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报告例1 男,57岁,因咽痛3个月于2015年5月10日入院.外院诊断为咽部溃疡,予阿莫西林、地塞米松口服后无好转.否认肺结核病史.电子喉镜检查:鼻咽顶后壁见弥漫性黄白色假膜形成,蔓延至软腭,表面见污秽状分泌物(图1).实验室检查: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及免疫球蛋白均升高.鼻咽和颈部MR:鼻咽部黏膜轻度弥漫增厚,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图2),左侧颈部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住院期间患者反复发热,高达39.0℃,予头孢米诺钠、甲硝唑、甲强龙等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肺部CT:两肺广泛多形性病变,可见弥漫多发斑片状、斑点状、条带状及粟粒结节状较高密度影;考虑为感染性病变或结缔组织病肺部病变.
作者:谢慧芬;邓泽义;苗湘琬;翁欢欢;谢民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黄瘤病,是指吞噬脂质的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聚集在皮肤或肌腱形成的黄色斑块、丘疹或结节的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该病可单发或多发,近期我科收治1例额部结节性黄色瘤伴睑黄瘤患者,报告如下.患者,男,51岁,因发现前额部肿物8年于2017年6月19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无意中发现前额部一约黄豆大小的无痛性包块,无头痛、发热,未予诊治,后肿物进行性增大,曾在外院就诊,行病理检查提示“黄瘤”(未见病理报告单),建议手术切除.
作者:潘其彬;罗璝;刘建国;刘定;刘月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耳廓假性囊肿是一种软骨内无菌性浆液性渗出性炎症,又叫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耳廓非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软骨间积液等[1].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穿刺抽液(注射或不注射药物)并加压包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不一,患者复发率高,有些治疗方法有软骨损伤或耳廓变形的风险.理想的治疗是预防耳廓假性囊肿的复发和保护解剖结构.我科对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采用空针自制负压吸引装置治疗,并予以甲泼尼龙冲洗囊腔,配合口服抗生素及局部护理,留置5~7 d即可治愈,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且创伤小,降低了复发率及感染风险,现报告如下.
作者:包小敏;邓安春 刊期: 2018年第08期
OSAHS作为一种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源头性疾病,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1].OSAHS的治疗方法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不同阻塞平面的手术治疗、口腔矫治器治疗等[2-4],但由于上述治疗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影响其临床应用.口面肌功能训练(myo-functional therapy,MT)初起源于言语功能训练,研究发现它作为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在OS-AHS的治疗中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5-6],但尚未引起国内充分关注,故本文就MT的起源、方法及其对OSAHS的疗效和机制等予以综述.
作者:刘慧茹;金杰;裘轶辉;宋大川;肖汉琼;濮彧;程铭;张芳;董晶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头颈部肿瘤为高发肿瘤,其中超过90%为鳞状细胞癌[1].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是指发生于口腔、咽部及喉部、食管上段的由鳞状上皮覆盖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第6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00多万新发病例,其他类型的头颈部肿瘤如甲状腺乳头状瘤、鼻咽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2-3].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提高治疗水平,但是由于局部复发和转移,患者生存率无明显改善.阐明头颈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特异的分子诊断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崔卫娜;王宝山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常见的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之一,它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的一个常见的内耳畸形.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或波动性听力损失,程度从基本正常到极重度,以高频下降为重,气骨导差多出现在低频;发病前常有使颅压增高的诱因;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或不稳感等前庭功能异常.迄今尚未发现能够终止LVAS患者耳聋进展的有效方法.
作者:卜慧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鼻息肉的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表达谱的情况,探寻其与正常鼻腔黏膜之间的启动子甲基化差异.方法:提取鼻息肉及正常对照组鼻腔黏膜中的DNA,经过免疫沉淀及扩增后,将Cy3/5标记的DNA在NimbleGen公司HG18 CpG启动子甲基化基因芯片上进行杂交.应用Axon GenePix 4000B scanner进行扫描,应用NimbleScan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然后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并Real-time PCR验证.结果:在鼻腔黏膜或鼻息肉组织中检测出存在CpG岛高甲基化状态的基因3 010个,其中正常鼻腔黏膜组织甲基化阴性,而鼻息肉组织有高甲基化状态的基因79个(2.62%);正常鼻腔黏膜组织基因甲基化阳性,而鼻息肉组织中甲基化阴性的基因有321个(10.66%).正常鼻腔黏膜组织甲基化阴性,而鼻息肉组织均有高甲基化状态的基因有3个信号通路;正常鼻腔黏膜组织基因甲基化阳性,而鼻息肉组织中甲基化阴性的基因有14个信号通路.结论: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鼻息肉启动子甲基化谱研究为探求鼻息肉发生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作者:白伟良;谭海燕;周倩;王枭维;李进兴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THRC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63例与相应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36例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23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THRC1蛋白的表达,分析CHTRC1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与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结果:CTHRC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P<0.01);CTHR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THRC1和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相关(均P<0.01).结论:CTHRC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作者:唐振宁;王玉琛;刘晓霞;刘奇伦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自媒体管理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接受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AR患者随机分为自媒体管理组(A组)和电话管理组(B组)各90例.A组建立医患微信和(或)QQ群,并成立由课题组专职医生任组长的自媒体管理小组,制订每个月的健康教育计划,每周向群内发送3次以上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时评估患者报告结果;B组进行现场示范和教育,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电话随访1次并进行相应的教育.统计分析两组在治疗后第1、3、6、9、12个月的脱落情况和脱落原因.结果:治疗1年内,A组脱落率为13.3%(12/90),B组脱落率为32.2%(29/9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8,P=0.003).前3个月脱落数占本组总脱落数比例,A组为41.7%(5/12),B组为51.7%(15/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4,P=0.558).脱落的首要原因是自认为疗效欠佳,其次是信心不足.结论:自媒体管理有助于提高接受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AR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在患者长期随访中更有优势.
作者:吴湘萍;邱若庆;杨小芳;沈康;田淑婷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纳米碳辅助下低龄型(<45岁)不同年龄段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术中采用纳米碳甲状腺注射及常规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低龄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25岁、25~<45岁2个年龄段患者在性别、肿瘤大小、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多发灶等危险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纳米碳注射后负显影甲状旁腺,颈中央区淋巴结充分显黑色;<25岁与25~<45岁的肿瘤患者在肿瘤大小、多发灶、被膜侵犯、侵犯周围组织、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低龄型(<4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超出正常范围,表明很大可能伴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纳米碳能有效负显影甲状旁腺及示踪中央区淋巴结;<25岁患者肿瘤直径超过1 cm的可能性较大,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易侵犯被膜及甲状腺周围组织.25~<45岁的肿瘤患者易形成多灶性病变,可能伴随桥本甲状腺炎,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低龄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术前甲状腺球蛋白检测值越高,肿瘤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张帅;蒋孝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鼻窦入路筛骨垂直板治疗眶内侧壁骨折的效果.方法:经鼻内镜下鼻窦入路,采用筛骨垂直板对10例眶内侧壁骨折患者行眶内侧壁修复,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复视、眼球运动及眼球内陷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2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移植物脱落或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除1例患者有轻度复视外,其他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及眼球内陷完全恢复.结论:鼻内镜下经鼻窦入路,采用筛骨垂直板修复眼眶内侧壁骨折,手术效果较好.
作者:徐志华;冯益进;徐永田;张抗美;张小青;王新华;叶锐;牛开元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烧灼治疗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的疗效.方法:146例CPSF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并于炎症控制期行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烧灼术.结果:随访6~59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咽瘘,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大出血.9例术后声嘶,2 d~1个月恢复正常.30例怀疑复发,其中8例切开引流后痊愈,4例二次行烧灼手术后痊愈.结论:低温等离子烧灼治疗梨状窝瘘微创、简单、美观、可重复操作,可作为窦道型和瘘管型CPSF的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王凌芳;刘丽;桑建中;陈磊;谢小洁;曹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调强适形放疗(IMRT)中优化靶区勾画对不同TNM分期鼻咽癌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鼻咽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IMRT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靶区勾画,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吞咽相关部位的勾画.然后分别比较放疗期间及放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口干程度、体重减轻量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放疗期间,Ⅱ期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无显著变化,而Ⅲ期及Ⅳ期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随放疗时间增长有不同程度增加;放疗结束后,对照组患者吞咽困难程度无显著变化,而与放疗结束第0周比较,实验组Ⅱ期患者在第12周出现显著好转(P<0.05),而Ⅲ期及Ⅳ期患者均在放疗结束后第24周出现显著好转(P<0.05).两组患者在放疗期间及放疗结束后,口干症状均不同程度持续加重(P<0.05或P<0.01).两组患者在放疗期间的体重随着放疗时间的增长不断减轻,并在放疗结束后开始逐渐恢复,且实验组患者在第12周及第24周体重减轻量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在放疗期间,与放疗开始第0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随着放疗时间的增加越来越低;在放疗结束后生活质量均开始逐渐好转,且在放疗结束后第24周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对其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结构器官给予个体化的靶区勾画有助于减少患者因放疗引起的吞咽困难发生,并改善放疗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皮国良;毕建平;何汉平;李莹;程天翠;黎艳萍 刊期: 2018年第08期
慢性耳鸣是临床上常见但又很难处理的疾病.因其费时费力,且疗效不佳,耳科医生多不愿意接诊,而且国内医生每天需要接诊的患者太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耳鸣的准确病因.即使是国外耳鸣专科门诊,每天只接诊4例患者,每例患者平均接诊时间2h,能够找到明确病因的也只是少数.回想20多年前遇到的头晕患者,往往是“患者晕,医生也晕”的状况,头晕的诊疗状况如何翻天覆地的改变,究其原因,是我们掌握了几种常见的头晕疾病,而且这些疾病多集中在耳科.
作者:余力生;马鑫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光化学法诱导豚鼠前庭局灶性缺血对前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取耳后径路,试验组颈静脉注射2%四碘四氯荧光素二钠20 mg/kg后,立即用(540±40)nm、光强为500~600mW/cm2的冷光持续照射左侧上鼓室内侧壁30 min;对照组则注射生理盐水.术后第2天作冰水眼震试验.结果:试验组(7耳)和对照组(6耳)冰水试验眼震平均频率分别为(2.0±0.33)次/s和(3.7±0.33)次/s,平均振幅分别为(3.1±0.39)mm和(3.5±0.54)mm,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44.7±17.22)s和(62.0±7.22)s.两组在频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振幅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未见明显的自发眼震,均有冰水试验阴性结果(试验组3耳,对照组4耳).结论:光化学法可以诱导豚鼠前庭系统形成局部缺血状态,继而产生急性前庭功能障碍,冰水试验显示眼震频率降低.
作者:吕凡;王利一;黄魏宁;宋海涛;龚霞;刘旭晖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老年志愿者中耳鸣的发生率及特点,初步探讨老年人发生耳鸣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对15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进行耳科查体、听力检查、耳鸣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志愿者平均年龄为71.4岁,现有耳鸣77例(51.3%),其中持续耳鸣大于3个月者31例,占现有耳呜志愿者的40.3%.现有持续耳鸣组、现有非持续耳鸣组、既往耳鸣组、无耳鸣组之间听力损失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组头痛、睡眠障碍、反酸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以70岁为界,年龄与耳鸣的发生呈负相关(r=-0.090,P<0.05);以60 dB听力为界,听力损失与耳鸣的发生呈正相关(r=0.061,P<0.05).结论:到达一定年龄(70岁)之后,耳鸣的发病率反而变低.听力损失越大老年人耳鸣的发病率可能增加,听力损失是老年人耳鸣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老年人耳鸣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韩琳;马瑞;吴晓琴;林运娟;静媛媛;余力生;赖仁淙;曾琳;马鑫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耳鸣的影响因素及听力损失与耳鸣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及纯音测听调查25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听力及耳鸣状况.结果:①255例糖尿病患者中,112例患者受到耳鸣症状的困扰,其中男55例,女57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②耳鸣发病率基本随年龄增长而上升(≤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分别为40%、25%、27%、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不同文化程度的糖尿病患者,其耳鸣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0级、1级、2级、3级、4级耳鸣发病率分别为46%、47%、31%、50%、20%,P=0.648).④83例主诉听力损失的受试者纯音测听结果证实均有听力损失,而172例主诉听力正常的患者中113例(66%)出现听力损失.在自觉听力正常但是伴有耳鸣的受试者中,72%有听力下降,无耳鸣患者中有62%实际听力下降.⑤耳鸣与低、中频及高频听力损失均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耳鸣发病率高,其与年龄、听力损失发生率可能相关,与性别、文化程度可能无关,糖尿病患者出现耳鸣症状时应及早进行听力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听力损害.
作者:刘博;李谨;张祎;卢洁琼;杨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耳鸣习服治疗对慢性失代偿性耳鸣患者的疗效,探索治疗慢性失代偿性耳鸣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耳鸣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耳鸣习服治疗,内容包括:耳鸣咨询、低强度自然声治疗、转移注意力、放松训练.结果:治疗前耳鸣严重程度Ⅲ级56.7%(17/30),Ⅳ级36.7%(11/30),V级6.7%(2/30);治疗12个月后I级16.7%(5/30),Ⅱ级60.0%(18/30),Ⅲ级16.7%(5/30),Ⅳ级6.7%(2/30),其中代偿性耳鸣为76.7%(23/30),失代偿性耳鸣为23.3%(7/30).30例受试者代偿性耳鸣与失代偿性耳鸣构成比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197,P<0.01).30例受试者治疗前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平均得分14.40士2.60,治疗后平均得分9.00± 2.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0,P<0.01).结论:耳鸣习服治疗是慢性失代偿性耳鸣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赵东;姜子刚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特发性耳鸣患者心理声学指标与临床严重程度评分的关系,明确心理声学检测在耳鸣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65例特发性耳鸣患者,均接受常规听力学检测和心理声学测试.心理声学测试包括音调匹配(PM)、响度匹配(LM)、小掩蔽级测试(MMLs)和残余抑制等.选用耳鸣障碍量表(THI)和耳鸣评价量表(TEQ)进行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采用SPSS 18.0对耳鸣心理声学指标与严重程度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接受耳鸣综合疗法5周,分析治疗5周后患者心理声学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耳鸣声种类和响度匹配感觉级(LMSL)与THI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耳鸣病程、耳鸣音调匹配的音调类型(PM2)和响度匹配听力级(LMHL)与TEQ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②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M2、LMSL与THI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单一耳鸣声患者严重程度更轻;随着LMSL值增大,耳鸣患者严重程度逐渐加重.LMHL与TEQ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LMHL值越大,耳鸣严重程度越重.③治疗前后LMSL、MMLs、MMLs差值、Feldman曲线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部分耳鸣心理声学指标与耳鸣临床严重程度相关.耳鸣心理声学检测有助于对耳鸣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辅助评估.
作者:李辉;李明;张剑宁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了解OSAHS患者慢性耳鸣伴发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通过PSG监测检查诊断为OSAHS的115例患者,通过病史调查了解伴发耳鸣的患者数量,计算所有患者的BMI.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计算性别、年龄、听力下降、BMI、低血氧饱和度、REM期时长与主观性耳鸣发生的相关性,用x2检验比较各年龄组及男女间耳鸣伴发率的差异性.结果:①115例OSAHS患者中,主观性耳鸣患病率为38.26% (44/115).②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患者耳鸣伴发率分别为9.09%、6.82%、11.36%、38.64%、29.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5,P<0.01);女性耳鸣伴发率为44.12%(15/34)、男性为35.80%(29/81),女性高于男性,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P>0.05).③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性别、BMI、REM期时长及低血氧饱和度与OSAHS患者耳鸣发生无相关性,而年龄与听力下降为耳鸣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OSAHS患者超过1/3伴发慢性耳鸣,BMI、REM期时长及低血氧饱和度与耳鸣发生无明确相关性,年龄与听力下降为OSAHS患者耳鸣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秀丽;王晶;洪志军;中山明峰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耳鸣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为研究耳鸣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资料.方法:对77例行中耳乳突手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根据耳鸣与中耳炎发病是否同侧判定是否为中耳炎相关耳鸣,进一步比较中耳炎相关耳鸣与无耳鸣两组患者听力严重程度、睡眠障碍、偏头痛(偏头痛体质)、打鼾、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在耳鸣的发生及耳鸣分级中的差异.结果:中耳炎相关耳鸣的发生率为55.8%(43/77),76.7%的耳鸣患者(33/43)耳鸣发生晚于中耳炎数年乃至数十年.43例中耳炎相关耳鸣患者与31例无耳鸣患者在是否为偏头痛体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而在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及是否睡眠障碍、打鼾、胃食管反流等方面差别无显著性.耳鸣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呈正相关,其中耳鸣侧骨导250 Hz、500 Hz、1 kHz、2 kHz、4 kHz均值,中频(1 kHz、2 kHz)均值及4 kHz的P值分别为0.010、0.019和0.003,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0.356和0.443.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发生的耳鸣,发生时间可能和中耳炎的时间不一致,理论上晚于中耳炎的发生更加合理.慢性中耳炎患者是否发生耳鸣,与是否伴有睡眠障碍、气导以及骨导听力损失的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偏头痛体质有关.中耳炎相关耳鸣的严重程度则与骨导听力损失相关.
作者:林运娟;吴晓琴;马鑫;余力生;赖仁淙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