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及“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1-90)”,对1006名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r=0.601),其中自我总分与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强迫因子有较高负相关。这一结果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并证明了加强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作者:樊富珉;付吉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考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从四川省南充市三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各一个班,共500人,采用儿童显在焦虑量表、师生关系问卷和同伴评定量表进行测评及相关分析。结果:(1)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的焦虑情绪关系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2)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对初中生的焦虑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作者:阳德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青海省六所高校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对980名本、专科学生进行了测查。有效问卷923份(男480人、女443人)。其中农村学生558人,城镇学生365人。汉族学生524人,少数民族学生399人(含回、藏、土、撒拉族等)。 结果一、EPQ各项评分表现出年级特点(见表1)。男生精神质高于女生(p<0.05);农村学生p分高于城镇学生,E分低于城镇学生(p<0.01);农村学生L分高于城镇学生(p<0.05)。
作者: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评定,研究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方法:147名大学本科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53人,女生94人,平均年龄为20.2岁。所有的被试填写了羞耻体验量表(ESS)、羞耻感现象学评定量表。结果:羞耻感在现象学上的表现,符合羞耻感的‘自我取向’性理论。对于不同羞耻倾向组的对比研究发现:高羞耻组倾向于更强烈的自我否定,表现出更多的对行为的掩饰和对现实的逃避。作者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认为羞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负性的评价,当其产生时,会伴随着强烈的负性情感体验,易羞耻者表现得更为严重,更加否定自己和逃避现实。
作者: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研究表明“缺乏学习动力”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严重问题,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四个常见问题之一[1、2]。为了提高咨询效果,我们采用合肥高校心理咨询协作组设计的1999安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卷,在“安徽大学”,“中医学院”,“安庆师院”,“合肥联大”等学生中,按性别、城乡、文理、分层抽取400名大学生参加了调查。 获有效问卷369名。将“高学习积极性”组和“低学习积极性”组进行了比较,寻找差异显著的项目。
作者:黄石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系科师范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人际归因,对人性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以1-4年级师范大学生414名为研究对象,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人际关系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在各班团体施测。结果:1.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为40.84±5.66,城乡、性别、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2.理科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低于文科、体育,差异显著,而文科与体育之间无显著差异。3.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努力”归因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人际归因其它各项相关均不显著。4.社会支持总分与值得信任因子正相关,与愤世嫉俗因子负相关。结论:此结果适合中国人和其它地方人的共识。
作者:张雯;齐光辉;郑日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海南特区的中小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对海南省1800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请小学生家长到校集中填写问卷;中学生以班为单位用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得分按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检核,获有效问卷1652份。运用SPSS8.0统计软件包在586微机上处理。
作者:曾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2型糖尿病患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频数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随机选择徐州市2型糖尿病新诊断病例185例、医院对照201例和人群对照197例,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和“A型行为类型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控制有关因素的基础上,A型行为类型(OR=2.68,95%CI为1.59-4.49)、容易激动(OR=1.97,95%CI为1.19-3.27 )与2型糖尿病患病存在显著性关联。结论:A型行为类型和容易激动等心理因素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是2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一项措施。
作者:胡传峰;白智勇;刘家彬;李立明;陆美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述情障碍和应付方式的特点。方法:对40例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和应付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与49例正常人的应付方式进行对照。结果:酒中毒性精神障碍TAS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幻想性缺乏得分偏高相对突出。应付方式的问题定性应付、自信心、理性加工、控制力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而情绪缓冲性应付、支持倾向、情绪加工、顺从回避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相关分析发现,述情障碍Ⅱ因子与应付方式敏感化、控制力呈显著负相关,与顺从回避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述情障碍明显,有较高的依赖性和问题解决的情绪化,内在情绪、态度和躯体感受识别的能力,与应付方式的选择相关。
作者:周朝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脑波同步化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94例门诊求治的非器质性失眠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脑波同步化治疗,对照组接受渐进性放松治疗,用PSQI自评睡眠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睡眠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个性神经活动类型、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脑波同步化治疗治疗睡眠改善效果明显好于渐进性放松治疗,脑波同步化治疗对个性内倾患者、情绪焦虑中低度水平患者效果较好,实验组内PSQI下降分数与患者E分数正相关。
作者:吴任钢;乌立新;张春改;隆春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筛选并证实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能改善人体工作能力的有效药物。方法:随机选择海拔3700m某施工部队健康青年24名,分组各12人,自愿分别服用报道对人体有改善代谢作用的红景天胶囊和乙酰唑胺片剂,服药前后均进行24h睡眠剥夺及同等负荷的自行车功量运动,采用DDX-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测试仪进行视觉注意分配,左右脚交叉动作频率的对比测验。结果:服用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后视觉注意分配和左右脚交叉动作频率操作的总次数、正确次数显著增多(p<0.01或p<0.05)。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口服红景天或乙酰唑胺均能显著改善和提高高原移居者脑—体工作能力,红景天作用稍优于乙酰唑胺。
作者:马勇;张西洲;陈秀山;王伟;崔建华;崔建荣;战祥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亢患者情绪障碍的特点及抗抑郁剂帕罗西汀对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初诊甲亢患者82例,并对52例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在抗甲亢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按随机单盲法分成观察组25例,用帕罗西汀20g/日治疗,对照组27例未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8周。结果:63.41%的甲亢患者初诊时伴有抑郁情绪。治疗第四周及第八周发现,观察组比对照组抑郁、焦虑分值下降显著,观察组患者甲状腺激素TT3、TT4下降较对照组显著。观察组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抗抑郁剂不仅能改善甲亢患者伴有的抑郁、焦虑情绪,而且能改善原发病的康复。
作者:杨海晨;孙永林;臧德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5周岁及以上人群中抑郁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成都市所辖地区抽取10个区市县。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确定应查城乡5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调查由两阶段组成,先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筛查,然后用DSM-Ⅲ-R定式临床检查(SCID-P)进行诊断复查。应查5587人,实查5385人,其中5350人完成了CES-D检查,35人因耳聋(且不识字),失语无法完成CES-D,改用SCID-P询问家属或其他知情者。外出171人,拒查31人,漏查率3.6%。结果:发现CES-D评分≥16分者168人,为被调查人口的3.14%。诊断复查发现各类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适应性障碍0.85%。心境恶劣障碍0.76%,躯体疾病所致抑郁心境0.52%,重型抑郁症0.45%。各类抑郁症总患病率为2.62%,其中男性1.60%,女性:3.54%,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女性以及认知功能下降老人有抑郁症状者较多。结论:本文结果表明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较低。适应性障碍,心境恶劣障碍和躯体疾病引起的抑郁是主要的抑郁类型。
作者:唐牟尼;刘协和;韩海英;唐铭民;王艺峰;张烈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轴,本文对HPA轴功能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抑郁患者HPA轴功能 与早期的研究结果一致,近来的研究也显示抑郁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分泌增加,失去了正常人夜间自发性分泌抑制的节律,整天处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状态[1]。Rubin等(1996)[2]的研究还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抑郁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约38%,增生的程度与皮质醇的浓度有关;且随着抑郁的恢复,这种增生似乎也随着皮质醇的正常化而逐步消失。
作者:左玲俊;徐俊冕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既往对发生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般凶杀犯多局限于一般犯罪学特征方面的研究,缺少与凶杀行为有密切关系的人格特征的研究。本文采用MMPI测查了两者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异同,以便有助于预防犯罪、制止暴力行为。 对象 1.精神分裂症组109例,来源于北京市安康医院经司法鉴定,无刑事责任能力的肇祸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及国际精神疾病分类(ICD-10),病情稳定(住院在两年以上,近3个月无明显的精神性症状,服药均以氯丙嗪折算,少于300mg/日),全为男性,年龄18-60岁,平均40.2±8.8岁。
作者:朱连成;王丽娟;陈利;付培鑫;王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精神分裂症是消耗卫生资源的主要疾病之一,药物治疗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人们对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研究较多[1],本文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对SDA类新药—利培酮使用前、后各6个月中的费用进行对照比较。 收集1997年4月—11月间重复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5例,诊断均符合DSM-Ⅲ-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给予利培酮治疗后观察6个月,记录疗效指标和费用指标,并与病人服用利培酮之前6个月中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时(氯丙嗪、氟哌啶醇等非SDA药物)的相应指标作自身对照。
作者:李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社会不同人群对精神病的态度。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建立精神病态度问卷,然后使用该问卷在北京地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病人家属、社区居民和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病人认为精神病人不会给他人带来危险,对精神病人的社会价值和治疗希望持积极态度;家属与病人的看法趋向一致,但对精神病人的可治疗性和社会贡献不乐观;与病人、家属比较,社区居民对精神病则持悲观和消极态度;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人的社会价值、行为的危险性以及是否要限制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等问题的看法,与病人、家属比更显悲观,但较社区居民的看法更开明。在精神病病因上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看法与其他三组人群不同,更倾向于精神病是由生物因素导致,而非个人和家庭问题引起。结论:尽快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人们对精神病的不良态度,消除歧视,提高病人、家属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将会对精神病的治疗与康复,改善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高士元;费立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比较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对其治疗、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进行评定。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山东省统一抽样,采用国际统一的调查流程、筛查工具和诊断标准对调查人群进行线索和逐户调查。结果:共调查84767人,检出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96例,其中,Ⅰ型精神分裂症186例,患病率为2.19‰,Ⅱ型精神分裂症72例,患病率为0.85‰,Ⅱ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Ⅰ型。两组治疗情况无差异,但Ⅱ型精神分裂症比Ⅰ型预后差,社会功能受损较严重。结论:Ⅰ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高于Ⅱ型,两组患者的预后和社会功能缺陷具有明显差异。
作者:张敬悬;翁正;秦启亮;柴新生;马登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健康状况,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维角度进行评价。自测健康是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自测健康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1-6]。许军等人已建立了适合于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7-17]。本文应用该量表对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 在广州市精神病院选取100名精神病康复期患者,同时还在一般人群选取300名作为对照组(与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相比照,年龄相差在±5岁以内,男女选取比例为3:1),应用SRHMS进行现场测试。在精神病康复期患者首次测试回收量表的81名中,抽取25人在首次测试后间隔一周、四周进行重测。
作者:许军;胡敏燕;王启源;黄靖康;王斌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诊断量表(DSMD)对54例反复发作躁狂症患者的现场测试情况。方法:扼要比较DSMD与SCAN量表,选取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反复发作躁狂症患者,并应用DSMD进行测试。结果:DSMD能满足CCMD-2R多数精神障碍包括反复发作躁狂症的诊断需要,反复发作躁狂症有其本身的临床特点。结论:DSMD及其7轴诊断适用于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和科研诊断工作,它能使有关医生全面掌握和量化分析患者的临床状况。CCMD—3仍有必要保留反复发作躁狂症的诊断。
作者:肖春玲;陈忠;邱惠敏;陈彦方;陈玉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1]对首次就诊的精神分裂症儿童进行测评,了解该类儿童适应行为发展的特征,为家庭、学校及社会做好早期发现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其康复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对象选自1997年~1999年首次来我院就诊,符合CCMD-2-R诊断标准[2]的精神分裂症儿童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6~9)岁11例,(10~12)岁27例,病程3月~2年,平均(5.37±2.59)月,均无家族史;对照组随机抽取正常儿童361名,其中男193名,女168名,年龄(6~12)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袁水平;赖淑珍;江礼华;涂飞龙;魏永超;梁琛;熊富先;黄继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抗精神病药引起性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工具。方法: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编条目,再经专家评审,小范围内进行预实验,形成初稿。然后对初稿进行进一步的检验与修改,形成终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然后,据此量表进一步判定其划界点。结果:男性性功能障碍评定量表(MBSDSRS)共10条,分为3个因子,分别为:性能力减退,性焦虑,性痛楚。量表和因子的Chronbach α系数为0.65-0.90,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69-0.87,重测信度为0.61-0.93。女性性功能障碍评定量表(FBSDSRS)共12条,分为4个因子,分别为:月经紊乱,性能力减退,性痛楚,性焦虑。量表和因子的Chronbach α系数为0.73-0.91,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67-0.90,重测信度为0.75-0.85。两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均达到统计学要求,进一步得出男性量表划界点为15分,女性量表未得出准确的划界点,粗略估计为21分。结论:性功能障碍评定量表基本符合理论构想,且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男性量表划界点较为准确,女性量表划界点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斌;李占江;王传跃;蔡焯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根据系统家庭治疗的家庭动力学理论,编制一个适合中国家庭的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方法:按入组标准抽取昆明市五所医院精神疾病患者150人,随机整群抽取高中生63人,医学大专及本科学生87人,用编制的系统家庭动力学问卷对入组被试作测验,并作信、效度检验。结果:定型问卷为4个维度,30个条目:全问卷同质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420,4个维度系数0.6142~0.8712;重测信度0.6178~0.9110,总分相关0.7112;因子分析证实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并具有一定的判别效度。结论:初编的系统家庭动力学问卷的信、效度已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用于家庭动力学的评估。
作者:康传媛;赵旭东;许秀峰;杨昆;杨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在我国首次引入考试焦虑量表(TAS),并对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方法:345名大学生接受了考试焦虑量表及其它三个量表的测定。结果:1)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上的要求;2)我国男大学生在考试焦虑量表上的得分和美国男大学生接近,但女学生的得分显著小于其美国同伴;3)我国大学生中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人数达20%之多。结论:1)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在国内试用有较好的信效度;2)大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值得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王才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新违法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122名重新违法犯罪人员及932名初次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测试,并对两者的结果予以比较。结果:与初次违法犯罪人员相比,重新违法犯罪人员以吸贩毒品者相对居多,文化程度偏低,PDQ+4的总分、偏执、反社会和边缘三因子得分较高。结论:偏执、反社会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可能是导致重新违法犯罪现象的重要人格特征。
作者:胡赤怡;杨彤;吴哨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将来自西方的四种人格障碍检测工具IPDE、SCID-Ⅱ、SCID-ⅡPQ和PDI-Ⅳ中文版本(简称IPDE、 SCID-Ⅱ、SCID-ⅡPQ和PDI-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检测和信度比较研究。方法:以上述四个人格障碍检测工具分别检测153名被试(缓解期重型精神病患者42名,病情稳定的神经症患者41名,人格障碍者29名,正常对照被试41名)并对其信度进行了系统检验和比较。结果:信度检验显示,强迫型、回避型(IPDE中为焦虑/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IPDE中为情绪不稳定型)、反社会型(IPDE中为社交紊乱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分量表的重测信度、评定者信度、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较好;在四个人格障碍检测工具中,IPDE的信度较其它人格障碍工具更好。结论:强迫型、回避型(IPDE中为焦虑/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IPDE中为情绪不稳定型)、反社会型(IPDE中为社交紊乱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型别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客观性、内部同源性。IPDE有较为完善的信度。
作者:卢宁;刘协和;朱昌明;杨彦春;谢聪;岳振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编制CCMD-2-R诊断标准的人格障碍筛查工具(Personality Disorder Questionair for CCMD-2-R,PDQC)和临床半定式检测工具(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CCMD-2-R Personality Disorders,SCICP)。方法:依据CCMD-2-R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以自评问卷和半定式检测工具为特点,以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系列研究Ⅰ、Ⅱ中筛选出的信度、效度较好的IPDE(国际人格障碍检查)中文修订版本作为参考资料,编制符合中国人传统和口语习惯的人格障碍自评问卷及其半定式检测工具,经初试项目筛选、专家逻辑分析评阅指正后,在1008例较大样本(175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83例病情稳定的神经症患者;154例缓解期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157例海洛因成瘾者;174例刑事罪犯以及165例正常对照)中检测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结果:PDQC 、SCICP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且较IPDE中文版本更为完善。结论:PDQC 和SCICP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作者:卢宁;刘协和;李智明;张波;谢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工作和科研中人格障碍筛查的时效性,本研究完成了CCMD-2-R人格障碍筛查工具(PDQC)人工智能专家系统(ESPDQC)的研制。方法:ESPDQC采用功能强大的新一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 for windows 5.0编程。结果:该专家系统设计思想新颖、图形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行,功能完善,既具有对个体进行人格障碍分型诊断的初步筛查的基本功能,又能实现综合类比对照研究;既有贮存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又有强大的查询功能,便于临床科研资料的科学管理及量化分析。软件编制完成后,输入PDQC原始问卷10008份,对程序进行调试,并对ESPDQC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其信度、效度良好。结论:EPSDQC功能较为完善,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可操作性。
作者:卢宁;刘协和;张翅;田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四种来自西方的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的效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四种人格障碍检测工具IPDE(国际人格障碍检查)、SCID-Ⅱ(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SCID-ⅡPQ(DSM-Ⅲ-R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I-Ⅳ(DSM-Ⅳ人格障碍检测)在中国大陆人群中抽样测试并进行效度检验。结果:在四个检测工具中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反社会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型别具有较好的效度;IPDE较其他检测工具的效度更为完善。IPDE的不足之处:项目8、9结构稳定性差;项目2、3、8、24、25、29、52的区分度较差。结论: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表演型、边缘型、反社会型、分裂样型和偏执型等8个人格障碍型别有较好的独特性和鉴别诊断效能;IPDE较其他检测工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作者:卢宁;刘协和;朱昌明;杨彦春;曹丽萍;岳振雷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