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与伴发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1)将113例PD患者分为无抑郁组和轻、中、重度抑郁组.所有患者均行PD综合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分期量表评分,Schab&England日常活动分级评分以及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评估PD患者病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炎性因子与PD伴发抑郁的相关性.结果 113例PD患者中伴发抑郁48例(42.5%).PD无抑郁组和抑郁组在年龄、性别、UPDRS-Ⅲ评分、Hoehn-Yahr分期、Schab&Englan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郁组与无抑郁组相比,患者受教育程度低(P<0.05),病程长(P<0.01),MMSE评分低(P<0.05).PD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和CRP水平分别为(12.16±2.78)ng/L、(235.86±33.27) pg/mL、(229.77±52.98) pg/mL、(2.55±0.97) m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无抑郁组与PD轻、中、重度抑郁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炎症因子水平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IL-6:F=6.52,P<0.05;IL-1β:F=35.58,P<0.01;TNF-α:F=42.27,P<0.01;CRP:F=5.47,P<0.05).抑郁各组炎性因子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抑郁组(均P<0.05);而且抑郁程度越严重,炎性因子升高趋势越明显.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教育水平、长病程、高炎性因子水平是PD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D抑郁患者血清IL-6、IL-1β、TNF-α、CRP显著升高.高龄、低教育水平、长病程、高炎性因子水平是PD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志军;邹为;杨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青蒿素对乳腺癌细胞MT40的抑制作用及对CD7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青蒿素对乳腺癌MT4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CD71表达的影响.建立MT40荷瘤小鼠模型,分为阴性对照组、青蒿素实验组、阳性对照组,测量各组肿瘤体积并制作生长曲线,检测各组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率及CD71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青蒿素作用后,均对MT40细胞增殖产生了抑制作用,50、100、150、200 μmol/L青蒿素实验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6.32±0.12)%、(28.13±0.28)%、(44.36±0.23)%、(54.32±0.41)%,呈剂量依赖性;青蒿素作用后MT40细胞CD71表达受到抑制,50、100、150、200 μmol/L青蒿素实验组细胞CD7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43±2.15)%、(46.32±2.14)%、(37.22±1.98)%、(30.75±2.87)%,100 μmol/L及以上浓度青蒿素可以明显抑制细胞CD71的表达(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青蒿素实验组、阳性对照组荷瘤鼠肿瘤生长均受到抑制(均P<0.05);细胞凋亡率,青蒿素实验组为(21.23±4.56)%,阳性对照组为(17.42±1.23)%,阴性对照组为(1.22±0.33)%,青蒿素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3,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0,P>0.05);CD71表达阳性率,阴性对照组为(77.81±4.33)%,阳性对照组为(70.42±5.23)%,青蒿素实验组为(40.23±4.56)%,青蒿素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1,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338,P<0.05).结论 青蒿素对乳腺癌细胞MT40具有显著抑制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组织CD71的表达有关.
作者:余和平;崔乐;王必蓉;潘跃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FGFR4基因rs35185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346例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DNA,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法检测rs351855位点基因型;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并随访,分析比较生化复发组与未生化复发组之间数据;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基因型对术后无生化复发生存的影响.结果 346例患者中有124例(35.8%)发生术后生化复发.两组间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TNM分期、切缘情况及rs351855基因型分布具有显著差异.生存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之间无生化复发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携带AA/AG基因型个体较GG基因型具有更差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rs351855基因型是独立的预测术后无生化复发生存的因子(HR=1.873,95% CI:1.209~2.901,P=0.005).结论 FGFR4基因rs351855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有联系,可以作为预测术后生化复发的分子标记物,指导临床评估和随访.
作者:陈路遥;马鑫;雷振伟;黄庆波;张勇;林峰;郝鹏;杨明刚;赵雪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氯胺酮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结扎模型组(C组)、氯胺酮组(K组)、右美托咪定组(CL组)、氯胺酮+右美托咪定(KC组)组.C组、K组、CL组、KC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CCI)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手术当天至术后第6天,每天给予K组氯胺酮(10 mg/kg)、CL组右美托咪定(50 μg/kg)、KC组氯胺酮(10mg/kg)+右美托咪定(50 μg/kg)腹腔注射,S组和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3、7、11d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11天用免疫组化法测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的表达,ELISA试剂盒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C组、K组、CL组、KC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降低(均P<0.05),小胶质细胞Iba-1表达增多(P<0.05),TNF-α、IL-1β表达升高(均P<0.05);与C组比较,K组、CL组、KC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均P<0.05),小胶质细胞Iba-1、TNF-α和IL 1β表达降低(均P<0.05);与K组、CL组比较,KC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均P<0.05),小胶质细胞Iba-1、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均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使用能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减少TNF-α、IL-1β的表达,具有显著的协同镇痛作用.
作者:于明良;彭晓红;杨文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石英粉尘对小鼠肺组织内气道结构及黏蛋白Muc5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石英染尘组,每组18只.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和石英染尘组分别给予一次性气管灌注50 μL无菌生理盐水和50 mg/mL石英粉尘悬液,于灌注后第1、7、28天每组分别处死6只.取小鼠右肺中叶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进行苏木精-伊红、AB-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内支气管结构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肺组织内黏蛋白Muc5b的表达.结果 在各个时间点,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肺组织内支气管结构正常,表面分布有极少量黏蛋白;石英染尘组在灌注后第1天小鼠肺组织内支气管结构基本正常,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分泌少量黏蛋白;灌注后第7天肺组织内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肺泡间隔增厚,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蛋白分泌量较多;灌注后第28天小鼠支气管壁、肺泡间隔明显增厚,部分支气管完整性被破坏,周围可见少量胶原沉积,偶见小块状纤维化,黏蛋白分泌量增多.石英染尘组小鼠肺组织内黏蛋白Muc5b主要定位于支气管黏膜层表面及肺泡间隔,其表达水平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且均高于同期空白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石英粉尘可导致小鼠肺组织内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炎性反应明显,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黏蛋白Muc5b表达量显著增加.
作者:邹晓雪;周婷;李妍;李周洲;付国庆;刘跃伟;叶方立;张志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TGF-β在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tress)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CSE刺激组、CSE刺激+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ate,4-PBA)组.培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CSE刺激16h,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GRP78、TGF-β、NF-κB、ERK、p38-MAPK的表达,ELISA法检测CXCL-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SE增强中性粒细胞GRP78及TGF-β的表达,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减少CXCL-8的分泌(P<0.05)和TGF-β的表达(P<0.05).CSE对中性粒细胞表面NF-κB、ERK、p38-MAPK的表达无明显作用.结论 CSE诱导中性粒细胞内质网应激,并上调CXCL-8和TGF-β水平;4-PBA减少中性粒细胞分泌CXCL-8,可能与下调TGF-β表达有关.
作者:黄宏;王如娟;朱慧芬;杨道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miR-128b对胶质母细胞瘤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Real-time PCR测定miR-128b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及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系HA1800中的表达.将U251细胞分为3组,即miR-128b类似物组、miR-128b抑制剂组及对照组,分别转染miR-128b mimics、抑制剂及microRNA scramble.转染24 h后,Real-time PCR检测3组细胞中miR-128b的表达水平.通过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基质渗透实验测定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 miR-128b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较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系HA1800低表达,为HA1800的(0.21±0.03)倍(P<0.01).转染24 h后,miR-128b类似物组miR-128b较对照组表达量显著升高,为对照组的(9.16±0.85)倍(P<0.01),miR-128b抑制剂组较对照组表达量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0.32±0.03)倍(P<0.01).MTT结果示:miR-128b类似物组A490nm值在24、48和7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和miR-128b抑制剂组;培养72 h后,miR-128b类似物组克隆形成率为(24.67±2.82)%,对照组为(52.48±5.86)%,miR-128b抑制剂组为(82.63±9.14)%,3组比较,miR-128b类似物组的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miR-128b抑制剂组(P<0.05,P<0.01).miR-128b类似物组、miR-128b抑制剂组及对照组划痕愈合率分别为(31.24±3.72)%、(88.74±7.52)%及(62.37±4.33)%,miR-128b类似物组的划痕愈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miR-128b抑制剂组(P<0.05).miR-128b类似物组、miR-128b抑制剂组及对照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每个100倍视野下(278±28)个、(696±43)个及(463±37)个,miR-128b类似物组的迁移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及miR-128b抑制剂组(均P<0.05).结论 miR-128b抑制胶质母细胞瘤增殖、迁移及侵袭,有望作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张章;熊左隽;范明波;陈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沉默泛素特异肽酶22(USP22)基因对膀胱癌T24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耐药细胞株(T24/MMC)生长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MMC(20、40、80、160、320μg/mL)对T24和T24/MMC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细胞株、T24和T24/MMC细胞中USP2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非对称性小RNA(aiRNA)干扰技术沉默USP22,MTT法和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双重染色法分别检测沉默USP22后MMC对T24细胞、T24/MMC细胞生长活性和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53和Mdm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采用不同浓度的MMC(20、40、80、160、320 μg/mL)处理细胞24 h后,T24细胞的生长活性分别为82.4%、68.7%、44.2%、25.4%和4.7%,与未经MMC处理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0~160μg/mL的MMC对T24/MMC细胞的生长活性无明显影响.与SV-HUC-1细胞比较,USP22在T24及T24/MMC细胞中高表达,且T24/MMC细胞中USP22表达显著高于T24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USP22后,MMC对T24细胞的生长活性抑制作用更显著.且当MMC浓度在20~160 μg/mL时,沉默USP22后T24/MMC细胞的生长活性也明显受到抑制,其生长活性分别为85.1%、70.3%、63.2%和47.8%.同时,AO/EB实验结果显示,沉默USP22后给予80 μg/mL的MMC处理24 h,可诱导T24及T24/MMC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显示,转染USP22 aiRNA 24 h后,T24/MMC细胞中p5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Mdm2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USP22 aiRNA通过调控Mdm2-p53通路增强MMC抑制T24细胞增殖的敏感性,同时也能够逆转T24/MMC对MMC的耐药.
作者:吕磊;袁敬东;黄韬;吴维;黄遂斌;章传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P-B基因内含子4区第8号(CA)n模体上可能存在的剪切蛋白结合位点,为进一步研究第8号(CA)n模体影响SP-B mRNA剪切的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软件分析特定(CA)n模体的潜在RNA结合蛋白,并合成含有特定蛋白潜在结合位点的模体RNA序列的探针及突变序列探针,用凝胶阻滞迁移(EMSA)技术研究相关(CA)n模体的RNA序列与其潜在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软件分析预测第8号(CA)n模体上可能存在特定剪切蛋白SRp20的结合位点;EMSA实验中当抗体或突变探针竞争时特异性结合带(迁移带)均消失,显示第8号(CA)n模体RNA序列上的“CAUC”能够与SRp20特异性结合.结论 SP-B内含子4区第8号(CA)n模体的保守序列上存在SRp20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从而可能影响SP-B mRNA剪切.
作者:倪岚;王桂荣;杨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iRNA干扰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表达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以转染pLVX-shRNA-Ang-2、pLVX-Ang-2的人肝癌HepG2细胞及未转染的HepG2细胞为来源,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分3组:pLVX-shRNA-Ang-2组、pLVX-Ang-2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并测量瘤体体积,各组肿瘤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对比病理改变.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Ang-2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34表达.结果 与pLVX-Ang-2组和对照组比较,pLVX-shRNA-Ang-2组瘤体体积小,组织坏死不明显,肿瘤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Ang-2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CD34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采用siRNA干扰技术敲除Ang-2基因,能够减少肝癌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李霞;何攀文;吴建红;朱清静;蔡艳萍;韩晓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肺腺癌患者的血浆和组织/恶性胸腔积液样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探讨血浆样本在EGFR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例Ⅲ/Ⅳ期肺腺癌患者的组织/恶性胸腔积液及其相对应的血浆样本,利用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联合肽核酸(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eptide nucleic acids,ARMS-PNA)技术检测EGF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组织/恶性胸腔积液样本中EGFR基因的阳性率(46.00%)明显高于血浆样本(33.00%),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组织/恶性胸腔积液样本相比,血浆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灵敏度为71.73%,特异度为100.00%,总符合率为87.00%;Ⅳ期肺腺癌患者的血浆EGFR基因突变检测灵敏度(76.92%)明显高于Ⅲ期(65.00%).结论 与晚期肺腺癌组织/恶性胸腔积液相比,血浆EGFR突变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度,但灵敏度相对较低.当肿瘤组织/恶性胸腔积液难以获取时,血浆可以作为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合适样本.
作者:闵生萍;刘安;洪磊;王效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临床作用和治疗时机.方法 ARDS患者96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和APPACHEⅡ评分分为A1组和B1组(APPACHEⅡ≥20分),A2组和B2组(15分≤APPACHEⅡ<20分),每组24例.A1和A2组患者在给予病因治疗和早期脏器功能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B1和B2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开始及治疗后72 h,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生化、危重评分、血浆和超滤液中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指标;监测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①治疗后72 h,4组患者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肺血管通透性(PVPI)和乳酸(LAC)均降低,氧合指数升高,但A1组下降和升高程度更明显(均P<0.05).②治疗后72 h,4组患者气道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气道平台压(plateau pressure,Pplat)、气道平均压(mean airway pressure,MPaw)、有效静态总顺应性(Cst)均降低,但A1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均P<0.05).③治疗后72 h,4组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均降低,A1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④治疗后72 h,4组患者APACHEⅡ、MODS、Murray和SIRS评分均降低,但A1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均P<0.05);治疗2周后,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A1、A2组患者MODS发生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低于相对应的常规治疗的B1、B2组,但A1组获益更明显(均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状况,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周瑞祥;翁方中;戴伟;严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技术治疗股骨髁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同济医院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股骨髁负重区软骨缺损患者的患膝,共19例,均经膝关节MRI及手术过程中获得确认,其软骨缺损面积在0.64~4.15 cm2.于软骨缺损处制备合适的骨床后,在同侧股骨髁非负重区截取不同直径及深度的骨软骨柱(包含软骨及软骨下松质骨)植入到软骨缺损处,并保证移植的骨软骨柱高于正常软骨面1 mm左右,同时将凝血块覆盖骨软骨柱.术后1周内即在床上行患肢股四头肌及膝关节不负重屈伸功能锻炼,术后2~8周拄拐患肢不负重行走,8周后部分负重行走,3个月后恢复正常行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46个月,平均33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7.63±10.33)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86.31±11.61)分(P<0.05),术后优良率占78.95%.VAS评分由术前的(5.95±1.26)分下降至术后的(0.74±1.15)分,疼痛明显缓解.术后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感染、血栓、移植物脱出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对于年轻患者,骨软骨移植技术治疗股骨髁局部软骨缺损短期疗效显著,费用较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鲁锐;潘其勇;李文凯;袁雪峰;尚小斌;王鹏程;毛泽楷;黄小建;游洪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其与其他儿童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1例CCSK及其他肾脏相关肿瘤38例,应用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CCSK的形态学特征,EnVision法检测Cyclin D1、Bcl-2、CD99、WT-1以及其他相关免疫指标在CCSK及相关肾脏肿瘤中的表达,并结合组织学表现分析Cyclin D1等标记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11例CCSK患者均为婴幼儿.其中男性7人,女性4人;年龄从6 d~7岁不等;肉眼观,肿块大小7~13 cm不等.CCSK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细胞大小均一,胞质染色淡或呈透明状,细胞界限不清,间质为纤细的分支状血管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示Cyclin D1在所有11例CCSK中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而在其他肿瘤中不表达或仅有弱表达;Bcl-2在CCSK和其他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CD99在CCSK不表达,在其他肿瘤中不同程度表达.结论 CCSK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肾脏恶性肿瘤,具有相对独特的组织学表现,免疫标记物Cyclin D1可作为CCSK临床病理诊断中相对特异的免疫标记物,同时结合Bcl-2、CD99等标记的联合使用,可有效地鉴别CCSK与其他肾脏肿瘤.
作者:王月娥;晏菲;高雨彤;朱朋成;敖启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单指数模型和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incoherent motion,IVIM)模型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8月同济医院收治的66例肺部结节患者,其中49例男性,17例女性,平均年龄53.1岁(27~76岁),行多b值(0、20、50、100、150、200、400、600、1 000 s/mm2) DWI扫描,利用DWI单指数模型计算综合表观扩散系数值(standard ADC),IVIM模型计算慢速表观扩散系数(slow ADC)、快速表观扩散系数(fast ADC)、快速扩散所占容积分数(F),比较这些参数在肺部良恶性病变和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肺部恶性肿瘤的standard ADC值为1.290(1.040~1.440)×10-3 mm2/s,slow ADC值为0.988(0.661~1.139)×10 3 mm2/s,良性结节standard ADC和slowADC值分别为2.000(1.737~2.246)×10-3mm2/s和1.453(1.054~1.668)×10-3mm2/s,恶性肿瘤明显低于良性(P<0.01);fast ADC值变异大,恶性肿瘤的fast ADC值为44.167(7.385~87.050)×10-3mm2/s,良性结节的fast ADC值为7.704(4.861~72.375)×10-3mm2/s,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良性(P=0.025);恶性肿瘤的F值为(34.1±16.8)%,良性结节为(51.3±31.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andard ADC阈值取1.569×10-3 mm2/s时,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7.5%、75.0%、83.9%,slow ADC阀值取1.250×10-3mm2/s时,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5.0%、56.3%和84.4%,联合应用standard ADC与slow AD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达到97.4%、75.0%和92.2%.鳞癌slow ADC值明显高于小细胞癌.结论 DWI单指数模型和IVIM模型对于肺部良恶性病变均具有鉴别诊断价值,可利用多个不同参数对肺部病变弥散和灌注进行独立评估,standard ADC、slow ADC这两个指标具诊断价值,联合应用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定量依据,slow ADC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肿瘤的实际弥散,对肺癌亚型鉴别有一定意义,而fast ADC由于变异较大故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周舒畅;夏黎明;王玉锦;吴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吉马酮、芝麻素、淫羊藿素、褐藻多糖硫酸酯等4种天然药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MTT法比较4种药物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4种药物均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其中淫羊藿素对HepG2的抑制效果为明显,作用48 h半抑制浓度IC50为30μmol/L;4种药物均诱导HepG2细胞凋亡,淫羊藿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效果显著,30 μmol/L淫羊藿素处理48 h后,细胞凋亡率达到51.1%;4种药物均不同程度抑制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Cyclin B1、CDK1、CDK2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提高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结论 4种天然药物在体外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诱导其凋亡,淫羊藿素效果为显著;其分子机制与调节抑制细胞增殖和促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淑琴;胡赤丁;陈茜;肖天雄;杨广笑;何光源;陈明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异氟烷麻醉对老年小鼠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美金刚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45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on)、异氟烷组(Iso)、美金刚+异氟烷组(Mem+Iso).Con组的小鼠仅吸入氧气2h,Iso组的小鼠吸入混合1.5%异氟烷的氧气2h,Mem+Iso组小鼠在吸入异氟烷前2h,以8 mg/kg美金刚灌胃,Con组和Iso组小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异氟烷处理后12 h时每组取10只小鼠分离海马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tau(P-tau)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IL-1β水平.异氟烷处理后48 h剩余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与Con组比较,Iso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P-tau表达上调,IL-1β水平明显增加(均P<0.05);与Con组比较,Mem+ Iso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P-tau表达、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so组相比,Mem+ Iso组小鼠空间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海马内P-tau表达下调,IL-1β水平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异氟烷麻醉能使老龄小鼠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引起海马P-tau、IL-1β水平增加;而美金刚可改善其行为认知损害,下调P-tau、IL-1β表达,对异氟烷麻醉引起老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强;孟京华;吕丹;舒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针刺失眠方、脐内环穴及失眠方加脐内环穴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1A、5-HT2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30只PCPA失眠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模型组、针刺失眠方组、针刺脐内环穴组、针刺失眠方加脐内环穴组、针刺非穴组;另设正常组(6只).治疗6d后取大鼠海马匀浆,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5-HT1A、5-HT2A蛋白含量.结果 PCPA模型大鼠海马5-HT1A蛋白表达下降,而5-HT2A蛋白表达上调;3种针法均显著上调PCPA失眠大鼠海马5-HT1A蛋白表达、下调5-HT2A蛋白表达;而失眠方加脐内环穴针刺作用更明显,优于单一针刺方法.结论 PCPA失眠大鼠存在中枢5-HT受体信号机制异常,3种针法可能通过调节海马内5-HT1A、5-HT2A蛋白表达而改善失眠;实验支持失眠方加脐内环穴针刺为失眠症的优选干预方法.
作者:罗本华;陈周婧;王燕;张亚飞;郭雅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记忆功能的进行性衰退、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及社交功能减退,乃至人格改变及生活能力丧失等,直至死亡[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但大量研究表明,该病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外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神经元内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神经元功能的丧失以及突触数目的减少等[2].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主要由双螺旋纤维细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PHF)聚集变粗后扭曲而成,双螺旋纤维形成依赖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34].形成老年斑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peptide,Aβ)的毒性作用也需要Tau蛋白介导[5-6].表明Tau蛋白异常在AD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高珊;孔立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但移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排斥反应、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内质网应激等多种损伤,严重影响移植物的功能和存活.例如,胰岛移植后3d内可能发生瞬时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并可导致超过50%胰岛细胞凋亡或者失活[1].
作者:黄江鹏;陈忠华;宫念樵;时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ω-3 PUFA)是脑组织中含量丰富的脂肪酸,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大量的研究显示:ω-3PUFA(尤其是其中的DHA和EPA)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以及防止心脑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的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维护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通过突触的信号传递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大脑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功能)的基础.大量研究显示了ω-3 PUFA在维护正常的突触结构及突触传递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本文结合我们前期的工作及有关文献,对ω-3 PUFA影响突触结构与突触传递功能做一综述,为ω-3 PUFA改善大脑功能及营养干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刘志国;张宏宇;王华林;王丽梅;刘烈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心肌细胞损伤或者功能性缺失都会导致心脏功能障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衰等心脏疾病,补充心脏受损区域缺失的功能性心肌细胞是基本的思路之一.除了临床现有的心脏移植这一有效却充满限制因素的治疗手段[1]外,经典的细胞替代疗法已经被深度研究数十年:即导入外源性细胞,包括受损区域注射干细胞或于细胞源的心肌细胞[1-2],以及利用组织工程技术获得心肌贴片后局部“贴补”[3-4]等,可较好地改善心功能.
作者:赵亚楠;胡海涛;袁佩宏;巴鑫;梁华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Graves病(简称GD)系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尤其是IL-2、IL-6参与了其发生、发展,与GD131碘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但关于131碘治疗后不同时期、不同预后间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较少,且GD患者治疗前后IL-2浓度变化现有的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通过检测GD患者131碘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期、不同预后IL-2、IL-6浓度的变化,旨在探讨细胞因子与GD发生、发展及与131碘治疗后疾病预后的关系.
作者:高海波;张雅微;胡建康;杨洲;苏晓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1991~2011年湖北省居民膳食维生素A(VA)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8轮调查中有完整3d24h膳食调查数据的7岁及以上湖北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纵膳食胡萝卜素、视黄醇和总VA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作为VA摄入状况的评价指标.描述2011年分性别、年龄、地区的VA摄入水平.分析1991~2011年期间分地区的居民膳食VA摄入状况、视黄醇占总VA的比例及总VA达到平均需要量(EAR)和推荐摄入量(RNI)比例的人群分布变化趋势.结果 2011年湖北居民膳食胡萝卜素、视黄醇和总VA平均每日摄入量分别为1 759.11 μg/d、415.92 μg/d和659.37μg RE/d,儿童青少年高于成年人,男性高于女性,县城、农村高于城市、郊区.1991~2011年间,湖北居民膳食胡萝卜素、视黄醇、总VA摄入呈上升趋势,4类地区差距逐步缩小.视黄醇在总VA摄入中的比例逐年提高,城市、郊区、县城、农村分别从1991年的31.03%、52.25%、40.85% 、44.83%上升到2011年的62.75%、65.30%、61.13%、63.00%.膳食VA小于EAR的人群比例从1991年的84.53%降至2011年的5β.62%.膳食VA大于RNI的人群比例从1991年的8.77%升至2011年的26.95%.结论 1991~2011年间,湖北居民膳食VA摄入状况不断改善,城乡差别逐渐缩小.但仍有一半居民膳食VA小于EAR,未来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作者:宋毅;刘爽;李骏;龚晨睿;程茅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武汉市黄陂区计生服务站接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计划怀孕妇女及其配偶,共31 926例.回顾性分析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描述了计划妊娠夫妇可能存在的妊娠危险因素.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构成比和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31 926例参与者中(男15 035例,女16 891例),综合评估为高危风险者7 304例(22.88%);有高危疾病史707例(2.21%);有高危家族病史1 079例(3.38%);有环境毒害物接触史8 728例(27.34%);实验室检查为异常者12 795例(40.08%),妇科B超检查结果异常者792例,占女性参检者的4.69%.结论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够及时全面地发现计划妊娠者的各类危险因素,促使其全面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主动避免高危因素,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
作者:张加伟;吕育玲;邓志盛;臧煜;章慧平;袁红方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