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0313
  • 国内刊号:42-1208/R
  • 影响因子:1.08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22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 特种医学
放射学实践杂志   2013年9期文献
  • Creutzfeldt-Jakob病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农民,以进行性痴呆、言语不利、行走不稳4个月为主诉入院.4个月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伴随行走不稳.3个月前认知障碍明显,不认识亲属,并伴随言语困难、四肢僵硬、大小便失禁,血压、血脂、血糖正常,无恶心、呕吐、发热.查体:神清、淡漠,计算力、记忆力差 ,构音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 ,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均无异常,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稍欠稳准,脑膜刺激征阴性.

    作者:陈龙华;李宏军;卢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盆腔脂肪增多症一例

    盆腔脂肪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罕见良性疾病.由Engels于1959年早报道,1968年由Fogg和Smyth正式命名[1].本文报道1例具有全面影像学资料并经手术证实的盆腔脂肪增多症.

    作者:衣利磊;王焕军;关键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癌的MRI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癌的MRI表现,提高对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94例肾细胞癌的MRI资料.通过病灶的T2WI信号特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分析病灶是否存在脂质、出血、坏死或囊变、假包膜、血管流空,与肾实质交界是否成角,并对两组肿瘤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病灶T2WI信号强度、与肾皮质交角、假包膜、坏死或囊性变发生率在两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肿瘤的增强表现有差异.结论:MRI对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肾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仔细分析其信号特征有助于做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作者:张雷;范林音;丁国军;张凌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DWI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肝癌术后转移复发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DWI联合外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肝癌术后转移复发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原发性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肝癌.患者均行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癌相关抗原(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其中AFP值均>1210ng/L,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扫描和DWI扫描.结果:外周血血清肿瘤标志物AFP-L3、CA199、CA125、CEA敏感度及特异度随肿块增大而升高,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高.DWI联合4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可提高到98.4%和95.0%.结论:DWI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肝癌术后转移复发监测敏感有效,为肝癌术后疗效评估和追踪复查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刘新疆;刘敬波;王培源;张虎;王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L)的CT表现及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PRL,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肿瘤大径为8~27cm,1例圆细胞型及1例多形性型呈椭圆形,其余10例均呈显著不规则分叶状或铸型生长.CT平扫表现:8例可见脂肪组织,分别为分化型3例、去分化型2例、混合型3例;4例未见明显脂肪组织,其中2例黏液型以液性密度为主,1例圆细胞型及1例多形性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2例混合型肿块内伴有大块致密钙化.CT增强扫描表现:8例行增强扫描,其中2例脂肪瘤型可见软组织密度结节及条索影轻度强化;1例硬化型软组织团块呈轻度强化;2例黏液型可见索条分隔样轻度强化及整体云絮样轻度强化;1例去分化型中的去分化瘤体区域、1例多形性型及1例伴有钙化的混合型中的多形性瘤体区域均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PRL病理组织学的多样性决定了其CT表现的多样性,不同亚型CT表现具有各自特点,并能反映各自病理类型的特征.

    作者:江心;张杰;林洁;唐坤;郑祥武;李伟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SCTA在大型脑膜瘤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设计大型脑膜瘤个性化手术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直径>5cm的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手术术式、全切方案及术前栓塞治疗与否,以术中所见为标准评价手术方案合理性.结果:通过MSCTA模拟操作后146例患者均合理设计了个性化手术方案,其中MSCTA显示19例颅内重要动脉明显阻碍手术操作窗而改变了常规入路途径,50例瘤体模拟单纯入路由于基底较宽或入路远侧瘤体暴露困难而改为联合扩大术式,35例瘤体侵及视神经、脑干走行区或包裹颅内重要动脉提示全切风险大而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14例窦旁脑膜瘤因窦腔闭塞而制定瘤体及静脉窦全切方案,42例富血供瘤体行术前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术中所见与模拟操作所遇情况高度一致,瘤体暴露充分、合理,有效避免了颅内重要血管、神经功能区及静脉窦的损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瘤体切除范围理想.结论:通过MSCTA模拟手术操作可充分、准确了解术中情况,评估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风险度,协助临床医生术前制定佳治疗方案.

    作者:陈建强;关莹;李刚;陈晶;金虎;李小华;韩向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视-隔发育不良的CT和MRI表现

    目的:探讨视-隔发育不良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影像证实的9例视-隔发育不良患者的CT、MRI表现,4例行CT扫描,5例行MRI扫描,常规行横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透明隔缺如,双侧侧脑室融合,侧脑室前角呈方形,视神经、视交叉和视神经管发育不良,合并脑裂、脑白质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发育不良、垂体后叶缺如等畸形.结论:视-隔发育不良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视路的观察优于CT,对于轻度视神经发育不良者需结合眼科检查.

    作者:左赞江;赖秋荣;程广;韦骏;宋高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RI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MRI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的价值.方法:83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在MRI指导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动脉狭窄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BI评分)及功能恢复评分(mR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3例患者治疗后颅内动脉狭窄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溶栓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在12h内不同时间段(≤4.5h和>4.5h)的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指导的中青年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4.5h和4.5~12.0h脑梗死患者在MRI界定下具有相同的组织窗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确而及时的MRI评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隋海晶;赵振国;白青科;杨娟;谢秀海;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胸腹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LCD)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胸腹部LCD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3例,女9例,胸、腹部各6例.结果: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10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5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2例密度均匀一致,7例病灶内见裂隙状、小片状非坏死性低密度影,4例病灶内或边缘见簇状、点状、小片状或中央放射状钙化,1例见多发囊变.胸、腹部各有1例伴有纵隔及后腹膜多发小淋巴结,且腹部病例伴有肝脾肿大.另有1例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胸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90~130HU;腹部LCD动脉期平均强化幅度50~80HU,其中1例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余腹部病例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胸、腹部各1例,病灶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T2抑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结论:LCD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提示该病可能,确诊依赖于手术和病理.

    作者:李丹燕;朱斌;祝因苏;田传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大脑中动脉开窗及其CTA、MRA及DSA诊断

    大脑中动脉开窗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颅内血管变异,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等,各种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本文就大脑中动脉开窗的发生机制及上述各检查方法在开窗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娜娜;杨晨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动态增强MRI在卵巢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肿瘤之一,有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之分,正确判断肿瘤的性质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近年来,以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为代表的功能成像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的研究,通过对肿瘤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可获悉肿瘤的功能状态,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定性、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和监测.本文对DCE-MRI 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海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颈椎脊索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颈椎脊索瘤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1例颈椎脊索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位于C2,2例位于C4,位于C5和C6各1例;CT显示椎体呈溶骨性(6例)或混合性(5例)骨质破坏,位于C6的1例肿瘤伴左侧横突骨破坏;5例可见点状钙化,3例可见残存骨嵴;4例椎旁可见软组织肿块,6例肿瘤侵犯至椎管内;MRI显示肿瘤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4例)或混杂信号(2例);T2WI呈混杂信号(5例)、高信号(5例)或低信号(1例),9例肿瘤内部可见低信号纤维分隔;10例行增强扫描,其中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术前仅4例诊断正确.结论:颈椎脊索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正确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作者:张立华;袁慧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早期先天性梅毒的骨骼X线表现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的骨骼X线表现.方法:搜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23例先天性梅毒患者,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半个月-2岁.所有23例患者均给予青霉素G(15~20万U/kg·d),每天2~3次,持续14天.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治疗前23例患儿中有19例骨骼X线表现异常,按发生异常的部位分为干骺端炎、骨膜炎、骨髓炎.干骺端炎5例,表现为长管状骨干骺端的先期钙化带不规则增厚伴或不伴其下方透亮带、干骺端尖角样改变及干骺端骨质坏死;骨膜炎10例,其中包括干骺端炎合并骨膜炎5例,表现为与长骨伴行的葱皮样骨膜增厚;未发现骨髓炎患者;其他如髂骨等不规则骨发现皮质下透亮带形成2例,长骨两端骨质密度减低2例.以上表现均为多发,呈对称性分布,干骺端炎出现早,骨膜炎常见,且干骺端炎多伴发骨膜炎.经过系统治疗后复查X片显示疗效显著.结论:凡经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儿,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常规行四肢长骨X线检查,对表现异常者给予早期治疗,能够达到满意疗效.

    作者:丁一;曹智;黄汝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超声检测脂肪肝患者胆囊床附近肝岛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脂肪肝患者胆囊床附近肝岛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超声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543例,其中男310例,女233例,年龄13~69岁,平均45.6岁.由同一超声科医生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脏器常规超声检查,重点扫查胆囊床处肝组织.结果:81.9%的脂肪肝患者胆囊床处出现肝岛,轻度脂肪肝患者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胆囊床处肝岛的发生率分别为81.2%、87.1%,脂肪肝严重程度与肝岛的发生率无相关性(χ2值为1.464,P值为0.226).男性脂肪肝患者与女性脂肪肝患者胆囊床处肝岛发生率分别为83.5%、79.8%,性别与肝岛的发生率无相关性(χ2值为1.245,P值为0.265).结论:弥漫性脂肪肝患者胆囊床附近肝岛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与肝内占位性病变及胆囊病变侵及肝脏的鉴别诊断中应予以考虑.

    作者:张超;万婕;陈云超;李开艳;邓又斌;张青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肝脏常见小局灶性病变的Gd+-EOB-DTPA磁共振增强表现与诊断

    Gd+-EOB-DTPA是一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注药后约50%与常规Gd+-DTPA一样经肾脏排泄,另外约50%被具有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所摄取并排泄入胆道.当采用肝胆特异期扫描并结合反映肝局灶性病灶血供特点的动态增强T1WI扫描时,能够显著提高肝小(≤2.0cm)和微小(≤1.0cm)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符合率,本文就此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丁莺;饶圣祥;陈财忠;曾蒙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鼻腔良性肿瘤CT与MRI诊断要点

    鼻腔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类型少,CT与MRI上神经鞘瘤、血管来源肿瘤、骨源性肿瘤及鼻咽纤维血管瘤较有特征,其他肿瘤与恶性肿瘤表现有重叠,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作者:张微;袁涛;全冠民;高国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MSCT3D后处理技术在儿童肋骨及肋软骨发育异常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应用MSCT 3D后处理技术显示儿童肋骨及肋软骨发育异常及解剖变异,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的差异.方法:对92例胸廓异常患儿行MSCT扫描,利用3D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成像(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成像(VR)技术,比较各种后处理方法对本病的诊断价值.结果:MSCT诊断部分肋骨融合畸形17例,叉状肋16例,肋骨膨大畸形9例,部分肋骨缺如8例,肋骨发育短小3例,颈肋1例,肋骨走行异常1例,肋软骨融合畸形18例,肋骨异常合并肋软骨异常(伴有脊柱、胸骨异常或胸壁软组织异常)19例.VR对肋软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各MSCT 3D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儿童肋骨及肋软骨形态及走行方面各有特点.结论:不同MSCT 3D后处理技术对于儿童肋骨及肋软骨异常的显示及诊断价值具有一定差异,其中以VR应用为广泛,诊断符合率高.

    作者:侯志彬;李欣;杨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儿童副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儿童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副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12岁,5例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瘤体内的血管分布、与周围组织及大血管的关系、瘤栓形成及有无转移和转移部位等.结果:本组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为:①肿瘤均位于腹膜后;②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包块影,边缘可呈分叶状,呈膨胀性生长,肿瘤体积较大;③平扫时瘤体密度略欠均匀,可见散在的小片状低密度灶(出血、坏死和囊变),瘤体内无明显钙化;④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平扫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瘤体内有大量血管穿行,瘤体血供丰富,静脉期瘤体强化程度未见明显降低,有时甚至强化更明显;⑤体动脉分支供血,供血血管可直接起自腹主动脉,也可起自腰动脉、肠系膜动脉、生殖血管、髂血管等;⑥瘤体占位效应明显,对周围的脉管及脏器有推移、挤压,也可对腹腔大血管有轻度包埋;⑦可见腔静脉瘤栓形成.试验室检查 5例患儿的NSE和尿VMA测定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儿童副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较高特异性,尤其是增强CT表现为明显的持续强化和富血供,结合代谢物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可明显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于彤;刘志敏;高军;路春兰;彭芸;段晓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评估儿童正常气管大小

    目的:建立国内儿童气道直径正常参照值.方法:搜集在本院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的360例患者,按体重分为6组,在CT横轴面图像4个部位(C6下缘、T1下缘、T2下缘、T3下缘)测量气管直径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本院常规CT扫描参数(120kVp,100mA)及在其他扫描参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机选用管电流20、50和80mA进行扫描.结果:体重与气管直径大小的关系为密切,可得出体重、体重的平方、体重的立方与各水平气管直径的回归方程;气管直径大小自上而下略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较低的扫描参数(120kVp,20mA)可以明显降低容积剂量指数,图像基本能够满足诊断需求.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气道狭窄的诊断、手术气管插管及气道狭窄手术指征提供了依据.

    作者:欧阳荣珍;钟玉敏;孙爱敏;王谦;顾晓红;朱铭;邱海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新生儿先天性鼻腔阻塞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鼻腔阻塞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新生儿先天性鼻腔阻塞性疾病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其中男12例,女21例,30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后鼻孔闭锁或狭窄14例,表现为上颌骨后部向鼻腔内凹陷,犁骨增厚,后鼻孔变窄或完全闭合,后鼻孔区可见软组织隔膜.泪囊突出9例,表现为鼻泪管不同程度扩张,并向上突出于内眦区,向下突出于下鼻道内形成囊肿.梨状孔狭窄7例,表现为双侧上颌骨额突向鼻腔内凹陷,梨状孔骨性狭窄,下鼻道前部狭窄,硬腭呈三角形.鼻部脑膨出1例,表现为左侧鼻腔内与颅内相沟通的病变.鼻腔婴儿型血管瘤2例,表现为鼻腔内明显强化的软组织信号团块影.结论:新生儿先天性鼻腔阻塞性疾病病因多样,影像学检查能快速、准确地予以确诊,为及时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国婉华;刘俊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肺血流灌注显像右向左分流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呈右向左分流的病因和鉴别诊断.方法:27例紫绀患儿行肺灌注显像、心脏彩超、核磁共振和/或心导管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7例患儿的肺灌注显像除肺组织显影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肾和/或脾脏显影,22例存在心脏的解剖发育异常;5例表现为肺内弥漫性动静脉瘘,其中2例为原发性肺内血管异常,1例合并先天性门静脉-下腔静脉侧支形成,1例伴有血吸虫肝硬化史,1例有食管静脉曲张、呕血及肝硬化史.结论:肺灌注显像右向左分流主要见于解剖发育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静脉瘘及肝脏疾病所致的肝硬化、肝肺综合征亦可导致肺外组织脏器显影.

    作者:邵虹;施美华;王静蕾;李炅;孙爱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儿童神经纤维瘤病Ⅰ型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CT表现

    目的:总结分析神经纤维瘤病Ⅰ型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学证实的13例神经纤维瘤病I型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儿的CT资料.结果:13例均表现为脊柱节段短弧形侧凸成角,脊柱侧弯Cobb角为26.6°~91.2°,椎体呈不同程度的楔形变及扇贝样改变.8例合并椎管扩大、椎间孔扩大及椎弓、椎板变薄,硬膜囊扩张;11例病变累及肋骨,肋骨表现为不规则变形;12例可见椎旁软组织增厚或包块影.结论:神经纤维瘤病I型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CT表现具特征性,有利于监测脊柱侧弯的进展,为临床矫形手术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高军;于彤;彭芸;曾津津;段晓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棕色脂肪摄取的影像学表现(附34例报告)

    目的:总结分析18F-FDG PET/CT检查中棕色脂肪组织(BAT)摄取影像学表现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ET/CT全身检查的2219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结果:34例(1.5%)存在BAT摄取,冬春季节的发生率较高,BAT摄取多出现在双侧颈肩部、锁骨上区、脊柱两侧、纵隔、肾上腺及肾周区等部位的脂肪组织内,平均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9.6±5.6.BAT显影者平均年龄明显低于BAT未显影者(t=6.15,P<0.001),BAT显影者平均体重指数(BMI)与BAT未显影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35);不同性别BAT显影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7),但女性BAT显影者BMI更低(t=2.33,P=0.03),女性BAT摄取部位数目及SUVmax均明显高于男性(t=-2.48,P=0.02;t=-2.33,P=0.03).BAT摄取的SUVmax与显影部位数呈正相关(r=0.45,P=0.01),与BMI呈负相关(r=-0.36,P=0.04).结论:BAT摄取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适当干预可降低BAT显影的发生率,PET/CT诊断医师应熟悉和掌握BAT图像特点,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王小松;王跃涛;邵小南;邵晓梁;牛荣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