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1000-0313
  • 国内刊号:42-1208/R
  • 影响因子:1.08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22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 特种医学
放射学实践杂志   2015年5期文献
  • 腹部平扫CT在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腹部平扫CT在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闭合性外伤性肠破裂患者的临床及腹部平扫CT表现.结果:124例外伤性肠破裂患者中腹腔积气57例(膈下、肠管及肠系膜间、腹膜后间隙),腹腔积液74例(肠管及其系膜间隙、腹腔间隙),肠梗阻23例,合并胸腹部脏器损伤61例.1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预后良好者91例(73.39%),预后不良者33例(26.61%),其中死亡5例.结论:应重视腹部CT平扫在急诊隐匿性外伤性肠破裂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腹腔穿刺术、X线、B超等检查可早期做出诊断,尽早手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夏文骞;赵伟国;孟兆臣;管迪;冯波;修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卵巢内膜样腺癌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卵巢内膜样腺癌(OEC)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OEC的MRI表现,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肿块质地、壁结节、信号强度、强化程度、腹膜种植灶、腹水、同时伴发子宫内膜癌的双原发癌(DPC)、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分期等情况.结果:20例OEC共22个病灶,单侧发病18例(90%),双侧2例(10%),DPC 10例(50%).13个(59%)病灶呈卵圆形,大径约(11.2±5.1) cm(3.7~22.5 cm).病灶呈囊性为主伴壁结节15个(68%),囊实性病灶5个(23%),实性病灶2个(9%).囊液T1 WI呈均匀等或高信号者17例(85%),T2 WI呈均匀高信号者15例(75%),DWI呈低信号者10例(63%,10/16).实性成分T1 WI均呈等信号,19个(86%,19/22)病灶T2 WI呈不均匀高信号,14个(82%,14/17)病灶DWI呈高信号.出现卵圆形病灶、囊性为主伴壁结节、囊液T1WI呈均匀等或高信号时,诊断OEC的准确率分别为59%、68%和85%,联合上述3种征象诊断OEC的准确率为91%.结论:OEC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DWI有助于OEC的诊断.

    作者:李海明;强金伟;赵书会;马凤华;夏淦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密度测量在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值测量在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并进行肿瘤CT值测量.结果:9例醛固酮腺瘤CT值为-12~17 HU,增强无明显强化;8例无功能性皮质腺瘤及10例皮质醇腺瘤CT值为28~45 HU,肿瘤轻度均匀强化;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均匀,CT值为40~55 HU,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不均,CT值为10~45 HU,肿瘤组织显著强化;2例皮质腺癌肿块内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其内见低密度区及钙化影,呈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瘤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瘤内均见钙化;6例肾上腺囊肿呈均匀性水样密度,CT值为0~15 HU,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髓性脂肪瘤瘤内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为-50~100 HU,无明显强化.结论: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因所含组织成份各异而呈现不同的CT值,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与细胞形态、瘤内结构及血供密切相关,肿瘤密度测量可为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吴兴红;王玉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DWI及ADC值在胃癌淋巴结性质判断及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性质判断中的价值,进一步探讨其在化疗疗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伴有可测淋巴结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3、7、30和60d行MRI-DWI检查,测量化疗前和化疗后60d每个淋巴结的长径、垂直短径,以及化疗前和化疗后各时间点每个淋巴结的ADC值,化疗后60d行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分组切除淋巴结共1258枚送病理活检,标记淋巴结组别,按照病理结果分为全阳性组(231枚,整组切除之淋巴结均有转移)和全阴性组(495枚,整组切除之淋巴结均无转移),分析比较两组间化疗前淋巴结长径、短径及ADC值差异,分析全阳性组中各疗效组化疗前后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化疗前全阳性组与全阴性组淋巴结长径、短径及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阳性组中部分有效组(PR组)及稳定组(SD组)化疗前、化疗后3、7、30和60 d ADC值均呈上升趋势,化疗前与化疗后各时间点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有效组(CR组)可测时间点内随时间进展ADC值也呈上升趋势,化疗前与化疗后各可测时间点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及ADC值可初步判断胃癌患者可测淋巴结的性质,并可动态观察和早期定量监测胃癌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的化疗疗效.

    作者:赵娓娓;全志永;陈燕;王珂;任芳;赵青川;任静;宦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1.5T1H-MRS在正常胰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5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在活体正常胰腺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采集20例健康志愿者的正常胰腺波谱,分析脂质峰高(Lip)、峰下面积、脂质峰下面积(Lip)/组织内水峰下面积(InW)比值与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分析胆固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混合峰下面积(Chol+UnSat)/脂质峰下面积(Lip)比值与年龄、BMI的相关性.结果:1.5T活体胰腺MRS扫描成功率为90%(18/20).Lip峰、TMA峰和Chol+ UnSat混合峰显示率分别为100.0%(18/18)、89%(16/18)和100%(18/18).Lip峰高与年龄、BMI呈正相关(r=0.715、0.356),有统计学意义(P=0.01、0.047),峰下面积与年龄、BMI呈正相关(r=0.503、0.135),与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与BMI无统计学意义(P=0.593).Lip/InW比值与年龄、BMI呈正相关(r=0.718、0.563),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5).(Chol+ Unsat)/Lip比值与年龄、BMI呈正相关(r=0.762、0.520),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7).Chol+ Unsat峰下面积与年龄、BMI呈正相关(r=0.519、0.466),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0).结论:1.5T磁共振波谱成像能够用于检测正常活体胰腺的主要代谢物并分析其谱线形态.

    作者:曲源;夏迎洪;徐田勇;蒋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及MRI对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儿童下丘脑错构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下丘脑错构瘤患儿的CT及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表现为病变位于垂体柄与乳头体之间,病灶与灰结节、乳头体相连.3例在CT上呈均匀等密度,5例在T1WI上呈等脑灰质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均匀,所有病变在增强CT及MRI上均无明显强化.结论:儿童下丘脑错构瘤具有典型的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作者:徐志勇;张飘尘;范程;王欢;石永希;白群;汪仕琴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直肠癌高分辨MRI临床研究相关进展

    高分辨力MRI能较清晰显示直肠癌及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根据肿瘤大小、肠壁及浸润深度、局部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直肠癌进行T分期、N分期、M分期,对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后环周切缘状态进行评估,运用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等新技术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后等,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本文就目前高分辨力MRI在直肠癌中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库雷志;马明平;包强;俞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的MRI诊断(附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钙化性腱膜纤维瘤(CAF)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的临床及MRI表现,所有腱膜纤维瘤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2例加行MRI增强扫描.结果:5例CAF中3例病灶位于手部,1例位于肘窝,1例位于跟腱,所有病例均可见软组织肿块,病灶紧贴肌腱生长并向邻近软组织浸润.T1WI上4例病灶呈与肌肉等同的信号,1例信号比肌肉稍低;T2 WI上5例CAF均呈不均匀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即高信号背景下可见点片状低信号;2例病灶内可见团状T1 WI、T2 WI均呈低信号的钙化灶;2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强化,低信号区不强化.结论:MRI可以完整显示钙化性腱膜纤维瘤的部位、大小、信号特点,可为术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金腾;汪巧玲;李小明;王仁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的CT表现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脊柱结核患者的CT表现,将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分为骨碎片型、溶骨型、局灶破坏硬化型、骨膜下型及混合型5种类型,分析脊柱结核骨质破坏类型及其构成比.结果:共分析202个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类型,其中骨碎片型17个(8.4%),溶骨型76个(37.6%),局灶破坏硬化型57个(28.2%),骨膜下型25个(12.4%),混合型27个(13.4%),以溶骨型和局灶破坏硬化型多见.不同节段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构成比不同,腰椎以局灶破坏硬化型多见,颈胸椎以溶骨型多见.结论:脊柱结核不同骨质破坏类型具有相应的CT表现特点,不同节段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构成比存在差异,CT检查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滢莹;袁慧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眼动脉CTA单能量图像keV值的优化及与混合能量图像的比较

    目的:计算眼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佳单能量图像的keY值,并将佳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图像进行比较.方法:35例患者行眼动脉CTA检查,同时得到混合能量图像及单能量图像,运用GSI软件获得佳keV的单能量图像.测量眼动脉起始部、内直肌肌腹、肌锥内脂肪及颞叶脑白质的CT值及标准差,计算血管对比噪声比、眼动脉对比强化比值、眼动脉标准差(噪声),并与混合能量图像进行比较;对佳keV单能量图像及混合能量图像的眼动脉及分支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眼动脉CTA单能量图像的佳keY值为(62.70±3.37).佳单能量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噪声、眼动脉对比强化比值均高于混合能量图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佳单能量图像显示眼动脉及分支血管的主观评分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动脉CTA单能量图像的佳keV值约为63keV,佳keV单能量图像能够更好地显示眼动脉及分支血管.

    作者:赵冬青;马怿民;王志忠;付建军;梁万琴;杜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早期放射性骨髓损伤微血管渗透性变化的MRI研究

    目的:采用动态增强MRI (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探索X线照射后大鼠股骨骨髓微血管渗透性变化.方法:36只6-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辐射组(n=18)和对照组(n=18),辐射组大鼠接受6.0Gy高能量X线全身照射,对照组大鼠不进行照射处理.分别在X线照射前后各时间点行股骨DCE-MRI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股骨兴趣区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浆容积分数(Vp)和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大鼠股骨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辐射组在辐射前后各时间点DCE-MRI灌注参数Ktrans、Kep、Vp、V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9.097,P<0.01;F=21.349,P<0.01;F=27.059,P<0.01;F=32.061,P<0.01).Ktrans值逐渐增加,在辐射后第7天达到峰值;Vp值逐渐减小;Kep值照射后第4天减小(P<0.01),第7天较第4天增大(P<0.01);Ve值照射后第4天增大(P<0.01),第7天与第4天无明显变化(P>0.05).相应时间节点对照组各渗透性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辐射组大鼠MVD与Ktrans、Kep值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936、-0.8055,P值均<0.05)、与Vp呈正相关(r=0.6451,P<0.05)、与Ve值无相关性(r=0.1426,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可评价早期放射性骨髓损伤的微血管渗透性变化.

    作者:王克军;查云飞;刘昌盛;邢栋;闫力永;龚威;胡磊;王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MR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评估乳腺小肿块血流动力学特征的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乳腺磁共振计算机辅助系统(MRICAD)评价乳腺小肿块血流动力学特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I检查并经组织学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病灶84个,肿块大径≤2.0cm.利用CAD系统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特征,包括早期强化峰值、延迟期各曲线类型百分比及单一设定的可疑恶性曲线类型,并比较CAD法和手动选取感兴趣区法(ROI法)对于鉴别乳腺小肿块良恶性的价值.结果:84个病灶中38个良性病灶,46个恶性病灶.CAD系统计算的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早期强化峰值平均值分别为(230.54±83.46)%(92%~442%)、(257.72±78.93) %(89%~44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8).在恶性病灶中流出型、平台型及流入型曲线所占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15.15%、20.00%、61.50%,良性病灶中流出型、平台型及流入型曲线所占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1.06%、10.08%、8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一设定的可疑恶性曲线类型表现为流出型病灶共68个,其中良性24个,恶性44个;表现为平台型曲线的病灶共5个,其中良性3个,恶性2个;8个表现为流入型的病灶病理均为良性.当以单一设定的快速流出型曲线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标准时,敏感度为95.7%,特异度为40.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8(95%CI:0.555~0.801,P=0.006).CAD系统计算的延迟期流入型曲线所占百分比对于鉴别乳腺小肿块价值高(AUC=0.798,95%CI:0.701~0.895,P<0.001).当流入型曲线所占百分比<81.50%时,其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60.0%,与ROI法(特异度为42.1%)相比显著提高了诊断乳腺小肿块的特异度(P=0.013).结论:利用MRI-CAD系统获得的完整病灶延迟期曲线百分比对鉴别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有价值,与手动选取感兴趣区法相比可显著提高诊断特异度.

    作者:宋颖;欧阳汉;叶枫;李静;周纯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早期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应用超声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RT3D-STI)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早期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有胸闷、心绞痛病史,常规超声心动图未见室壁运动异常而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35例(冠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21例,通过三维全容积图像获取左心室心肌收缩末期17节段“牛眼图”,定量分析各节段收缩功能.结果:冠心痛组缺血节段亚组与对照组、非缺血节段亚组比较,纵向应变(SLS)、圆击应变(SCS)、径向应变(SRS)、面积应变(S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非缺血节段亚组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表明SAS曲线下面积大,且所有节段三维应变参数中以SAS>-26.5%检测缺血心肌节段的敏感度(83.3%)、特异度(80.3%)较好.结论:RT3D-STI可以定量评估冠心病早期左室节段收缩功能,SAS能很好地识别缺血心肌节段,在冠心痛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国英;王莎莎;雷辉燕;李叶阔;蔡泽坤;徐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浓度对比剂大螺距前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

    目的:评价低浓度对比剂Flash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联合应用低kV和迭代重建算法对血管强化程度、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体重指数(BMI)<25 kg/m2、心率≤65次/分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扫描,检查者随机分成低浓度对比剂组(A组,60例)和高浓度对比剂组(B组,60例).A组对比剂使用碘克沙醇(浓度为270mg I/mL),管电压为80 kV,图像重建采用迭代重建算法(SAFIRE);B组对比剂使用碘普罗胺(浓度为370mg I/mL),管电压为100 kV,图像重建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两组图像均测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升主动脉根部及心底层面的胸主动脉CT值,并比较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和有效辐射剂量.结果:碘克沙醇270组各解剖部位平均强化CT值均明显高于碘普罗胺370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克沙醇270组图像噪声、SNR、CNR较碘普罗胺370组略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62±0.69)和(1.51±0.65),差异克统计学意义(P>0.05).碘克沙醇270组有效辐射剂量较碘普罗胺370组明显降低[分别为(0.25±0.05) mSv和(0.55±0.11) mSv,P<0.001],低浓度组辐射剂量较高浓度组降低了54.5%.结论:当联合应用低kV和迭代重建算法时,即使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 mg I/mL)进行Flash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依然可以提高血管的对比强化效果且不降低图像质量,还能大幅度降低有效辐射剂量.

    作者:武永杰;赵宏亮;魏梦绮;刘莹;石明国;宦怡;郑敏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肾移植影像学:新机遇,新挑战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由于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和术后检测措施的进展,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已经大为改善,1年存活率高达90%[1],已有文献显示移植肾存活时间长达8.8~11.9年[2].随着我国正式全面禁止尸体肾移植,活体肾移植势必在国内日益增多并成为常规肾移植方式.活体肾移植术前需要对供肾进行全面精准地评估,术前应尽可能考虑供肾者余肾的功能,确保术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MSCT的快速扫描能力、容积数据采集以及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已成为肾移植术前一站式评估技术,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术前了解供体肾肾实质、肾动静脉和集尿系统的解剖和功能,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帮助.本期重点号陶舒敏等[3]通过回顾性分析174例供肾者的MSCT表现并与进行手术者进行对照分析,进一步证实了MSCT在活体肾移植术前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龙江;沈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DTI对鉴别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鉴别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AR)、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功能正常移植肾的可行性,以期探寻无创、敏感的评价移植肾功能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行异体肾移植术后2~3周的患者42例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MR及脂肪抑制平面回波斜冠状面DTI检查(在6个非共线性方向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b值为0、300s/mm2).患者分为三组,即移植肾功能正常组、AR组及ATN组,其中AR组与ATN组均经病理穿刺证实.分别测量并计算各组移植肾皮质、髓质的ADC值及FA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移植肾各组间皮质、髓质ADC值及FA值的差异.结果.AR组皮质ADC值小于功能正常组(t=-3.517,P=0.001)及ATN组(t=-2.875,P=0.0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R组髓质ADC值小于功能正常组(t=-5.121,P=0.000)及ATN组(t=-2.912,P=0.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移植肾功能正常组与ATN组间皮质、髓质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皮、髓质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能无创、有效鉴别移植肾AR与ATN,其中皮、髓质ADC值可作为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李琼;任涛;陈丽华;黄黎香;沈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基于MRI技术定量测量单侧肾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肾脏氧摄取分数的初步研究

    目的:验证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多回波梯度自旋回波(MEGSE)序列无创定量测量肾脏氧摄取分数(OEF)等氧代谢指标参数的可行性.方法:1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入组研究.对每只兔子施行左肾动脉部分结扎手术以造成单侧肾动脉狭窄(RAS)动物模型.行MRI扫描采集3个不同时刻的MEGSE数据,分别为基础状态、RAS术后30min(RAS-30min)和RAS术后60min(RAS-60min),以获得肾脏动脉狭窄造模前后的肾脏OEF值.结果:15只兔子均造模成功.在RAS术前测得的肾脏基础状态下OEF值为(0.36±0.08)(皮质)和(0.39±0.11)(髓质).RAS术后30min和60min测得的OEF显著增大分别为(0.46±0.14)(皮质,RAS-30min,P<0.05)、(0.51±0.12)(髓质,RAS-30min,P<0.05)、(0.46±0.13)(皮质,RAS-60min,P<0.05)、(0.56±0.09)(髓质,RAS-60min,P<0.05).结论:本研究验证了MEGSE序列可以无创、定量测量肾缺血状态下的OEF改变,为将来进一步应用于人类肾脏氧摄取分数的测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晓东;米悦;王晶;孙艳;张锐;吴静云;王成彦;赵凯;罗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MSCT在活体肾移植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SCT在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174例供肾者接受了MSCT多期扫描,所有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和评价,记录肾血管和集尿系统的解剖、变异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肾移植的因素.与术中结果对照,计算MSCT对肾移植供体术前评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174例供肾者共检出348个肾,61例供肾者可见副肾动脉,26例供肾者存在肾动脉提前分叉,5例供肾者存在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9例供肾者存在肾静脉畸形,包括副肾静脉、环腹主动脉左肾静脉、主动脉后左肾静脉.47例供肾者进行供肾切除,其中36例行左肾切除术,11例行右肾切除术.MSCT在诊断肾血管和集尿系统解剖方面,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MSCT可准确显示供肾血管、尿路和肾实质的结构,在活体肾移植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陶舒敏;宁辉;陈惠娟;卢光明;周长圣;张龙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BOLD MRI对早期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鉴别价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 MRI对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AR)和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异体肾移植术后2~4周的患者64例,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MRI及斜冠状面BOLD检查.根据病理穿刺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即移植肾功能正常组、AR组及ATN组.分别测量并计算各组移植肾皮质、髓质R2*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皮髓质间R2*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移植肾皮质、髓质R2*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比较髓质R2*值对移植肾功能正常组、AR组以及ATN组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移植肾功能正常组、AR组和ATN组髓质R2*值均明显大于皮质(P<0.05);移植肾功能正常组、AR组与ATN组间皮质R2*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髓质R2*值小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P=0.002)及ATN组(P=0.004);移植肾功能正常组与ATN组间髓质R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髓质R2*值可作为AR的辅助诊断指标,其诊断阈值为21.4/s.结论:BOLD MRI能无创、有效鉴别功能正常移植肾与AR、AR与ATN,其中髓质R2*值可作为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任涛;李琼;陈丽华;黄黎香;沈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肾移植术后脑默认网络和认知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肾移植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脑默认网络(DMN)的影响.方法:21例拟行肾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患者组)和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组研究.22例健康志愿者及21例患者术前、术后(平均38d,范围25~69d)均行rs-fMRI检查.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离得到各受试者的默认网络脑区,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患者术前和对照组进行组内分析,观察各自的DMN空间分布模式;分别对患者肾移植术前与正常对照组、紧移植后与术前DMN功能连接进行组间比较,观察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的改变情况.结果:肾移植术前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显示出典型的脑默认网络空间分布模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移植术前患者组默认网络脑区功能连接既有降低也有增高,降低脑区包括双侧额上回、双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中回及颞上回;增高脑区主要位于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下小叶及内侧前额叶.与肾移植术前相比,肾移植术后患者出现右侧颞中回、双侧内侧额上回及额上回功能连接的增强.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即出现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增强,提示肾移植可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默认网络脑区的功能.

    作者:陈惠娟;孔祥;文吉秋;戚荣丰;许强;张喆;李雪;卢光明;张龙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移植肾小视野高分辨多b值DWI研究

    目的:探讨小视野高分辨多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在移植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肾移植患者41例行rFOV DWI检查.依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将患者分为3组(1组:8例,eGFR<30 mL/min·1.73m2;2组:19例,30mL/min·1.73m2≤eGFR<60 mL/min· 1.73m2;3组:14例,eGFR≥60 mL/min·1.73m2).分别测量皮髓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单纯扩散系数D值和灌注分数f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各参数与eGFR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判断各参数诊断移植肾功能损伤的效能.结果:随着移植肾功能的减低,ADC值、f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组皮质ADC值显著低于2、3组(P<0.05);皮质f值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髓质f值显著低于3组(P<0.05);余各组间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ADC值、皮髓质f值均与eGFR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8、0.673、0.413,P<0.05).以0.283为截点,皮质f值诊断移植肾功能轻中度以上受损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和59%.结论:小视野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可无创性评估移植肾功能.

    作者:李延军;谢媛;张龙江;卢光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估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多翻转脉冲空间标记技术(SLEEK)的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在显示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3例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患者行SLEEK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由两位放射医师对SLEEK显示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并将SLEEK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SLEEK扫描,其中移植肾动脉狭窄11例,移植肾动脉闭塞3例,移植肾动脉扭曲3例,移植肾静脉狭窄2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1例.SLEEK检出了所有23例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了其中19例,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LEEK的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无创、无辐射,在显示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汤浩;胡晓萌;王秋霞;孟晓岩;王梓;李建军;王艳春;胡道予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移植肾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成像技术的进步,磁共振在移植肾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旨在介绍磁共振血管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在移植肾功能评估及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

    作者:谢媛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