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年11期文献
  • 大学生多动状态与学业成绩及焦虑关系的初探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多动与学业成绩和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DSM-IV成年人注意力量表,SAS量表,对10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控制焦虑、性别等因素的条件下,多动组的学习成绩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该控制多动的影响.

    作者:孔维民;欧阳文珍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咸宁市中学生交往行为调查

    目的:探讨中学生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的交往行为特点.方法:对咸宁市1850名初中学生进行自拟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在与其父母、老师及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2.3%、1.9%和3.8%,且男生都显著高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城镇中学生与同学间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P<0.01).非父母亲生中学生与其父母及老师间的不良交往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父母亲生中学生(P<0.01).结论:中学生不良交往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并提示男生较女生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倾向,城镇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在与同学间的不良交往行为存在差异,可能受不同经济、文化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影响中学生交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雪飞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福建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福建省6所中学(3所公立中学和3所私立中学)初一至高二98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男生502人,女生478人,平均年龄为16.11±2.53岁.收回有效问卷948份.其中初中生493人,高中生455人;男生501人,女生447人.

    作者:叶一舵;申艳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1173名大学新生心理卫生水平测评

    本文对分别来自文、理、工、艺术、体育等13个系某院2001级本科新生,采用SCL-90进行了评定,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73份,包括男生672人、女生501人,独生子女330人、非独生子女843人,城镇517人、农村656人.

    作者:卢晓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女大学新生社会支持、自信特点测评

    本文随机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和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一年级女生360人作为研究对象,本科生170人,专科生190人.采用Shrauger(1990)个人评价问卷(PEI)[1]和肖水源(199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对被试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采用SPSS 10.0软件,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

    作者:陈新叶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抑郁量表对5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个别生活事件项目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多数项目均与中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回归分析表明,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不喜欢上学、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升学压力、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生活习惯明显变化、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被罚款等12类生活事件进入了对抑郁的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其抑郁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关系,12项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作者:丁新华;王极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

    近年来关于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项研究表明,约有10%-4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有上升的趋势,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1,2].

    作者:杨蕾;边保旗;樊富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内蒙古中学生神经衰弱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研究内蒙古不同民族中学生神经衰弱患病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内蒙古八所中学六个民族的中学生进行调查,以CCMD-2-R中神经衰弱标准作后医学诊断,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总患病率为2.35%,城市学生患病率高于乡村学生,高中生患病率高于初中生,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女生之间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回族学生患病率低,鄂伦春族学生患病率高,汉族与回族学生之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异,而与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之间患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蒙古中学生神经衰弱患病率较高,对来自于城市生、高中生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张丽英;苏静;富景芳;富景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870名考生高考前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对济南市2002年870名高中毕业生进行了高考前考生焦虑水平测评,其中男443名,女415名(性别资料不详12名),来自8所中学,其中实验中学、山师附中、章丘四中、平阴一中为重点中学,济南九中、历城五中、市中文培、实培中心为非重点中学的20个考前班.

    作者:王永新;王松波;杨育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小学生社会能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小学生社会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向因素.方法: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以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51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由家长填写问卷).结果:小学生社会能力总分为15.00±3.83分,女生的社会能力得分高于男生(P<0.01),性别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社会能力低下的小学生占所调查学生的10.1%.小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从小发育情况、参加课外特色班、体型、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偏食、母亲管教孩子态度、与父母分房而睡、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社会能力的三个方面互相关联.结论:小学生社会能力低下与发育状况、父母管教态度、儿童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能力,需要从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创造适宜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作者:王汝;何燕;刘连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所中学的309名中学生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情绪智力量表(EIS)的测试.结果:(1)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t=7.1,P<0.01);(2)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都显著比非独生子女高(t=2.4,P<0.05及t=2.1,P<0.05);(3)EMBU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以及父母亲的保护和干涉因子、乃至严厉和惩罚以都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智力呈显著但微弱的正相关(r=0.26~0.14).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中学生自信心和良好情绪的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才康;何智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白银市区0-6岁儿童智力低下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残联、卫生部、公安部于2001年6月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0-6岁儿童残疾情况抽样调查,我市城区儿童列入本次调查范围之内.现将我市区儿童智力低下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春娟;吴东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中日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跨文化研究

    目的:了解中日两国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况及差异.方法:采用左启华等修订的日本<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抽样调查了中国西安市306名及日本爱知县215名3-5岁儿童.结果:中国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六个领域得分除运动领域外,其余独立生活、作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及自我管理能力领域均显著低于日本同龄儿童.结论:提示了3-5岁儿童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发展,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出现两国在培养儿童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差异.中国父母在孩子的个人生活料理与社会适应放手与培养不够,一定程度上人为延长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由被动受呵护者向比较能积极参与日常生活,适应集体,社会的过度阶段,使孩子的社会生活能力发展受到影响.日本父母则早早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能力,比中国父母有远见.幼小儿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发展,是他未来成长为积极主动参与和适应社会,能掌握自己命运社会成员的初基础,是关系到孩子的生存质量与国家未来,作为父母,应转变观念,并将自己认识提高这样一个高度.

    作者:张凤;周方;坂田宪治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浙江省苍南县城乡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目的:通过调查浙江城镇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城乡区域等环境因素在其发生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6~12岁儿童1983人,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和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结果:问卷回收率94.3%,农村检出率12.8%,城镇7.7%.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引起农村城镇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除了打骂或放纵管教方式和考试压力外,其它各不相同,农村与母亲不良因素有关、城镇与自身状况及父亲问题有关.结论:应针对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不同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章殷捷;叶文宣;章月影;丁振尧;卢立党;王珍珍;邓君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3900例婴幼儿智能发育及影响因素

    为了充分开发婴幼儿潜能,早期发现和矫治智能发育缺陷,本文对全市婴幼儿从3个月开始定期进行智能发育筛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作者:赵东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父母文化和职业因素对婴儿能力发展的影响

    目的:研究父母文化水平及职业对3-9月龄婴儿早期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3、6、9月龄婴儿3000名,进行能力发展测定.结果:多因子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父亲受教育水平不同,6月龄婴儿的发育商、智力能区和9月龄婴儿的DQ分均差异显著;父亲职业不同,3月龄及9月龄的婴儿智力能区差异显著.母亲受教育水平不同,6、9月龄婴儿DQ分差异显著;母亲职业不同,3、6、9月龄婴儿智力能区差异均显著,6月龄婴儿DQ分差异显著,9月龄婴儿社会适应能区差异显著.结论:父母与婴儿的交往、父母文化水平与职业均对婴儿早期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作者:张朝;于宗富;李慧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学习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指导及其效果初探

    目的:探讨对学习障碍儿进行教育指导的方法和效果,为开发学习障碍儿的潜能积累经验.方法:本文选择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针对其实态,确定教育指导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教育指导的尝试.结果: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进行分类个别化教育指导,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学习障碍儿的心理和行为等障碍,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指导效果.结论:对学习障碍儿进行分类个别化教育指导,是开发学习障碍儿潜能的有效途径.

    作者:周平;李君荣;魏静;储静;钱满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现代行为治疗纵谈

    一.行为治疗的发展行为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起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当时采用的主要是在Pavlov(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方法,它被认为是一种直接、快速、有效的方法,初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的患者.

    作者:王希林;Gerhard Zarbock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经过

    患者,女,21岁,大学生,因强迫检查影响学习自2001年3月起在咨询中心接受心理治疗,每周一次,每次五十分钟,历时三个月.

    作者:安芹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儿童行为疗法结合家长理性情绪疗法治疗儿童学习困难一例报告

    学习困难是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1],有的学者通过数千例儿童学习困难的情况分析,发现因心理因素引起儿童学习困难者占93.1%[2].

    作者:姜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产后心境不良的临床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产后心境不良(maternity blues,MB)是指产后数日发生短暂轻度的心境不良,持续数日,预后良好的一种状态[1],因症状轻微而短暂易被忽视.本文对136例产妇进行调查,了解MB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MB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产褥期妇女的精神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郑成畴;张小聆;苏琴;吴爱萍;郭华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农村节育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农村节育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拟的节育手术一般情况问卷对465例农村节育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绝育组妇女躯体化因子分为1.27±1.24,高于安环组0.77±0.76(t=3.15,p=0.02);节育妇女及其配偶对节育手术持不同态度者、对节育手术有无危害的认识程度不同者、节育后有无不良反应者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检验,P<0.05).结论:本调查中绝育妇女的躯体化症状较安环组多;节育妇女及其配偶对节育手术的态度、对节育手术有无危害的认识程度、节育后有无不良反应(性欲下降、性交痛)对节育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作者:杜召云;宋爱芹;魏曼莎;隋云南;李玉梅;崔月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干预

    目的:了解子宫切除时宫颈去留对术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将因子宫良性病变而行子宫切除的病人分为全切组和次切组,每组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分别进行术后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1.在未经心理干预的子宫切除病人中次切组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全切组(P<0.05);2.干预组术后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时保留宫颈及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者:张新艳;高玉民;姚宇;遇红;陆海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生殖道感染与婚姻质量、情绪/行为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索生殖道感染(RTIS)与婚姻质量,心理健康,生殖行为间关系,为RTIS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四所高校妇检确诊的70例RTIS,按1:1配对,采用OLSON,SAS,CES-D及生殖行为问卷测评.结果:病例组SAS(44.31±8.04),CES-D(9.64±6.13)显著高于对照(42.12±7.98,8.26±5.49(P<0.01));而婚姻满意度(34.31±4.29),夫妻交流(34.14±4.85)及性生活得分(36.58±5.16)显低于对照(35.98±4.73,35.74±5.19,37.81±5.21(P<0.05)).两次以上意外妊娠及人工流产和RTIS既往史,使用宫内节育器(IUD)患RTIS的危险是无上述行为的1.33~1.59倍. 结论:RTIS不仅危害着女性的躯体健康,还对其婚姻质量及精神健康产生潜在而深层的负性作用.

    作者:张河川;陆海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51例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符合CCMD-2-R神经性厌食症(AN)和神经性贪食症(BN)诊断标准的51例住院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AN和BN患者的怕胖心理、闭经、采取相似的方式减少食物对于身体的影响等临床相相似(P>0.05).但是AN患者较BN患者发病年龄早(t=2.320,P<0.05),体像障碍比较多见(χ2=6.110,P<0.05);BN患者的抑郁主诉多(χ2=8.612,P<0.001),病程长(t=3.217, P<0.05),停工、停学时间长(t=2.216,P<0.05 ),自知力较好.结论:进食障碍两大综合征可能是一个疾病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贪食症的危害更应引起重视.

    作者:张大荣;杜贵平;贾庆梅;万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一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在近二三十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临床应用也较为常见,一般在危机干预中,以个体心理治疗为主,重视社会支持.下面,我们结合一个神经性厌食症家庭治疗的案例,谈一下我们运用家庭治疗进行危机干预的体会.

    作者:冯杰;徐文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北京女大学生节食状况及进食障碍状况的初步调查

    目的:调查北京女大学生节食、进食障碍状况及其相关的一些心理因素,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在这些方面有无差异.方法:使用节食状况量表、进食障碍症状调查问卷、进食障碍调查表中的瘦身倾向与对身体的不满两个分量表、羞耻体验量表及性别角色量表测查了211名北京女大学生.结果:北京女大学生节食状况比以往研究发现的中学生的情况更严重一些;有10人可以被初步判断为非典型性进食障碍;体形指数和瘦身倾向可预测节食行为;不同性别角色的被试在羞耻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作者进一步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讨论.结论:北京女大学生节食状况及进食障碍应引起重视,及早进行干预.

    作者:钱铭怡;刘鑫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15例儿童厌食的个性心理研究

    据资料报道[1],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略高于1/3的是躯体疾病,不到1/3的是神经症,其余是心理生理疾病.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在诊治躯体疾病时,医务人员不要忽视了心理行为的治疗.

    作者:朱忠良;李晖;马现仓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