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样腺癌是一种发生在肝外的具有明显肝样分化特征的特殊类型腺癌,具有腺癌和肝细胞化的组织形态特征.该病临床罕见,可发生于胃、胰腺、胆囊、肺、肾脏、肾上腺和卵巢等器官中,原发于肠道者目前未见报道.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因粘液血便半年,下腹部胀痛2个月人院.查体:肝脾未及,腹部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
作者:陈颖瑜;潘爱珍;周涛;郭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发现抗HIV阳性8周,右膝关节痛3天入院.查体:右侧胫骨上段呈阵发性疼痛,未见明显红肿,局部皮温稍高,浮髌实验阴性;全身皮肤见多枚陈旧性圆形、椭圆形色素沉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腹部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94×109/1,中性粒细胞2.32×109/l,淋巴细胞1,61×109/1.CD4+T淋巴细胞121个/l.HIVRNA<500拷贝/ml.X线:右侧胫骨上段见虫蚀样骨质破坏区,伴轻微骨膜反应(图1);CT:右侧胫骨近段见长约8 cm骨皮质不同程度破坏区,伴轻微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图2);CT引导下经皮骨穿刺活检术:取出红色骨组织行病理检查并将COOK多功能引流管置入骨髓腔抽出100 ml含血脓液送病原学培养(图3);病理检查:病理组织为坏死骨、纤维组织及血块,血块中可见少许中性粒细胞,未见结核结节及恶性肿瘤细胞(图4);骨髓液培养:兼有厌氧菌和嗜沫嗜血杆菌,对头孢噻肟/三代指示敏感.临床考虑右侧胫骨上段骨髓炎,采用CT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并结合导管内生理盐水盥洗+庆大霉素注射治疗,随后根据药敏结果换用复达欣+甲硝唑静脉抗炎治疗,患肢制动,半月后症状改善,病情逐渐好转.
作者:王青;朱文科;陆普选;马威;乐晓华;叶如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84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腰部酸胀不适伴肉眼血尿(血尿全程伴条状血块),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侧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输尿管径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见大量红细胞,余未见异常.B超示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积水,右输尿管中下段未见显示,膀胱充盈一般,膀胱壁毛糙.CT扫描: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积水.膀胱前壁见局限性梭形软组织密度灶(图1),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病灶与邻近肠管分界欠清(图2、3).膀胱内游离三角形高密度影,CT值45 HU,增强后无强化,注射对比剂90 min后,在高密度对比剂背景下呈三角形充盈缺损影(图4).输尿管镜、膀胱镜检查:右输尿管中段明显狭窄,未见结石及新生物;膀胱顶部见大小约3 cm×3 cm隆起性病变,表面不平,膀胱内可见血块.病理活检提示恶性肿瘤,择期行全麻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前壁实质内大小约5 cm×4 cm×3 cm不规则肿物,凹凸不平,与腹膜有粘连,与耻骨后脂肪及结缔组织粘连紧密,与肠管无粘连.
作者:石双任;陈宏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间断性头痛、头晕2年,无发热、恶心、呕吐,无抽搐及意识障碍.查体:神清,双瞳正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颈软,无抵抗感,四肢肌张力正常.心、肺、腹部无异常.头颅CT平扫:左侧小脑半球见一团块状囊实性肿块影,呈混杂密度,其内多发点状、条片状钙化,灶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邻近颅骨受压稍变薄(图1).颅脑MRI平扫:左侧小脑半球见一团块状混杂信号灶,其内见囊变区及点状、条状钙化灶,灶周水肿较轻(图2).术前诊断:囊性脑膜瘤并钙化、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不除外少见部位少突胶质细胞瘤.
作者:方晓熠;黄科峰;黎昌华;宋君;周雄鄂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57岁.主诉头晕就诊.采用东芝16层螺旋CT行颈部及头部CTA检查,颈部CTA示主动脉弓发出三支血管:从右至左分别是左颈总动脉与右颈总动脉共干、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起于主动脉弓水平段后壁,发出后向右后走行.双侧椎动脉分别起于双侧的锁骨下动脉(图1、2).头部CTA示颅内血管未见异常.
作者:张兵;翁海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48岁.皮肤黄染1个月人院,伴乏力,食欲不振,无肝炎,酗酒史,无长期服药史.查体:神清,巩膜黄染,胸腹壁、腰背部及下肢未见静脉曲张,肝大(肋下3 cm),质地韧,脾肋下可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CT检查:平扫示肝脏体积增大,以尾状叶增大明显,脾大,腹膜后奇静脉、半奇静脉明显扩张增粗;增强示肝脏淤血肿大,表面呈网格状改变,下腔静脉、肝右静脉明显扩张,奇静脉、半奇静脉增粗、纡曲,下腔静脉肝段未见明显狭窄及缺如(图1).CI诊断:考虑布-加综合征可能,建议下腔静脉DSA.
作者:张鸿英;余灯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2岁.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续20 min左右,无发热,无双眼上翻等症状,当地医院按脑炎治疗.10余天前又出现上述症状,按癫痫治疗后,症状消失.患儿自发病以来,神志尚清,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转诊至我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口唇红润,左侧扁桃体Ⅱ°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109/1,红细胞4.5×109/l.
作者:崔恒;程敬亮;张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压力升高称为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肝静脉型、肝窦型、门静脉型和动静脉型[1],其中动静脉型是指肝、脾、肠系膜上动脉与门静脉系统间发生分流,致压力较高的大量动脉血流入门静脉,形成门静脉高压.现将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所致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宋君;黄科峰;黎昌华;方晓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乏力、面色苍白十余年,2006年确诊为β型地中海贫血,随后曾多次住院输血治疗.近来患者诉头晕、乏力,活动后气促、心悸,偶有胸闷,无发热、咳嗽,无腹胀、腹痛、无头痛等,精神可,胃纳一般,大、小便正常.查体: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腹软,肝脾肿大可及.实验室检查:血糖21.85 mmol/l,白蛋白29.1 G/l,球蛋白42.14 G/l,白蛋白/球蛋白(A/G)0 69;凝血功能:PT活性39%,凝血酶原时间2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3.6s,纤维蛋白原定量0.99 g/h贫血3项:维生素B12 1093 pg/ml,叶酸1.8 ng/ml,铁蛋白4489.06 ng/m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92×109/l,血红蛋白36 g/l,血小板总数47×109/h血清铁及感染性疾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左心稍增大,左室壁稍增厚,二尖瓣钙化伴轻度反流,三尖瓣轻中度反流,肺动脉高压(轻中度).临床诊断:β地中海贫血;继发性血色病;Ⅱ型糖尿病.
作者:李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3个月.系足月正常体重儿,因生长明显落后于正常小儿人院.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叶混合性包块,不除外腹膜后肿瘤侵犯肝脏可能.患儿一般情况尚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大平脐,质软,脾肋下两指,腹部无明显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正常.患儿经手术及临床对症治疗,情况稳定后出院.
作者:王大伟;胡道予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卵巢黄体各种生理性改变的MS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56例经手术或超声随访证实的卵巢黄体的MSCT征象.结果:56例均为单侧单发.典型黄体50例,其中表现为显著强化的锯齿状厚壁囊实性黄体42例,显著强化的光整厚壁囊实性黄体3例,显著强化的实性黄体5例.特殊型黄体6例(黄体囊肿4例,黄体血肿2例),均表现为直径大于3 cm的环状显著强化影.结论:卵巢黄体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正确认识可有效避免误诊.
作者:沈亚芝;朱时锵;王朝君;葛祖峰;孙明娟;凌梅希;沈佩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LP)的MRI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临床证实的AIP患者资料,12例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分析总结AIP的MRI表现特点.结果:12例AIP中7例表现为弥漫性胰腺体积增大,1例表现为胰腺体尾部肿大,MRI平扫胰腺信号欠均匀,T1 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 WI信号普遍增高,另4例以胰头肿大为主,MRI示胰头区类似软组织信号肿块影,与周围胰腺组织信号一致;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逐渐强化;MRCP示胆总管胰腺段变细,伴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胰腺管弥漫性狭窄.结论:AI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对AIP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刘焦枝;李光;刘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血管肉瘤3例(巨块结节型2例,弥漫多结节型1例),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2例内部见云絮状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巨块结节型主灶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弥漫多结节型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均呈持续向心性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夹杂条带状低密度区;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另1例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延迟期强化度减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CT平扫呈较均匀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高且向中央扩展,延迟期肿瘤均匀强化且程度降低.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作者:唐浩;邹丹凤;陈卫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不同扫描平面对回盲瓣的显示能力,及MR电影功能成像(MR cine)序列在回盲瓣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22名,接受1.5T GE HDx MR检查,行冠状面、横轴面、斜冠状面快速平衡稳态进动(FIESTA)序列扫描及回盲瓣的MR cine序列扫描.所有被检者均进行冠状面和横轴面扫描,图像显示两瓣膜结构为成功显示;如果冠状面不能显示回盲瓣结构,则增加斜冠状面扫描;在成功显示回盲瓣的冠状面或斜冠状面上进行MR cine序列扫描.结果:冠状面扫描回盲瓣成功显示率为76.2%,横轴面为52.4%.5例斜冠状面扫描均成功显示回盲瓣结构.回盲上瓣长度(1.74±0.28)cm,厚度(0.37±0.12)cm;下瓣长度(1.58±0.25)cm,厚度(0.38±0.14)cm.66.7%被检者MR cine序列扫描上可观察到回盲瓣运动,其运动频率约为6~8次/分.结论:MRI可清晰显示回盲瓣结构,冠状面是显示回盲瓣的佳平面,斜冠状面是很好的补充扫描平面,MR cine序列可以动态观察回盲瓣的运动.
作者:李建军;胡道予;陈亮;汤浩;王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高分化肝癌的CT征象,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分化肝癌的CT表现.结果:18例中单发17例,多发1例,共19个病灶;病灶形态规则11个,浅分叶状8个,平均大径(4.27±0.50) cm;8个病灶可见假包膜结构;13个病灶行三期增强扫描,相对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灶三期强化模式归纳如下:6个病灶呈高密度-低密度-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低密度-低密度-低密度,4个病灶呈高密度-高密度-高/等/低密度.结论:高分化肝癌MSCT增强表现多样,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并与肝脏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作者:胡敏霞;赵心明;周纯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胰外病变的影像特点,提高对AIP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7例AIP患者的CT和/或MR资料,分析总结胰周假包膜形成,血管受累,胆道扩张,腹膜后纤维化及远处器官侵犯等胰外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AIP中10例伴胰周假包膜形成,假包膜的部位、形态呈多样性;5例伴脾动脉和/或脾静脉受累;5例伴胆管扩张,其中1例伴节段性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2例伴肾侵犯,1例伴肠系膜侵犯,肾内和肠系膜病变均呈结节状较高软组织密度,质地均匀,进行性均匀强化;1例伴腹膜后纤维化,纤维组织质地均匀度、强化特点与肾内及肠系膜病变相同.结论:胰周假包膜对AIP诊断有肯定意义,其它胰外病变亦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AIP胰外病变的影像特征有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作者:倪瑞军;王伯胤;许顺良;阮翎翔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扩散张量成像(DTI)对Broca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区相关纤维结构进行研究,探讨Broca失语症脑内白质结构改变的特征.方法:使用Siemens Trio 3.0T MR扫描机对30例Broca失语症患者和20例健康成人进行常规序列及DTI扫描,在Siemens Leonado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计算Broca区、Wernicke区及弓状束的各向异性(FA)参数.结果:30例Broca失语症病变均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失语组左、右侧Broca区FA平均值分别为0.208±0.053及0.284±0.056,对照组左侧Broca区FA平均值为0.296±0.054,失语组左侧Broca区FA平均值与右侧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失语组Wernicke区FA平均值左、右两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45>0.05);失语组左侧弓状束FA平均值较右侧及对照组左侧降低(以前部及中部为著),且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01).结论:语言功能区的损伤可引起Broca失语症,其纤维通路的损伤亦可导致失语症的发生.
作者:陈红燕;孙学进;戴建平;张玉梅;李少武;艾林;高培毅;张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b值DWI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脑肿瘤患儿行EPI-DWI扫描,采用0~4000 s/mm2之间的12个b值.按照单指数模型计算低b值ADC (ADClow)(b≤200 s/mm2)、高b值ADC( ADChigh,200 s/mm2 <b≤4000 s/mm2)和标准ADC( ADCstandard,0 s/mm2<b≤4000 s/mm2);按照双指数模型计算快ADC(ADCfast)、慢ADC( ADCslow)和ADCfast所占比例;用传统的单指数衰减模型计算b=800 s/mm2时的ADC值.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为低级别肿瘤组和高级别肿瘤组,比较这些参数在两组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ADClow、ADChigh、ADCstandard、传统的ADC、ADCfast和ADCslow在儿童高、低级别脑肿瘤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ADCslow在高、低级别脑肿瘤间的差异大.结论:当b值在较大范围取值时,双指数模型能反映更多儿童脑肿瘤的组织特征,代表细胞内水分子扩散的ADCslow值在儿童高、低级别脑肿瘤间差异大,此结论尚需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作者:李玉华;陆建平;段秀杰;张忠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肺动脉瘤(PA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确诊的PAA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所获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后处理.结果:7例PAA均累及肺动脉干,其中2例为单纯肺动脉干动脉瘤,4例同时累及左、右肺动脉,1例累及左肺动脉.MSCTA表现为肺动脉干及分支的瘤样扩张.结论:MSCTA可简单明确诊断PAA,并将逐步取代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PAA的可靠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张丹;吕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侧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 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 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作者:周坦峰;张汉松;范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指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一组肺部弥漫性疾病,累及范围几乎包括除细支气管以上的各级支气管外的所有肺部组织.该病主要表现为肺弥漫性浸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气体交换障碍,部分也可出现小气道功能的异常[1],由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高[2],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影像学迅速发展,研究ILD的发生过程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对于该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春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病理性囊性膨出,其发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确.动脉瘤的形成、发展、破裂等问题一直饱受争议,但学者们公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其发生、发展机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液体动力学( compub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及3D数字减影技术的应用,使血流动力学的数字模型建立、血流方向及形式的判断、数据的搜集和统计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使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发生、发展、稳定或破裂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重视.
作者:王露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以下简称支扩)是一种支气管树进行性破坏所致的局部或广泛的不可逆转的扩张性疾病[1].根据病变支气管的形态改变,临床上常分为柱状、囊状、静脉曲张型、混合型扩张四种类型[2-3].支扩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和咯血,其病程的不可逆进展及反复发作致使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有一定难度和局限性.当并发相关血管疾病如咯血,尤其是大咯血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多将24 h咯血量600ml以上定义为大咯血,死亡率高达32%[4].支扩在我国是咯血的常见病因[5],因此临床对支扩及其所致咯血的病程进展、预防再咯血及疗效评定较为重视.
作者:李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下肢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MRI特点,探讨MRI对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下肢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MRI表现,总结其不同影像学征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囊壁特征及侵袭性特点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大小、瘤周水肿、瘤内出血、T2信号均匀性及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在两组肿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对软组织肿瘤潜在恶性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是82.61%和80.77%.结论:囊壁特征及侵袭性特点在软组织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MRI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唯姝;钱银峰;余永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支气管动脉瘤(BAA)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的BAA 2例,根据形态及部位不同,行不同方式TAE治疗,并临床随访.结果:囊状动脉瘤1例(微导管能顺利到达并通过),其远端实施球形PVA微颗粒栓塞止血,输出端及输入端分别用弹簧圈阻断血流,复查造影示支气管动脉远端血流阻断,BAA未见显示;梭形动脉瘤1例(距离支气管动脉起始部较远),其远端行球形PVA微颗粒栓塞,近端加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复查造影BAA未见显示.结论:TAE是一种治疗BAA的微创、高效、可靠方法,不同形态及部位的BAA应选择不同方式的TAE.
作者:田荣华;马芬;肖刚;王艳;邓桃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不同的频率编码方向对于垂体微腺瘤3.0T MR图像质量的影响,以指导该病MRI参数的选择.方法:选取14例临床拟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使用3.0T MR扫描仪分别于垂直频率编码方向(上/下)和水平频率编码方向(左/右)上行冠状面T1WI、T2 WI及T1WI增强扫描.由两位神经放射学专家按照一个5级评分标准对所得图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能极好地显示瘤体,4分;足够用于诊断,3分;能用于诊断,2分;不能用于诊断,1分;无阳性发现,0分.将两位专家对每组的评分取平均数作为终评分,两组间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符号秩和检验.结果:除2例患者在两组图像中均无阳性发现外,其余12例患者均被诊断为垂体微腺瘤.对于T2 WI平扫图像和T1WI增强图像,左/右频率编码方向所获得图像质量优于上/下频率编码方向所获得图像,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1WI平扫图像,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0T MR扫描仪进行垂体微腺瘤成像,频率编码方向对T2 WI平扫图像和T1WI增强图像质量影响较大,水平(左/右)频率编码方向扫描所得图像的质量比垂直(上/下)频率编码方向扫描所得图像质量更佳.
作者:王广谊;郭慧;曾琼新;黄飚;刘再毅;梁长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床旁DR摄影平板探测器在倾斜X线管进行摄影时,斜射效应与X线管角度的关系.方法:使用Shimadzu Mobile DR(MUX-100)系统,X线管分别倾斜0°、15°、20°、30°、40°对R-1型矩形波测试卡进行摄影,计算X线管不同倾斜角度的调制传递函数(MTF).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X线管不同倾斜角度的MTF系数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预采样MTF曲线的位置越低,X线管倾斜40°的MTF曲线处于低位置.斜射效应对低频组织结构影响小,对中高频组织结构影响较大.与X线管倾斜0°的MTF参数比较,倾斜15°的MTF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5,P=0.059),倾斜角为20°、30°、40°时的MTF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为-2.558、-2.688、-2.688,P值均<0.05).结论:对于床旁DR平板探测器,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斜射效应越严重.X线管倾斜角度不宜超过15°.
作者:李成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乳腺炎性疾病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FDM)表现,提高该病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炎性疾病的FFDM表现.结果:39例患者中,26例为慢性乳腺炎,5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8例为肉芽肿性乳腺炎.X线表现为肿块影17例,局部腺体非对称性致密影20例,结构扭曲2例.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致密影7例,局部或乳晕区皮肤增厚12例,乳头凹陷7例.结论:结合临床资料并细致分析乳腺炎性疾病的FFDM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滕妍;曹满瑞;赵弘;何健龙;邹万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超重患者心周脂肪(PAT)含量与冠心病及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因胸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非超重患者(BMI<24 kg/m2 )418例,测定PAT含量、冠脉钙化积分,根据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痛组;根据血管受累数目及代谢危险因素的数量将患者分组,比较各组间PAT含量.结果:冠心痛组[(195.30±77.04) cm3]较非冠心病组[(165.03±56.66)cm3] PAT含量明显增加(P<0.001).随血管受累支数及代谢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PAT含量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SCT测定PAT含量是提示非超重患者冠心病和代谢风险的方法之一.
作者:费军;贾付坤;刘瑛琪;刘军华;陈宁;郑冬;张朝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慢性弥漫性肝疾病(diffuse liver disease)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之一,各种慢性弥漫性肝疾病几乎都存在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和肝脂肪变性(hepatic steatosis)改变,因此对该类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程度的分期(staging)、分级(grading)直接影响其治疗和预后.穿刺活检(biopsy)是诊断及分级、分期的金标准,但存在着一些限制:①取样不足易导致分期降低或不准确;②组织病理学结果存在观察者自身偏差;③属有创操作,存在出血等并发症;④患者常需住院,造成患者不易接受该检查,特别是需反复多次活检的随访病例.鉴于上述原因临床上开展了一些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主要可分为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大类.实验室检查难以对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进行定量分析,因而不具备分级和分期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影像技术逐渐应用于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的定量研究中.
作者:黄子星;宋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对比研究正常胰腺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图像质量、ADC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胰腺健康志愿者分别行上腹部自由呼吸触发的SS-EPI DWI和rFOV DWI检查(b=600 s/mm2).从形态学方面,分别计算两种方法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rFOV DWI及SS-EPI DWI图像分辨力分别为0.55 mm×0.55 mm和1.56mm×1.56mm.②SS-EPI DWI获得正常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分别为(1.61±0.37)×101、(1.93±0.43)×10-3和(1.77±0.36)×10-3 mm2/s;rFOV DWI获得正常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分别为(1.10±0.48)×10-3、(1.21±0.38)×10-3和(1.11±0.34)×10-3mm2/s.符号秩检验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5,P=0.700>0.05).③Wilcoxon秩和分析表明SS-EPI DWI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6,P=0.045<0.05),而rFOV DWI获得的胰腺头、体及尾部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0,P=0.373>0.05).结论:rFOV DWI较SS-EPI DWI图像分辨力高,且胰腺组织及总管显示更为清楚;统计学分析表明rFOV DWI获得的胰腺ADC均值不随胰腺形态学区域发生显著变化,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SS-EPI DWI获得的ADC均值在胰头部小,胰体部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较高分辨力和稳定的ADC测量值,将使rFOV DWI在胰腺疾病早期及准确诊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士跃;马超;李子文;金爱国;王鹤;张华高;陆建平;张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0T MR梯度双回波、三回波技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可通过手术获得肝脏病理标本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体质指数(BMI)分为体重过轻组(BMI<18.5 kg/m2,10例)、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24例)及体重过重组(BMI≥24 kg/m2,8例)3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扫描,并计算肝脏兴趣区(ROI)的相对脂肪含量(RLC).以病理学结果(脂肪阳性面积率)为金标准,对梯度双回波、三回波测得的RL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患者病理学检查、梯度双回波及梯度三回波测得的肝脏RLC分别为(6.2±4.3)%、(18.8±8.2)%及(8.9±4.3)%.体重过轻组:梯度双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无相关性(P>0.05),而梯度三回波与之呈正相关(r=0.87,P<0.01);体重正常组:梯度双回波及梯度三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均呈正相关(r=0.66,P<0.01;r=0.92,P<0.01);体重过重组:梯度双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无相关性(P>0.05),而梯度三回波与之呈正相关(r=0.95,P<0.01);所有患者梯度双回波及梯度三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均呈正相关(r=0.70,P<0.01;r=0.94,P<0.01).结论:3.0T MR梯度双回波技术量化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应用价值有限,而梯度三回波技术是完全可行的,且优于前者;随着BMI的增高,梯度三回波技术测量准确性随之提升.
作者:袁放;宋彬;徐缨龙;阳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T2 WI肝门区淋巴结与慢性乙肝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的关系.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32例,健康成人18例(对照组).在MR脂肪抑制T2 WI上观察肝门区短径>5 mm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和相对信号强度,并分析其与慢性乙型肝炎G和S的关系.结果:肝门区短径>5 mm的淋巴结预示G2及以上炎症活动(P<0.05),淋巴结数目≥2为佳诊断点,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31%和90.47%;淋巴结的存在与S无关.淋巴结的大小与G有相关性(r=0.362,P=0.010),与S无相关性(r=-0.046,P=0.753);淋巴结的相对信号强度与G(r=0.260,P=0.071)和S(r=0.031,P=0.831)均无相关性.淋巴结的大小预示G2及以上炎症活动准确性较高(ROC曲线下面积=0.920,P<0.001),以>90 mm2为佳诊断点,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6%和80.95%.结论:MR脂肪抑制T2 WI能显示慢性乙肝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肝门区出现2个及以上、短径>5 mm淋巴结或淋巴结大小>90 mm2提示G2及以上炎症活动.
作者:舒健;赵建农;韩福刚;唐光才;陈欣;罗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与氢质子波谱分析(1H-MRS)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腹腔注射CCl4溶液法诱导建立兔肝纤维化模型并进行DWI和1 H-MRS检查.DWI使用SE-EPI序列(b1 =0 s/mm2,b2=600 s/mm2),1H-MRS使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分析(PRESS)序列(TR 1500 ms,TE 35 ms),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胆碱(Cho)和脂质(lipid)波峰下面积的比值(Cho/lipid).以病理学肝纤维化分期为基础,将兔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轻度-中度纤维化组(S1-S2)和重度纤维化及肝硬化组(S3 -S4),比较不同组间ADC值和Cho/lipid变化规律.结果: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ADC值依次降低(P<0.01),Cho/lipid依次升高(P<0.05);重度纤维化及肝硬化组与另两组ADC值及Cho/lipi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和1H-MRS具备一定的定量肝纤维化及检测重度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能力.
作者:王秋实;梁长虹;刘辉;刘再毅;张明辉;曾琼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肝纤维化的定量研究价值.方法:10只CCL诱导肝纤维化SD大鼠模型及5只同期对照鼠在造模后20周行DTI检查(EPI序列,TR 1600 ms,TE 68.1 ms,6个方向,b=500 s/mm2),党成检查后立即断头处死,4h内行离体肝组织DTI检查,18只血吸虫腹贴法诱导肝纤维化兔模型及10只同期对照兔在造模后8.10和12周分别行DTI扫描,完成扫描后将实验动物处死并取组织切片行HE、Masson染色,按肝纤维化分级分期标准将两种模型组的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级.扫描图像经AW 4.2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肝纤维化鼠和对照鼠的在体、离体ADC值和FA值,肝纤维化兔各个时期的ADC值和FA值,并与纤维化程度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SPS 13.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水平取0.05.结果:①病理学证实两种模型纤维化程度分布相似,肝纤维化鼠炎症活动度高于肝纤维化兔(P<0.05);②模型组和对照组间在体、离体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A扰值、FA值在离体与在体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体ADC值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607,P=0.016);③肝纤维化兔ADC值在10和12周时,FA值在10周时模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169,P<0.01),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47,P=0.326);ADC值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765,P<0.01)而FA值与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r=0.189,P=0.356).结论:两种肝纤维化模型纤维化程度与ADC值均有相关性ADC值可成为定量评价肝纤维化指标.
作者:沈亚琪;胡道予;李建军;王超;魏卫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0T1 H-MRS的两种后处理方法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A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NAFLD)、酒精组(ALD)及酒精+高脂组(ALD)共4组,后3组统称为模型组,在第0、4、8和12周进行1 H-MRS扫描,计算两种后处理方法下的肝脏相对脂肪含量(RLC),其中以亚甲基为计算指标的结果用RLC1表示,以所有脂肪基团为计算指标的结果用RLC2表示,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RLC1及RLC2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按脂肪肝程度的病理结果将大鼠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及重度组4组,分析各组间RLC1及RLC2的差异.结果:模型组(NAFLD和ALD)的RLC1、RLC2均与病理结果呈正相关(r=0.45~0.96,P<0.05),且RLC1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r=0.92,P<0.05)高于RLC2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r=0.77,P<0.05) ;RLC1在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LC2在量度组与余组间、中度组与余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义(P均<0.05).结论:1H-MRS的两种后处理方法均可用于诊断大鼠脂肪肝;RLC1诊断轻度脂肪肝准确性高,而对于中重度脂肪肝的诊断则应该与RLC2诊断结果相结合.
作者:阳宁静;宋彬;袁放;唐鹤函;黄子星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