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比较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多孔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5项,回顾性研究12项,涉及患者17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在术后恢复时间(SMD=-0.35,95% CI=-0.56~-0.15,P=0.001)及术后第7日疼痛评分(SMD=-0.27,95% CI=-0.53~-0.01,P=0.044)方面优于多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而两者在手术时间(SMD=0.03,95% CI=-0.20~0.26,P=0.811)、术后住院时间(SMD=-0.07,95% CI=-0.23~0.09,P=0.393)、术后第1日疼痛评分(SMD=-0.19,95% CI=-0.45~0.07,P=0.15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98,95% CI=0.69~1.38,P=0.896)、术后疝复发率(OR=1.07,95% CI=0.46~2.48,P=0.872)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多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比较,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能有效的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与术后疼痛,并能带来良好的美容效果,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狐鸣;李军良;王婧;张永斌;马云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术中腹腔镜探查有无对侧鞘状突未闭(CPPV)对预防对侧异时性疝(MCH)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161例行LPEC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252例行开放疝囊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为历史对照(对照组),观察组同时行对侧腹股沟区探查,如诊断CPPV,均行结扎术,对照组不行对侧腹股沟内环口区探查.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复发疝及MCH情况,并分析MCH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疝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共发生MCH 13例,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vs.4.8%,P<0.05),且对照组9例(3.6%)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观察组术中共发现CPPV 62例(38.5%),且在0.5~<2岁组发生率达59.0%(23/39),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对照组中早产儿MCH发生率高于足月儿(3.6%vs.1.2%,P<0.05).总体分析显示,MCH主要发生于4岁以内的行开放手术的男性右侧腹股沟疝患儿.结论: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确切,且腹腔镜下探查CPPV可明显降低MCH的发生率,尤其对于有早产和年龄<4岁的患儿尤为重要.
作者:程康文;孙学工;王贵和;束宽山;郑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成人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特点并总结个体化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0例成人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0例患者中,拒绝手术自动出院2例;手法复位成功18例,其中10例复位后行择期手术;110例行急诊手术,包括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 47例,McVay手术35例,Bassini手术12例,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16例.110例急诊手术患者中,术中发现肠管坏死13例;术后15例出现并发症,包括阴囊血清肿6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4例;疝复发4例.结论:在成人嵌顿性腹股沟疝的诊治过程中,须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对于不同病例,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卢业才;李启信;林珺珺;唐维平;汤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截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5月593例行TEVAR手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分析术后截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处理方法.结果:593例患者中,9例(1.5%)发生TEVAR术后截瘫.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围术期低血压和左锁骨下动脉封堵可能与TEVAR术后截瘫有关(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低血压是TEVAR术后截瘫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截瘫患者经脑脊液引流、激素冲击、适当升压、抗凝、扩血管、营养神经、降颅压联合治疗后,神经系统功能均完全恢复.结论:围术期低血压是TEVAR后截瘫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截瘫发生后早期采取相应保守治疗手段提高脊髓灌注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黎明;舒畅;阎方舟;李全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9月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标准化ERAS模式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6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位手术时间68 (30~130) min,单侧疝中位手术时间48 min,双侧疝中位手术时间91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32/360),主要包括尿潴留15例(4.2%),血清肿25例(6.9%),无伤口感染和住院期死亡.术后中位住院时间ld.术后次日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为(1.8±1.2)分,年龄<65岁者NRS评分明显高于年龄≥65岁者(P=0.01).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IPQ)评分为1.6 (0~8)分.结论: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和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黄耿文;申鼎成;何文;杨柳;周书毅;阳建怡;纪连栋;魏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miRNA-186-5p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功能.方法:用qPCR检测20例配对的结肠癌与其癌旁组织标本,以及正常肠上皮NCM460细胞与不同结肠癌细胞系(HCT-116、HRT-18、HT-29)中miRNA-186-5p的表达;分别用miRNA-186-5p模拟物或阴性对照组序列转染HCT-116细胞后,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miRNA-186-5p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在各结肠癌细胞系中均明显低于正常肠上皮NCM460细胞(均P<0.05);与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HCT-116细胞比较,转染miRNA-186-5p模拟物的HCT-116细胞,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克隆形成数明显减少(114.0个vs.311.7个)、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28.7%vs.77.0%)、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119.3个vs.259.7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NA-186-5p在结肠癌组织中低表达或缺失,恢复miRNA-186-5p的表达水平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恶性表型,提示miRNA-186-5p在结肠癌中发挥抑瘤作用.
作者:曾庆华;陈志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X射线激发Cu-Cy介导的光动力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100 mg/L) Cu-Cy联合或不联合低剂量X线照射处理SW620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并光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活性;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AnnexinV FIFC/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及自噬相关蛋白LC3B、P62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对照SW620细胞(0 mg/L Cu-Cy,无X线照射),Cu-Cy联合X线照射处理的SW620细胞生长活性明显降低,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部分P<0.05),且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Bax与LC3B-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与P6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细胞内自噬体增多;单纯X射线照射和单加Cu-Cy处理的SW620细胞以上指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X线激发Cu-Cy介导的光动力能有效抑制人结肠癌SW620细胞体外生长活性,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有关.
作者:刘志鹏;熊力;欧阳国庆;陈翔;周盼;王昆鹏;林良武;黄河;苗雄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相关激酶N3(PKN3)表达与肝细胞癌(HCC)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及机制.方法:检测72例出血坏死表型HCC (HN-HCC)与32例无出血坏死表型HCC(NHN-HCC)组织标本中胶原纤维含量与PKN3的表达;将肝癌HCCLM3细胞在不同硬度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培养后,检测HCCLM3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PKN3基因与蛋白的表达,以及RhoC活性.通过PKN3干扰以及PKN3干扰同时加RhoC过表达,观察HCCLM3细胞运动侵袭能力以及FAK、ROCK2、E-cadherin、Fibronect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NHN-HCC组织比较,HN-HCC组织胶原纤维含量与PKN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与软基质中培养的HCCLM3细胞比较,在硬基质中培养的HCCLM3细胞PKN3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侵袭运动能力明显增强、RhoC活性明显升高(均P<0.05),后者活性随PKN3表达的抑制而抑制.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干扰PKN3表达后,HCCLM3细胞运动侵袭能力明显降低,FAK、ROCK2、Fibronect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而PKN3干扰同时增加RhoC表达,HCCLM3细胞以上变化不明显(均P>0.05).结论:基质硬度增加能上调PKN3-ROCK2信号通路活性,从丽促进HCC侵袭转移,该机制可能是HN-HCC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重要原因.
作者:欧阳锡武;陶一明;王志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母系印迹表达基因3(MEG3)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42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与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以及人结肠癌SW48细胞与人正常结肠NCM460细胞中MEG3表达,分析MEG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组织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血管密度,分析VEGF表达、血管密度与MEG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MEG3相对表达量在结直肠癌组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0.12 vs.1.00,P=0.003),在SW48细胞中明显低于NCM460细胞(0.15 vs.1.00,P=0.007);MEG3的相对表达量与患者肿瘤位置、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13 vs.0.09;50.34 vs.36.57,均P<0.05);MEG3表达水平和VEGF表达水平及血管密度均呈负相关(r=-0.304、-0.342,均P<0.05).VEGF是MEG3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MEG3表达降低,从而可能促进肿瘤组织VEGF表达量与血管生成.
作者:赵月鸣;邹玉凤;董莹;邢德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结肠癌细胞中高尔基磷蛋白3(GOLPH3)基因表达与Wnt信号通路活性的关系.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4种人结肠癌细胞(HCT116、HT29、SW480、SW620)中GOLPH3mRNA的表达,选取GOLPH3高表达的细胞株行GOLPH3基因干扰,用RT-PCR检测干扰效果,然后用TOPFlash报告基因、平板克隆实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干扰后细胞Wnt信号通路活性、增殖活性以及GOLPH3与β-catenin表达的变化.结果:4种结肠癌细胞中SW620细胞的GOLPH3mRNA相对表达量高;SW620细胞转染GOLPH3siRNA后GOLPH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与未处理的SW620细胞比较,转染GOLPH3siRNA的SW620细胞Wnt通路转录活性明显降低(0.342 vs.1.000,P<0.001)、癌细胞集落形成数明显减少(82.333 vs.207.333,P<0.001)、GOLPH3与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0.260 vs.1.00;0.182 vs.1.00,均P<0.001).结论:人结肠癌细胞中GOLPH3的高表达可增加Wnt/β-catenin细胞信号通路活性,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陈志雄;洪钟时;邱成志;余外市;王春晓;郭延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用于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ERCP)监护性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拟在我院ERCP诊治的87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和对照组43例(单纯瑞芬太尼),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与麻醉前(T0)比较手术开始(T1)、手术开始5 min(T2)时刻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较T0时刻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MAP、HR、SpO2、BIS在T1、T2时刻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5 min和15 min的改良Aldrete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的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单用较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用于ERCP监护性麻醉的效果更好,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稳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雷;袁利刚;董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真空高负压引流瓶(Drainobag)在预防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4月接受双层修补装置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 Ⅱ型、Ⅲ型、Ⅳ型)患者10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UHS补片进行修补手术,观察组于切口下方常规放置真空高负压引流,对照组不放置.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阴囊积液或会阴部血肿、切口感染率、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血肿或血清肿、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应用真空高负压引流瓶(Drainobag)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朱晓铭;李亮;刘强光;唐晓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手术治疗的110例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各55例(单纯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瑞芬太尼用量、术中出血量、补液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4 h,治疗组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4、24 h,治疗组的POCD发生率分别为27.27%、12.73%,均高于对照组的49.09%、2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可减少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POCD发生率.
作者:杨华;郝雪莲;何文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精准化微创手术已成为结直肠外科医疗水平的象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应运而生,开启了精准化微创手术的新纪元.该系统的优势在于:可提供高清稳定的立体视觉、精准化的直觉式动作控制、滤除的手部震颤、缩短的手术曲线以及可远程控制性.但其局限性在于:触觉反馈缺失,手术时间延长和价格昂贵等.笔者就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构成、发展史及其在结直肠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对这一先进智能技术的前景进行了些许思索.
作者:张旋;沈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脏是胃癌远处转移常见的器官,胃癌肝转移(GCLM)是胃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威胁.目前对于GCLM的治疗国内外还没有制定出标准方案.而外科手术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是目前惟一可能治愈GCLM的治疗方法.笔者就GCLM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优势及不足进行综述.
作者:徐宏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切除目前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有效的手段.对于非结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少量研究表明肝切除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缺乏大样本量、前瞻性、高质量的研究,肝切除治疗非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仍存在争议.笔者综述目前关于肝切除治疗非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一些研究结果.
作者:任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伊马替尼治疗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6例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的高危GIST患者临床资料,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9例无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经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6~8个月后,无完全缓解(CR)者,部分缓解(PR) 14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1例;7例(36.8%) PR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35例行手术切除后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1年,随访3例复发,1年复发率8.6%;2例终断服药,无法评估疗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对于高危GIST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能让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获得手术机会,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提高无瘤生存率,不良反应较轻能够耐受.
作者:闵凯;曹峰瑜;任骏;吴彪;肖新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以盆腔自主神经为解剖标志寻找安全的手术操作平面,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的直肠系膜全切除(TM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157例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视频,将2012年后的8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患者术中以盆腔自主神经为解剖标志行TME,从中间入路进行解剖游离,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将2012年前未按以上解剖标志手术的7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对患者术后泌尿和性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4.9 mL vs.26.5 mL)、手术质量3级率明显增加(89.2% vs.59.6%),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增加(19枚vs.15枚),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率明显降低(2.3%vs.4.5%,P<0.05),尿潴留率明显降低(6.2% vs.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ME中以盆腔自主神经为解剖标志可以大程度完整切除直肠系膜的同时减少对盆腔内脏神经的损伤,而且对低位直肠癌TME手术的标准化和熟练掌握有帮助.
作者:牛坚;刘斌;朱乐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3D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3D腹腔镜应用于胃癌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由2名独立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7项研究,共有6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2D腹腔镜手术)比较,3D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持续时间缩短(MD=-0.59,95%CI=-0.76~-0.42,P<0.000 01),术中出血量减少(MD=-0.56,95%CI=-0.73~-0.39,P<0.000 01),住院费用增加(MD=378.42,95%CI=171.81~585.04,P=0.000 3).所纳入的研究显示,3D腹腔镜手术在其他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3D腹腔镜辅助胃癌手术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具有优势,手术安全性较好,但手术费用偏高.
作者:张春燕;孙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包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按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0篇RCT文献,共计845例患者.Meta分析整体结果显示,试验组(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R0切除率(OR=1.90,95% CI=1.28~2.81,P=0.001)及临床有效率(OR=1.92,95% CI=1.05~3.51,P=0.03)均高于对照组(单纯手术或不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而两组手术切除率(OR=1.59,95% CI=0.93~2.73,P=0.09)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01,95% CI=0.65~1.59,P=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与不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组间R0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含多西他赛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可提高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及临床有效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耕源;罗长江;龙勃;展昊;李龙;张军强;郭凌云;焦作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NLR的截断值为2.4(敏感性:53.3%,特异性:71.4%),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4,153例)和高NLR组(NLR≥2.4,11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差异,并分析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高NLR组较低NLR组肿瘤直径大、肿瘤浸润深度深、TNM分期高(均P<0.05);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44.3%,生存分析显示,高NLR组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NLR组(x 2=17.511,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NLR、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和TNM分期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和肿瘤大小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NL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高术前NLR值提示胃癌患者有较差的临床病理情况及生存预后.
作者:韩文秀;徐阿曼;张理想;陈章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支架置人术对肿瘤已经广泛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67例肿瘤广泛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资料,其中30例行支架置入治疗(支架置入组)以及37例行常规急诊手术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常规手术组比较,支架置人组的手术成功率(86.7%vs.97.3%),手术时间(4.32 h vs.4.78 h),术后30 d内病死率(0.0% vs.11.1%)的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术中出血量(76.6 mL vs.274 mL),住院时间(6.7 d vs.15.5 d),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9.2%vs.52.8%)均明显减少(均P<0.05);支架置入组与常规手术组中位生存期(11.4个月vs.10.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人术在治疗直肠癌合并的急性肠梗阻疗效确切,且更安全、可靠,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许建利;帅磊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手术(RCS)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LCS)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检索文献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2项随机对照研究,7项高质量病例对照研究,共879例患者,其中RCS组416例,LCS组4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CS组比较,RCS组手术时间延长(WMD=65.06,95% CI=37.14~92.99),但在术中出血量(WMD=-11.55,95%CI=-32.31~9.21)、术后24 h疼痛评分(WMD=-0.08,95% CI=-0.55~0.39)、术后排气时间(WMD=-0.04,95% CI=-0.21~0.13)、术后进食时间(WMD=-0.08,95% CI=-0.41~0.25)、住院时间(WMD=-0.67,95% CI=-1.50~0.17)、术中转开腹率(OR=0.60,95% CI=0.21~1.75)及并发症发生率(OR=1.04,95% CI=0.67~1.60)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RCS提供与LCS相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具有更清晰、更立体的手术视野,操作灵活,能够明显减轻外科医师生理疲劳,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解龙;樊启明;郭磊;巩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Ⅱ期结肠癌患者脉管癌栓浸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152例Ⅱ期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脉管癌栓浸润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3.7%,其中Ⅱa、Ⅱb、Ⅱc期患者分别为79.6%、73.3%、65.8%.统计学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浸润与结肠癌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T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切缘阳性、脉管癌栓浸润、淋巴结检出个数及T分期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切缘阳性和脉管癌栓浸润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脉管癌栓浸润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的患者(52.7%vs.85.6%,P<0.05),并且脉管癌栓浸润阳性患者中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非化疗患者(60.7%vs.44.4%,P<0.05).结论:Ⅱ期结肠癌患脉管癌栓浸润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分期有关,是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脉管癌栓浸润阳性的Ⅱ期结肠癌患者建议给予辅助化疗.
作者:王秀秀;隋柏强;单连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保全脏器功能、微创等外科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腹腔镜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扫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但由于脾门区解剖的复杂性,把握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的要点及技巧成为顺利完成操作的关键.
作者:黄昌明;陈起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于2016年7月7日-7月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笔者就大会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我国疝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认为疝外科的发展离不开术式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新材料的应用,更离不开学术争鸣和交流.相信此次会议将为我国疝外科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的进步提供积极的作用.
作者:唐健雄;李绍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