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方法: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及心理健康测查表对816例离退休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影响离退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依次为心理卫生、健康状况、经济收入、社会交往等.不论男女其各分量表除HMA外,其余各量表离退休老年人与常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离退休老年人各量表分明显高于常模,可能与离退休老年人躯体不适、精神活动不足和某些人心理压力及个性有关.而干部人员较工人人员的心理问题多,生活满意度低.结论:离退休老年人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个性问题和生活质量问题.改善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有利于离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
作者:何伋;栾清明;谢传革;杜翠瑛;成义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道家思想在老年大学中讲座后对老年人心理和主观幸福度的影响.方法:对105名老年大学学员进行为期2个月、每周一次、共8次的心理讲座,讲座内容渗透顺应自然、生死一体、重身轻物、知足常乐、知和处下等道家思想,并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小组交流活动,分别在讲座前及三个月后测查、老人信心量表(PGC)、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健康状况自评,及人口学指标的调查,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老人主观幸福度的因素.结果:老年大学学员讲座前,老人的焦虑、恐怖、躯体化、抑郁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常模(P<0.05~0.01),影响老人主观幸福度因素有:对健康状况自评、婚姻质量、家庭关系、经济收入和兴趣活动多少,讲座及活动三月后复测相关指标,发现老人的焦虑、恐怖、躯体化、抑郁分显著下降(P<0.05~0.01),主观幸福度明显提高.结论:道家思想渗透和群体交流活动有助于老人改善不良心理,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度.
作者:周敏娟;姚立旗;徐继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大学学员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以107名老年大学学员和43名一般老年人(非老年大学学员)为研究对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人口学指标调查表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大学学员的SCL-90得分(除阳性数目外)与一般老年人无显著差异;老年大学学员的SCL-90各项得分与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家庭成员的沟通、成员的角色及总的家庭功能呈显著相关,其中家庭成员的沟通、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家庭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老年大学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老年人相似;其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作者:张红静;马颖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军队离退休老干部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78名军队离退休老干部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测评.结果:(1)稳定型人格尤其是内向稳定型人格是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典型的人格类型;(2)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除了抑郁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强外,其它因子得分不存在显著年龄差异.(3)不同人格类型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稳定型人格老干部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好于不稳定型老干部.结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格类型以内向稳定型性格为主.
作者:罗军;谢亚新;刘振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障碍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CCMD-Ⅱ-R诊断标准的72例抑郁性神经症和10例抑郁症患者,按性别、年龄、文化等基本相同,分成对照和实验组各一半,实验组给以6周的心理干预,两组均不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三个月后,测评老年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老年抑郁量表(SDS)得分分别为17.41±3.19、17.51±2.44,三个月后对照组下降不显著,而实验组明显下降(17.51±2.44/8.93±5.52,t=10.89,P<0.001);生活满意度(t=4.33,P<0.001)实验组显著提高;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社会支持评定实验组(31.15±6.37/36.32±6.86,t=4.93,P<0.001)也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则不明显.结论:社区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改变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作者:赵金兰;陈正明;严文锦;陈开国;戴汉章;陈元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症伴头痛患者的脑血管舒缩功能状态.方法:对126例神经症伴头痛的患者和20例正常人分别做了经颅彩色多谱勒检查,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异常者随机分三组,甲组给予阿米替林治疗,乙组给予尼莫的平治疗,丙组给予阿米替林和尼莫的平朕合治疗.治疗四周后观察头痛情况,并复查经颅彩色多谱勒.结果:研究组中有98例存在多条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与正常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者分组治疗后,丙组头痛缓解率显著高于甲、乙组.结论:神经症伴头痛患者存在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经颅彩色多谱勒为临床提供了诊断、治疗依据,联合应用尼莫的平治疗可显著提高头痛缓解率.
作者:严洁;何小阔;王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心理社会因素在老年神经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对163例老年神经症患者及163例正常老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神经症患者生活事件尤其负性生活事件频度及严重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三件以上生活事件的频度亦高于对照组;60~70岁及8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生活事件较多;老年神经症患者的生活事件中主要是健康问题和家庭问题.结论:心理社会因素是老年神经症发病的重要高危因素.
作者:丛志军;周天;张少平;袁伟君;邓琳;王纪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神经症是对人们健康影响较大的一类精神障碍[1].通常医生针对不同类型给予抗焦虑、抗抑郁等药物或支持心理治疗,病人因疗效差常辗转于几家医院.90年代初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外已有不少治疗神经症的报道,国内陈氏等87年也报道了肌电生物反馈对神经症的疗效[2].本文采用药物合并生物反馈治疗与单一用药治疗相比较方法,以探讨其疗效.
作者:张笑英;段荣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住院强迫症患者心理治疗整合模式.方法:应用森田理论、集体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合并药物治疗31例强迫症患者;单一用药治疗强迫症32例,于入组时,治疗6周后、12周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SCL-90中除偏执因子分外,其他因子分均有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后,两组的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进一步下降,但综合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单一用药组,且综合治疗组中的恐怖因子分也得到改善.疗效:综合治疗组显效率为80.65 %,单一用药组显效率为34.38%(χ2=11.82,P<0.01).结论:综合心理治疗不仅能减轻强迫症状,改善焦虑,而且能减轻恐怖症状、改善人际关系.该心理治疗模式适应于住院病人,可推广应用.
作者:马晓军;大连旅顺;李冰;郭顺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社交恐怖症(SPH)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与患者个性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SPH组和正常对照(NC)组各60例,入组时按要求填写防御方式问卷(F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格人格问卷(EPQ).结果:SPH患乾的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分别为4.90±0.59和4.71±0.92)显著高于NC组(3.86±0.98),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5.36±1.09)显著低于NC组(5.80±0.81),回避等防御机制分(6.62±1.35)显著高于NC组(5.72±1.78).SPH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NC组,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明显高于NC组.EPQ结果:SPH患者神经质标准分(SN)显著高于NC组,外向标准分(SE)显著低于NC组.相关分析结果:SPH患者父母拒绝、否定和过度保护养育方式以及EPQ神经质个性特征与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显著相关.结论:SPH患者更多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并与个性缺陷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SPH患者较之正常人特征性使用回避等防御机制,此乃SPH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心理基础,亦是心理治疗的核心靶症状.
作者:林雄标;胡纪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方式.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36名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36名焦虑症患者和36名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1)抑郁性神经症与焦虑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方式及其否认、躯体、伴无能之全能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抑郁性神经症患者投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多使用投射、被动攻击、隔离的特定的防御方式.
作者:季锡祥;董帝英;肖泽萍;陈珏;徐勇;邹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心理的影响.方法:216例接受导乐陪伴分娩的初产妇为观察组,216例由丈夫或家人陪伴分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两组产妇分娩前后的总因子分,并分析两组产妇的SCL-90评分的差异.结果:分娩前两组产妇总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8.4±2.1/8.7±2.4,t=1.25,P>0.05),而分娩后观察组SCL-90总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阴道自娩组:13.3±3.4/18.6±5.3,t=10.63,P<0.05;手术助产组:15.2±3.8/19.8±6.3,t=4.41,P<0.05).结论:导乐陪伴分娩对产妇的心理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应加以倡导.
作者:颜根喜;张克球;赵玉环;刘月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杭州市居民区60岁以及以上老人440名,采用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SCL-90及生活事件评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影响老年人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杭州市社区老人自觉幸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老人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度无关,而社会支持和对生活事件的评价是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结论:社会支持和对生活事件的评价是影响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作者:傅素芬;陈树林;骆宏;孙建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并探讨健康教育及心理社会干预对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00例正常人群进行测评.将抑郁指数≥0.5的59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29例.研究组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为期3个月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及代谢控制水平评估.结果:2型糖尿病并抑郁情绪检出率为59%,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抑郁指数显著降低(P<0.05),糖脂代谢显著改善(P<0.05).抑郁转归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忧郁症状,健康教育加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状及糖脂代谢.抖
作者:黄雪芳;宋磊;李铁军;李建宁;李农;吴胜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对危重病人家属焦虑的影响.方法:将30名入住ICU的危重程度相似病人家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家属接受常规的信息,实验组家属接受由研究者提供的信息支持.分别在病人入ICU第一天和第三天采用状态焦虑量表评定两组病人家属的焦虑程度.结果:实验组家属的平均焦虑分值在两次评定前后有统计学显著差异(56.1±9.9/38.6±12.2,t=5.9,P<0.001);对照组亦显著下降(56.1±10.6/42.8±10.1,t=5.5,P<0.001).实验组家属的平均焦虑分值与对照组比较,两次评定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信息支持可以降低危重病人家属的焦虑水平,对影响信息支持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作者:郭爱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心理干预观察心肌梗塞患者的抑郁情绪、躯体症状、心功能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共收治76例心肌梗塞患者,其中47例合并抑郁情绪,按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n=26)与对照组(n=21),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抑郁情绪严重者者服用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3个月后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评估,并对所存在的躯体症状及心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个月后,干预组SDS评分、HRSD(24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躯体症状明显缓解(P<0.01),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心功能分级P<0.01,LVEF P<0.05).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常合并有抑郁情绪;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心肌梗塞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而且有益于患者的躯体症状及心功能恢复.
作者:王均志;王刚;范作文;黄从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一失眠的定义Charles认为失眠症是一个庞杂的症状群,它被描述为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睡眠效率低等一系列症状.有些失眠症患者可能缺乏夜间多导睡眠图(简称PSG)记录的证据.失眠症涉及睡眠时间和睡眠状态,例如,夜间多次醒来和长时间难以再入睡,致使患者在早晨感到疲劳、体力恢复不够和整个白天的低工作效率.入睡和保持睡眠困难不是互相独立的,各种失眠症类型之间也可能会互相转换[1,2].
作者:吴任钢;张苏范;单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癌症病人抑郁、焦虑、恐惧状况及心理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对108例癌症病人手术前行心理评估,其中61例在围手术期行心理干预,即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个别心理治疗、病人互助治疗、家庭和社会支持治疗、肌肉放松和意念引导等.对照组47例仅采取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恐惧情绪变化.结果:围手术期癌症病人存在较严重的不良情绪,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其抑郁、焦虑、恐惧情绪,有助于其躯体疾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的提高.结论:外科医护人员应重视癌症病人围手术期存在的不良心理,积极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情绪,有助于躯体疾病的治疗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桢;张红梅;张红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阿尔茨海默柄(Alzheimer' s Disease AD),旧称老年痴呆,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病理特征是一种进行性的脑神经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高级皮层功能紊乱和智力、认知功能的损害.AD在老年人中平均发病率为4.2%,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60岁组的患病率为2.3%,70岁组的患病率为3.9%,80岁组的患病率为32%[1].随着我国日渐进入老龄化社会,AD病人的数目在不断增加,所以对AD的早期发现和诊治是减少国民负担的一个有效措施.然而AD起病隐袭,发病机制不明,目前的治疗仅仅是对证治疗和可能的对因治疗,因此从AD的发病机制上寻找AD的对因治疗是当务之急.
作者:宋煜青;周东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符合CCMD-Ⅱ-R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利培酮(24例)、氯氮平(26例)治疗期间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利醅酮、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培酮组对精神分裂症阳性、阴性症状的改善和氯氮平组相似,对PANSS总分的改善明显优于氯氮平组.2、6个月的治疗前后相比,利培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除精神支柱外均非常明显地提高;氯氮平可以部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患者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没有明显改善.3、6个月后,利培酮组比氯氮平组相比,利培酮组与氯氮平更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作者:王高华;陈振华;王惠玲;王晓萍;杨德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对1995年1-1996年12(甲组952例)及2000年1月-10月(乙组408例)出院的所有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病人用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作者:张韶东;郭洪绪;于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氯氮平与利培酮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双盲对照研究.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分析病人生活质量.结果:利培酮组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氯氮平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培酮组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优于氯氮平组.
作者:任清涛;路英智;田明萍;蔡大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再入院精神障碍患者的构成和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再入院的有关因素.方法:使用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对我所1992-1996年间的2979名入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有4.1%为再入院病人.在这组病人中以女性、年轻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数.平均住院次数3次.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在定期门诊复查,遵医嘱服药状况下症状复发或恶化而再入院,躁郁症患者多因自行停药或减药导致病情波动而再入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氯氮平不是首选药物.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多次住院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利于减轻残疾、改善远期预后、降低经济负担.
作者:于欣;沈渔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文应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舍曲林(商品名左洛复)对6例惊恐障碍进行了一年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党雷;刘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家属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北京地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情感表达的种类、对患者的监护水平、对精神疾病认识和受歧视的体验等.方法:采用包括十个维度的费氏CFI-CV情感表达测评工具,对265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的427名亲属,在患者住院当时进行访谈和录音.访谈后由测评员按标准对各维度进行评分,并把被试者划分为高或低情感表达的种类.结果:427名家属中,61人(14.3%)对患者有高批评,26人(6.0%)表露敌对情感,172人(40.3%)有情感过分参入,总00人(46.8%)有高情感表达.有情感过分参入和高度赞扬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家属对患者在急性期与缓解期治疗的监护方式以被动为主,在日常生活和患者对外关系中以主动方式为主.结论:北京地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中有高情感表达的比例.技
作者:徐敏洁;费立鹏;翁永振;李东利;郭风宇;黄青;傅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叶斌;朱建军;郑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