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导报杂志

中医药导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湖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管理局
  • 国际刊号:1672-951X
  • 国内刊号:43-1446/R
  • 影响因子:0.95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4
  • 全年订价:465.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医学
中医药导报杂志   2002年8期文献
  • 阴中隐阳针法配合摩腹治疗小儿食积

    以阴中隐阳针法配合摩腹治疗小儿食积56例,痊愈4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提示针灸推拿手法相结合对小儿食积的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郭翔;陈美仁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温针灸与头针并用治疗小儿遗尿60例

    作者采用温针灸与头针并用的方法治疗小儿遗尿60例,痊愈42例,占70%,显效14例,占23%,无效4例,占7%,总有效率为93%.作者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

    作者:孙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针刺加TDP照射治疗肩周炎200例的疗效观察

    循经辨证取穴针刺及电磁波治疗(TDP)肩周炎200例患者,痊愈138例,显效54例,好转5例,无效3例.

    作者:仇岳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小结

    采用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96.88%,而单用西药治疗组的25例,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作者:罗江萍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挂线引流法治疗沿肛管直肠环瘘道6例小结

    对6例沿肛管直肠环瘘道,采用了挂线引流法治疗,获得痊愈.通过适度紧线引流,既防止了肛管内粘膜被横行切断发生畸形,又有效地保证了瘘道闭塞愈合.

    作者:管甲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参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失代偿期28例

    常规西药配合参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代偿期28例,总有效率为82.1%,且临床症状、心电图、射血分数等指标有明显改善,提示中西药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刘文明;李金纽;刘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生化汤对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的探讨

    观察生化汤对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作用.将184例早孕妇女分为两组,治疗组于孕囊排出后6~12小时开始服生化汤,日1剂,共5天,对照组排出孕囊后不服生化汤.结果示完全流产率治疗组为97.9%,对照组为91.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平均阴道出血时间治疗组为13.21±7.48天,对照组为22.12±13.23天,亦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生化汤有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作用.

    作者:张西焕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肺心复脉汤治疗肺心病心衰78例临床观察

    以自拟肺心复脉汤治疗肺心病心衰78例为治疗组,与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46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9%,对照组为76.0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主症积分,治疗前后ST-T缺血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的疗效机制进行了讨论.

    作者:唐日东;周玉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九味消喘汤为主治疗婴幼儿哮喘25例

    作者采用九味消喘汤为主,配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哮喘2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2%.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全中方;盛锦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芎芷石膏汤治疗血管扩张性头痛62例临床观察

    观察芎芷石膏汤加减治疗血管扩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血管扩张性头痛患者采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内服治疗,用药1~3疗程后进行随诊评定.并与对照组使用镇脑宁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P<0.05).结论:芎芷石膏汤无毒副作用,能改善血管扩张,具有止痛之功.

    作者:杨祥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50例,单纯西药对照组4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1.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用药疗效更好.

    作者:黄进业;黄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益气活血通络法化裁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51例

    作者采用益气活血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51例为治疗组,并与单纯用西药常规治疗的31例为治疗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胡国贤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358例临床观察

    作者以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各种类型咳嗽358例,均治愈,服药少者1剂,多者15剂,一般为4~9剂.作者根据咳嗽的不同类型,临床灵活化裁,并对其机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吴四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中西结合治疗阻塞性黄疸60例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及针灸治疗阻塞性黄疸60例,痊愈24例,好转3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5).

    作者:蒋厚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对照组3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高与对照组(73.33%),观察组在降低血糖、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浅议医学实验教学与视听教材

    视听教材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并能为实验教学节约经费、节约时间、扩大教育面;要掌握好使用视听教材教学的客观规律.

    作者:朱禾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循证医学与中医肿瘤学

    作者就循证医学的概念、特点,与经验医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医肿瘤学,中医学的特点和循证医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作者:吴迪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跷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辨析之五

    跷脉病证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跷脉经气受损、阴阳失调,以下肢运动和睡眠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常见证候有热灼跷脉,寒湿阻跷,跷脉瘀滞、阴阳不交、阴盛阳虚、跷脉虚衰.治疗当调和阴阳,实则祛邪,虚则补跷.

    作者:刘绪银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蛇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1例临床观察

    作者自拟蛇蚁汤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1例,并与双氯芬酸钠胶囊为主治疗的13例进行对比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12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治疗组疗效稳定23例,复发2例,加重5例;对照组稳定4例,复发1例,加重8例;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蛇蚁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较好疗效.

    作者:武书;罗铁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92例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92例,疗效显著,其中87例获骨性愈合.

    作者:雷庆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56例

    作者采用内服中药,外用药渣热敷患部的方法,治疗腰椎骨质增生56例,显效42例,占75%,有效11例,占19.6%,总有效率为94.6%,并对其疗效机理进行了阐述.

    作者:杨晓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肩痹64例疗效观察

    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肩痹64例,痊愈48例,显效12例,好转4例,且疗程越长、痊愈率越高,复发率越少.

    作者:聂桂东;袁晓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

    采用胶原酶溶核术椎间盘内外混合注射,配合中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为治疗组,并与皮质激素曲安缩松同法注射38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81%,对照组优良率为36.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胶原酶溶核术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作者:黄光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浅谈情志对肝病的影响与心理护理

    人的精神,情绪变化过激,尤其是恼怒、忧思、焦虑对肝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肝病疗效,防止并发症尤其是肝性脑病的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欢;李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痹病的辨证施护

    作者根据痹病的不同类型,除介绍了一般护理外,还按不同的证型进行不同的护理,配合内服中药,可提高疗效.

    作者:罗京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甘草不同水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通过对两种不同水处理方法所炮制的甘草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证明浸泡法润透甘草需2~4hr,而采用冲润法仅需1~2hr,且外型美观,收得率增大5%~10%,染菌率降低.

    作者:唐小鹏;陈德球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利咽生津颗粒剂的研制与质量标准

    目的:对利咽生津颗粒剂建立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鉴别颗粒剂中的麦冬、金银花,测定醇性浸出物,并考察本品的稳定性.结果:供试品溶液中检出了与麦冬对照药材及绿原酸对照品相一致的斑点,且空白对照无干扰;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定于不少于4.5%.结论:本法为利咽生津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李永祝;肖智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SMZ、TMP复方制剂含量的制定

    目的:测定复方SMZ,TMP制剂中SMZ,TMP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水1400ml,乙腈400ml,三乙胺2.0ml,用稀冰醋酸溶液(1→100)调节PH为5.9±0.1为流动相,以磺胺为内标,测定波长254nm.结果:SMZ在5.346ug/ml~42.738ug/ml的浓度范围内(r=0.9992,n=8),TMP在6.278ug/ml~50.224ug/ml的浓度范围内(r=0.9996,n=8)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能同时测定复方制剂中SMZ,TMP的含量.

    作者:吴胜丹;李昂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参苓祛斑涂膜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参苓祛斑涂膜的质量标准.方法:以薄层扫描法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结果:回归方程Y=490.39X-94.196,R=0.999,表明黄芪甲甙浓度在1.10~8.80μg范围内,加样回收率为99.0%,浓度与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确定黄芪甲甙含量不低于0.16%/10g.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含量限度可观,能够保证参苓祛斑涂膜的质量.

    作者:史杰;郭长强;蔡文莲;高新跃;刘希郡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输卵管炎所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治疗和研究近况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中西治疗输卵管炎所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各种方法和实验室研究,认为以中药辨证用药,输卵管宫腔注药及中药保留灌肠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更佳,并指出不但要抗炎和活血化瘀恢复组织结构,还要设法恢复平滑肌蠕动功能,才能更好地治疗该病.

    作者:张明祥;刘立静;刘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治疗重度异位性皮炎的药物选择概述

    作者将中外文献关于治疗重度异位性皮炎的药物选择,分类为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γ-干扰素、免疫抑制剂、抗真菌药和抗微生物药、外用大环内酯类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中草药治疗进行概述和评价.

    作者:王秀良;唐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作者将近年中医药文献关于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从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临床研究以辨证论治,某种治法论治、经方加减治疗、自拟专方论治等及方面进行了综合述评.

    作者:曹寅生;姚共和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目前化学药物的传输系统发展很快,已有多种制剂出现并上市.中药因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尚未见此类制剂上市,但对中药的研究已有所发展.为此我们对中药的缓释和控释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易延逵;张璐;魏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鼻敏片对豚鼠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胺的影响

    目的:探讨鼻敏片的疗效机制.方法:以TDI为致敏原,对豚鼠行鼻内给药法建立鼻超敏反应模型,以息斯敏为对照,对鼻粘膜组胺含量进行观察.结果:鼻敏片能明显降低组胺含量(P<0.01).结论:鼻敏片能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且较息斯敏有疗效持久、无副作用等优点.

    作者:文志;徐绍勤;周光源;李凡成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和解法外科运用举隅

    作者运用和解通淋、和解攻下、和解疏调法分别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乳房异常发育症均收到满意的疗效.作者认为,外科多种病证,只要具有少阳证的症状,即可用和解少阳合治疗本病方药同施,可收卓效.

    作者:洪晓瑜;谢懿颖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运用扶虚祛瘀法探讨老年痛证的治疗

    根据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脏腑虚衰,血气懈惰,久病多瘀以及衰弱之体其肉不坚,易感外邪这一特点,其痛证的发生始终贯穿着虚中挟瘀这一机理,指出扶虚祛瘀是治疗老年痛证的重要方法,并结合头痛、胸痛、胁痛、术后腹痛、腰痛等病案给予进一步阐述.

    作者:张玲军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