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
  • 国际刊号:1004-5511
  • 国内刊号:42-1220/R
  • 影响因子:0.24
  • 创刊:198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77.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医学新知杂志   2007年04期文献
  • 下瘀血汤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下瘀血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CCl4诱发大鼠肝损伤,观察下瘀血汤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含量(Alb)的影响及光镜下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其对TGFβ1、α-SMA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下瘀血汤组肝组织中TGFβ1、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ALT、AST活性降低,肝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减少.结论 下瘀血汤可有效拮抗大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肝纤维化组织TGFβ1的表达.

    作者:常城;朱尤庆;吴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药内服外治改善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功能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肾衰合剂加灌肠Ⅰ号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糖尿病肾病(DN)Ⅳ期58例,按肾功能分为2组:A组,20 ml/min<Ccr<50 ml/min;B组10 ml/min<Ccr<20 ml/min.每组又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加用肾衰合剂及灌肠Ⅰ号,对照组加用爱西特.结果 A、B组血肌酐Scr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A组中的中药组优于对照组;甘油三酯(TG)、尿NAG、24h尿蛋白定量,A、B两组治疗后中药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肾衰合剂加灌肠Ⅰ号能改善糖尿病肾病Ⅳ期的肾功能,尤其在肾功能失代偿期疗效优于爱西特.

    作者:张燕敏;曹阳;孙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拇指再造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在拇指再造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应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再造拇指11例.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再造拇指外形好,且有良好的感觉、运动功能.结论 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损伤小,效果好,为拇指再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作者:胡炳炎;余国荣;陶圣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和Bcl-2/Bax表达

    目的 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形态学变化;探讨Bcl-2/Bax表达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的关系.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计数其再灌注后1、6、12、24、48、72h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同时段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后RGC计数在6 h时开始大量减少,6~12 h快速减少,24 h后呈慢速减少.再灌注6、12、24、48、72h的Bcl-2、Bax蛋白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再灌注后6、12 h Bcl-2/Bax比率上升,24、48、72 h下降.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RGC凋亡与Bcl-2/Bax表达有关.

    作者:王新月;马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乙肝病毒DNA与前S1抗原及HBcAg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与前S1蛋白及HBcAg在乙肝患者血清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80例乙肝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ISA)检测前S1抗原、HBcAg,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 HBV-DNA阳性的130例中HBcAg阳性率为82.30%,前Sl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为79.23%,在前S1抗原阳性的94例中HBcAg阳性率为17.02%,在前S1抗原的阴性的70例中,HBcAg阳性率为8.5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S1抗原与HBcAg阳性患者的HBV-DNA拷贝数大部分在107~108IU/ml之间,且HBc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前S1阳性率,当HBV-DNA在103~106IU/ml时,前S1的阳性率高于HBcAg的阳性率.结论 前S1抗原、HBcAg与HBV-DNA符合率较高,检测前S1抗原和HbcAg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肠系膜穿管支架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目的 总结小肠系膜穿管支架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应用小肠系膜穿管支架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52例,总结和评价其技术方法及效果.结果 术后死亡1例;肠瘘1例.12例术后行钡餐检查,见钡剂在小肠通过顺畅有序.43例获随访(1~20年),无肠梗阻复发.结论 小肠系膜穿管支架式肠排列术操作简单、效果肯定,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理想术式.

    作者:张泽平;陈越;王益;黄明松;杨望林;邹一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喉鳞癌放射抗拒细胞株与其亲本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比较

    目的 比较人喉鳞癌放射抗拒细胞株Hep-2R与其亲本细胞株Hep-2的体外增殖、运动及侵袭能力.方法 分别培养人喉鳞癌放射抗拒细胞株Hep-2R和Hep-2,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测定其增殖能力,Transwells小室法测定运动及侵袭能力.结果 Hep-2和Hep-2R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0.75±1.29)%和(19.17±0.8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力(6个镜下视野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22.0±6.8)和(117.0±5.8),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侵袭力(6个镜下视野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66.0±9.8)和(166.4±8.4),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人喉鳞癌放射抗拒细胞株Hep-2R较其亲本细胞株Hep-2的体外增殖能力弱,而运动和侵袭能力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邓涤;周福祥;周云峰;熊杰;谢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附79例报告)

    子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晚期辅以全身化疗.2004年7月~2006年7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79例宫颈癌,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张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0例体会

    我科自2004年3月~2007年3月,选用美国戈尔公司生产的GORE-TEX Mycromesh网片行疝无张力修补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孝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护患沟通中的语言艺术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患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联系[1].早在十九世纪,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提出护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作者:黄巧云;石燕;陈小云;王素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治(附1例报告)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为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国内报道占消化道畸形的第4位.该病多发生于新生儿期(占74%),极少病例发生于婴儿或较大儿童[1].而妊娠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罕见,笔者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德刚;陈红;喻建;余倩;周洪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68例

    喘憋性肺炎是小儿常见病,严重时会出现心衰、呼衰、胃肠功能衰竭、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甚至危及生命.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集喘憋性肺炎128例,对其中68例采用小剂量肝素雾化吸入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1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分析

    2001年6月~2007年4月我科共收治21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年龄23~49岁(30岁以上18例);其中初产妇5例,经产妇16例;占我院同期分娩人数的0.26%(21/8137).

    作者:邵小平;郑铁花;金秋慧;李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纵隔肿瘤术中大血管损伤的预防及外科处理体会

    纵隔肿瘤术中发生大血管损伤往往是由于肿瘤体积大,粘连或侵犯大血管,导致肿瘤与大血管解剖关系不清而在手术分离时所致,属医源性大血管损伤.其一旦发生,出血凶猛,如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控制出血则危及生命,死亡发生率高.1994年2月~2006年12月我科发生16例纵隔肿瘤手术时大血管损伤,其中14例抢救成功,报告如下.

    作者:谢模彦;崔丰和;孙成耘;梅京松;马圣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司坦迪联合泌列治治疗Ⅲ型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中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之一,是泌尿外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的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1].2004年10月~2006年8月笔者在我院门诊采用司坦迪联合泌列治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患者78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邓兆平;叶勇;童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老年胃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治(附28例报告)

    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一种少见但并非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出血部位隐匿,动脉性出血,出血量大、急促且易反复,常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开展及对该病认识的提高,目前对其诊治已大有进步.

    作者:祁院花;黄梅芳;黄星;邓长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死后鼠咬伤的鉴别(附3例报告)

    1 案例资料1.1案例1 青年女性尸体,死后48 h被发现.尸表检查见:右侧面颊部及右眼内眦分别有6cm×7cm、3cm×2cm大小片状软组织缺损,深达筋膜,损伤表面深浅不一,创缘不规则,损伤组织边缘不整齐,呈细小锯齿状.

    作者:戴金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门诊抗生素处方调查

    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在治愈并抢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1].为了解门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防止抗生素的乱用和滥用,合理监督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作者对某院2007年1~3月门诊抗生素处方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燕;黄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胎心监护预测围产儿预后的临床意义

    产前胎心监护包括无应激试验和缩宫素激惹试验,无应激试验(non-stresstest,NST)不会给母儿带来负担,又易于施行,可接受性强,是判断胎盘功能及胎儿状况的重要指标.作者总结了70例晚孕孕妇NST监护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常豫鄂;郑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处理

    随着现代胃肠外科的发展,一些新术式、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的外科理念便不但出现,这使得胃肠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马冲;郑泽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直肠损伤的外科治疗

    直肠位于消化道末端,紧贴盆腔骶骨凹,有坚实的骨盆保护,故损伤率较低,但直肠壁薄缺乏较厚的环形肌层,腹膜返折以下缺乏腹膜覆盖,腔内压力较高,细菌含量高,周围间隙多,损伤后易发生感染、致残或致死.

    作者:童仕伦;郑勇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外科治疗

    胃肠道功能性改变所致便秘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olon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C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以及混合性便秘.近出版的罗马Ⅲ养的便秘诊治标准将出口梗阻型便秘命名为排便困难型便秘.

    作者:刘宝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处理

    结肠梗阻是晚期结直肠癌的常见并发症之一,Deans报道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发生率为8%~29%.由于回盲瓣部的解剖结构,左侧结直肠癌并发的肠梗阻为闭袢性肠梗阻,一旦梗阻完全,容易导致肠壁过度扩张而发生破裂穿孔.

    作者:钱群;江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技巧

    腹腔镜结直肠部根治术在中国大陆经历了10余年的艰苦探索,近5年在数量与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完全可以与欧美国家相媲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是该领域难度大的.

    作者:池畔;卢星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癌根治术的相关问题

    胃癌的外科治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开始以局部切除为主要方法,历经数十年的反复探索和经验总结之后,人们认识到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首要手段.只有彻底切除原发灶以及周围区域淋巴结,才能真正达到胃癌根治的目的.

    作者:邵永胜;张应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自1881年Billroth首创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消化性溃疡以来,该手术一直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常用的方法.近年来,由于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内科治疗已经逐渐取代了外科手术治疗消化性溃疡.

    作者:郑英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是消化道常见的、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它被认为是起源于星型胶质细胞干细胞.近10年,GISTs已经从组织发生不明确的胃肠道间叶细胞肿瘤变成了定义明确的,具有独特的临床、形态学、超微结构、组织发生和分子特性并因此可以实现靶向治疗的一类肿瘤.

    作者:董光龙;贺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女性阴道加德纳菌的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女性阴道加德纳菌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妇产科门诊和住院的生殖道炎症215例(生殖道炎症组)的宫颈或阴道分泌物进行革兰氏染色、胺试验、pH试验,检查线索细胞,并与正常对照组(72例)进行比较.结果 生殖道炎症组中阴道炎和宫颈炎患者加德纳菌(G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9.69%和46.15%,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殖道炎症组与正常对照组G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8.84%和8.33%,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GV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重要病原菌,且对女性阴道、宫颈均能致病;

    作者:陈经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VCE细胞学检查结合阴道镜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对阴道、子宫颈、宫颈管(VCE)三步取材结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1 064例门诊病人行VCE取材和TBS细胞学分类诊断,对细胞学阳性的行阴道镜活检和病理学诊断.结果 1 064例涂片中检出细胞学阳性82例,其中ASCUS52例,LSIL23例,HSIL6例,SCC1例.82例活检病理报告为炎症47例,CIN Ⅰ 28例,CINⅡ5例,CINⅢ1例,SCC1例.VCE加TBS方案与阴道镜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90.24%.结论 VCE和TBS方案结合阴道镜检查能有效地诊断CIN和宫颈癌.

    作者:王慧燕;吴绪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全身麻醉对胆囊切除术患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对病人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胆囊切除手术60例,ASA评分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全凭静脉麻醉组(Ⅰ组,n=30)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n=30).在全麻诱导前,诱导后麻醉前,切皮后90min、4h采血3ml,采用ELISA法测定IL-6.结果 在切皮后、4 h、12h两组IL-6浓度较麻醉前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控制术中炎症反应程度全凭静脉麻醉组优于静吸复合麻醉组,可以使患者术中、术后更平稳.

    作者:宋青枝;柯剑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保肢手术结合辅助化疗治疗骨肉瘤18例

    目的 评价保肢手术结合辅助化疗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保肢手术结合辅助化疗治疗骨肉瘤18例,其中广泛切除12例,边缘切除6例;所有病例切除标本均作多切片肿瘤细胞坏死率评估.结果 随访1~5年,18例中无瘤生存超过3年14例,肿瘤局部复发4例;肢体功能评估优良率为94.4%.结论 保肢手术结合辅助化疗是治疗肢体骨肉瘤的理想方法;术前有效化疗是保肢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卢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47例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目的 探讨彩色精液质量图文分析系统在男性精液质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WHO标准进行精液检测,记录精液外观、量、粘稠度、液化时间、PH值;精液标本液化后,通过彩色精液质量图文分析仪检测精子密度、活率、活动力以及动态参数.结果 247例中,弱精子176例(71.3%),少精子15例(6.1%),无精子16例(6.5%),液化时间异常61例(24.7%),白细胞>1×106/ml 51例(占20.6%),精液量异常26例(10.5%),pH异常52例(21.0%).结论 彩色精液质量图文分析系统能进行精液的准确分析,是诊断男性不育的重要手段.

    作者:艾红;张长城;曾一芹;潘芹;王群兴;左江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两种排龈技术在固定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对Expasyl排龈膏排龈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前牙金属烤瓷冠桥修复120例(164颗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4例(74颗牙),采用Expasy1排龈膏排龈技术;对照组66例(90颗牙),采用排龈线排龈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牙龈出血、印模和模型边缘清晰度.结果 两种排龈技术在牙龈止血、印模及模型边缘清晰度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P>0.05),但实验组疼痛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 Expasy1排龈膏排龈技术可使印模及模型边缘清晰,操作便捷,患者无痛.

    作者:柳红荣;张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素2与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是为肿瘤细胞输送氧气及营养物质的通道,也是实现肿瘤转移的重要通道之一.新近发现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在血管新生中作用显著,尤其是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起始及延续过程,影响肿瘤生长及转移,并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血管新生的靶向因子.为此,现就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金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