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不同年代南京地区(1984年和1999年)3~6岁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对同一地区,同一年龄段,先后相隔15年,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和统计方法,进行调查比较分析.结果:1999年的独生男孩与1984年相比较其行为问题的总分显著增高,内向性行为问题平均值减少,外向性行为问题增高;女孩与1984年相比,内向性行为问题增高,而外向性行为问题却减少;行为问题总分增高,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随着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同时期儿童行为问题前后比较,行为问题略呈增加趋势,应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制定干预措施.
作者:王克威;王民洁;陈一心;邱景华;金利波;曾文星;徐静;Deborah Goebert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我国独生子女的品德、个性和气质差异.方法: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品德表、4-9岁和10-14岁儿童气质表及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EPQ)对408名(配对组)和2300名(非配对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作了品德、个性和气质的测试.结果:品德总分在父母问卷中,配对组与非配对组中独生组的品德总分均显著低于非独生组(P≤0.05),而在教师问卷中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个性类型中,非配对组中的学龄组独生组的外向型个性类型显著高于非独生组(P≤0.05),而配对组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在情绪稳定性方面,独生组的情绪不稳定型显著高于非独生组(P≤0.05),而情绪稳定型则独生组显著低于非独生组(P≤0.01).气质类型中,配对组和非配对组中,独生组的胆汁-多血质型和胆汁-抑郁质均高于非独生组(P<0.05~0.01).其余各项两组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气质随年龄增长差异渐不明显,与家庭评价有关.
作者:吴德;唐久来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了解父母对儿童气质判断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280例幼儿的父母填写了儿童气质量表并对其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母亲对幼儿的趋避性(t=3.1,P<0.01)、反应阈(t=2.3,P<0.05)评分高于父亲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男孩评价父母趋于一致无差异,对女孩评价则在节律性(t=2.1,P<0.05)、趋避性(t=3.1,P<0.01)和坚持性(t=2.3,P<0.05)三个维度上母亲对幼儿评分低于父亲,且存在差异.结论:提示在儿童咨询中,对儿童气质测查结果的解释应当考虑评价差异,避免片面地指导家长改变照顾和教育方式.
作者:骆宏;汪红梅;邹月娣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住院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EPQ)、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7例住院血液肿瘤儿童进行个性、行为心理测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血液肿瘤患儿E质个性低于对照组(P<0.05).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孩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血液肿瘤组家长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血液肿瘤儿童及家长-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制订综合的治疗方案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
作者:孟馥;傅晓燕;李春波;梅竹;梁爱斌;吴文源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社会环境差异,为探讨家庭计划生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于1999年在同样的南京地区,用1984年调查的同样方法,针对社区里3~6岁儿童及其家长,使用同样的中文版Achenbach行为量表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施行再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年后的社会与家庭环境和养育子女方法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儿童的社会心理发育有不同的影响.
作者:王民洁;王克威;陈一心;邱景华;金利波;曾文星;徐静;Deborah Goebert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及过度活动为核心症状,同时可以合并多种心理病理表现如品行障碍、对抗障碍、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
作者:姜荣环;王玉凤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方法:按照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课题要求,对90例研究组(由胎教组、早教组和幼教组构成)实施培养方案.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测定幼儿心理卫生状况,用中国比奈测定智商,用儿童社会适应量表测定社会适应能力,用儿童气质量表评定气质类型,并设86例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7%,低于对照组的10.47%和全国流调的14.3%.智商(t=5.8,P<0.001)及社会适应能力(χ2=6.4,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气质评定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通过近六年来对研究组儿童和家长的心理指导和健全人格培养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唐慧琴;李敏;徐韬园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心理生理能力功效学的方法,观察口服酪氨酸和乙酰唑胺提高和改善高原移居者低氧条件下脑-体工作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进驻西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 6个月的某部男性青年30名,分别给予口服酪氨酸(B组10人),乙酰唑胺(C组10人),自制炒面胶囊(A组、对照组10人).实施15天,服药前后应用自行车功量仪进行达负荷指标(W225-250、P175-180/分)的运动,采用DDX-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仪,在服药前运动后,服药15天后运动后和停药10天后运动后三个阶段,进行左右上下肢交叉动作频率与光信号视觉记忆测验,对三个阶段A、B、C组的测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服药前运动后肢体运动与视觉记忆A、B、C组测验结果交叉对比无差异(P>0.05);服药15天运动后与服药前运动后A、B、C组比较,B、C组右手左脚及左手右脚交叉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及右手左脚交叉动作频率错误次数显著增多(P<0.01或 P<0.05).左手右脚交叉动作频率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或 P<0.05).视觉记忆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服药15天运动后与停药10天运动后A、B、C组比较,B、C组右手左脚和左手右脚交叉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显著增多(P<0.01或 P<0.05).视觉记忆测验B、C组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停药10天运动后与服药前运动后A、B、C组比较,B、C组右手左脚交叉动作频率总次数、正确次数及错误次数显著增多(P<0.01或 P<0.05).左手右脚交叉动作频率次数及正确次数显著增多,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5).视觉记忆测验错误显著减少(P<0.01).结论:口服酪氨酸或乙酰唑胺均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高原低氧条件下的脑-体工作能力,停药10天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功效能力.
作者:马勇;哈振德;张西洲;王伟;崔建华;张芳;张素萍;朱永安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综合性医院老年病人的抑郁症状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中文版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调查同济医院住院和门诊的315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结果:①在315例老人患者中, 共有70例老年患者(占22.2%)肯定有抑郁症状,53例(16.8%)可能存在抑郁症状;②CES-D总分女性组明显高于男性组(t=2.032,P<0.01),且教育程度越低抑郁症状越明显( F=3.756,P<0.01);③CES-D总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所有被调查老人及内科组老人的CES-D总分明显受其教育程度的影响.结论:在综合性医院对老年病人进行抑郁症状的常规筛查是必要的.
作者:陆峥;吴文源;蔡军;李玉珊;李春波;刘美兰;崔海松;何康梅;姚军;郭珍;潘红芬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脑卒中后单纯焦虑障碍(PSPAD)、脑卒中后单纯抑郁障碍(PSPDD)、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PSCAD)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症状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AS、SDS量表等对115例脑卒中病人进行测评,收集病程、性别、卒中次数、肌力等资料,对所获资料统计分析.结果:PSPDD(20%)、PSCAD(27.8%)的发生率均高于PSPAD(10.4%),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PSCAD较PSPDD、PSPAD严重.PSPAD的焦虑症状与PSCAD相比,前者植物神经(躯体化)症状(如尿意频数、躯体疼痛)较突出,后者焦虑的核心症状(如焦虑、静坐不能)较明显;PSCAD的抑郁症状同PSPDD相比,前者睡眠障碍、易激惹等阳性症状较突出,后者的兴趣丧失、生活空虚感等阴性症状明显.相关因素三者异中有同.结论:卒中后情绪障碍值得重视,应从心理、社会、生物学角度对三者进一步研究分析.
作者:苏占清;康冰;朱运斋;黄敏;翟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心脏介入诊断治疗前后相关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介入术前焦虑者约为60%左右[1].本文就导致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焦虑产生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作者:李俊英;陈俊;党群;潘丽;李娜;夏大胜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已经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朱强;邓长生;王高华;成静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分析1993年9月至2001年2月间收治的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并与20例无精神症状的重型颅脑损伤者对比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20.8%,占同期全部脑外伤的5.2%.15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中,107例(71.3%)有下腔出血;27例(18%)颅底骨折,而与同期无精神障碍的重型颅脑外伤者相比,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有关;脑外伤伴意识障碍、谵妄是早期精神障碍的特征;记忆力障碍、情感障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结论:出血性脑挫裂伤或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浚;钟天安;许亦群;贾军;赖连枪;周路球;叶宇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巫术所致精神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7例巫术所致精神障碍与30例癔症性精神障碍作一临床对照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发病年龄、病前性格、精神病阳性家族史、起病形式、临床特征、疾病缓解后2年内的复发率均有明显差别.结论:两者为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支持CCMD-3.
作者:冼易平;王英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五音乐曲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名正常对照,分别记录安静时段及聆听五音乐曲时段的脑电图,将脑电信号转化为功率数值,将β/α定义为脑电活动率.结果:1、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活动率在安静状态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听乐曲时患者的脑电活动率在C3、T3、T4、T5导联中,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2、正常人在安静状态和听乐曲时其左右脑脑电活动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安静状态左右脑脑电活动率在O1、O2及T5、T6导联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听乐曲时在P3、P4和C3、C4以及F7、F8导联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五音乐曲的刺激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反应与正常人不同.
作者:王安文;樊作澍;王健;石峰;董馨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本文选择了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及无明显躯体疾病抑郁症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正常人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被试者具体情况见表1.
作者:王和勤;章金辉;杜筱蓓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力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用WAIS-RC成人智力量表及MMPI临床量表对300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以病程和首发年龄为指标对事前智商和实际智商进行分析.结果:18岁前起病者事前智商较低,不同病程的患者间智商无明显差异.MMPI中疑病、精神病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等分量表分在智商差值大的2组较相对较小的0组和1组为高.结论:首发年龄、人格特征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力损害有一定影响,病程对智商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邹定辉;王小平;陈晓岗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比较男性及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的起病年龄、症状特点、病程演变特点及社会功能等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51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阳性及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及<大体功能量表>(GAF)的评定,以此为依据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分析.结果:(1) 总体上看,男性患者的起病年龄(25.6±7.3岁)显著早于女性患者(27.5±8.6yrs) (P<0.01), 但有家族史的患者间起病年龄差异不显著(26.3±6.9岁vs 26.8±8.4岁);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具有如下倾向:症状模式较多为持续阳性症状,多为发作性波动或轻度恶化病程,阳性及情感症状更明显,且未婚或离婚的比例(53.9%)显著低于男性(67.2%).结论:男性及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年龄、症状特点及病程转归等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在制定治疗康复方案方面,应有所区别.
作者:汤宜朗;蔡焯基;王玉凤;毛佩贤;陈琦;蒋锋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作者:赵静波;丛中;季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家庭亲密度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1.使用访谈技术进行需求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确定辅导内容.2.运用价值澄清、游戏、个案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方法进行干预.干预持续五周(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3.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自编团体活动后测问卷、团体活动观点调查表进行同组纵向比较和等组横向比较评估.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实验组家长的自我角色意识(t=-10.5,P<0.001),增加了家长对亲子关系的认识(t=-11.0,P<0.001),提高了他们的亲子交流技巧、教养孩子的方法技能(t=-5.1,P<0.001),有效地促进了这些家庭的亲密度,改善了亲子关系(t=-7.7,P<0.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促进家庭亲密度是有效的,可行的.
作者:李辉;施江玉;刘春燕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患者邵某,女性,60岁,退休职工,文盲.因胃部不适、觉有气游走、呃气一年半,情绪低落、少语懒动两月,伴自杀未遂,于2001年8月3日入院,病历号074062.
作者:于宗富;张朝;逮希俊;贾享明;尹相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对具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的采用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CL-90量表、艾森克 EPQ量表进行评定,筛选西安邮电学院一年级大学生强迫症状高分者及情绪不稳定者57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9人,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t=3.14,P<0.01),情绪稳定性(χ2=12.7,P<0.001)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并发现大学生的强迫倾向与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存在着相关性.结论:改善强迫症状的效果与运动处方相关;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活动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强迫症状和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特征.
作者:张兰君;李娜;王颖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方法:以人际交往小组活动的形式对1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9周的训练,实验前后分别测查16PF,并通过主观评价量表判断训练效果.结果:经9周团体训练后,其16PF项目以及自评测量多数项目表现为明显改善:聪慧性(6.2±1.7/4.8±1.3,t=3.4,P<0.01)、敢为性(5.6±1.4/5.0±1.4,t=2.3,P<0.05)、敏感性(6.5±1.4/7.0±0.94,t=2.3,P<0.05)、忧虑性(5.9±1.2/6.8±1.8,t=2.6,P<0.05).结论:团体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短期效果.
作者:官锐园;樊富珉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卫生工作者十分熟悉的一个专业术语.这个专业术语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始于S.Freud.1894年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se)一书中,弗洛伊德提出防御机制同某些神经症和精神病有密切联系的猜想.1936年,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出版了<自我与防御机制>(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一书,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防御机制的理论,以致防御机制已成为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概念.时至今天,在心理卫生实践中人们仍须经常涉及它们.
作者:梁宝勇;崔光成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全身放松兼自我意象训练法对新兵集训期身心反应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其心理卫生改善提供科学措施.方法:选择两个生活与训练相同的新兵连队,其中一个连队为对照组(n=76),另一连队为实施全身放松兼自我意象训练的实验组(n=76).全身放松每天进行约20min,实验期持续2.5个月.于实验期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两组受试者的心身反应状况,并评价全身放松的作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新兵在集训后期的SCL-90阳性项目数由实验前33.0±18.40增至42.4±16.60,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等5项因子分值,均显著性高于实验前.全身放松实验组在实验期后,其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5项因子分值,均显著性低于实验前,且阳性项目数、总均分,以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6项因子分值,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实验后的相应值(P<0.05).结论:新兵集训后期因多种应激因素作用,其心身反应增多加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全身放松法能有效改善新兵应激适应期的多种心身反应和紧张状态,增强其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护心理健康.
作者:何英强;李权超;曾岚;胡葱 刊期: 200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