库GSE43523.与AR发病相关的基因共有11个(表达水平变化超过2倍),其中上调者7个,下调者4个.对AR发病相关基因谱与药物基因表达谱相似性分析发现,嘌呤霉素、脱氧前列腺素J2、泼尼松、苯海索、甲亢平、林可霉素、金鸡纳啶、可可碱、雷公藤和多西拉敏等10种药物都具有治疗AR的作用.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比疾病发病相关基因表达谱与药物基因表达谱的相似性,有可能成为AR治疗药物筛选的新方法.
作者:于睿莉;丁佳琪;杨波;张皓旻;卢学春;王学艳;尹金淑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位置试验阳性患者位置性眼震特征及病史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位置试验阳性的121例患者,根据2017年BPPV指南标准,将位置试验出现阳性眼震者分为确定诊断组(确诊组)和存在争议的综合征组(综合征组),分析2组的性别、年龄、既往有无头晕反复发作、头痛和晕动症等因素、眼震特征及复位效果.结果:121例患者中,49例(40.5%)确诊为BPPV,72例(59.5%)考虑存在争议的综合征.女性在确诊组和综合征组的构成比分别为76.2%和78.9%.确定诊断和存在争议的综合征年龄均值分别为(51.2±16.8)岁和(51.3±15.7)岁.2组间眼震时长、自发眼震、摇头后眼震等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组后半规管耳石水平和垂直方向眼震强度均值分别为(10.2±7.4)°/s和(36.6±17.5)°/s,水平半规管耳石水平强侧和弱侧强度均值分别为(40.8±25.1)°/s和(20.7±11.1)°/s;综合征组水平和垂直方向眼震强度均值分别为(7.2±7.7)°/s和(7.2±4.3)°/s.综合征组头痛患有率显著高于确诊组(P=0.013).初始治疗完成后1d进行即时疗效评估,确诊组复位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5.0%和87.5%,综合征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0和30.4%.结论:位置试验阳性眼震者中,综合征组占多数.其眼震特征为低速率,持续时长,多伴有自发性眼震和诱发摇头后眼震;病史特征多伴有头痛和腔隙脑梗;复位效果往往不理想;推测部分可能与前庭性偏头痛、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等有关.BPPV的诊断一定要慎重,应仔细分析眼震及病史特征,不要泛化.
作者:林运娟;吴晓琴;山海军;马鑫;余力生;赖仁淙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HIV阳性的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12例行鼻内镜手术的HIV阳性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6年,8例患者完全痊愈,1例好转,3例复发,有效率达75%,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于HIV阳性的鼻窦炎患者,在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如果主要检查结果正常并能充分做好围手术期防护,可同HIV阴性患者一样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且疗效确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应被看作为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江玲燕;鲍诗平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初治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MTC患者初治病例资料,探讨其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颈部淋巴结发生转移共34例(75.6%),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8例(40.0%),侧颈部淋巴结转移30例(66.7%),双侧颈淋巴结转移2例(4.4%).隐匿性淋巴结转移24例(53.3%).结论:建议明确诊断为MTC的患者,应常规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金玲爽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儿童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耳道胆脂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主诉症状、病程、临床特征、CT表现、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并与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所有患者中20例(22耳)修正诊断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其中单纯右耳11例,单纯左耳7例,双耳发病2例.主诉疼痛20例(100%)、耳道出脓17耳(77.3%),听力下降伴耳道出脓3耳(13.6%).行耳镜检查发现耳道肉芽17耳(77.3%);CT发现骨性耳道受压变形鼓膜受压移位18耳(81.8%),其中7耳(38.9%)表现为骨性耳道后壁压迫吸收.所有患者均在耳内镜下操作,术中发现鼓膜小穿孔4例,术后病理均显示为角化上皮.结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上皮栓容易与外耳道胆脂瘤诊断混淆,临床上主诉耳痛、耳道肉芽伴出脓的患者,CT发现耳道骨质环形受压改变伴有鼓膜受压移位患者,需考虑为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
作者:尹德佩;朱慧娥;马慧敏;陈培培;窦训武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对于合并Austin A、C型听骨链缺损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应用自体砧骨与钛合金部分听骨(PORP)重建受损的听骨链,探讨2种重建材料在术后听力及听骨排除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2016-2017年期间我院接受听骨链重建手术的17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将其分为自体砧骨植入组(A组85例)以及钛合金听骨植入组(B组91例),2组患者均接受一期改良乳突根治、鼓室成形及听骨链重建手术,术后12个月复查电子耳镜及听力学检查.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听力改善率分别为85.88%和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AustinA、C型听骨链均缺损,术后听力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Austin A、C型患者术后听力痊愈率与听力重建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听骨排除率分别为0例和3例(3.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砧骨重建听骨链可以获得与钛合金人工听骨相似的术后听力,残余锤骨柄对患者术后听力改善并无明显影响.
作者:冯宁宇;申学良;王娅欣;文武林;郭宏庆 刊期: 2018年第19期
CO2激光由Patel在1965年发明,它能发出红外辐射,其光子能量在被组织中的水有效吸收后即转化为热量.CO2激光在波长为10.6 μm处时对周围组织产生的散射小,仅产生50~100μm的破坏,相当于5~10个细胞,因此有着极高的切割精确度[1].20世纪70年代初,Strong等[2-3]将CO2激光运用于咽喉科,这门技术就展现出其特殊的优势.CO2激光的优点包括:①损伤小、术后嗓音质量高;②在显微镜下双手操作,精确度高,极易把病变与正常组织分离;③非接触性激光手术,愈合快;④一般无需气管切开,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作者:雷文斌;徐扬;邓洁;李芸 刊期: 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