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女,57岁.体检B超发现上腹部占位1周入院.患者无不适主诉,无腹痛腹胀,无呕血黑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小弯侧局部充盈缺损,并见一长条状龛影(图1).腹部CT:胃小弯侧见一大小约50mm×37mm×50 mm软组织块影,边界尚清,肿块凸向胃腔,局部胃腔狭窄,病灶密度均匀,未见钙化,CT值约34 HU.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动脉期CT值43 HU,静脉期CT值58 HU(图2),延迟期CT值78 HU,病灶边缘可见线性强化的胃黏膜.三维重组可见病灶向腔内外生长(图3).CT拟诊:间质瘤.
作者:胡云婷;金东虎;唐震;程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男,12岁.因咳嗽伴间断发热1个月入院.体检:右面部可见湿疹样皮疹,大小约1.5 cm×1.5 cm,右小腿背侧可见约1 cm×1 cm大小结痂,未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75×109/L,中性粒细胞0.797,淋巴细胞0.184,C-反应蛋白(CRP) 38 mg/L,肺炎支原体IgM(+),柯萨奇IgG(+).胸部CT平扫示双肺散在斑片状实变影(图1A).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好转出院.次年患儿再因发热3天伴咳嗽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 g/L,白细胞计数12.79×109/L,中性粒细胞0.714,淋巴细胞0.241,单核细胞3.7%,CRP 46 rng/L,72 h结核菌素试验(PPD)6 cm×6cm×2 cm.真菌实验(+).肝功能115 U/L.
作者:侯志彬;李欣;王春祥;赵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男,74岁.发现左侧阴囊肿物4个月,逐渐增大并呈渐进性疼痛,间有向左下腹放射.体检:左阴囊部扪及一大小约10 cm×7.0 cm×5.0 cm肿物,表面光滑,质硬,触痛(+),左侧睾丸触诊欠清,抬举试验及透光试验均为阴性.右侧睾丸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肝脾正常.尿液分析:白细胞定量316个/ul,血常规示轻度贫血.余无特殊.
作者:陈忠;陈泽文;王晓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女,69岁.偶然发现颈部包块20余天.体检:左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触及一大小约3 cm×3 cm肿物,呈类圆形,活动度可,质稍韧,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压痛,无周围淋巴结肿大.
作者:谢晓洁;邓亚敏;康绍磊;韩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女,58岁.因绝经4年、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入院.体检:子宫稍小,质中,偏硬,无压痛,活动好,前壁扪及突起肿块,边界清,无压痛,随宫体活动,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子宫萎缩,前壁见囊实性包块,大小约5 cm×4 cm×5 cm;超声造影示包块与子宫同时显影,同时消退.MRI表现:子宫前壁浆膜下见一囊实性病变,大小约5.5 cm ×5.6 cm,边界清楚,周缘可见等T1、短T2信号带,病变以囊性为主,内见不规则形实性成分,大小约2.2 cm×1.4 cm,T1WI、T2WI呈稍低信号(图l、2),T2WI/STIR显示囊性部分为高信号(图3),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图4),子宫体内膜明显增厚,约2.6 cm,以右前壁为主,T1WI呈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图5),增强扫描可见强化.MRI拟诊:子宫内膜癌,子宫前壁病变(考虑转移瘤).临床术前诊断:子宫囊肿或转移瘤可能.
作者:刘祎;宋亭;陈文俊;陈永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女,38岁.发现剑突前方皮下肿物近2年.数月前出现胸骨前刺痛,呈持续性,起初较轻,后呈进行性加重,以夜间卧位时明显,坐时可稍缓解.体检:剑突前下方可触及约4.0cm×4.5 cm×1.2cm大小质硬肿块,基底面宽,不可移动.
作者:原志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男,45岁.反复腹痛18年,加重15天伴黄疸3天.无腹胀、腹泻等症状,近1周内体重减轻(约3 kg).否认肝炎、结核病史.体检: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触及中上腹肿物(大小约12 cm×6 cm).
作者:赵晨雨;吴莉;韩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女,38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额部有包块,大小约1 cm×2 cm,质硬,无任何不适,未经诊治,包块逐渐增大至4 cm×5 cm,表面凹凸不平.近两年偶感头痛,无恶心、呕吐.头颅CT:右侧额叶局部囊状改变,脑实质不同程度受压(图1);右侧额骨为主骨板不均匀增厚、密度增高,累及右侧眶骨上方、蝶骨右前嵴,颅板外局部呈放射状骨改变(图2、3).考虑: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不除外恶变可能.手术所见:增生骨质与帽状腱膜粘连,颅骨内板与硬脑膜紧密粘连,硬脑膜表面见大小约4 cm×6 cm肿瘤,向颅骨内板生长.常规病理:(硬脑膜)侵袭性梭形细胞肿瘤,侵及增生的纤维组织及骨组织中(图4).病理诊断:脑膜瘤(WHOⅡ级).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WIM(++),KI-67<2%(+).
作者:王志文;许凌云;付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儿 男,2岁.发现左腹部肿物2天.体检:左季肋区饱满,左上腹部可扪及一大小约10cm×12 cm肿物,质韧,无压痛,不易推动,边缘光整,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临床诊断:左肾母细胞瘤.影像检查:B超示左肾区域实质性占位.CT平扫示左肾上极增大,囊实性密度影,大小约14cm×13 cm×12cm,包膜完整,密度不均,内见小片状钙化灶,实质部分CT值约33 HU(图1);增强扫描示实质部分不均匀轻度强化,CT值约45 HU,囊性部分不强化,左肾下级见正常强化结构并受压明显向下移位,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增大淋巴结(图2、3).考虑:左肾母细胞瘤.
作者:韦苇;黄仲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男,28岁.夜尿增多,四肢乏力加重1天入院.体检:Bp 194/109 mmHg(1 mmHg=0.133kPa),心率100次/min,律齐,双上肢肢体肌力3级,双下肢肢体肌力1级,双侧膝反射减弱.实验室检查:血钾2.02 mmol/L,血钠146 mmol/L,血糖6.8 mmol/L,血常规:白细胞10.5×109/L,中性粒细胞0.729.入院时Bp230/110 mmHg,血浆肾素活性2.24 ng/ml/h(参考值0.05 ~0.79 ng/ml/h).血管紧张素Ⅱ39.23 pg/ml(参考值28.2~52.2 pg/ml),醛固酮立位90 ng/dl,卧位90 ng/dl(参考值6~ 17 ng/dl),口服高钠试验确诊醛固酮增多症.否认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否认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作者:文峰;赵振国;顾强;隋海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女,29岁.因右下腹部偶发隐痛行B超检查发现右下腹包块,无皮肤黄染、贫血,无恶心、呕吐及乏力、消瘦等症状.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双侧颈部可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腹部软,右下腹部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颈部超声示:双侧颈部椭圆形低回声光团,左侧大小约1.9 cm×0.6 cm.腹部CT增强扫描及CTA示:右下腹部血供丰富包块,包块周围见较多动脉供血及较粗大回流静脉早显.考虑血管畸形可能性大(图1~4).
作者:吴永娟;王敬忠;胡道珍;沈正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患者 男,45岁.腹胀、腹痛1年,外院治疗效果不佳就诊.体检:消瘦,腹部膨隆,全腹紧张、无压痛、反跳痛,左上腹可闻及振水音.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显著扩张,大径约10 cm(图1).
作者:谭显政;赵爽;郑兴菊;王成龙;伍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消化道异位胰腺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消化道异位胰腺的CT表现,6例均行CT增强扫描,观察其CT表现特征.结果 6例异位胰腺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发生在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均位于空肠).CT平扫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多均匀,边界清楚,与胃肠道壁呈广基底连接,向腔内生长者居多,2例可见小囊变区.CT增强扫描,6例均明显强化,强化方式类似于正常胰腺,其中4例均匀强化,2例可见小囊变区未强化.结论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本病正确诊断有帮助.
作者:窦丽娜;徐青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3.0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可重复性.方法 30名无肝炎、肝硬化及肝脏肿瘤病史的志愿者,均行两次3.0T1H-MRS扫描,前后间隔时间为1~2周,分析两次1H-MRS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 所有受试者前后两次测量结果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97,可重复性系数(repeatable coefficient,RC)为0.5884%,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为14.3864%,95%的一致性界限为:下限-0.6305%,上限0.5463%.5例脂肪肝者前后两次测量结果ICC为0.996,RC为0.8693%,CV为4.7109%.结论 1H-MRS在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对脂肪肝患者的随访观察及疗效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熊美连;曹代荣;邢振;刘颖;佘德君;王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全身MR背景抑制扩散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WB-DWIBS))对胃癌原发病灶筛查及N分期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或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另随机选取健康者17名作为对照组,行常规MRI和WB-DWIBS检查.测量胃癌及正常胃壁的信号强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计数WB-DWIBS发现的转移淋巴结的个数.结果 胃癌在高b值WB-DWIBS上表现为较高信号,与正常胃壁相比,其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胃壁的信号强度(P<0.05),ADC值明显小于正常胃壁的ADC值(P<0.05).低分化腺癌与中分化腺癌间的信号强度与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BS对转移淋巴结分期N0期的敏感性为33.3%,特异性为64.3%;N1期的敏感性为57.1%,特异性为53.8%;N2期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46.2%.结论 WB-DWIBS可快速发现胃癌,对胃癌的全身筛查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胃癌的N分期亦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艳琦;徐芹艳;孙西河;董鹏;王锡臻;常光辉;葛艳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薄层MRI直肠癌T分期征象对直肠癌术前分期价值.方法 58例患者行薄层MRI,由两位高年资诊断医师进行T分期及征象评估,终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 薄层MRI T分期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82.直肠癌MRI T分期各级征象与病理分期呈正向线性相关,相关性强(rs =0.874,P<0.01).壁外索条影、肌层信号中断、肿瘤结节样外凸、系膜脂肪间隙模糊等征象对T3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7.2%、93.1%、84.5%、72.4%;敏感性分别为64.5%、93.5%、70.9%、77.4%;特异性分别为70.4%、92.6%、100%、66.7%.结论 薄层MRI直肠癌T分期征象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郑昊宇;刘筠;许亮;郝彩仙;钟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MR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 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 D-SPACE)序列与三维稳态进动结构相干(3D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steady state,3D-CISS)序列对Ⅴ~Ⅷ颅神经成像质量进行比较,优化颅神经MRI序列.方法 对40例受检者用3D-SPACE序列与3D-CISS序列对Ⅴ~Ⅷ颅神经行MRI,同时行多平面重组(MPR),并对两种序列的图像显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D-SPACE序列和3D-CISS序列均能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外展神经脑池段、面神经脑池段、内听道段、前庭神经以及蜗神经脑池段;对Ⅴ~Ⅷ颅神经细微结构的显示,除三叉神经脑池段两种序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颅神经3 D-SPACE序列均优于3D-CISS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SPACE序列扫描时间比3D-CISS序列扫描时间短.结论 3D-SPACE序列对Ⅴ~Ⅷ颅神经成像质量优于3D-CISS,且扫描时间更短,因此3D-SPACE序列是目前显示Ⅴ~Ⅷ颅神经的较好方法.
作者:杜春华;吴飞云;祝因苏;张伟;刘波;杨正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对比研究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DSC) MRI及动脉自旋标记(a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在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探讨ASL技术在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41例脑肿瘤患者,其中高级别胶质瘤8例,低级别胶质瘤16例,转移瘤7例,脑膜瘤10例.采用3.0TMR扫描仪行ASL流动敏感交互反转恢复(flow-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FAIR)法及DSC灌注检查,将原始图像分析处理后分别获取肿瘤实性区域、瘤周1 cm及2 cm区域血流灌注指标平均大相对脑血流量(rCBFmax)比值.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种技术所得平均rCBFmax比值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了解其相关性.结果 在肿瘤实性区域,两种技术所得rCBFmax低级别胶质瘤组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瘤旁1 cm区域,DSC技术所得rCBFmax高级别胶质瘤组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SL技术rCBFmax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所得rCBFmax在各组脑肿瘤瘤区实性区域与瘤旁1 cm及2 cm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于肿瘤实性区域所得灌注指标显著正相关(r =0.907).结论 ASL技术是一种无需注射对比剂的MR灌注方法,可考虑作为常规检查方法评估脑肿瘤血流动力学情况,指导脑肿瘤术前级别评估.
作者:朱记超;娄明武;张方璟;赖文娟;胡卫东;范义;陈燕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探讨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在脑膜瘤成像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于我院进行术前检查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脑膜瘤患者11例,女9例,男2例,年龄25 ~ 68岁,平均51岁.采用GE 3.0 T MR扫描仪(Signa),8通道头部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增强T1WI、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ESWAN序列.将ESWAN与常规MRI序列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例脑膜瘤中7例ESWAN较清楚地显示了肿瘤的血管结构,5例较清楚地显示了肿瘤的出血灶,1例较清楚地显示了钙化灶.结论 ESWAN较常规MRI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脑膜瘤的血管结构、出血灶及钙化,可作为脑膜瘤常规MRI检查的重要补充序列,有利于对不典型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对脑膜瘤的术前诊断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作者:李欣欣;汪秀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颅内脑微出血灶(cerebral microbleeds,CMBs) MR磁化率与体积的相关性,探讨CMBs磁化率在评估ICH风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MR多回波磁敏感定量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技术检查发现颅内存在CMBs灶的ICH患者资料,分别在MR幅度图及相位图上逐个测量CMBs的体积及磁化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MBs磁化率与其体积之间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CMBs平均磁化率与ICH发病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88.7%的CMBs磁化率分布范围在0.0977~16 ppm/mm3,其中58.4%集中在0.0977~8 ppm/mm3.CMBs总磁化率与其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69);但将CMBs磁化率限定在0.0977~8 pprn/mm3和≥8 ppm/mm3两组范围内进行分析时,CMBs磁化率和其体积之间无明显相关(r=0.294,r=0.226,P>0.05).同时发现,CMBs平均磁化率与ICH发病时间呈负相关(r=-0.445).结论 CMBs体积不能完全反映CMBs的内在演变进程,而CMBs的磁化率有可能是一项直接评价ICH风险性的可靠指标.
作者:范敬争;田亚楠;周蕾;李冠武;陈瑶;袁军;黄影珠;张妹;常时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与3.0 T MRI对比,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及超声心动图(2-dimension echocardiography,2DE)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患者64例,在1周内完成320排动态容积CT、3.0T MRI及2DE 3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法所获得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射血分数(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每搏输出量(SV).结果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获得的S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1,P=0.424);而EF、EDV及ES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3.406,P=0.035;F =4.647,P =0.011;F =5.235,P=0.006).进一步两两对比3种检查方法间的EF、EDV及ESV值:320排CT与3.0 T MRI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 =0.829,P=0.804,P=0.665);320排CT与2DE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 =0.019,P=0.006,P=0.003);2DE与3.0 T MRI间的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为:P =0.033,P=0.013,P=0.011).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可以准确描述左心室功能,并能较超声心动图更准确地反映左心室功能参数,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曾国飞;方正;郭大静;张波莉;陈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CT形态学征象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161例具有完整胸部CT影像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Ⅰ期NSCLC患者的资料,均具备完整的患者的5年总生存期.结果 161例Ⅰ期NSCLC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71.4%;按性别分成两组,单因素生存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多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患者年龄(≤60岁、>60岁)、病理类型及发病部位进行分组,经多因素生存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T1a、T1b及T2a期对应患者的5年OS分别为87.2%、70.7%和58.9%,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IA、IB期分类,对应5年OS分别为78.1%和58.9%,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肿瘤的密度分类,经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边缘、周围情况及与邻近胸膜的关系方面,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像上肿瘤的大小、“短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是影响Ⅰ期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关玉宝;杨海虹;邓怀福;李靖煦;陈利娜;邱源;曾庆思;何建行;钟南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 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 ±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 ±0.55 vs 1.25 ±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 ±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作者:林路;王怡宁;金征宇;卢光明;张兆琪;孔令燕;薛华丹;曹剑;张龙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的双源CT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7例CAF患者的双源CT资料,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分析CAF的起源、走行及引流部位.结果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4例,分别为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右冠状动脉及左前降支肺动脉瘘各1例,均于肺动脉主干表面形成迂曲、明显强化的血管网,其中3例可见典型“射血征”;冠状动脉左房瘘2例分别为无冠状动脉窦发出的血管及左回旋支发出的侧支血管参与供血;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继发左室扩大,主动脉增宽.7例中6例可见汇入瘘口前瘘血管的瘤样扩张.结论 双源CT扫描获得的横断位图像,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和终止位置,对CAF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谌丹丹;成官迅;梁文倩;陈维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组织胞浆菌病(primary pulmonary histoplasmosis,PPHP)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PPHP患者的病理,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 病变呈单发或多发肺炎样2例,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状4例,两者并存l例.病灶周围渗出影多见,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PPHP影像学表现多样,但结合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汪立峰;郭亮;朱默;陈铟铟;刘冬;马新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游离齿突小骨的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游离齿突小骨12例患者资料,均无家族史.12例均行MSCT轴位平扫,并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结果 MSCT像上齿状突游离小骨有以下影像特点:C2齿突基底部前上方均有发育不良的小骨,与枢椎齿状突体基底部有分离,小骨周边有薄层完整骨皮质.游离齿突小骨均有位置异常,多伴有颅颈部和C1/2不稳应引起重视.椎管狭窄率为91.7%,并发现有脊髓明显受压.结论 MSCT显示C2齿突基底部前上方有发育不良和移位的小骨与枢椎齿状突体基底部分离,此为游离齿突小骨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作者:章凯敏;管汉雄;姜琼;周舒畅;周义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右锁骨下静脉在X线下解剖学位置的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测量220例经右肘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A组(<65岁);B组(≥65岁),每组110例.在仰卧位X线胸片下测量PICC管顶端纵向与横向在第一肋圈中的位置分布情况.结果 A组68例(62%) PICC管顶点通过第一肋圈中1/3;B组70例(64%)通过第一肋圈下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PICC管顶点距第一肋弓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5岁以上高龄患者右锁骨下静脉的顶点位置较成年患者偏下,可为临床高龄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参考.
作者:史云恒;吴文娟;李志华;刘向东;吴慧钊;Abhinav Kumar;Seemon Petrus Christopasak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眼眶血管内皮瘤(hemangioendothelioma,HE)及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眼眶HE及HPC的MRI表现,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中8例发生于眶隔后肌锥外间隙,2例发生于眶隔前;9例表现为形态规整的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1例可见分叶;平扫8例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7例可见点、条状血管流空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早期即出现明显强化,9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1例强化不均匀,内部可见囊变区.结论 眼眶HE及HPC为富血供脉管性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其影像学诊断.
作者:何立岩;鲜军舫;王振常;燕飞;杨本涛;李建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MR水成像的形态与信号特点.方法 采用MR水成像技术检查63例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双侧内耳,观察耳蜗、前庭及3个半规管的形态;同时测量内耳迷路及同侧桥小脑角区脑脊液的信号强度,用SPSS 17.0软件行配对t检验,比较突发性耳聋患者患耳迷路信号与健耳的差异.结果 63例126只内耳迷路成像良好,耳蜗及前庭无阳性表现,但10只(15.87%)患耳的多个半规管显影中断(5个外半规管、4个上半规管及1例后半规管)、边缘毛糙(1个外半规管及1个上半规管),3例(4.76%)健耳的3个半规管(2个外半规管、1个上半规管)显影中断.患耳形态学改变的阳性发生率较健侧高,x2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患侧内耳迷路与脑脊液信号强度比为1.02 ±0.198,健侧为1.09±0.198,患侧内耳迷路信号减低,配对t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患耳除半规管毛糙和显影中断外,亦见迷路信号强度减低,提示突发性耳聋患者患耳迷路淋巴液成分发生了变化.
作者:刘颖;曹代荣;胡建平;方哲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静脉法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intravenous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Ⅳ3D DSA)在脑血管中运用的临床可行性,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对21例行VCTDSA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患者同期行Ⅳ 3D DSA脑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剂从肘前静脉入路,行头部3D DSA,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Ⅳ 3D DSA检查中,2例失败,19例成功,20个动脉瘤夹均显示较清晰(其中1例有2个动脉瘤夹),12例清晰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7例因运动伪影干扰使载瘤动脉显示欠佳,大部分能较好地显示颅内主要大动脉,其中,图像质量Ⅱ级占10.5% (2/19),Ⅲ级占84.2%(16/19),Ⅳ级占5.3% (1/19);对应VCTDSA中,19例动脉瘤夹及载瘤动脉均清晰显示,图像质量Ⅰ级占36.8%(7/19),Ⅱ级占42.1% (8/19),Ⅲ级占21.1% (4/19).Ⅳ 3D DSA与VCTDSA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2,P<0.05).结论 Ⅳ 3D DSA临床可行,但图像质量不及VCTDSA.Ⅳ 3D DSA尚需优化成像参数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姚开情;吕发金;李越;吴家会;勒都晓兰;李剑秋;陈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通畅率.方法 从2009年10月到2011年7月,32例(39条下肢)下肢ASO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32例ASO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分级.对手术成功患者随访,随访期3 ~16个月,平均随访期(8.7±1.9)个月.随访期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下肢MRA或CTA检查,并搜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技术成功率93%,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从术前的0.47±0.11提高至术后的0.68±0.02,在随访期末20例取得了稳定疗效,总的通畅率为77%,保肢率为97%.结论 介入治疗ASO安全可行,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及通畅率,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吴正阳;鲁海涛;朱悦琦;谭华桥;赵俊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e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54个病灶)行RFA联合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资料,年龄23 ~75岁,平均(52.6±12.2)岁.共54个转移灶得到治疗,其中髂骨24处、髋臼21处、股骨7处、坐骨1处、胫骨1处.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止痛药服用剂量的变化以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1.5)分降至术后(2.2±2.0)分,术后3个月降至(1.6±1.8)分,术后6个月降至(1.3±1.8)分.术后7例(18.4%)疼痛完全缓解,25例(65.8%)完全无需止痛药,10例(26.3%)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级,2例(5.3%)维持原剂量,1例(2.6%)使用止痛药级别升级.33例行走困难者中20例(60.6%)术后行动功能改善,其中4例可正常行走;12例(36.4%)仍然行走困难;1例(3%)行动不便加重,稍微活动即疼痛难忍.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1年生存率为68.9%,2年生存率为27.3%.8例(21.1%)发生肿瘤周围软组织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2.6%)发生皮肤灼伤.结论 DSA引导下行RFA联合POP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田庆华;吴春根;顾一峰;李明华;程永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手术安全性和短中期疗效.方法 从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间采用药物洗脱支架对26例因椎动脉狭窄引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术,并记录患者影像学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临床随访.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22±2)个月,其中仅2例有轻度的支架再狭窄.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作者:卢海涛;张文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SD大鼠小肝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取SD大鼠80只,注射肝癌诱导试剂,3个月后建立SD大鼠肝癌模型40只,行MRI.常规行T1WI和T2WI定位,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取b=50 s/mm2和b=100 s/mm2两组,在DWI像上取直径>5 mm高信号结节在相应ADC图上分别测量其ADC值;检查完毕取相应部位结节行HE染色.结果 40个小肝癌病灶中,27个病灶的组织分化类型单一,其中高分化5个,中分化11个,低分化11个,b=50 s/mm2时其对应ADC值分别为(2.31±0.13)×103mm2/s、(2.03±0.18)×103 mm2/s、(1.64±0.24)×103 mm2/s;b=100 s/mm2时其对应ADC值分别为(2.25±0.04)×103mm2/s、(2.11±0.27)×103mm2/s、(1.89±0.20)×103 mm2/s;余13个病灶具有中、低分化两种不同的组织分化类型,其中5个病灶主要以低分化为主,另8个病灶主要以中分化为主.不同肝癌等级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50 s/mm2组中,中分化组ADC值高于低分化组(P<0.05),高分化组ADC值均高于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P <0.05);b=100 s/mm2组中,中分化组与高分化组ADC值均高于低分化组(P<0.05),而高、中分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50 s/mm2时其相关系数r值为0.863,b=100 s/mm2时其相关系数r值约0.696.结论 DWI ADC值与SD大鼠肝癌的病理分级之间有明显相关性,且b=50 s/mm2时相关性更高.
作者:赵文思;毛志群;刘建滨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平滑肌肉瘤(primary renal leiomyosarcoma,RLS)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RLS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 5例均表现为类圆形的单发病灶,突出肾轮廓之外,平扫呈等或稍高于肾皮质.2例位于右肾,3例位于左肾.4例密度不均匀,其内见大片囊变坏死,1例见陈旧性出血,1例密度均匀.1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不清,肾包膜受侵;4例直径>6 cm,1例直径<6 cm;病灶常突破肾包膜侵犯周围组织,1例同侧输尿管受侵,1例肾盂扩张积液,1例下腔静脉瘤栓.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性部分均呈延迟性强化,囊变坏死部分未见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肾脏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汪丹凤;文戈;张雪林;李建胜;刘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肾脏炎性假瘤的CT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肾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结果 4例病灶均位于右肾,肾内部分呈“楔”形,病灶内出现不同程度坏死区.局部肾实质切迹3例.病变累及肾实质与肾周间隙3例,局限于肾包膜下1例.多期增强扫描4例病灶缓慢强化,其中皮质期1例呈环形强化,所有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肾脏皮质.结论 病变呈楔形分布、内伴坏死、肾周浸润、局部切迹及缓慢强化且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是肾脏炎性假瘤的CT影像特征.CT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刘一平;易自生;强小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pertrophic crdiomyopathy,HCM)的心电图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17例经临床确诊的HCM患者资料,对其心电图、MRI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心电图均异常,主要表现为ST-T异常、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异常Q波、T波倒置.MRI以左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肥厚居多,其次是心尖肥厚;心腔缩小,心肌信号正常;心脏功能异常(7例).ST段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呈正相关,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T波深度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结论 HCM的心电图、MRI均有一定的特征性,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可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陈正君;刘勇;宋震宇;黄冰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眶下壁骨折的CT特点,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眶下壁骨折患儿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25例患儿共计26眼眶下壁骨折,其中右侧15例,左侧11例.其中18眼(69.2%)单纯下壁骨折.眼眶爆裂骨折20眼(76.9%),直接骨折6眼(23.1%),18眼(69.2%)眶下管或(及)眶下沟受累,18眼(69.2%)眼眶内脂肪疝入上颌窦,12眼(46.2%)累及下直肌,其中8眼(66.7%)伴有下直肌疝,7眼(58.3%)伴有下直肌嵌顿.结论 儿童眶下壁骨折多为爆裂骨折,易累及眶下管,易出现脂肪疝及下直肌疝,甚至嵌顿.外伤后应及时进行CT检查,有利于对眼外伤后眶壁骨折做出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高军;于彤;刘勇;段晓岷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故障现象 透视无反应,普通摄影ready(预备)灯不亮,旋转阳极启动板STARTER-4有继电器动作,可闻及球管旋转音.无故障代码提示.故障检查(1)按SYSTEM-L30F板上的曝光键,故障现象如前,排除曝光手闸的问题.(2)观察ANALOG-L30F板上的OKF灯(绿色,灯丝预热正常指示)不亮,所以先不用怀疑球管.因为开机系统会检测到灯丝预热是否正常,开机时球管灯丝即亮,所以正常时OKF灯亮.(3)检查ANA-LOG-L30F板上JM3到油箱上mA DETECTOR-96板上的JM3的情况,导通完好(JM3即3芯线:C0、CL、CS).测量ANALOG-30F板和mA DETECTOR-96板上的C0-CL C0-CS均有电压,说明ANALOG-L30F板供给邮箱的C0CLCS正常.
作者:房欣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 CT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8岁和49岁,1例上腹部疼痛,另1例因右侧下腹部包块就诊时偶然发现.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CT表现:肿瘤分别位于肝Ⅱ/Ⅶ段;平扫均呈稍低密度,其中例1内见少量脂肪成分;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呈“快进慢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动脉期均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影;病例1动态增强示大片边界清楚的囊性密度区.结论 肝脏EAML CT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富血供、含少量或不含脂肪成分,内部可见边界清楚的囊性密度区.病灶缺乏脂肪成分、强化方式呈“快进快出”时易误诊为肝细胞癌.
作者:张丽萍;唐秉航;李良才;李芳云;何亚奇;吴任国;黄晖;黄德成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