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保胎汤加减治疗先兆流产66例,治愈55例,好转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9%,表明保胎汤对先兆流产有较好疗效.
作者:叶美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抑郁症20例,并与单纯西医、中药治疗作了对照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组、西医组治愈率均高于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高于西医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作者:蒋华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36例,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
作者:侯玉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逐瘀化痰汤、清开灵注射液配合西医治疗脑出血39例,并作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和脑神经功能、降低收缩压等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谢芳;董建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利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5例,并与齐墩果酸片治疗的25例作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9例,总有效率65.7%;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总有效率2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改善症状及肝功能和促使HBVM转阴等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利肝合剂对慢性乙肝肝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关朝忠;熊康寿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缺血性脑梗死52例,并与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治疗的52例作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恶化1例,对照组基本痊愈9例、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恶化2例.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作者:蒋建良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报道208例急性肠梗阻,其中属痞结型94例,瘀结型75例,疽结型39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冶疗136例,手术治疗72例,治愈206例,死亡2例.
作者:张贞香;黄卫军;于兵;戴永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西药降糖、抗痨和中药百合固金汤治疗糖尿病并发肺结核46例,治愈24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
作者:刘洪波;肖跃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为主治疗Colle'S骨折103例,优58例,良41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达96%.
作者:陶文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根据水血相关理论,指出损伤早期的病机特点是瘀水互结,治疗当活血利水.
作者:宋兴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采用加压螺丝钉内固定为主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并与多针固定术治疗的24例作了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2.30%,对照组优良率79.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加压螺丝钉更有利于骨折固定,提高疗效.
作者:宁建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本文介绍了湖南省禾本科药用植物34种2亚种3变种及其生境、分布、药用情况.
作者:王小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法半夏渗漉提取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生药粒径、乙醇浓度、乙醇用量3个因素,以总生物碱含量作为评判指标,对法半夏渗漉工艺进行研究.结果:乙醇浓度对总生物碱提取具有极显著性影响.结论: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法半夏渗漉提取的佳条件为药材粉碎至60目,用8倍量的60%乙醇进行渗漉提取.
作者:杨文革;刘媛;周劲松;薛慧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反相HPLC测定补肾壮骨颗粒中淫羊藿苷含量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水提取-聚酰胺柱纯化去杂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以HPODS柱作为色谱柱,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淫羊藿苷进样量在0.20~1.8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样品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4%,RSD值为2.03%.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补肾壮骨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李荣明;彭卫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角膜少气少血、至清至脆,其病初起多风热袭目,宜清散,中期大热大实当下之,治湿当治脾,并注意外治.
作者:汤四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医药学具有许多优势,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中医药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混乱、知识老化、技术落后、体制优势发挥不足等问题,影响中医药学的发展.更新观念,引进高新技术,加强科学研究,实现中医理论的提高与更新,扩大国际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高素质人才群体,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是中医药持续发展、走向世界的根本保证.
作者:谢文军;关治洪;徐湘平;罗云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本文介绍了政府规制的概念,用相对比值法分析了湖南省医药行业的政府规制绩效,并与实际情况结合进行解释,得出近年规制达不到要求的结论.
作者:高阳;陈光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本文探讨了中医临床辨证模式,认为中医辨证应用了比较、类比、分类、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反证等逻辑思维方法,突出了整体性和模糊性.现代中医临床上存在着系统辨证、单症辨证、指标辨证、主次症辨证、症状贡献度辨证和统一体系辨证等不同模式,提出在对其各自的内容与特点全面了解基础上,建立一套较为客观和简要的现代辨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李灿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何清湖,男,35岁,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主攻方向:中医文献研究、男性病与性病,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各级科研成果、教研成果4项,获首届颜德馨中医药优秀人才奖二等奖.
作者:曙影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