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国际刊号:1001-9324
  • 国内刊号:42-1187/R
  • 影响因子:0.87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5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湖北省优秀期刊
  • 特种医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8年1期文献
  •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少枝胶质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40岁.右侧头痛、颈后痛半年, 加重伴持续性低热2个月入院.抗炎治疗无效,颈部活动受限.体检:颅神经无异常,颈有抵抗感,强迫头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MR检查:颈1平面脊髓右前方见稍长T1、长T2信号肿物,大小1.2cm×1.4cm×1.8cm,形态不规则,脊髓受压变形(图1);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图2).意见:颈1平面脊髓右前方髓外硬膜下肿瘤,性质待定.

    作者:李建军;王兆熊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双肺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长期误诊一例

    患者男性,51岁.因咳嗽、咳痰8个月,进行性气短6个月入院.有发热,咳白色粘液状或泡沫状痰,间或痰中带血.胸片示两肺大片密度增高影.经皮穿剌肺活检(TCLB)、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及反复多次痰脱细胞检查均未见癌细胞,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半年,青、链霉素抗菌治疗1个月,复查胸片,两肺大片阴影无吸收.查体:杵状指,两肺呼吸音较弱,无罗音.OT试验阴性.支气管肺泡灌洗呈透明状,PAS染色阴性.胸部X线平片:两肺中野呈蝶翼状分布的大片实变影,密度不均,边界较清晰,右肺下叶见一类圆形阴影,诊断:支气管肺癌可能性大(图1).CT表现:右肺上叶、下叶后、外基底段、左肺下叶背、后基底段均见大片实变影,密度不均,边界清晰.实变影外围呈蜂窝状改变,右肺下叶病灶内见不规则空洞,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管壁不规则,局部胸膜皱缩,诊断肺门及两肺炎性病变可能性大(图2、3).因未能明确诊断,行开胸肺活检.病理诊断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粘液型)(图4).

    作者:刘伟;陈巨坤;张绍夫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腹膜后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腹膜后恶性黑色素瘤十分罕见,本文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65岁.因左中上腹肿物5个月,腹部胀痛并左下肢浮肿15天入院.体检:左中上腹扪及一肿物,拳头大小,轻度压痛,不活动,未触及左肾,左肾区叩击痛阳性.B超:左肾盂扩张积水(达6.6cm×4.0cm).左中上腹6.0cm×7.0cm实性块状回声,周边不规则.B超诊断:左肾盂积水,左中上腹实性占位.CT检查:平扫:左侧中上腹部见一约6.5cm×6.0cm不规则形混杂密度灶,与周边组织器官分界不清,前缘达前腹壁且与之粘连,后缘累及腰大肌,左侧腰大肌边缘模糊不清,病灶与相邻肠管亦粘连,向下侵及左侧输尿管及腹主动脉,病灶其内见不规则散在低密度区及等密度灶,CT值为17.5HU~40.5HU(图1),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CT值为28.3HU~54.2HU,低密度区无强化,左侧肾盂扩大积水(图2).CT诊断:左腹膜后恶性肿瘤,左肾盂积水.

    作者:刘宏伟;陈俊华;马玉茂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胆固醇肺炎二例

    胆固醇肺炎较少见,常误诊为癌,我们收治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例1 男,61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痛伴发热1个月.外院胸片:右上肺片状阴影.抗感染治疗2周,发热减轻,胸片病变无变化.查体:T38.6°C,两肺呼吸音清.本院正位胸片:右上肺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清,与肺门相连(图1);侧位片位于上叶前段(图2),诊为右肺上叶前段阻塞性炎症.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1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0g/L.肺功能:通气功能未见异常.CT:右肺上叶前段高密度阴影,边界较清,肺窗病灶内缘有小毛刺(图3),诊为右肺上叶前段炎症?支气管镜检查:右肺上叶前段开口处充血,轻度狭窄,未见新生物.刷检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临床诊断:①右上肺癌;②右上肺炎.行右肺上、中叶切除术,病灶5cm×4cm×3cm,卵圆形,质硬,位于上叶前段及中叶,与前胸壁粘连.术中可见右肺静脉血管畸形.标本切面呈黄色,有增厚支气管伸入.镜检下,肺泡道、肺泡腔内充斥大量的泡沫细胞和少数的淋巴细胞及中性细胞,肺组织广泛纤维化,肺小叶原有结构消失.病理诊断:胆固醇肺炎.

    作者:刘秀建;杨英华;孟宪利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肾海绵状血管瘤肾周蔓延一例

    患者男,17岁.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6年.查体无特殊.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CT平扫:左肾前脂肪间隙内一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大小6cm×3cm×5cm,密度均匀一致,较肾实质密度低,CT值34HU,后缘沿肾腹侧面向两侧呈匐形分布,前缘外形与邻近结构相适应.两肾实质密度未见异常(图1).增强扫描:肿物无强化,呈均一低密度(图2).延迟扫描:左侧肾腹侧实质内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以一狭颈与肾外包块相延续,界限清晰,CT值53HU,大小2cm×1cm×2cm(图3).CT诊断:左肾癌,侵入肾周间隙.

    作者:苏秉亮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巨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一例

    我院经B超及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巨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例,报告如下.女,36岁.腹部膨隆16年,气紧伴行动不便2年.患者16年来腹部渐隆起,近2年感夜间平卧困难,气紧.平素月经规则.

    作者:陈忠;苏荣森;苏玛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心包憩室一例

    患者女,33岁.因慢性胃炎入院.偶感运动后气促、头晕.X线平片:右下肺内带见片状阴影,密度中等、均匀,外缘光滑,右心膈角闭锁(图1).X线诊断:纵隔肿物.MRI:右心膈角区囊性病灶,大小约2.8cm×3.0cm×5.0cm,边缘清晰锐利,轮廓规整.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图2、3),提示心包囊肿可能性大.

    作者:乔卫东;李国业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积水性无脑畸形一例

    患儿男,6个月.生后频繁抽搐.查体:表情呆板,双目失明,角膜反射消失,双足尖下垂,呈剪刀步,头围较同龄儿发育小.CT表现:脑干、小脑及双侧基底节区的灰质团发育正常,双侧大脑各叶分布区域均见一致性水样密度影,CT值0~2HU,脑室系统不发育.

    作者:刘国军;刘亚萍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X线诊断 (附14例报告)

    目的:本文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14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均经胆囊造影和B超检查,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根据病理改变和X线表现可分为3型:(1)弥漫型;(2)节段型;(3)局限型或基底型.结论:根据胆囊造影,胆囊壁发现罗-阿氏窦、胆囊功能正常,大多数病例术前能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肖树恺;张乃文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肾脏嗜酸细胞瘤的CT诊断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对此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2例肾嗜酸细胞瘤经病理诊断,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例均为单发肿瘤,直径分别为4.8cm及5.0cm.CT特点为:(1)肿块密度多较均匀,无出血、坏死;(2)肿块中心见低密度疤痕;(3)有完整的肿瘤包膜.肿瘤的这些CT表现与病理改变大体一致.结论: 当CT显示密度较均匀的肿块伴有中心低密度疤痕及完整肿瘤包膜时可提示肾嗜酸细胞瘤.

    作者:卢光明;印洪林;许健;唐士军;陈君坤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Moyamoya病的MRI和MRA诊断(附15例报告)

    目的:探讨MRI和MR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5例Moyamoya病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年龄4~49岁,20岁以下者11例.应用Siemens 1.0T超导型MR系统(Impact)行SE序列MRI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MRA.均有SE序列T1WI和T2WI,14例有3D-TOF MRA,1例有DSA,6例有平扫CT.选择20例MRI和MRA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MRI均见丘脑-基底节区(单侧3例,双侧12例)有扩张的流空血管(Moyamoya血管),其中10例T2WI鞍上池有明确的异常血管网.14例MRA和1例DSA均见颈内动脉(ICA)上段或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近端闭塞以及丘脑-基底节区的Moyamoya血管,这些病理血管分布与SE序列MRI所见一致.对照组MRI和MRA均见不到丘脑-基底节区正常细小的穿支血管.6例有CT者仅2例可疑有Moyamoya血管.结论: MRI和MRA是诊断Moyamoya病的有效非创伤性方法.MRA尚适用于随诊Moyamoya病的演变、血管旁路术后血管再通情况以及高危人群普查.MRI诊断Moyamoya病优于平扫CT.

    作者:程敬亮;任翠萍;李树新;史大鹏;刘秋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应用MRA 3D TOF及三维血管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颅内小动脉瘤

    目的:应用三维血管图像后处理技术,提高MR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率.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3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在1.5T Signa MR超导系统上进行2D PC及3D TOF法MRA检查.采用MOTSA扫描技术,512×256matrix,扫描参数中加MT.并用IVI及3D Navigator软件对血管成像进行再处理.比较2D PC图像、3D TOF中的原始图像、叠加图像、再投影图像及IVI图像、3D Navigator图像动脉瘤及载瘤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2D PC只有2例显示了动脉瘤瘤体,3D TOF叠加图像中因血管重叠也只有4例能显示瘤体,再投影图像中有3例因重叠及背景因素干扰而瘤体显示不清,原始图像及血管后处理图像均较满意地显示了瘤体,IVI及3D Navigator图像对显示载瘤血管有优势.结论: 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结合原始图像观察可提高MRA对脑小动脉瘤的诊断率.

    作者:高思佳;丘清亮;郭斌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脑内转移瘤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提高脑内转移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脑转移瘤与脑内其他病变术前相互误诊的42例作回顾性影像分析.结果: 脑内转移瘤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像的不典型表现(47.6%),病变部位的影响(11.9%),特殊因素的影响(16.7%),如临床病史的误导,少见肿瘤,少见表现.结论: 脑内转移瘤与脑内血肿的鉴别诊断应注意血肿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圈的完整性和规则性.应用颅外肿瘤的检测,特别是肺部CT检查,以提高脑内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王金林;肖湘生;刘光华;李玉伟;施增儒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左室短长轴观在心肌梗塞MRI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确定左心室短长轴观在心肌梗塞MRI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2例不同时期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1例、亚急性期5例和慢性期16例)采用与室间隔垂直和平行的左室短长轴观进行SE和Cine MRI检查,8例同时行左室短轴多相多层SE检查.着重分析短长轴观左室梗塞节段分布和运动情况,并与心电图和心超结果对照.结果:左室短轴观可清楚显示数目多的室壁节段,包括前壁、间隔壁、外侧壁、后壁和下壁,但心尖节段显示不如长轴观;垂直于室间隔的左室长轴观能较好显示外侧壁、心尖和间隔壁;平行于室间隔的左室长轴观可较好显示下壁、心尖、后壁和前壁.22例心梗节段分布MRI所见与ECG吻合:前壁14例(同时累及间壁5例,同时累及下壁3例);后壁4例;下壁和外侧壁各2例.采用左室短长轴观的Cine MRI发现梗塞室壁节段运动大致正常3例,减弱11例,消失5例和呈矛盾运动2例.8例多相多层SE和10例心超对照所见与Cine MRI一致.结论:采用垂直和平行于心脏纵轴的左室短长轴观SE和Cine MRI能完整显示室壁诸节段,利于心肌梗塞的形态学和运动功能评价.

    作者:杨岳松;李建奇;许群;林祺;诸慧铭;汪守中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心脏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附23例临床初步应用报告)

    目的:应用屏气下连续多角度斜位二维TOF法对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 共23例,20例为健康者,2例冠脉造影证实有病变,1例超快速CT显示冠脉有钙化.在1.5T扫描机上应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R=13msec, TE=8msec),并结合脂肪抑制技术,病人俯卧位,脊柱线圈作表面线圈,在1次屏气时间内多个心动周期分段K空间数据采集成像,在多角度斜位和连续切线位观察显示冠状动脉并测量其长度.结果: 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脉近段在23例均完全显示,冠脉显示长度超过7cm者本组病例中,左前降支有9例(39%),左旋支4例(17%),右冠脉13例(57%),1例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50%者磁共振检查能较好显示.结论: 二维屏气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在正常人能显示较长范围冠状动脉,同时对引起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的冠脉病变显示亦有较大潜力.

    作者:李立伟;张挽时;鲁晓燕;余玉华;李莉娜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鼻咽癌侵犯海绵窦MRI诊断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MRI特点.材料与方法:搜集病理确诊的鼻咽癌伴有前组颅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MRI资料33例.采用Elscint Gyrex Ⅴ型磁共振仪,0.5T,超导型.SE,横断位,T1WI(440/25ms),PWI(2200/20ms),T2WI(2200/90ms),计33例;其中17例加扫冠状位,T1WI(440/25ms);10例进行了增强MRI扫描.结果:(1)两侧海绵窦不对称,左17例,右11例,双侧5例;(2)受累海绵窦呈局限或弥漫性增厚23例;(3)颈内动脉受累13例,颅神经受累32例,视神经受累7例;(4)海绵窦异常强化10例,脑膜异常强化5例;(5)骨质破坏:蝶窦14例,筛窦7例,眶尖与蝶嵴5例,颅底27例;(6)鼻咽部原发病灶33例.结论: MRI可精确显示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部位、途径、范围和程度,是优良诊断方法.

    作者:邓开鸿;肖家和;伍定平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CT诊断评价

    目的:分析CT在鼻咽癌诊断及肿瘤定位中的作用,探讨咽旁间隙侵犯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本组经活检病理证实鼻咽癌130例,治疗前均行鼻咽CT检查,层厚、层距各5mm.平扫51例,平扫加增强2例,增强扫描77例.结果: CT能显示早期鼻咽癌患侧咽陷窝变钝、闭塞,腭帆提肌增厚及其他粘膜下浸润,能较清楚地显示肿瘤生长部位、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采用Sham等提出的测量方法,85.4%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咽旁间隙侵犯,咽旁间隙侵犯程度与肿瘤局部控制有关(P<0.01);102例随访时间大于23月的T1~T3病例中原无咽旁间隙侵犯病例1/18复发,原有不同程度咽旁间隙侵犯病例20/84复发,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本组未见仅有咽旁间隙复发而无鼻咽腔累及病例.肿瘤向颈动脉鞘区侵犯程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 (1)CT在鼻咽癌诊断及肿瘤定位中有重要价值;(2)咽旁间隙侵犯不是影响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3)颈动脉鞘区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作者:杨立新;廉养德;王玖华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及相关影像病理的实验研究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创伤,其病理演变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由于无法依靠临床开展系统的病理学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建立SCI动物模型及相关的影像病理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绍武;唐开;吴恩惠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血管内磁敏性造影剂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SPIO-2)显示急性心肌梗塞灶的可能性和优越性.材料与方法:运用自旋回波双回波磁共振扫描技术对8只狗冠状动脉结扎2.5~3小时后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的心脏进行扫描,取平扫心脏短轴切层图像作为对照.经股静脉注射SPIO-2溶液,在注射后30、60、90和150分钟各时刻点按心脏平扫的同样方式获得心脏造影后的图像.记录造影前、后梗塞心肌区、正常心肌区和左心室腔内血流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在T2加权像上,8只模型中冠状动脉结扎远端血管分布区出现信号增高.静脉注射SPIO-2后,在T2加权像第二回波图像上,梗塞心肌区各时刻点信号强度与造影前一致,而正常心肌在30、60分钟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而且以60分钟时明显,此时梗塞心肌与正常心肌的信号强度间的相对差异是造影前的3倍.左心室腔内血流信号强度在造影后30分钟即显著下降.结论:SPIO-2能清楚、准确地显示急性心肌梗塞灶.

    作者:俞志坚;黄其鎏;许乙凯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TIPSS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评价其近、中期临床应用效果,以寻求进一步提高疗效的途径.材料与方法:分析40例TIPSS的临床应用结果,比较及统计了各项术前、术后资料,评价其近、中期疗效.结果:TIPSS对门脉高压出血有可靠的止血效果.脾机能亢进改善不明显.术后早、中期对肝功能有影响.高动力循环有所加重.肝性脑病轻,大多易于控制.术前、后肝功能分级无明显改善.中、长期疗效与分流道狭窄及肝功能代偿能力有关.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情况控制分流量,结合曲张静脉栓塞,可减少并发症.结论: TIPSS是控制门静脉高压出血的有效手段.改善分流道血流动力学特性、定期复查及时处理并发症,可提高疗效.

    作者:梁惠民;冯敢生;杨建勇;郑传胜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胸廓内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影像表现与介入治疗(附6例报告)

    目的:观察胸廓内动脉(ITA)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影像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4年间发现ITA参与肝癌供血6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男性5例,女1例,年龄36~52岁,均有超声波及CT检查资料,3例曾做MRI检查.既往均曾行肝动脉化疗栓塞(2~8次).ITA造影用5F眼镜蛇形导管,对向肿瘤供血的ITA分支行栓塞治疗,2例用同轴微导管.结果:肝癌均为巨块型,位于肝脏前部、包膜下,伴有局部肝包膜侵犯3例,6例CT片均显示右侧胸廓内血管影增粗.ITA造影显示均为右侧ITA分支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均成功.术后CT复查显示肿瘤缩小或/和瘤区碘油积聚增多,末次治疗前α-FP>200μg/L 3例,术后逐渐降至正常.ITA栓塞后并发胸/腹壁皮肤损伤3例.结论:位于肝脏前部、包膜下的肿瘤可接受ITA供血;在经ITA途径行栓塞治疗时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作者:王茂强;张金山;高育(王敖)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儿童先天性假关节(附11例报告)

    目的:提高对先天性假关节病理、X线表现及诊断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总结11例先天性假关节的X线表现.发生于胫骨10例,其中8例合并同侧腓骨假关节;发生在尺桡骨1例.结果: 先天性假关节的X线特点为假关节近端稍张开呈浅杯口状或变细变尖,远端变细变尖呈锥状,局部无骨痂.患骨有骨质增生硬化,可伴有囊性病变.结论:根据其X线特点,结合临床作出本病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有骨质硬化或囊性变的胫骨前外方弯曲应定期X线检查,警惕有假关节形成的可能.

    作者:干芸根;甘兰丰;余世才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含碘造影剂的不良结果:新资料的启示

    含碘造影剂使用广泛.1990年Katayama[1]总结日本约两年内使用含碘造影剂的337647例(均为静脉注射).结果表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离子型,因而更为安全.其后,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我国的使用逐渐增多.此组病例中使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人数各为16万余人,各有1人死亡.这一点似较少被人注意.较早Lalli[2]1980年回顾了1967~1977向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报告的与造影剂有关的死亡228例.Shehadi[3]1982年统计302083个使用造影剂病人,有8人死亡.Caro[4]1991年统计585264例,认为两种类型的死亡率相同.

    作者:郭俊渊 刊期: 1998年第01期

  • Ewing肉瘤75例分析

    目的:探讨Ewing肉瘤在不同骨部位,其放射学表现的异同点.材料与方法:对经证实的75例Ewing肉瘤的临床和放射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结果:①长管骨:病变易沿骨长轴扩展,范围较广泛,常呈虫噬样或朽木样改变,骨膜反应较明显,常呈多层状或葱皮样;可有轻微膨胀;软组织肿块多不明显并多限于骨膜鞘下;②扁骨:溶冰状骨破坏常较局限,边缘不清,骨膜反应不明显,骨外软组织肿块较大,以及易侵犯邻近骨和关节.管状骨和扁骨等其他骨共同的骨改变是病变区的骨密度,均可分为单纯溶骨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结论:Ewing肉瘤在不同骨部位有不同的X线表现,同时也有相同的骨密度改变,Ewing肉瘤缺乏共同的典型的X线表现.

    作者:徐德永;许祖闪;楚庆速;詹阿来;史大鹏;田顺典;张永吉;王焕春;刘继联;孙锡和;杨祖文;冯卫华 刊期: 199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