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女,51岁.咳嗽、咯血20余年(发作1~2次/年).活动后或情绪紧张时心悸3个月余,再发1天入院.体检:偶发房性早搏、短阵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运动实验:阳性.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135.2 U/L、肌酸磷酸激酶3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6 U/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7×109/L,嗜中性粒细胞0.594,血红蛋白126g/L.余无特殊.
作者:黄松;盛伟华;郑昌柱;纪树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患者 男,21岁,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1个月余,呈进行性加重.既往无类似病史.体检:呼吸运动减弱,听诊可闻及双肺散在湿啰音.患者口唇及指端发绀.肺功能检查: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比例,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DLco与肺泡通气量(VA)之比(DLco/VA)均下降.
作者:占礼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患者 女,34岁.以右下肺占位2年,反复咳嗽4个月,胸痛1个月入院.2年前,患者因感冒、晕厥就诊行胸部CT平扫加增强发现右肺下叶背段直径约2.1cm结节影,边缘光整,其内见小圆形空洞形成,未见明显钙化灶,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图1~3).CT拟诊:肺结核.
作者:郑兴菊;伍兵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患者 男,23岁于1 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复视,眼睑下垂,视力下降伴头痛、头晕人院.入院后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呈不均质较高密度,其内见斑片状密度减低区,CT值约25 ~ 48 HU,大小约4 cm×3.5 cm ×2.2cm,边缘呈分叶状突起,边界清晰,周围水肿不明显,病灶向鞍上池内突出,第三脑室受压,侧脑室扩大积水.
作者:于向荣;张威江;李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产后植入性胎盘患者资料(年龄20~ 33岁,平均27.6岁).10例均行常规MRI,7例行增强扫描.总结其MRI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10例中,MRI确诊9例,误诊1例.MRI表现为: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子宫肌层内层结合带完整性破坏,局部模糊甚至中断.子宫内见混杂信号团块影,孕龄短的胎盘表现为单纯的团块状结构,孕龄长的胎盘具有特征性的叶状、结节状结构.以子宫肌层为对照,T1WI病灶表现为等低信号,与宫壁分界欠清,T2WI表现为混杂的明显高信号,内可见条状及点状低信号,病灶突入肌层,肌层局部明显变薄,其中接近浆膜层者7例,基本在肌层内3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类似“花瓣”样,边缘呈较高信号而中央呈稍低信号,其强化程度基本等同于子宫肌层,坏死区无强化,有时表现为“裂隙”状.结论 MRI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断肌层侵入的大致程度,是显示胎盘植入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
作者:卢晓丹;陈燕萍;周和秀;吴芹;徐嬿;刘彩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能CT单期扫描(皮髓交界期或实质期)碘值测量对直径≤3 cm的肾脏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直径≤3 cm的ccRCC和14例AM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双能量后处理软件Liver-VNC对实质期图像进行处理,测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碘值,包括病灶、邻近肾皮质和同层面腹主动脉,定义标准化碘值(NIC)为病灶内碘值/腹主动脉碘值,病灶-肾实质碘值比(LNR)为病灶碘值/肾实质碘值.对两组肿瘤患者的性别采用卡方检验,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肿瘤患者的年龄、病灶的大小、NIC值和LNR值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IC值和LNR值的诊断性能.结果 两组肿瘤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和性别均有统计学意义,ccRCC组的平均年龄为56.3岁(32 ~ 73岁),AML组的平均年龄为47.7岁(34 ~58岁)(P =0.046);ccRCC多见于男性(男∶女为3.6∶1),而AML多见于女性(男∶女为1∶13)(P<0.001);ccRCC的NIC值和LNR值均较AML高,两者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皮髓交界期NIC值和LNR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5、0.937,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86.7%;实质期NIC值和LNR值的ROCAUC分别为0.970、0.957,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90.9%.结论 双能CT单期扫描(皮髓交界期或实质期)碘值测量可以较准确地鉴别直径≤3 cm的ccRCC和AML,从而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刘学玲;周建军;曾蒙苏;张利军;陆秀良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right lower quardrant abdominal pain,RLQP)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对1167例RLQP患者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32层螺旋CT设备行CT检查(平扫942例,增强扫描225例),并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成像.并将术前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共发现RLQP病因患者真阳性1064例,假阳性8例,假阴性10例,真阴性85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06%和91.36%.其中,急性阑尾炎729例,右侧输尿管盆腔段结石273例;急性妇科疾病20例(急性盆腔炎7例,异位妊娠及黄体破裂出血各4例,子宫内膜异位3例,卵巢扭转2例合并畸胎瘤1例);恶性肿瘤15例(肠癌13例,小肠间质瘤1例,淋巴瘤1例);肠套叠9例(合并肠腺癌4例,息肉2例,淋巴瘤1例);盲结肠憩室伴炎症8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例;克罗恩病(C rohn)2例;回盲部异物1例;急性胰腺炎2例.结论 MSCT能多方位显示右下腹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关系及病理变化表现,能快速诊断急性RLQP病因,可作为除育龄期女性及儿童外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王小鹏;杨军;李永亮;刘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A诊断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照分析经临床证实为NCS的30例患者资料(分A、B两组,每组15例).A组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B组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获取两组X线辐射剂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容积再现(VR)、大密(强)度投影(MIP)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统计A组CT剂量指数(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值分别为:(60.62±5.08) mGy、( 1151.98±128.13) mGycm、(7.28±1.92) mSv.B组CTDlvol、DLP及ED值分别为:(83.19±10.03) mGy、(1543.16±134.12) mGycm、(23.15±2.01)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比剂用量比B组平均少10 ml.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A对NCS的诊断较64排CT增强扫描及重组后处理技术得到VR及MIP图像更清晰优质,同时减少了X线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摄入量,减少了患者的放射损害及药物损害.
作者:李亮;彭晋;吴贵华;刘昌华;陈思敏;王晓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定位诊断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灶内有无气体、溃疡、钙化及坏死,邻近胃肠道黏膜有无破坏,以及病变与胃肠道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并与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生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对比.结果 13例EGIST患者中,发现气体及肠道黏膜破坏各1例,10例病变主体层面上肿瘤与胃肠壁之间显示胃肠壁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病变边缘未见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23例外生性GIST患者中,发现气体、溃疡和胃肠道黏膜破坏分别为10例、12例和20例,17例病变边缘有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血管弓被推离胃肠壁,病变与胃肠壁之间无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显示(P<0.05).结论 根据肿瘤内有无气体、溃疡,胃肠道黏膜有无破坏及肿瘤与胃肠道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CT可对EGIST做出定位诊断.
作者:罗小华;宋彬;董鹏;庄雄杰;吴秀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多回波采集重度T2*WI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nhanced gradient echo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及联合ESWAN和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慢性期DAI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急性期DAI患者均行常规MRI、DWI及ESWAN序列全脑扫描;对29例中的14例慢性期DAI患者,另选14例轻度脑外伤复查患者及14名健康志愿者行T2*WI、ESWAN、DTI全脑扫描.由两名高年资MRI诊断医师共同分析MR图像,对病灶进行计数.在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上分别测量脑内多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FA值,并将发现出血灶的数量及测得的FA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期DAI共检出病灶322个,ESWAN显示284个微出血灶,其他常规序列共显示170个微出血灶.ESWAN、DWI病灶检出率高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x2=67.904,x2=45.475;P<0.001),ESWAN及DWI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9;P>0.05);对于慢性期DAI组,与T2*WI相比,ESWAN能发现更多的出血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脑外伤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未发现微出血灶.轻度脑外伤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所有ROI 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轻度脑外伤组相比,DAI组除丘脑、胼胝体压部,其他ROI的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AI组所有ROI的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ESWAN与DWI有利于提高急性DAI的检出率;ESWAN和DTI有利于显示慢性期DAI病变,并可量化评价其损伤的程度.多种序列联合应用对各期DAI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雷;陈涛;任转琴;李静;李莉;苟晓光;王晓虎;任慧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对局灶性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其在fMRI癫痫灶定位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经预处理的空间ICA方法,对12例局灶性癫痫患者18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脑电同步功能磁共振成像(simultaneous electroencephalogram and functional MRI,EEG-fMRI)检出的间期痫样发放假设驱动模式设计,对检出的各独立成分的时间序列进行多元回归排序,观察癫痫数据ICA结果的空间及时间特征.并与传统广义线性模型( general-linear model,GLM)方法进行对比,评价ICA对癫痫静态fMRI检出的效能.结果 与传统GLM脑电同步功能成像方法对比( 10/18),ICA方法具有较好的癫痫活动检出能力[传统广义线性法:55% (10/18);ICA法72%(13/18)].此外,ICA方法还可以发现缺省网络等静息态脑认知网络受癫痫活动发放影响的情况.结论 ICA 具有检出静态fMRI数据中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tiform discharges,IEDs)信号的能力,在癫痫活动的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军;郑玲;李林;张志强;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室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PA)的MRI特征,旨在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8例脑室内PA患者的MRI特征.8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4例PA位于第四脑室,2例位于侧脑室,2例位于第三脑室.实质型1例,囊实型5例,大囊伴小结节型2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均值(1.5±0.15) ×10-3mm2/s,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囊实型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DWI呈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高信号,大囊伴小结节型囊液呈脑脊液样信号.结论 脑室内PA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实性部分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且显著强化的脑室内肿瘤术前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作者:刘年元;陈友兰;刘仁伟;丁玲;韩福刚;曹火乃;吉家银;夏树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MR扩散加权像(DWI)与常规MRI对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我院10例散发性CJ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资料,比较DWI与常规MRI结果.结果 T1WI上仅1例显示两侧额叶大脑皮层带状稍低信号;T2WI上2例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带状高信号,伴或不伴基底节稍高信号,1例显示脑干、小脑、两侧基底节、两侧丘脑高信号,1例仅双侧基底节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4例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带状高信号,其中3例伴基底节高信号;1例显示脑干、小脑、两侧基底节、两侧丘脑高信号;1例仅显示两侧基底节高信号.5例6次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异常强化.5例行DWI,其中4例示双侧大脑皮层带状高信号,伴或不伴基底节高信号;1例仅表现为两侧基底节高信号.病灶部位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687×10-3mm2/s,较正常脑实质明显减低.结论 DWI显示CJD病变优于常规MRI,可为CJD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丁晓辉;龚向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多回波采集的重度T2 *加权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对剪切出血灶的检出结果与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相关体征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昏迷时间以及瞳孔对光反射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评估ESWAN序列对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DAI患者入选本研究.采用ESWAN序列检出全脑出血灶和分区出血灶的数量、容积.分别按GCS评分、昏迷时间及瞳孔对光反射分组,对组间的全脑出血灶及分区出血灶的数量、容积采用秩和检验,检验其差异性.作全脑出血灶及分区出血灶的数量、容积与临床指标分级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GCS评分较低组(≤8,n=16)、昏迷时间较长组(>4天,n=15)以及瞳孔对光反射有异常组(n=15)的全脑(P≤0.01)及额叶白质区、颞顶枕叶白质区、胼胝体、丘脑和脑干的分区(P≤0.05)出血灶数量和表观容积均明显增高.全脑出血灶的数量和表观容积与临床指标的分级变量间有显著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变化范围为0.57~0.77).额叶白质区、颞顶枕叶白质区、胼胝体、丘脑和脑干的分区出血灶数量和表观容积也和临床指标间有明显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变化范围为0.44 ~0.83).结论 ESWAN序列不仅能敏感检出DAI出血性剪切灶,而且其显示的结果与患者的有关意识障碍的临床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是一项能有效、可靠地评估DAI出血灶的新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陈浪;张菁;夏黎明;王承缘;胡军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定量研究冠状动脉迂曲与冠心病发生率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127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A,其中男693例,女582例,年龄33 ~ 78岁,平均(57.65 ±12.35)岁.统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迂曲发生率,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并观察其与性别的关系.结果 1275例行冠状动脉CTA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患者336例,其中男219例(17.2%),女117例(9.2%).冠状动脉迂曲患者441例,其中男188例(14.7%),女253例(19.8%).冠状动脉迂曲组在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多支中重度狭窄时,狭窄发生率均低于无迂曲组(P值均<0.05).结论 256层螺旋CTA可以客观显示冠状动脉的迂曲和狭窄,冠状动脉的迂曲和狭窄均引起了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冠状动脉迂曲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程度.
作者:李庆啸;李彩英;李敬民;于晨;柳青;宋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多种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926例行双源CT( 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分析其平均心率、心率变化、视野(FOV)、螺距(Pitch)值、采集心动周期数、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扫描参数与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影响因素中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及FOV与图像质量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与DS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呈负相关;FOV与图像质量呈正相关.心动周期、Pitch值、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与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心率、心率变化及FOV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作者:石惠;马强;王爱军;平学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分析不完全与完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对冠状动脉形态及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的16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MB形态将其分为不完全与完全MB,分别比较两组在MCA、桥前段、桥后段与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的差异.比较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及MCA邻近血管成角组与正常组MB长度的差异.结果 不完全MB组MCA、桥前段、桥后段及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0、29.35%、8.69%、38.04%,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为21.74%;完全MB组MCA、桥前段、桥后段及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0、60.29%、7.35%、67.64%,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为69.12%.两组桥前段(x2=15.323,P=0.000)、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x2=13.709,P=0.000)及MCA邻近血管成角出现率(x2=36.06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CA及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4,P=0.759).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MB长度分别为(11.75 ±5.49) mm、(11.22±4.7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P=0.511).MCA邻近血管成角组与正常组MB长度分别为(11.76±5.53) mm、(12.17±4.8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P=0.620).结论 与不完全MB相比,完全MB更易诱发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更易使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但MB形态对MCA及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影响不明显,从而导致整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而MB长度则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冠状动脉形态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赵新斌;赵鹤亮;傅昱;张惠英;齐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CT(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肺部病变,并探讨吸烟与RA肺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98例RA患者胸部HRCT表现,对患者肺组织在HRCT上的受累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探讨其与病程、年龄及吸烟指数的相关性,并比较吸烟及未吸烟患者肺部病变的差异.结果 (1)RA患者胸部HRCT异常改变以“网”状影和小叶间隔增厚常见.肺间质病变主要分布于双下肺基底部及胸膜下区;(2)肺部病变的发生率与病程无关,肺受累程度与年龄呈中等程度正相关.HRCT异常表现以“网”状影为主的患者平均病程大于病变以“磨玻璃”影为主的患者;(3)吸烟患者及未吸烟患者常见的异常改变分别为肺气肿及小叶间隔增厚;吸烟组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的发生概率高于未吸烟组.结论 RA肺部病变主要累及肺间质及气道,吸烟患者气道多受累,老年患者受累程度较重;病程越长,病变纤维化程度越严重.
作者:李睿;李春平;郭丹丹;陈天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es,DF)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F患者资料,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MRI平扫,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4例中,原发于腹部外者8例(胸壁、颈部、四肢各2例,背部、臀部各1例),骨组织者3例,腹壁者3例;肿块均为单发,4例类圆形,2例梭形,4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肿块大小不一,直径约为3~21 cm;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9例;CT平扫密度较均匀,MRI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但低于周围脂肪,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能清楚显示肿瘤边界;增强扫描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证实病灶均无包膜或无完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罕见.结论 MRI在显示DF的形态、边界、信号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较CT有优势,并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但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作者:陈维翠;成官迅;梁文倩;谌丹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对血友病性假瘤多层螺旋CT(MDCT)表现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血友病性假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16例均行MDCT检查,并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组,着重分析假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骨质改变.结果 16例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血友病A型12例,血友病B型4例.16例中12例有外伤史.主要影像学改变为溶骨性破坏14例,软组织肿胀、肿块13例.结论 血友病性假瘤影像学特征取决于病变的首发部位和出血程度.CT对血友病性假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胡曙东;谌业荣;贾颖军;倪恩珍;宋琦;林晓珠;王亚非;陈克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MR黑血运动致敏驱动平衡改良技术(improved motion sensitized driven equilibrium,iMSDE)序列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2例患者的39支粥样硬化狭窄性颈动脉进行DSA及黑血iMSDE成像,比较两者在评估狭窄处小管腔直径、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斑块破溃和判断大狭窄部位的差异.结果 黑血iMSDE成像与DSA相比:在判断颈动脉大狭窄部位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94);狭窄处小管腔直径无显著性差异[(3.3±0.9)mm vs (3.2±0.8) mm,P=0.098];黑血iMSDE成像所示狭窄处斑块累及长度明显大于DSA[(21.9±5.6) mm vs (15.3±3.4) mm,P<0.001];黑血iMSDE成像与DSA显示斑块破溃一致性较好.结论 磁共振黑血iMSDE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结构和粥样斑块的形态,并为临床提供较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赵辉林;曹烨;刘晓晟;赵锡海;王津楠;许建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静脉血管造影技术对颈椎静脉丛成像的可行性,为颅底及颈椎区域手术前静脉丛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152例行颈部CTA检查、无静脉性疾病患者的静脉期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上分别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两种后处理方式进行颈椎静脉丛的重组,对颈椎内、外静脉丛的分布及走行以及与周围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观察,然后参照动脉评价方法由3名主管技师对两种图像上对椎静脉丛的显示能力分别进行评价,并进行x2检验.结果 MIP、VR图像上都能够很好地显示颈椎内、外静脉丛的分布及走行,以及与周围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MIP显示Ⅰ级颈椎静脉丛121例,Ⅱ级28例,Ⅲ级3例;VR显示Ⅰ级118例,Ⅱ级31例,Ⅲ级3例;两种后处理方式对颈椎静脉丛的显示能力无明显差异(x2=0.02,P>0.05).结论 CTV能清晰显示颈椎静脉丛,对颈椎术前静脉丛的评估、研究颈椎静脉丛的临床意义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兰永树;欧光乾;胡鑫;唐光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指由围产期窒息所致的脑部损伤,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原始反射及肌张力改变、惊厥和脑干受损等.HIE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常见的病因之一.所以,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定方法的研究始终是一项重要医学课题.
作者:王未;汪秀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眼眶部螺旋CT检查螺距变化与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80例眼眶部螺旋CT扫描的断面图像和重组图像,螺距分别为0.75、1.5各40例.同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图像质量从影像层次、背景噪声、解剖结构及能否满足诊断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图像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螺距0.75、1.5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23.01 mGy、131.18 mGy·cm和11.51 mGy、69.04mGy·cm,呈负相关;两组断面图像和重组图像的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眶部螺旋CT检查螺距设置1.5时,既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又能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江时淦;洪春凤;王豪;史斌;丁凯俊;毛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中自动去骨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血管成像,分析双能量减影自动去骨技术对颈动脉病变的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65例中3例血管正常变异,33例未见明显病变,血管主干及其分支显示清楚.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4例支架植入术后.双能量CTA对颈根段、颅外段及颅底段血管的满意显示率分别为67.2%、96.2%及66.2%;3个部位血管原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颈根段和颅底段血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结论 双源CT双能量减影成像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性检查方法,其整体去骨效果较好,血管显示效果好者是颈动脉颅外段(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
作者:唐姗姗;陈燕萍;刘红艳;徐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256i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256i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人EBW工作站,运用曲面重组(curve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重组.所有患者在行CT扫描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256iCT对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36例患者共放置支架72枚,其中58枚(80.6%)支架显影良好可以评价.在可评价支架中,以DSA为诊断标准,血管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256i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 27/27)、96.8% (30/31)、96.4%(27/28)、100%(30/30)、98.3%(57/58).结论 256iCT下肢血管成像评价下肢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支架术后怀疑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孙小丽;温廷国;张福先;王仁贵;杨磊;李海磊;段永利;赵君;傅岩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CT介导下后入路经椎管及硬膜囊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36例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CT介导下从背部棘突旁开约1~2 cm后入路经椎管及硬膜囊穿刺到达椎间盘内,臭氧注射于椎间盘、突出髓核及患侧硬膜外间隙神经根周围.椎间盘及突出髓核内医用臭氧浓度为40 ~ 50 μg/ml,神经根旁医用臭氧浓度为30 μg/ml.结果 36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术前平均下肢根性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34±1.6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平均为(61.75±12.44)分;术后6个月随访VAS评分平均为(3.97±0.53)分,ODI评分平均为(38.28±7.76)分;术前及术后VAS及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01).按照ODI评分区段分布,5例达到优,21例达到良,7例可,3例差,总优良率达72.2%.15例共注射臭氧2次,13例(86.7%)取得优良疗效.全部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CT介导下后入路经椎管及硬膜囊腰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注射准确、疗效好,可作为备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作者:俞志坚;王保安;罗文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长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联合丹参注射液,腔内加压注射治疗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 19例糖尿病患者共23条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肢体,首先采用长球囊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再联合丹参注射液腔内加压注射治疗.术后观察踝/肱指数、通畅率、溃疡愈合时间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21条患肢得到成功治疗,技术成功率91.3%(21/23).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的0.31±0.14上升为术后的0.71±0.1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10个月,13条患肢(61.9%)间歇性跛行、患肢静息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8条(38.1%)患肢明显缓解.6条肢体术前伴足趾溃疡者,术后创面均愈合;1条足趾坏疽肢体清创换药23天后行截趾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5.2%、85.7%、61.9%.结论 腔内加压注射丹参注射液作为长球囊PTA微创治疗糖尿病合并膝下血管病变的补充,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改善微循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面愈合,近期疗效好、通畅率高,值得推广.
作者:路延平;张健;张孟增;王瑞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老年人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2例年龄>60岁,临床首诊非急性阑尾炎的病例,而经MSCT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且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及特征.结果 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5例,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炎18例,坏疽伴穿孔性阑尾炎7例,阑尾脓肿2例,其中,阑尾腔内肠石19例,肠石位于阑尾腔外1例,并发腹膜炎3例,结肠肿瘤2例.结论 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不典型,易误诊.MSCT平扫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直观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及病理改变,在对老年人急性阑尾炎快速、准确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海荣;杨军;周嘉;孙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胸部结节病(sarcoidosis)的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6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6例结节病患者中,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6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肺内浸润者25例,仅见肺内浸润无淋巴结肿大者5例;肺内表现:肺内小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分布者19例,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者16例,实变影17例,“磨玻璃影”3例,蜂窝变10例.淋巴结表现:双肺门、上纵隔右下气管旁、气管隆突下分布多见,平扫CT值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以上明显强化.结论 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不规则结节影是肺部结节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郑传忠;杨宏志;崔涛涛;王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hronic expanding intracerebral hematoma,CEICH)的MRI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EICH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5例中,3例为动静脉畸形,2例为小海绵状血管瘤,包膜内有不同时期的血肿;T2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可见高低信号形成的液-液平面,完整光滑的囊壁,囊壁内外的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示邻近脑质点状异常强化影;周围脑实质轻度脑水肿.结论 CEICH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增强扫描、SWI、DWI,可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作者:吴忠伟;何陈;魏乐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单纯生长激素缺乏症(isolated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IGHD)青少年的腺垂体各径线值与临床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激发峰值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搜集52例临床确诊为IGHD的青少年(7.2 ~18.3岁)行垂体MRI检查,测量腺垂体各径线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其腺垂体各径线及其与GH激发峰值的关系.结果 男性患者中,10~<15岁和15~ <18.3岁的冠状高径、矢状高径均比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女性患者中,10~<15岁的冠状高径、矢状高径、矢状前后径均比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IGHD患者的腺垂体各径线值在不同性别组和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HD患者腺垂体的冠状高径与GH激发峰值呈正相关(r=0.38,P<0.01;r =0.32,P<0.05).结论 IGHD患者腺垂体各径线值不随性别和年龄而改变,且其腺垂体冠状高径与GH激发峰值呈正相关.
作者:马宜传;张俊祥;倪红霞;许红;陈岩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儿童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pPNET的临床、CT、MRI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患儿中,肿瘤分别位于颈部(3例),胸部(4例),脊柱旁(3例),盆腔(2例)及四肢(2例);3例肿瘤均呈不均质囊实性密度或信号,11例为实性密度或信号.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组织,未见明显钙化,周围骨性组织多可见硬化或虫蚀样破坏,部分可见骨膜反应.MRT1WI肿块呈等低信号,T2WI、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法(STIR)呈不均质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囊变、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儿童pPNET缺乏典型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但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制定手术计划.
作者:唐雯娟;吴伟军;张军;韩燕乔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故障现象 缩光器总成旋转至停止位后,不能立即制动.故障分析 查看系统日志提示:Source:ax_scu, seq: 0, Message: stand/table, recovering,Process:c:axiomservicein ep.exe_1448,text:backlog csf-a reset:[00003,00004].故障现象和系统日志提示可能是缩光器驱动系统故障.拆卸缩光器总成外壳,从铭牌上发现,本设备缩光器总成驱动动力为一台额定电压为12 V,额定电流为2A,额定转速为3600转/min的直流枢控式伺服电动机.直流伺服电机励磁绕组在12 V直流电源作用下,产生励磁电流,进而在电机中形成一个主磁场.
作者:许少睿;孙德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脑血管动脉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脑血管造影过程中,对比剂充盈的情况,即高压注射器设定的速度、剂量、压力、患者的状态等因素直接影响成像的结果.特别是对脑血管巨大动脉瘤的造影其设定的技术条件尤其重要.笔者对在DSA检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和技巧进行介绍与探讨.
作者:臧磊;朱洪峰;李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患者 男,15岁.突发头痛(以左侧颞顶部疼痛为主)伴呕吐就诊.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左大脑大静脉瘤.全脑血管造影:左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见高流量畸形血管团,伴巨大静脉瘤(图1).左后交通动脉参与其供血.临床诊断:左大脑后动脉血管畸形伴巨大静脉瘤.
作者:独建库;李冠海;杨金炜;刘献儒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cHCC-CC)的CT表现.方法 分别对3例cHCC-CC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难以区分cHCC-CC与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一小部分cHCC-CC在CT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术前CT可以提示诊断.结论 CT检查平扫表现为较大的等低密度边缘不清肿块、动态增强扫描同时显示以胆管细胞癌为主且边缘出现肝细胞癌的强化特征、不合并肝内胆管扩张时应考虑cHCC-CC.
作者:文亮;韩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研究兔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不同时间点脑部微循环变化特点.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全身血量(70 ml/kg体重)的40% ~ 50%放血,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30 mmHg(1 mmHg =0.133 kPa),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休克组(n=10)和复苏组(n=10).复苏组于休克90 min后给予自身血液回输.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测定动脉血气[pH值,血红蛋白(Hb),乳酸(Lac)等],并行PWI.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 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血pH值、Hb、Lac、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脑血流量(rCBF)在复苏组与休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在休克时rCBV较基线显著升高(P<0.05),休克90 min rCBF较基线显著升高(P<0.01),休克150 min时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到达时间(TO)较基线显著升高(P<0.05).结论 T2* WI PWI能够有效观察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脑微循环变化.
作者:佟琪;顾勤;肖玲燕;朱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原位移植脑胶质瘤模型,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在评估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15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脑原位移植C6胶质瘤细胞建立胶质瘤模型,移植后的3天、7天、10天、15天、20天和25天行常规MRI及PWI,每个时间点扫描完毕后经4%多聚甲醛左心室灌注获取脑组织标本进行相关病理分析.结果 移植后10天在MR T2 WI上观察到高信号肿瘤形成,肿瘤在15~ 20天时间段内生长迅速,4个观察点(10天、15天、20天、25天)的肿瘤体积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胶质瘤生长区域在PWI上显示为高灌注,并且不同时间点间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染色显示肿瘤微血管多集中在肿瘤周边,不同瘤龄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差异显著(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阳性细胞见胞质内棕色或棕褐色颗粒,不同时间点脑组织标本的VEGF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点的rCBV和MVD值以及VEGF阳性细胞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结论 rCBV值能较准确地反映肿瘤微血管的动态变化,与病理指标MVD以及VEGF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无创性指标术前评估胶质瘤微血管的生成情况.
作者:方靖琴;王舒楠;陈金华;张伟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MRI表现,探讨其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采用3.0 TMR在缺血后4h、24 h、48 h及72 h对树鼩脑部行MRI,观察各时间点MRI表现,测量和计算出各时间点扩散加权成像(DWI)、T2WI异常信号体积;分别应用HE染色、红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技术显示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病理改变和皮层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 缺血后4 h MRI可见信号改变,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TTC染色所测体积与MRI体积比较,4h时DWI及T2WI所测体积大于TTC(P <0.05),病理显示周边为水肿带;缺血后4h至24 h梗死灶体积增大明显(P<0.05);光镜示缺血后中心区神经元可见皱缩,脱失明显,出现嗜酸神经元.结论 MRI可动态反映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演变过程.
作者:何波;韩丹;何亮;张峰睿;李树清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