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替换是心脏外科常见手术之一,其作为一个重大生活事件可引起病人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致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国外研究表明,焦虑是心脏手术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1].为此,本文对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脏外科符合心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适应症的住院病人196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男109例,女87例,平均年龄42±2岁,大65岁,小22岁.大专以上31例,高中78例,初中59例,小学以下28例.病程5-30年,平均10±7年.慢性风湿性心脏病15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38例.紧急手术5例,择期手术191例.二尖瓣替换77例,主动脉瓣替换44例,三尖瓣替换28例,多瓣膜替换47例.再次换瓣手术29例,冠状动脉搭桥加换瓣2例.术前心功能III级106例,IV90例;术后心功能恢复172例.进口机械瓣膜98例,国产机械瓣膜60例,自制生物瓣膜38例.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者(能负担住院费用1.5-4万元)89例,经济状况差者(需借债手术)107例.
作者:王雪梅;陈燕;许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支持系统在疾病的救治和康复中所起的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1],护理对象也由单纯的个人扩展到家庭和社区.而在实际工作中,与家属的交流常被忽视,更无暇顾及对家属焦虑心情的反馈[2].本研究对40名高原肺水肿患儿的家长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探讨其心理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作者:赵庆辉;符中明;王西涛;叶坤琴;杨小梅;谢素云;李党生;施学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盐酸丁螺环酮为芳香族哌嗪类抗焦虑药,其机制为选择性作用于5-HT1A受体,通过下调5-HT功能而起到抗焦虑作用[1].因其特异性高,且无明显镇静、催眠、肌肉松弛以及引起依赖或戒断反应等不良反应,目前已广泛使用于精神科临床.但一般是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症[2].我院曾使用国产盐酸丁螺环酮片治疗年龄较高焦虑症及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病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甘一方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究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特点.方法:采用临床心理测定工具分别测定了40例银屑病患者及38例正常对照组的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本次患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A型行为评分,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减低.发现家族史、生活事件紧张总值、A型行为和抑郁为银屑病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为疾病的保护因子.结论:银屑病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社会特征和心身健康状况,应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作者:肖玲;程自立;王高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临床对照研究,对紧张性头痛的心理与药物的综合治疗模式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84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由具备心理治疗技巧的医生给予心理治疗,每周2至3次,每疗程6次.待一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且随访至少一年.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24%,显效率为66.67%,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69.05%和38.10%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与药物的综合治疗模式对紧张性头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心理治疗技巧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赵丽丽;李承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一、MMN的概念与基本性质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是一种内源性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成分,出现在刺激后100-200ms[1].1978年由Ntnen等[2]首先观察到,运用听觉oddball实验模式,在标准声音刺激中随机插入偏差刺激,分别在被试双耳中呈现,无论注意与否,在约250ms内偏差刺激皆比标准刺激引起更高负波,若以偏差刺激引起的ERP减去标准刺激引起的ERP,观察此差异波,则可见到在约100ms至250ms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负波,此即MMN.
作者:宋为群;罗跃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我国抑郁的亚综合征(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SSD)的临床表现.方法:对121例SSD与60例重症抑郁进行一般情况、抑郁症状、就诊方式、婚姻质量、工作效率以及自杀企图等方面的比较,采用Locke-wollance婚姻质量调适测定对二者的婚姻质量进行测定对照.结果:提示两者在一般情况、抑郁症状的表现形式、婚姻质量、工作能力、就诊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示SSD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高,且多就诊于内科门诊,与重症抑郁存在同样严重的婚姻质量下降,自杀企图及工作能力减退.
作者:李一云;屠鉴源;史永成;季建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以经典抗抑郁药物米帕明为阳性对照药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方法对吗氯贝胺和米帕明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共纳入病人200例,分别口服吗氯贝胺300-600mg/d或米帕明75-250mg/d.结果:两组病人Hamilton抑郁量表(HAMD)以及Hamilton焦虑量表(HAMA)总分在治疗结束时均显著下降(P<0.001).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HAMD减分率分别为吗氯贝胺组0.74±0.24,米帕明组0.74±0.24(P>0.05);有效率吗氯贝胺组79.4%,米帕明组85.4%(P>0.05).吗氯贝胺组有10种不良反应发生频率显著低于米帕明组,主要是抗胆碱能、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吗氯贝胺的疗效指数也显著高于米帕明组.结论:吗氯贝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作者:周沫;刘平;舒良;谭春香;老洪尧;郑洪波;顾世芬;范俭雄;宣妙珍;李永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相关问题.方法:调查2000年连续住院抑郁症患者309例,记录自杀相关问题及相应临床资料.结果:住院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为的比例相当高.女性病人自杀行为明显多于男性,而男性自杀行为的后果较女性更为严重.精神疾病家族史、自杀家族史均与自杀行为关系密切.终身自杀次数与病程、住院次数、总住院时间相关.结论:住院抑郁症患者存在较多的自杀问题,特别对病程长、多次住院、具有精神疾病或自杀家族史者,更是自杀预防的重点人群.
作者:陈进;张小红;翟书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违法的人格特征和精神病理.方法:比较31例司法鉴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暴力违法者(被控故意杀人和伤害)与55例无违法记录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MMPI量表分.结果:暴力违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MMPI测试的Hs、D、Hy、Pa、Si量表分明显高于无违法者.结论:莫明的心理及躯体痛苦、消极沮丧、情绪化、敏感多疑、不安全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违法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诚;韩臣柏;孙涓;王健;陈图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一、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相当稳定早在1949年,H.Goldhamer等[1]对美国麻塞诸塞州初次入院病人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论之一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100年里,50岁以下的非器质性精神病的患病率没有增长,并且总的说相当稳定,尽管在某些时段里有小的波动.应该指出的是,在上述100年里,美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作者:许又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疗法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综合效果.方法:将76例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住院治疗组和社区康复组进行1至3个月的治疗,半年后随访.用BPRS减分率评定疗效,用SDSS减分率评定社会功能缺陷变化,用直接费用核算法分析治疗成本与费用.结果:两组疗效相当,但社区康复组的SDSS减分率、复发率和成本效益均显著优于住院治疗组.结论:社区康复疗法治疗类似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李贤佐;李秀琴;马秀青;倪远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戒毒中对提高戒毒者自尊心的效果.方法:运用集体讲座、情境模拟治疗、心理剧等形式,对96例强制戒毒者进行心理干预,以同期128例强制戒毒者作为对照,并使用自尊调查量表在治疗前后两次评定.结果:经过2.5月的干预,实验组自尊心有显著提高(t=4.30 ,P<0.01);对照组没有差异(t=0.223,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后变化差异不显著(t=1.38,P>0.05).结论: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对培养戒毒者的自尊心有很好的效果,但要培养较强的自尊心需要较长时间.
作者:曾恒;王佩贤;孔燕;金俊;李立新;刘海龙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在HIV/AIDS患者中开展小组心理治疗,探索经验和方法.方法:采用支持、认知为导向的集体心理治疗方法,对三位HIV/AIDS个体进行心理治疗.结果:三位患者在小组治疗后认同HIV身份之时,接纳自己、面对现实、减轻了孤独感.结论:在HIV/AIDS人员中实施集体心理治疗将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庆玲;周曾全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及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健康知识调查表>,从9个方面对北京市6所大学共44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的认识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对与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专业领域本身还是持肯定和重视态度的,但是对于该专业工作的许多具体方面还存在着误解,对于该专业领域的现状也并不满意,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作者:钱铭怡;马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法(Brief Solution-Focused Therapy)是由Steve de Shazer 和 Insoo Berg Kim夫妇在短期家庭咨询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 1970)发展出来的.BFTC起源于心理研究院(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MRI),该院是由Don Jackson 于1958年创立的.
作者:王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1 投射测验的回顾投射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不自觉地安放到外部对象上去的一种心理操作过程,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深层动力机制,常常不为个体所意识.投射测验是用没有固定意义的测题引起被试的反应,借以考察其所投射的人格特征和深层心理机制[1].
作者:李育辉;张建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心理康复作用.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例,在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对研究组辅以心理剧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采用自尊量表(SES)和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和两组相互对照.结果:研究组心理剧治疗后SES评分明显增高而FIS评分明显减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显著性(P均<0.01).心理剧治疗后研究组疗效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SES评分升高而FIS评分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均<0.05).治疗前后两组SES和FIS得分差值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显著性(P均<0.01).结论:心理剧治疗有助于消除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卑心理,提高自尊水平.
作者:周玉萍;唐文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随着人们对遗传和环境对行为影响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入,遗传对行为包括人格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1992年美国心理协会将遗传学作为当前和未来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遗传影响人格的观念由来已久.大多数孪生子的人格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对人格有中等程度的影响,遗传度在40-60%之间.
作者:曹莉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我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但对其特征缺乏了解,因此难以建立并实施任何有效的干预及预防措施.为此,本研究着重了解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方法: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调查表对4所市县级综合医院留院观察的326例自杀未遂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调查,并由精神科主治医师做出精神科诊断(以DSM-IV为诊断标准);每个案例需2~3小时.结果:被调查的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如下:平均年龄32岁(标准差=13),76%为女性,75%已婚,78%住在乡村,家庭经济状况与当地人经济状况相近;65%自杀前发生夫妻吵架或不和;83%服农药; 77%的服毒者服用家里存放的物品; 54%属于冲动性自杀(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2小时);自杀当时40%患精神障碍(以心境障碍为主),其中仅30%寻求过帮助、16%看过精神科.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农村地区自杀未遂者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显著低,自杀方式以服农药为主.因此,我国的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不能从国外照搬,为了解决我国这一巨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尽快开展高质量的全国性项目以评价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
作者:李献云;许永臣;王玉萍;杨荣山;张迟;及惠郁;卞清涛;马振武;何凤生;费立鹏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和安慰剂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8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安眠药物和认知行为结合、安慰剂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主观和客观(夜间多导睡眠图,简称PSG)指标.结果:治疗开始后第8天,药物组和结合组的主观记录睡眠潜伏期分别为20分钟和27分钟,睡眠效率80%和82%,睡眠总时间分别为381分钟和356分钟,睡眠状况显著改善,效果好于认知行为组.经8周疗程治疗结束时,认知行为组上述睡眠3项指标好于治疗前,安慰剂组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结束8个月时,认知行为组PSG记录睡眠潜伏期26分钟,睡眠效率84%,睡眠总时间378分钟,睡眠状态好于药物组和结合组,后两组较治疗刚结束时睡眠指标变差,药物组睡眠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结论:安眠药物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效果好,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主观和客观(PSG记录)证明的长期效果,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睡眠心理状态也有改善.安眠药物与认知行为结合治疗远期效果不如单纯认知行为治疗.
作者:吴任钢;张春改;邓军;隆春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自从计算机开始应用以来,许多学者和技术专家都考虑过它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因特网(internet)了解世界、学习、购物,而且可以在网上交友、聊天、开会、玩游戏、赌博.绝大多数研究者相信,因特网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社会生活[1].因特网对使用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
作者:周军;郑日昌;刘嘉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