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e disorder,ADHD)儿童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自我意识、自尊、内外控等心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用家庭环境量表(FES)、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尊调查(The Self-esteem Inventory,Coopersmith)、儿童内外控量表(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Scale for Children)以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分别对108例ADHD及108名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ADHD儿童的家庭在FES量表中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家庭组织性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在家庭的矛盾性高于对照组(P<0.05).ADHD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儿童.ADHD儿童表现更为外控,而正常对照组则更为内控.ADHD儿童在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掩饰性低于对照组.FES量表中的家庭环境因素对ADHD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内外控及个性特征没有显著影响;而正常组儿童的这些心理特征与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有关.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对ADHD和对照组儿童自我意识、自尊、内外控及个性特征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作者:任桂英;钱铭怡;王玉凤;顾伯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父母生活质量对学龄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961名学龄儿童进行行为测评;采用WHO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对其父母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父母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城市(生理领域t=5.27,心理领域t=7.33,环境领域t=6.04,P均<0.01).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10/571,19.26%)高于城市(133/1169,11.38%,χ2=19.86,P<0.01),行为问题类型分布趋势一致.行为问题儿童父母生活质量低于正常儿童(P<0.01).父母生理领域生活质量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父母生活质量对学龄儿童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
作者:刘爱书;武丽杰;李慧杰;赵辉;刘宝林;陈力;吴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早年发生的、具有遗传特性的发展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或不能维持注意、冲动性和多动性[1].在临床上将ADHD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多动-冲动型、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儿童中大约有1-10%的人具有这种障碍.由于障碍常常会给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研究证据显示有些ADHD症状可以持续到成年,所以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受到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一个很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拟从当前解释ADHD实质的主导理论以及相关研究问题上综述ADHD认知神经缺损研究的主要进展.
作者:王勇慧;周晓林;孟祥芝;王玉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山东省765名6-11岁儿童的母亲为被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母亲行为问卷分别对儿童及其母亲进行评定.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0%,有行为问题儿童母亲的支持行为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有行为问题儿童母亲的不支持行为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结论: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增加儿童的行为问题,母亲支持行为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母亲行为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
作者:王益文;张文新;纪林芹;侯逾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富裕个体户的家庭环境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精神健康测验(PHI)、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义鸟市42例富商家庭及33例普通家庭进行测评和对比分析.结果:富商家庭(男性:66.7%/39.1%,妻子61.9%/42.4%,子女34.1%/13.6%)较普通家庭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表现在男性的敏感多疑、好与人争执、行为控制能力差;女性的焦虑紧张、脱离现实及对心理挫折常常采取躯体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子女则为过分压抑、敏感和孤独性.结论:富商家庭较普通家庭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作者:俞华法;何雪娟;杨健红;王国胜;丁仁峰;张同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在大样本人群中的测试结果分析,探讨MMSE的适用人群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随机整群分层抽样,对4921名55岁或以上的西安市城乡居民进行MMSE测查.分析MMSE得分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总体人群中的第10百分数、中位数、偏度、峰度以及对痴呆的阳性预测值.并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MMSE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MMSE得分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总体人群中都呈现负偏态,尖峭峰型分布.在年龄较轻(70岁以下)、文化程度偏高(初中或以上)的人群中偏性分布明显,痴呆的检出率较低;而在年龄偏大(70岁以上),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及以下)的人群中接近正态分布,痴呆的检出率较高.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听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对MMSE得分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MMSE量表适用于年龄偏大(70岁以上),文化程度偏低(小学或以下)的人群,对痴呆的筛选能力大;而对于年龄偏小,文化程度偏高的人群,MMSE的鉴别筛选力较低.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选用适宜量表,并灵活掌握分界值,以达到大效益.
作者:罗国刚;韩建峰;屈秋民;乔晋;杨剑波;武成斌;张辉;李正仪;杨华;邓美英;韩雪梅;赵松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中国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C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在河南农村地区的应用特点.方法:对50岁以上共16488名农村人群进行阿尔茨海默病(AD)筛查,采用CMMSE和ADL评定量表为工具.结果:16095名完成了CMMSE,847名为CMMSE阳性,其中283名符合DSM-IV关于AD的诊断;CMMSE的敏感度为95.9%,特异度96.4%.16192人完成ADL,442名阳性,107人符合DSM-IV关于AD的诊断,敏感度为35.5%,特异度为97.9%.结论:CMMSE在中国农村地区用于AD筛查有较好的适用性,ADL为AD筛查的辅助工具.
作者:吴传深;周东丰;Peter Como;范金虎;乔友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多维记忆评估量表(MMA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根据694名6~91岁被试的MMAS测试结果作了同质信度、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检验,以56名被试间隔20天的两次测试资料计算重测信度,以WMS-RC为效标考查效标效度.结果:分测验的重测信度在0.526~0.935之间,组合分的重测信度在0.76以上;分测验的分半信度(0.265~0.970)、α系数(0.246~0.957)和概化系数(0.245~0.957)多数在0.60以上;MMAS组合分与WMS-RC记忆商的相关为0.400~0.745,有关分测验的相关0.3以上;各分测验之间的相关(0.191~0.785),及与对应组合分的相关多数在0.5以上,多维构想得到证实;分测验成绩和组合分与教育呈正相关(0.156~0.764);在儿童组分测验成绩和组合分与年龄呈正相关(0.214~0.759)、在成人和老人组分测验成绩和组合分与年龄呈负相关(-0.198~-0.595),各分测验的区分效度为0.278~0.889.结论:MMAS的重测信度、同质信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和实证效度均较理想,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作者:程灶火;李欢欢;郑虹;耿铭;王力;王湘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田-克莱佩林测验结果与飞行学员工作绩效、情绪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内田-克莱佩林测验成绩将353名飞行学员分组,采用访谈法和艾森克人格测验对353名飞行学员的情绪稳定性进行评估,比较不同组在理论学习成绩、招飞成绩、飞行成绩和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别.结果:根据能力和偏差指数将被试分为3组,能力指数高、偏差指数低组在飞行成绩(t=2.23,P<0.05)比能力指数低、偏差指数高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情绪稳定性(他评)在兴奋性的不同水平有显著差异,兴奋水平适度的情绪稳定性好,招飞测验成绩在不同可变性水平有显著差异,飞行成绩在启动性的过度与不足(t=2.27,P<0.05)及适度和不足间有差异(t=2.12,P<0.05)启动性不足的飞行成绩差,而可变性过度的招飞成绩好,理论学习成绩仅具有上述三个神经类型的二阶交互作用.结论:内田-克莱佩林测验在飞行学员选拔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肖玮;苗丹民;王京生;刘旭峰;罗正学;刘平;王耀武;董春梅;刘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根据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借鉴国内外新记忆成套量表的成果,编制了一个多维记忆评估量表(MMAS).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17个分测验,其中基本测验12个,备选测验5个.对新编MMAS的结构、分测验和条目选择、测验结果量化等问题作了讨论,提出了一些设想.
作者:程灶火;耿铭;郑虹;李欢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修订CCMD-3儿童部分,并作临床测试.方法:以ICD-10为蓝本结合国情修订,将精神发育迟滞及其它发育障碍归于70-79大类,其它行为情绪问题归于80-89类.临床测试在全国12省市17所医院进行.每例由两名医师评定.结果:共收回有效病例773例(男605例,女168例).二评定员之间诊断一致性为93.33%-100%,Kappa值0.82-1.00.各类症状出现率高.结论:本方案科学,可靠,适应我国国情可供临床应用.
作者:李雪荣;苏林雁;罗学荣;杜亚松;陶国泰;林节;李宝林;杨晓玲;王玉凤;张世吉;郑毅;单友和;郭兰婷;郭传琴;翟静;万国斌;白雪光;李翔;张志雄;牟少蓉;徐顺生;金德珍;才世辉;徐继海;杨可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作者:龙迪;李晓驷;王择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性罪错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加利福尼亚调查表(C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调查表(LES)、社会支持量表等测查工具,对130名有性罪错行为的女青年及33名无性罪错打工女性青年进行测查并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在人格独立性、责任心、自我控制、社会化以及心理感受性等个性量表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人格类型构成比上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组SCL-90总分高于对照组,除恐怖外各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偏高.SCL-90总分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在社会支持方面研究组的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计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性罪错女性青少年在人格特征上存在明显偏离,多以本能需要作为行为的动机,情绪易冲动,自控力差.同时她们普遍存在强迫、偏执、抑郁和敌对等较多的心理问题.
作者:高春霓;焦志安;曾涛;张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拉祜族自杀情况,初步从民俗宗教方面分析自杀原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在七寨随机选择拉祜族51人,用个人深入访谈方式和专题小组讨论方法进行了探索性调查.结果:拉祜族对自杀持否定态度;战马坡村拉祜族自杀率高,原因以恋爱有关的问题居首;模仿学习,民俗宗教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陈庆玲;李小龙;温云辉;姚坚;王明;李光华;陈文明;罗锦仁;顾明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及特征.方法:通过自编自杀行为调查表对177例连续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7.46%(84例),已往出现过且目前也存在自杀意念者为30.95%,仅目前存在或仅既往出现者分别为26.19%和42.86%;自杀意念短暂出现者为9.29%,持续一周者为50.00%,持续两周以上者为10.71%;自杀意念严重者为31.67%;11.91%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对自杀意念能控制,9.52%的患者不能控制,78.57%的患者表示不确定.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5.82%(28例),其中1次者占64.28%,2次者占17.86%,3次及3次以上者占17.86%.77.78%自杀未遂发生在发病期;自杀方式多为服用精神科药物(44.44%);发生地点多在家中(86.67%);实施自杀未遂行为前,71.11%患者明确表达或暗示过其自杀意图;60%患者未作过准备,准备不充分者为37.78%,仅2.22%的患者有充分准备;15.56%患者留有遗言.结论:自杀意念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及时干预.
作者:张惠实;肖水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一年之后自杀死亡、自杀未遂与自杀意念发生的情况,一年内生活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及随访时的情绪状态,探讨自杀意念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自杀未遂者在一年后进行随访调查,使用生活事件量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定一年内生活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及随访当时焦虑、抑郁的情况.结果:60例随访自杀未遂者无一例发生自杀死亡的情况,有4例发生(6.67%)自杀未遂行为,在随访调查时仍有自杀意念者有11例(18.3%).60例随访自杀未遂者的焦虑分、抑郁分和生活事件紧张总值分均明显下降,有自杀意念组的各量表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结论:自杀未遂者一年后的自杀未遂发生率和自杀意念发生率是较高的,与年龄、躯体疾病、生活事件和焦虑抑郁情绪等因素有关.
作者:刘连忠;肖水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考察心理矫治的有效性;方法:采用Glasser的现实疗法和Lester的行为矫治,对实施心理矫治的59名劳教人员,与831名未实施心理矫治的劳教人员,用SCL-90进行测试比较对照分析;结果:59名劳教人员心矫治后,其SCL-90中的躯体化(t=2.57,P<0.01)、焦虑(t=3.88,P<0.01)、恐怖(t=2.61,P<0.01)、和精神病性(t=2.71,P<0.01)等因子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的比较在躯体化(t=2.45,P<0.01)、人际关系(t=2.08,P<0.05)、焦虑(t=2.84,P<0.01)、恐怖(t=2.73,P<0.01)和精神病性(t=2.8,P<0.01)因子得分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心理矫治对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有效的,但对其人格障碍和犯罪心理结构的矫治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作者:唐卓如;胡赤怡;杨彤;高欢;陆亚文;吴哨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我国1996年6个高发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率.方法:整群抽样,挨户、线索和机构调查相结合,对调查区域的67 319社区15岁及以上人群的非法成瘾物质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男34 755,占51.6%,女32 564,占48.4%.结果:在67319的总样本中,共查出1079人在其一生中使用过非法成瘾物质,一生曾用率为1.60%(男2.58%,女0.57%)在总样本中,有785名受试者中调查前的一年里曾使用过非法成瘾物质,年使用率为1.17%(男1.80%,女0.48%);有67例在1952年前首次使用,从1986年后新发数逐年上升.结论:与1993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需要社会各界予以充分的重视.
作者:郝伟;肖水源;刘铁桥;王小平;杨德森;陈姗梅;陈国强;张迪然;杨昆;李超;师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系列调查报告的第三部分,报告了我国1996年6个高发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方法:整群抽样,挨户、线索和机构调查相结合,调查了15岁及以上67 319社区人群非法成瘾物质使用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找出影响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较轻、男性、文化程度较低、无固定婚姻关系、无固定职业或流动性职业是非法使用非法成瘾物质的危险因素;其中,职业、婚姻状况及性别因素对使用非法成瘾物质影响较大.结论:加强对青少年毒品知识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和对毒品的意识有助于减少非法成瘾物质作用.
作者:郝伟;肖水源;王小平;刘铁桥;杨德森;陈姗梅;陈国强;张迪然;杨昆;李超;师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