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年6期文献
  • 黛安神及安慰激励式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患者由于躯体、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常常并发抑郁, 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为23%-65%(1,2),抑郁影响疗效和预后.

    作者:舒秀华;陈成;杨红;金燕;陈泽琴;肖燕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测评

    本文选择血压持续高于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判别标准(>160/90mm Hg),无其它可以引起血压升高的疾病,年龄在60~73岁,平均64岁,男14人,女16人,共3 0例为实验组.选血压正常,其它方面与实验组无明显差异的男20人,女34人,60~72岁, 平均62.5岁的54例为对照组.并与我国艾森克个性问卷协作组测定的我国正常人群的正常值加以对照.

    作者:吕跃;严苏丽;于秋菊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将各科以躯体不适就诊但经多方查治无效而转来心理门诊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HAMD≥18分者入组共70例,分别给每日氟西汀20mg治疗6周,治疗前后查HAMD,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70例中,轻度、中度抑郁占85.7%,重度抑郁占14.3%.有71.49%的初诊患者的第一主诉是睡眠障碍和躯体不适.经服用抗抑郁剂氟西汀治疗六周后,HAMD评分结果明显下降(P<0.01), 痊愈率68.9%,显效率27.8%,进步1.64%,无效1.64%.治疗前后HAMD量表的五项因子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患者及时识别、诊断,适当应用抗抑郁剂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躯体症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作者:李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漂浮疗法合并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漂浮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两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均继续服用医嘱药物并听健康教育课;但其中一组增加漂浮治疗,对照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漂浮组病人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有效率为69% .而对照组有效率仅14%.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所上升.结论:漂浮疗法可作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胡佩诚;王瑞儒;尚志宏;王援朝;乌立新;隆春玲;施晓;邓柏庄;朱燕;张鸿懿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综合性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

    目的:了解综合性心理治疗对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对83例肿瘤患者进行对照治疗和观察,研究组在常规放疗、化疗等生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应用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疾病知识教育、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家庭和社会支持治疗、音乐结合肌网放松训练及内心意念引导等常用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对照组仅用常规肿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变化.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 结论:提示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综合性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作者:赵燕;张积仁;汪森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慢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52例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作了比较研究 ,以期能为该病的心理康复治疗提供某些参考.

    作者:周浩为;杨卉青;冯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为抑郁的评估工具,对57 例肺癌患者进行检测.辅以艾森克人格测查(EPQ),生活事件量表(LES)及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57例肺癌患者有22例伴有抑郁,检出率为38.59% .单因素分析显示:对家人、亲友、医生的关心自觉满意度、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对自身健康的评价、疼痛程度、知情、对家庭的责任感、收入占家庭中的比例、生活事件和艾森克人格测查(P因子)11项因素与抑郁状态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家人对患者的关心、疼痛、对家庭的责任感、生活事件和艾森克人格测查(P因子)5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提示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疼痛、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因素相关,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作者:毛佩贤;贺佳丽;蔡焯基;刘哲;张成敏;朱允中;李诚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惊恐障碍--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治疗惊恐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的多中心研究.为期10周.以临床判断及P ASS、HAMA、SDS等量表评定临床效果,以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入组7 3例(帕罗西汀38例,氯丙咪嗪35例),因副反应而退组5例(分别为1例和4例),完成研究者68 例(分别为37例和31例).平均高剂量为:帕罗西汀43.5mg/d,氯丙咪嗪159.7mg/d.临床判断,帕罗西汀和氯丙咪嗪的显效率为62.2%和64.5%.至治疗结束时,83.8%和87.1% 的病人已无完全性惊恐发作.自第2周末起,PASS总分已显著下降.两种药物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副反应的发生率,帕罗西汀组18.4%,远低于氯丙咪嗪组的42.9%.结论: 帕罗西汀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治疗惊恐障碍的药物.

    作者:张海音;张鸿燕;赵靖平;马崔;李鸣;陶明;徐文璇;张明园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抗焦虑、抑郁治疗前后的社会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抗焦虑、抑郁治疗前后的社会功能.方法: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 SS)对200例患者进行了评定,将有社会功能缺陷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抗焦虑或(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2个月. 结果:FD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36%(72/200).社会功能缺陷与性别及情绪障碍存在与否有关.治疗后SDSS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5),社会功能恢复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SDSS评分与焦虑、抑郁障碍评分及其减分率有相关性(P均<0.0005).结论:治疗FD患者的情绪障碍能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石晓燕;邱骞;崔佳;张云强;江映红;许良壁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评价.方法:采用(SAS、SDS)对11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其影响因素,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影响因素为:担心出院后影响工作、住院次数、病程、单位经济效益差.进行干预前后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35.5%和8.2%,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6.4%和16.4%.结论:有效的干预可缓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苗春辉;徐兰清;李传奇;王秀香;谢万安;亓翠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及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给予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于治疗前分别作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铁槽铁钉测验、手指敲击测试、利手测验、动作功能测验、手功能协调测验、连线测验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词语流畅性测验11项神经心理测查各一次,并作BPRS、SANS、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一次;治疗12周末再评定1次上述各项检查.结果:治疗前认知功能与阳性、阴性症状及治疗12周前后的差值无显著相关性,但治疗12周末的多数认知功能结果与阳性、阴性症状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本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三组症状群相互独立的假说.

    作者:杨甫德;费立鹏;张培琰;吉中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无抽搐电痉挛与电痉挛治疗对记忆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对记忆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电痉挛治疗,以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作为评定工具,比较两组之间的记忆水平及疗效.结果:无抽搐电痉挛对记忆无明显影响,电痉挛对记忆的影响持续两周以上,电痉挛对记忆的影响可能与大脑短时缺氧有关. 结论:无抽搐电痉挛不影响患者记忆,治疗时患者不感到痛苦,易于接受 ,可替代电痉挛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姚绍敏;张振兰;罗素琴;祁建英;李志;刘新民;安爱荣;武建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北京三所精神病医院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态度调查

    涉及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和病人态度的研究较少.1999年2月我们在北京对不同人群关于精神病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文就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及病人态度报告如下:

    作者:徐东;费立鹏;高士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人格特性、主要发病因素和随访研究.方法:(1)测定35例气功师和28 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MMPI和EPQ.(2)用自行设计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相关因素调查表分析其主要发病因素.(3)对出院诊断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57例病人进行随访调查.结果:(1)气功师的MMPI临床量表Hy原始分显著高于常模,Hs、D、Pt、Ma原始分显著低于常模.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病人MMPI特点与病人临床症状群的诊断相吻合.(2)对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各种发病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得出,只有MMPI中Hs、Sc和EPQ中N进入回归方程.(3)57例随访研究中,15例未随访到 ,在随访到的42例中,35例(83.33%)改变诊断.结论:气功操作不当在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中仅起诱因作用,人格偏差是此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不支持将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作为单独的疾病单元分类.

    作者:谢世平;张心保;翟书涛;杨德森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Vall58Met和汉族精神分裂症的关联/连锁分析

    目的:探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 MT)第158位密码子从缬氨酸到蛋氨酸的错义突变(Val158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方法:在42个至少包含2名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病同胞、父母存活的汉族家系中,对COMT Val158Met多态标记进行检测.结果:1)COM T等位基因频度和基因型频度在父母组、非患病同胞组和患病同胞组之间无差异,在三组男女性别之间以及在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之间基因型频度和等位基因频度的分布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2)传递不平衡性检验在患病同胞中无统计学差异,但发现有较多的高活性Val1 58COMT传递给非患病同胞(P=0.014).3)基因型与妄想、瓦解行为、思维形式障碍、情感障碍、人格解体和易激惹等临床特征相关.结论:1)高活性COMT Val158等位基因或其附近与之连锁的其它基因对精神分裂症可能具有保护作用.2)对于本研究中的汉族精神分裂症来说,尚不能确定COMT Val158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连锁,但不能排除它在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中的作用以及与精神分裂症亚型关联或连锁的可能性.

    作者:胡宪章;周儒伦;陈昌惠;王玉凤;周朝凤;徐希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洪水受灾人群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研究特大自然灾害对人类心身健康的影响,我们对松花江洪水受灾地区的人群进行心身健康状况调查.

    作者:朱志珍;吴华;郭宏伟;李树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第十次--第十四次南极考察队员心理状况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队员的心理状况及其变化.方法:应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人际关系量表对第十次--第十四次(除外第十三次)南极长城站考察队员进行了心理测查,并对测查结果进行了评阅和统计.结果 :对考察队员的各项心理测查结果,分别进行其在第一个月、第八个月和第十二个月时不同时期的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考察队员们的心理健康测查结果有波动,但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性.结论:中国考察队员在考察初期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状况.在南极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个别队员在考察的中期和后期,出现情绪的波动、个性的变化、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下降.但是总体心理状况未见明显变化.应用心理学方法选拔考察队员是非常必要的,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干预和支持考察工作同样必要.本研究还填补了特定环境下特殊人群的临床心理学资料.

    作者:刘福源;许天红;赵燕;廖亚明;张树荣;陈山;马玉泉;杜国元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张北尚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随访研究

    目的:纵向研究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及其特点.方法:研究对象随机选自距震中不同距离的两个村,分别有181人和 157人在震后3个月、9个月时接受调查,并以DSM-IV对PTSD进行诊断,同时测查了WHO-QOL和 SCL-90的三个分量表.结果:初始暴露程度较高而受灾后支持较好的群体P TSD发病率低,震后9月,两村PTSD发病率分别为19.8%和30.3%,就总体而言,震后9月P TS D发病率为24.4%.结论:中国灾后PTSD发病率及持续时间与在其它地区研究的结果一致,及时、实际、有效的灾后干预能够减缓创伤性经历的不良心理影响,降低 PTSD的发生率.

    作者:赵丞智;汪向东;高岚;李俊福;张华彪;沈渔( )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成人心理内、外控制感量表(ANSLE)及SCL-90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2个自评量表对2751名正常成年人群进行测试及相关分析.结果:2751名被试在ANSIE量表的均分为 13.27±4.34 ,中数为13,众数为12.基本呈正态分布,男、女性得分差异无显著性.与心理内控倾向者相比,心理倾向于外在控制的人正性情感少,负性情感多,精神症状多,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结论:不同的心理控制感倾向对心理健康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赵国秋;孙建胜;王义强;陈树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孤独、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孤独感及其产生基础,了解孤独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对113名大学生进行了评定.结果: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的因子分析中各提取出三个因子,即情感孤独因子、社交孤独因子及孤独程度因子.其中, 社交状态孤独因子与社交特质孤独因子得分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 状态孤独量表总分与特质孤独量表总分之间呈正相关(r=0.73,P<0.001);状态和特质孤独量表总分均与社交孤独因子的关系较密切(r=0.82,r=0.80,P<0.001).抑郁量表得分主要与孤独量表中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其它因子的关系不明确.结论:孤独感的产生与孤独素质有关,社交缺陷是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孤独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可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王希林;任桂英;赵晓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被困井下煤矿工人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2000年1月11日上午9时许,徐州矿务集团大黄山煤矿发生了井下突水事故,63名煤矿工人被困于-320米和-500米的井下作业区.经全力抢险,分两批共营救出42名受困矿工.我们对获救者的心理应激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作者:丁小涛;褚衍贞;鹿德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住院森田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森田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效果,及其对人格特性变化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66例,随机分为森田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研究组加上森田治疗,共治疗10周,均选用BPRS、SANS、NOSIE和MMP I量表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和个性特征测查.结果:森田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9%和66.7%(x2=4.23 P<0.05),治疗前后BPRS、SANS、NOSIE总分变化森田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森田疗法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优于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并能矫正病人的某些病态人格.

    作者:王瑞见;袁连喜;吕春江;覃冬莲;阳泽华;刘春香;刘运君;罗群华;曾韵华;李顺华;李新卫;陈海明;张桂成;孙孝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家庭教育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亲属进行家庭教育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将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亲属随机分为家庭教育组和对照组.教育组实施药物治疗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对照组单以药物治疗,为期3年.结果:经生存率分析,75例教育组病人3年累计缓解率为60.0%,73例对照组为34.5%,经log-rank检验,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13.79,P <0. 01).教育组患者的社会功能、服药依从性、亲属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 <0.01).结论:本法简单易行,患者亲属愿意接受,确有效果.

    作者:王相立;王福席;麻爱华;管銮友;付伟;刘西俊;孙士田;李晶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书法行为干预对智残儿童注意力的康复作用

    目的:探讨书法行为干预对智残儿童注意力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对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34名智残学生,根据性别、年龄和智商匹配为实验组和对组照.两组除相同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外,只对实验组进行3个月,每周5天,每天1小时的书法行为干预.注意力的评定指标采用注意划消测验和踪迹描绘测验两种方法,把在进行书法行为干预之前和之后两次测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智残儿童经3个月的书法行为干预,其注意力特别是在注意稳定性、注意选择性和注意灵活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前测和后测的成绩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1),对照组的成绩虽也略有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5).结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书法行为干预,对轻(中)度的智残儿童注意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表明书法训练对智残儿童的注意缺陷尤其是在注意稳定性、注意选择性和注意灵活性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胡斌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