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患儿,男,18个月,因间断抽搐5天前来就诊,抽搐时患儿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凝视,吐沫、流涎,右侧肢体强直抽动,无大小便失禁,持续约20余分钟缓解,缓解后精神萎靡,右侧肢体无力,5天内发作3次。患儿自10月龄学步起,一直行走不稳,易跌倒,家长曾因患儿皮肤色素斑及学步后行走不稳在当地基层医院就诊,诊断为普通带毛色素斑和学步慢,而未加重视。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自然分娩,产程无延长,无窒息,无助产,母亲在怀孕期间无特殊疾病史,无外伤史,无特殊疾病家族史,家族内无相同病例。体格检查患儿神清,精神反应可,颈部无强直,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动态观察患儿行走不稳,平衡能力欠佳。皮肤检查发现患儿背部有大片状黑色色素斑,其上见毛发生长(图1)。患儿左前臂见小斑片状咖啡色色素斑,其上未见毛发生长,大径约1 cm。患儿右侧肘部见隆起于皮面的类囊性咖啡色色素斑(图2)。
作者:辛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是一类含有肉瘤样分化的或者肉瘤形态细胞的非小细胞性肺癌,发病率低,更具有侵袭性,放化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1-2]。本文主要对4例 PSC 进行报道分析,并结合文献学习其影像特征。
作者:许多;戴平丰;王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病例资料 患者,女,71岁,因腹痛、呕吐1天入院,呕吐物为非咖啡色样胃内容物,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上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临床诊断:①慢性胃炎急性发作?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入院辅助检查:肝功能检查:TP 58.7 g/L, ALB 36.1 g/L,DBIL 43.6 umol/L,TBIL 19.6 umol/L,ALT 197.80 U/L,AST 116.7 U/L。超声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中段范围约2.8 cm×1.8 cm 稍强回声,其内未见确切血流信号,诊断为胆总段上段内异常回声(沉积物?占位待排)并肝内外胆管扩张。全腹增强 CT:示胆总管上段见软组织块,大径约3.1 cm,边界可见,密度较均匀,动脉期呈不均匀环形强化(图1),门脉期呈进一步强化(图2),平衡期强化减退(图3),其上胆道扩张;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显示。诊断为:①胆总管肿瘤伴胆道梗阻可能性大;②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显示。上腹部 MRI 增强及 MRCP:胆总管上段见椭圆形异常信号,呈稍长 T1(图4)等 T2(图5),DWI 呈高信号,T1抑脂动态增强示动脉期环形强化(图6),门脉早期(图7)及中期(图8)进一步强化,门脉晚期强化减退(图9),另见门腔间隙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显示。MRCP 示胆总管 上 段 充 盈 缺 损 伴 其 上 胆 管 扩张。诊断为:①胆总管肿瘤可能,请结合相关检查综合评价。②门腔间隙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显示。患者经肝胆科会诊后转入,并行胆囊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术中所见:腹腔内无腹水,腹膜光滑,肝脏肿大,色泽正常,未见包块结节,胆囊肿大,充血肿胀,张力高,胆囊壁厚约0.4 cm,胆囊管径约0.4 cm,胆囊内无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 管 径 约2.5 cm,切开胆总管有大量暗红色浑浊胆汁。胆总管内占位约3.5 cm×3.0 cm,为红色光滑椭圆球形,占位有宽蒂与胆总管中段相连,占位解剖面靠胆管壁为白色纤维状,周围有血凝块样组织包裹。占位基底意外胆管壁无溃烂及新生物。胆总管 末端及肝内胆管无结石。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动脉旁及胰头后方淋巴结肿大。病理示:肝外胆管神经内分泌癌(高级别)(图10)。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结果:H-CK(-)、L-CK(+)、CEA (-)、CgA(+)、NSE(-)、Syn(+)、CD56(+),以上标记结果结合形态学结构特征,支持上述诊断;送检淋巴结见1/4转移。
作者:赵志强;杨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腹部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少见,一般发生在肠道、胰腺,胆管 NEC 罕见。本例胆总管 NEC 临床资料齐全,有 CT、MRI增强扫描影像资料,且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实属难得。本例符合 NEC 共有的形态学特征:肿瘤边界光滑,少见钙化、坏死,CT 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MRI 平扫 T1加权为略低信号、T2加权为等信号,因此 CT、MRI 平扫难以确定病变性质,对于发生在肠道、胰腺的 NEC 更是难以发现,所以诊断 NEC CT、MRI 均需行增强扫描。NEC 增强扫描有特征性的强化方式,动脉期往往不均匀环形强化,门脉期进行性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为均匀性略减退,以上强化特点加之病变轮廓光滑,强烈提示 NEC 的诊断。
作者:任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5岁。1月前体检时发现纵隔占位,无胸痛、胸闷等明显不适。查体无殊。CT 表现:平扫示前纵隔偏右侧一团块影,大小约3.5 cm×3.2 cm,边界尚清,密度均匀,CT 值约44 HU,局部血管受压推移(图1)。增强后肿块持续显著均匀强化,动脉早期 CT 值为95 HU(图2),延迟期 CT值为158 HU(图3)。手术所见:前上纵隔大小约7.0 cm ×6.0 cm肿块,实性,质中,包膜完整,区域淋巴结未及肿大。术后免疫组化:CD34(),BcL-2(+),VIM(+),WT-1(+)。病理诊断:孤立性纤维瘤,部分细胞非典型增生(图4)。
作者:王严;刘帅良;徐浩力;杨运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老年性结肠多发憩室的多层螺旋 CT 表现,提高对老年性结肠多发憩室认识。方法:搜集40例结肠镜证实的老年性结肠多发憩室临床及 CT 资料,总结 MSCT 特征并与结肠镜表现相对照。结果:40例老年性结肠多发憩室患者中,发生于升结肠的21例,降结肠11例,乙状结肠5例,横结肠1例,全结肠2例。8例提示憩室黏膜炎。老年性结肠多发憩室的 MSCT 表现为多发、突出于肠壁轮廓外的小囊袋状突起,直径3.0~10.0 mm,小囊袋状突起内容物为气体16例,液体11例,粪石13例;6例病变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老年性结肠多发憩室多层螺旋 CT 直接征象为多发、突出于肠轮廓外的囊带状突起,直径多小于1 cm,受累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提示合并憩室炎。
作者:张永学;宋燕;李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主胰管胰头段水平角及开角方向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临床及上腹部MRI 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2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岁)为观察组,同期收集43例正常胰腺(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岁)为对照组。两组均行 MRCP,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行图像处理,在主胰管显示清晰完整的层面上连续三次测量主胰管胰头段及主胰管头尾两端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记录平均数值及主胰管胰头段水平角方向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组,主胰管胰头段及主胰管头尾两端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5.64°±20.32°和28.07°±11.11°,而正常胰腺组为30.56°±18.56°和28.65°±10.49°(t =1.254/0.253,P =0.213/0.801)。60例急性胰腺炎组中,主胰管胰头段开角向上36例,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2.19°±23.19°,向下24例,其夹角为16.08°±8.80°;43例正常胰腺组,开角方向上37例,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2.77°±18.91°,向下6例,其夹角为16.94°±7.66°。急性胰腺炎组与正常胰腺组,向上或向下开角方向,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7/0.219,P =0.907/0.828),而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开角方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32,P =0.004)。全部病例中向上开角的角度(32.48°±20.98°)与向下开角的角度(16.26°±8.4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1,P =0.000)。结论:急性胰腺炎与主胰管胰头段水平角大小无关,但与水平角的开角方向密切有关,临床急性胰腺炎多以开角向下方向为主。
作者:潘珂;黄小华;张小明;石林;雷力行;刘念;刘倩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影像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 HPC 的 CT、MRI 及病理资料。结果:12例颅内 HPC 均为单发病变。11例位于颅内脑实质外,7例位于天幕上(2例跨大脑镰成长,3例位于大脑镰旁,2例位于外侧裂区),2例跨小脑天幕成长,1例位于鞍内并伸向鞍上,1例位于后颅窝小脑外。1例 HPC 位于中央旁小叶。12例的边缘均呈深分叶状改变。8例病变周边及内部有多发囊变,9例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11例与硬膜囊相邻,9例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邻,2例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邻。肿瘤质地柔软,为红色或灰红色,血供丰富,部分肿瘤有包膜;肿瘤内多有薄壁血管,VIM 染色阳性,VEM 阴性。结论:对于与硬脑膜相邻的颅内脑外肿瘤,当肿瘤以窄基底与硬脑膜相邻,边缘呈深分叶状,肿瘤内部有多条流空血管,有囊变等征象时,要考虑到颅内 HPC 的可能。
作者:胡玉娜;李丽;杨琴;朱文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 CT 及 MRI 影像资料。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6~68岁。17例行MR 扫描,13例行 CT 扫描。结果:21例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中,17例位于颅底骨,4例位于颅盖骨。CT 扫描肿瘤均呈稍高密度影,相应颅骨可见不规则骨质破坏。MR 扫描肿瘤多为均匀 T1及 T2等信号,增强扫面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具有典型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符合率。
作者:侯欣怡;高京生;高培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5例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的 CT 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例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均为周围型肺癌,病灶边界清楚,分叶状。平扫 CT值(31.3±5.9)HU,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其中3例增强后见低密度未强化区,4例有双肺转移,3例有淋巴结转移,均未合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结论:原发性肺印戒细胞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有一定的 CT 特征,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振辉;董兴祥;高德培;王关顺;杨光军;张大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估等渗低浓度对比剂在肺动脉 CT 血管成像(CTP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行 CTPA 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低浓度组和对照组。低浓度组和对照组对比剂分别为碘克沙醇40 mL (270 mg I/mL)或碘普胺40 mL(370 mg I/mL)。对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平均 CT 值、噪声值、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使用秩和检验,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上腔静脉硬化伪影显示率和肺动脉栓塞诊断阳性率差异。结果:低浓度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 BM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腔静脉评分、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干平均 CT 值、噪声、SNR 及 CNR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浓度组上腔静脉 CT 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浓度组的辐射剂量 CTDIvol 和 DLP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等渗低浓度对比剂 CTPA 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减少了患者碘负荷。
作者:马丽娅;周文;胡琼洁;万维佳;李震;胡道予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脑氧代谢率(CMRO2)是衡量脑功能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研究脑组织在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有力工具。测量的金标准是基于放射性元素15 O 的 PET 技术来实现,但是 PET 技术为有损测量技术,其测量 CMRO2时需要持续吸入含有放射性元素15 O 的氧气。为了无损测量 CMRO2,近年来基于磁共振 CMRO2的测量有很大的进展,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方式:T2弛豫自旋标记技术(TRUST),以及基于相位图的技术。本文主要分别简述了这两种磁共振 CMRO2测量技术。
作者:刘亚;郑罡;张龙江;卢光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 CT 和 MRI 表现,提高对中轴区原发骨内型 PNET 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 PNET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 CT扫描,2例经 MRI 扫描。结果:6例 PNET 位于骶椎2例,腰椎1例,颈椎1例,尾骨1例,右髂骨1例。肿瘤大截面2.0 cm×3.8 cm~5.0 cm×8.5 cm。6例均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融骨性破坏5例,成骨性1例。4例部分边界不清,2例边界完全模糊不清。CT 以等密度为主,4例密度均不均匀,3例内见点状、片状高密度,呈“浮冰”样改变;2例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内见多发小血管及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 MRI 信号均不均匀,T1 WI 均为等信号,T2 WI 均为稍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均无明显骨膜反应,椎间隙无狭窄,2例行 MRI 检查椎间盘无明显破坏。结论:中轴区原发骨内型 PNET 以儿童及青年多见,肿块常较大,包绕椎体,椎体骨质破坏常见,肿瘤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强化明显,其中“浮冰”征有一定提示价值。
作者:王鹏;陈怡楠;刘洪超;蒋涛;刘士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 CT 导引下微波消融治疗少血供型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通过 CT 增强扫描并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血供型肝癌36例,行 CT 导引下微波治疗。分析术后3、6、12、24个月的 AFP 变化情况、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结果:36例少血供肝癌患者治疗后3、6、12、24个月 AFP 下降的患者比例依次是100%(36/36),100%(36/36),88.9%(32/36),80.6%(29/36),肿瘤局部控制率依次是100%(36/36),97.2%(35/36),88.9%(32/36),83.3(30/36),生存率依次是100%(36/36),100%(36/36),94.4%(34/36),88.9%(32/36)。结论:CT 导引下微波消融治疗少血供型肝癌,定位准确、疗效可靠,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左太阳;许淑玲;张忠涛;刘宗花;张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 CARE-kV 技术在下肢动脉 CT 血管成像中(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下肢动脉 CTA 患者随机分为 A 组(CARE-kV 组)、B 组(根据体重指数确定 kV 值组)各39例,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各测量点的 CT 值、CNR、CTDIvol、DLP、ED,并对重建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血管内对比剂充盈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A、B 两组图像各测量点平均 CT 值(430.02和374.11HU,P =0.10)、CNR(26.60±11.20、29.86±9.95,P =0.13)、图像主观评分 VR (3.38±0.59、3.31±0.61,P =0.58)、MIP(3.79±0.40、3.62±0.49,P =0.08)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 两组间 CTDIvol(4.41±1.32、6.19±3.19,P =0.02)、DLP(533.59±185.66、711.29±388.63,P =0.03)、ED(8.00±2.76、10.66±5.82,P =0.03)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ARE-kV 技术应用在下肢动脉 CTA 的检查中,既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使管电压的选择更加合理、智能。
作者:张卫国;马怡尘;刘敏;蒋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2015年6月,《放射学实践》杂志入选北京大学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研究成果--《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是继1999,2008年之后的第3次入选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医学论文中正确、合理使用专业名词可以精简文字,节省篇幅,使文章精炼易懂。现将放射学专业领域为大家所熟知的专业名词缩略语公布如下(按照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以后本刊在论文中将对这一类缩略语不再注释其英文全称和中文。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亚临床脑梗死(SBI)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对 SBI 的预测作用。方法:14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行 MRI 颅脑扫描,将其分为62例 MRI 有梗死灶的 SBI 组(观察组)和87例 MRI 无梗死灶的正常组(对照组)。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 CRA 的血流频谱,测量 CRA 收缩期大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流阻力指数(RI)。采用 SAS 统计软件做两样本的 t 检验。结果:观察组MRI 脑梗死灶总数226个,主要分布于额叶及基底神经节,大小3~10 mm。观察组 CRA 的 PSV 和 EDV 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I 显著增高。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 SBI 患者存在 CRA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危人群中 CRA 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作为 SBI 的筛查指标。
作者:何艳;王林;秦涛;刘玲;张春莉;刘刚;徐科;刘盼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率对左心功能指数、主动脉强化 CT 值和延迟时间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进行冠状动脉 CTA的患者74例,在对比剂注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按照心率分为低心率组(≤75次/分)和高心率组(>75次/分)。所得数据在0%~90% R-R 间期以10%为间隔进行重组,分析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测量两组主动脉强化 CT 值和延迟时间。并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对比剂注射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高心率组心输出量高于低心率组(t=3.908,P <0.05),但高心率组主动脉强化 CT 值和延迟时间均低于低心率组(t =2.536,3.454,P 均<0.05)。结论:掌握不同心率下心功能指数、主动脉强化 CT 值及延迟时间的变化有助于冠状动脉 CTA 扫描中对比剂注射参数的设定,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
作者:李剑;印弘;石明国;张劲松;赵宏亮;郑敏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乳腺疾病诊断包括乳腺癌的筛查、临床诊断、术前分期、疗效评估等均依赖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应用。当前,临床上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包括乳腺X 线摄影检查、超声检查、MRI 检查等,在乳腺癌术前分期方面还需核医学技术,包括骨扫描和PET/CT 等。这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规范执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在我国临床从业人员中仍然存在面对多种手段而出现的“选择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可能基于大量工作负荷,难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选择,譬如MRI 检查时间较长,应该选择进行MRI 检查的病例可能未必接受MRI 检查;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从业人员知识更新不够或临床实践经验较少,不太熟悉如何选择,还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此外,近年来,学术界十分重视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尤其是辐射剂量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对于乳腺而言,由于其特殊的组织结构及对辐射的高敏感性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
作者:汪登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 MRI 检查对乳腺 X 线摄影中结构扭曲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1月1日-2015年3月10日本院行乳腺 X 线摄影检查患者的相关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连续性纳入乳腺 X 线摄影诊断为腺体结构扭曲且术前行乳腺 MRI 检查的患者,排除病变部位有既往外伤或手术史的患者。终入组32例病例,其中22例单纯结构扭曲,10例合并微钙化、局灶不对称致密或肿块等征象。分别分析 X 线摄影腺体结构扭曲伴有其他征象者、单纯性结构扭曲者的阳性预测值(PPV)及进一步 MRI 检查对诊断效能的影响。结果:乳腺 X 线摄影表现为腺体结构扭曲且有伴随征象者,PPV 为66.7%(8/12),进一步 MRI 检查减少30%的假阳性诊断;表现为单纯结构扭曲者,PPV 为9.1%(2/22),进一步 MRI 检查减少86.4%的假阳性诊断;未发现 MRI 漏诊病例。结论:对于乳腺 X 线摄影表现为单纯腺体结构扭曲者,进一步 MRI 检查能够显著提高 PPV。
作者:罗冉;王丽君;李潇潇;李芳珍;崔雪娥;汪登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良恶性乳头病变的乳腺 MRI 特点,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搜集2012年9月-2015年9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行 MRI 检查的13例乳头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及强化特点。所有病例 MRI 表现由2名从事乳腺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讨论达成一致诊断意见。结果:13例患者的病理结果分别为:软纤维瘤2例,乳头腺瘤2例,乳腺炎性病变累及乳头3例,乳头派杰病(PD)6例。在 MRI 上,2例乳头软纤维瘤均表现为乳头上小结节,轻度强化。2例乳头腺瘤 MRI 表现为乳头增大伴乳头内强化结节。3例乳头炎性病变中,1例MRI 上表现为乳头内环形强化结节,乳腺内未见异常强化;另外2例 MRI 上表现为乳头轻度或明显异常强化,乳腺内可见异常强化炎性灶。6例乳头 PD 中,乳腺内均有异常强化恶性病灶;其中5例 MRI 上表现为患侧乳头明显不均匀强化,另1例患侧乳头未见异常强化。结论:乳腺乳头病变在 MRI 上多发表现为乳头内强化结节或乳头不均匀强化,结合乳头病变强化特点及乳腺内有无可疑恶性病灶,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赵亚娥;王丽君;罗冉;汪登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 MRI 表现,并与超声对照,对比两种方法对多发病灶的检出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乳腺 ILC 的 MRI 及超声表现,并分析两种方法对多发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19例乳腺 ILC 在 MRI 上表现为肿块强化15例,非肿块强化2例,两种强化类型均有的混合型1例,另有1例患者 MRI结果阴性(B 超、钼靶结果均为阴性)。15例肿块强化中,边缘毛刺状的不规则形肿块11例;2例非肿块强化中,局灶性、多区域性分布各1例;1例混合型表现为多区域性分布。18例阳性乳腺 ILC 动态增强后,TIC 早期缓慢强化1例,中度强化3例,快速强化14例;延迟期上升型8例,平台型4例,流出型6例。18例行超声检查的浸润性小叶癌中,检出阳性者17例,其中12例 ILC 在超声上表现为不规则的不均匀低回声肿块。18例阳性乳腺 ILC 中,MRI 诊断多灶及多中心均为4例且经病理证实,超声诊断单发4例、多灶3例、多中心1例,两种方法对病变多灶及多中心性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26,P <0.05)。2例同侧乳房其他病灶均经 MRI、超声检出,1例对侧乳房其他病变仅通过 MRI 检出。结论:乳腺 ILC 的 MRI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对多发病灶的检出较超声有一定优势。
作者:宋萌萌;汪登斌;王丽君;罗冉;李芳珍;崔雪娥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12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MRI 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 MRI 影像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行乳腺 MRI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 MRI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学特征、动态增强表现及 BI-RADS 分类评估。结果:129例确诊病例中,MRI 发现有异常强化病变113例,表现为结节肿块型强化病灶86例(66.67%);非肿块强化病灶27例(20.93%);导管扩张不伴异常强化11例(8.52%);另外有5例 MRI 为阴性。113例强化病变动态增强表现为上升型强化27例(20.93%),平台型强化41例(31.78%),流出型强化45例(34.88%)。MRI 评估 BI-RADS 1~3类108例,BI-RADS 4类21例。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 MRI 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术前 MR 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定位,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BI-RADS MRI 评估分类有部分高估的可能。
作者:张嫣;汪登斌;陈园园;汪小丽;冯长征;沈敏;王霞;郭庆禄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绝大多数为自发性或乳腺良性病变所致,但仍有部分恶性病变临床上伴有乳头溢液症状。良恶性溢液性乳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提高乳头溢液患者诊断的正确率是处理溢液性乳腺疾病的关键,本文就溢液性乳腺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进行综述。
作者:李潇潇;汪登斌;王丽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乳腺 X 线摄影在触诊阴性乳腺钙化病灶导丝定位中的初步应用。方法:20例临床触诊阴性但乳腺 X 线摄影检查发现钙化病灶并进行导丝定位的病例纳入研究并等分为低剂量组和 STD 组。低剂量组在导丝定位过程中首次曝光采用 AOP 模式下的 STD 模式,记录 kV,mAs,然后将曝光模式改为手动模式,将 mAs 值下降50%左右。STD 组采用全程 STD 模式自动曝光。将低剂量组与 STD 组进行定位满意度对照(针尖到病灶中心距离≤2cm 为定位满意),比较其定位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 AGD 和 ESD 值的差异。结果:10例低剂量组均成功定位,与 STD 组的定位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P =0.686>0.05)。低剂量组与 STD 组的平均 AGD 和 ESD 值有统计学差异(P =0.005<0.05)。结论:采用降低曝光量的方式对导丝定位中的钙化病灶进行低剂量摄影不影响定位结果,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张静;阎瑾;江怡菲;王丽君;罗冉;李芳珍;汪登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影像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消化道肿瘤的 CT 特点。结果:1例卡波西肉瘤累及直肠,肠壁环形增厚,强化明显,无肿大淋巴结。5例淋巴瘤中3例以多节段弥漫性浸润为主,管壁环形增厚,管腔狭窄不明显,1例为局灶浸润,1例局灶浸润伴腔内结节状突起;5例均有腹膜后增大淋巴结,其中4例同时伴系膜淋巴结增大,4例增强轻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4例胃肠道腺癌中3例表现为局灶突起结节,明显强化,管腔狭窄,灶周见增大淋巴结。结论:艾滋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能够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史东立;汪习成;赵大伟;齐石;陈枫;何宁;李宏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