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年2期文献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状态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研究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状态下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差异及判别分析结果.方法:应用眼球轨迹运动记录仪测试正常人组22例 ;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显著组26例,缓解组61例,慢性组(阴性症状为主)30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正常人对照组为负分(-1.275),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组均为正分;其中症状显著组1.858分,症状缓解组2.332分,慢性组3.499分.正常对照组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组在眼球轨迹运动各项指标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显著组和缓解组与慢性组某些指标比较其差异同样有显著性(P<0.05~0.01),但显著组与缓解组所有指标比较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反应性探究分(RSS)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特定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韩永华;吕淑艳;松岛英介;小岛卓也;周凤;沈渔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后生活质量对照分析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干预后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社区104例干预组家庭进行综合式干预2年后与109例对照组家庭之照料者采用社区用修订版生活质量(QOL)问卷(41项)评定,同时进行患者社会功能(DAS)、症状学(PANSS),及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结果:干预组的家属QO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信心与家庭关系两项因子分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u=2.06 P<0.05).QOL总分、主客观因子分的高低与PANSS,DAS,SAS等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综合式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家属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作者:施永斌;赵宝龙;许东升;沈静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对照研究

    目的:测查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的人格特征,观察其人格维度、特质水平以及人格模型方面有无偏离.方法:采用美国NEO-PI-R个性问卷对70例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8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NEO-PI-R中五因素人格模型的差异不显著,而在30种特质人格模型和特质水平差异显著(P=0.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审美、条理性特质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坦诚、审慎性特质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和正常人的人格特征在特质层面存在差异,其人格偏离主要表现在特质人格模型和特质水平.

    作者:徐东华;杨利纯;谭建存;朱美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门诊首发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用药情况分析

    本文按就诊顺序,统计了1998.2-1998.9到我院门诊的首发首诊精神分裂症105例病人(包括分裂样精神病10例)的首次用药情况,其中男56例,女49例,男女之比为1.14:1;年龄平均24.7±6.8岁;职业、学历、婚否不限.

    作者:梁琨;甘一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有关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病程≥5年,符合CCMD-2-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用SDSS-Ⅰ进行评估及因素分析.结果: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77.9%,SDSS-Ⅰ评分与病程,住院时间,SANS评分显著正相关,与工娱、心理治疗和假出院时间显著负相关.不同病人组SDSS-1评分有一定差异.

    作者:陈志恩;马平都;徐梅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一起儿童群体性癔病发作的报告

    1996年5月,山东省平原县某农村小学发生一起因注射乙脑疫苗导致癔病的集体爆发.现将这一事件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焦志安;王汝展;孙文秀;李希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杂技演员性格初探

    本文收集全国6个不同地区杂技团成员有效问卷共309份,作为中国南北方,内地与沿海城市的代表.其中男160人,女149人.采用修订16PF对其测评,并与相应专业及年龄组常模比较.

    作者:柏晓利;孟建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癌症病人的应对方式与心身症状

    目的:探讨癌症病人的应对方式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与心身症状的关系.方法:使用MCMQ、EPQ、SCL-90对130例癌症病人进行问卷测定.结果:①癌症病人的应对方式受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人格特征的影响;②回避是癌症病人有效的应对方式,而屈服是癌症病人不利的应对方式.结论:癌症病人需要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

    作者:黄丽;沈晓红;赵梅;姜乾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驻藏高海拔边防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本文应用SCL-90调查了326名驻守西藏某地区、海拔在3700~4500米的边防部队官兵.剔除问卷资料填写缺项者27人,实际调查了299人.

    作者:任忠文;沈卫民;朱广智;张玉清;张翠红;王亚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哮喘患者行为特征初探

    哮喘作为一种心身疾病,日益受到临床医生及心理医生的重视.1981年刘秉锟(1)曾统计,单纯由心理因素而引起哮喘发作的病人占发病总数的15%,而既有变态反应因素,又有精神因素的病人有50%,伴有感染并同时有精神因素的病人占19%,以上三种情况同时存在的有5%.

    作者:董亮;潘芳;岳文浩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69例偏头痛患者性格和应付方式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性格和应付方式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艾森克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69例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1.偏头痛组艾森克问卷的N因子分以及应付方式问卷的自责、幻想、合理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神经质组(N分高组)偏头痛发生的相对危险度(OR)为6.1,不成熟应付方式自责、幻想和合理化高分组的OR分别为3.6、6.9和2.9.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性格的缺陷和常使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

    作者:温盛霖;叶明志;吉峰;韩自力;陶炯;王湘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40例妊娠剧吐病人的MMPI特征

    常见的妊娠反应一恶心、呕吐,约占孕妇的50%[1].其发生的机理尚不清楚.以往的解释有两个,一是生物因素,另一个是心理因素.近年倾向于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同等看待[2].

    作者:黄车白;傅振荣;郭玉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与飞行员不成熟防御机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我军飞行员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对312例飞行员进行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紧张性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评.结果:飞行员不成熟防御机制各因子与躯体化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的绝大多数有显著相关性(r=0.14~0.46,P<0.05或<0.01);与婚姻恋爱、健康、工作经济、人际关系方面发生的生活事件也有显著相关性(r=0.12~0.22,P<0.05或<0.01);与社会支持因子大多有显著相关性(r=-0.12~-0.26,P<0.05或<0.01);也与个性维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11~0.51,P<0.05或<0.01).结论:飞行员不成熟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均有显著相关性,尤以与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的相关性为明显.

    作者:娄振山;陈沪加;伏广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成年人个性特征的年龄差异再研究

    目的:再研究成年人个性特征的年龄差异,横断法应用的特点及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NEO-FFI个性问卷,被试为20至97岁青年至老老年四年龄组成年人762名.结果:1.开放性特征(0)随增龄明显下降,老老年组及青年组认真负责(C)分及和谐性(A)分较低,神经质(N)分较高.外向性(E)分无明显差异.2.女性N分显著高于男性,A分略高于男性,E分略低于男性.3.与93年结果比较,青年组Cl>C2;老老年组01>02,余18项结果一致.本次结果出现较多的年龄差异,可能和其老老年组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有关.结论:相隔三年的两批横断法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同时表现横断法结果受所研究群体的具体情况的影响.个性特征和心境、家庭满意度等诸多心理健康因素有关.

    作者: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张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成人期自我策略的年龄与性别差异

    目的:了解成人期自我策略的年龄与性别差异.方法:以修订的加州心理量表为工具,对447名成人被试处理紧张事件的策略进行年龄与性别差异考察.结果:处于不同年龄段或性别不同的成人所采取的自我策略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年龄越大并不意味着其自我策略越灵活或越成熟,而应该对具体策略作具体分析;男性倾向于采用灵活的、正视现实的、理性的和指向外部的策略,女性倾向于采用指向个人内部的自我调节策略.结论:成人期自我策略有年龄与性别差异.

    作者:陈勃;申继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上海市1个月-12岁儿童气质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气质的变化特点,并为建立常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上海市1个月-12岁的儿童,有效例数2153人,采用Carey的EITQ、RITQ、TTS、BSQ、MCTQ进行儿童气质的研究,分别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结果:1岁以内气质的性别差异无或很小;1-3岁儿童中男孩较女孩反应强烈;3-7岁儿童中男孩活动量较高、节律性较强、反应阈较高;8-12岁儿童中男孩的活动量较高、可预见性较低、反应较强烈、坚持性较低.1岁内儿童的活动水平随年龄而增高,1岁以后的儿童总体上表现为高年龄组儿童的活动水平降低、适应性更强的倾向,3岁以后的儿童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反应强度下降、坚持性增高的倾向,1-7岁之间儿童的注意分散度逐渐下降.气质特点约从7岁左右开始更稳定.结论:儿童气质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高年龄组中差异显著的维度较低年龄组多.气质特点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与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密切相关.

    作者: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陆雪奇;张松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人格障碍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人格与人格障碍(一)、人格与人格障碍的定义人格的定义有多种.阿尔波特(G.Allport)曾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说明了人格定义的概念分歧是很大的.

    作者: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慢性酒精中毒与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

    资料报道50%~98%的嗜酒者在饮酒时和戒酒后短期内可出现抑郁症状[1],酒依赖中大约有15%的患者有重性抑郁[2].

    作者:许彦松;方明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中枢NO-cGMP系统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枢NO-cGMP系统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腹腔注射纳洛酮催瘾.侧脑室注射(i.c.v.)不同药物,观察对大鼠叩齿、扭体、湿狗样抖动、舔阴茎、逃逸、体重丢失等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结果:微量侧脑室注射(i.c.v.)NO的供体硝普钠(SNP)、NO的前体L-精氨酸(L-Arg)、环磷酸鸟苷(cGMP)以增加脑内NO的释放,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提高脑内cGMP水平,结果使吗啡戒断症状加重;相反,微量注射NO合酶(NOS)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LNNA)及鸟苷酸环化酶(GC)抑制剂甲基兰(MB),使脑内NO生成减少,降低NO对GC的激活作用,脑内cGMP生成减少,则可使大鼠吗啡戒断症状减轻.结论:NO-cGMP系统在产生吗啡戒断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彦玲;刘秀平;邱学才;李静;刘晓红;徐丽;卢景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海洛因依赖患者自然戒断状态下症状频谱的动态变化

    目的:了解自然戒断状态下不同时期戒断症状发生率的动态变化以及导致患者复吸的主要原因.方法:对158例强制戒毒病人,于戒断后24小时,72小时,7天,10天,1月,3月进行戒断症状评定.结果:急性期戒断症状以焦虑、渴求、失眠、疲乏、食欲减退、疼痛、出汗、流泪、流涕、呵欠等症状的发生频率为高,而急性脱瘾后恢复期则以渴求、失眠、疲乏、焦虑,性欲望减退、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导致病人复吸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心理渴求,回到吸毒朋友的社交圈,睡眠障碍、周身不适、焦虑不安、空虚无聊、情绪不佳等稽延性症状,及来自家庭社会的应激.结论:海洛因依赖患者在不同的戒断时期症状表现有所不同,导致复吸的原因亦多种多样,提示在不同戒断时期,治疗和预防复吸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应加强可以人为干预因素的控制,减少复吸率.

    作者:刘铁桥;王小平;郝伟;赵敏;曾伟雄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老年期酒依赖的临床特点--附52例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期酒依赖的临床特点,以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出院卡查寻老年酒依赖患者,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酒依赖患者占同期住院酒依赖患者的14.8%,按Carruth的三型分类,多见为老年恶化型(76.92%),其次为早发型(13.46%),迟发型少.老年酒依赖绝大多数由于老年期应激而引起,年轻时有轻度酒依赖,进入老年期如不减酒或戒酒,将导致老年期酒依赖.结论:老年期酒依赖有增加趋势.老年期只有减酒、戒酒,减少或正确对待应激事件才会减少老年酒依赖.

    作者:方明昭;孙宝民;樊国珍;崔玉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湖南省城乡部分老年人口自杀流行学研究

    目的:描述湖南省城乡1990-1998年部分老年人口自杀流行学特征,为老年人口自杀预防以及降低老年自杀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湖南省卫生厅生命统计资料(1990-1998年),对部分老年人口自杀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湖南省城区(长沙市天心区)、农村(浏阳县)两地为代表,着重描述两地流行学特征.结果:自1990-1998年九年来,湖南省老年人口自杀率均有上升趋势(天心区Y=8.76±2.88X,p<0.001;浏阳县Y=77.450±1.697X,p=0.05).老年人口平均自杀率城区为24.4/10万(天心区22.1/10万),农村为88.9/10万(浏阳县88.3/10万).城区、农村两地男女自杀率比例分别为1:1和1.4:1.两地自杀方式城区多以服毒服药、自缢、跳楼为主,农村则多以服毒服药、自缢、自溺为主.城区、农村两地自杀原因城区多以久病厌世、家庭纠纷以及精神疾病为主,农村则多以家庭纠纷、久病厌世、生活困难为主.结论:社会、经济环境可能是老年人自杀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尤其在农村地区老年人有更突出的心理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医学关怀和社会的关注.

    作者: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刘连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者情况调查研究

    为研究我国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自杀情况,九省市九所地市级以上专科精神病医院进行了协作研究.调查1986~1995年10年间住院的全部病人中的自杀自伤者.

    作者:徐作国;周淑芬;王继禹;武克文;刘永勋;杨文丽;段媛卿;陆承兴;沈均;陶荣芬;李文波;黄生万;王继业;李建华;薛武霞;郑东惠;宫国文;陈寅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对安乐死的态度,分析目前在我国实施安乐死的可行性.方法:按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对安乐死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有关安乐死的问题和是否愿意为病人施行安乐死.结果:共完成调查296人,其中内科103人、外科71人、急诊科68人、精神科54人.不同科室医务人员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基本一致,大多数人对安乐死表达了明确的态度,持中立态度者多不超过20%,且持赞同态度明显多于持否定态度者.62.5%的人表示愿意为病人施行安乐死.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医务人员遇到过病人或其家属主动提出为病人施行安乐死的请求.结论:多数医务人员对施行安乐态度积极,并愿意成为安乐死的实施者.

    作者:杨洪;肖水源;董群惠;杨德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临床医务人员对自杀认识的调查研究

    自杀在不少国家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1].有研究表明,4-12%的自杀未遂者日后因再次自杀而身亡[2].因此,从预防自杀的角度来看,对自杀者仅仅抢救其生命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杨洪;肖水源;董群惠;杨德森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