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结构及其特点.方法:根据抑郁问卷结果选取抑郁倾向(n=125)和非抑郁倾向(n=166)大学生,实施社会支持提名及满意度评定问卷测查.结果:与非抑郁倾向组相比,抑郁倾向组在朋友、大学同学、中小学同学以及大学老师、中小学老师支持源上的提名显著较少,对大学同学和大学老师支持的满意度显著较低;同时,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支持的满意度评定在所有支持源中低.结论:抑郁倾向大学生既相对缺少大学中的同伴支持源,满意度较低,而且其对大学老师与心理辅导员的支持提名和满意度也较低,表明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且其获得支持的可利用程度不足.
作者:陶沙;李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学生自我效能、心理控制源与应激的关系.方法:有选择地对489名被试进行自我判断调查表(SEI)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五个量表的评定.结果:概括化的自我效能与应激之间不存在显著负相关,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概括化的自我效能与应激之间相关不显著,而男生则呈显著负相关;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内控性与应激存在显著负相关,机遇、有势力的他人与应激存在显著正相关,应激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应激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自我效能、机遇、有势力的他人与应激存在显著正相关,应激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应激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自我效能、机遇和性别是影响应激的重要的因素.结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优化归因方式以缓解应激对其身心的负面影响.
作者:刘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习成绩优差与性格、焦虑、家庭及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出合肥市四所中学1069名在校中学生,用自编家庭环境因素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与DSM-IV配套的焦虑诊断量表,对学生、家长及班主任老师进行调查,并对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习成绩优差与性别、神经质、焦虑、奖惩情况、父母关系、管教一致性、父母期望、学习环境及辅导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成绩主要与奖惩情况、遵守纪律、父母期望、辅导及掩饰程度有关.结论:中学生学习成绩女生好于男生,成绩优的学生神经质、焦虑分值低,常受到奖励、遵守父母管教一致性、期望值较高.学习成绩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无显著关系.
作者:万兴松;费龙才;张晓庆;程赓;韦邦贵;王克明;钟慧;陶邻芝;李泽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测量了477名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结果: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总体上是比较积极的,在性别、年级、成绩、家庭经济条件、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着差异,但不存在文理专业和城乡的差异.结论:这一结果将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姚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羞耻感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建立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方法:178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男生86人,女生92人,平均年龄21岁.所有被试填写了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初步建立了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的理论关系模型,同时通过模型比较确定了羞耻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中的部分中介地位.
作者:钟杰;李波;钱铭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表现.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I)孤独症组(AD;22例);(II)单纯智力低下组(MR,20例);(III)正常对照组(NG,30例).智商测验采用0-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量表;研究对象给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结果:(1)AD BAEP之III、V波潜伏期及I-III,I-V波峰间期(IPL) 较NG延长(P<0.001). (2)AD BAEP之III波潜伏期及I-III 波IPL较MR组延长 (P<0.005).(3): MR V波潜伏期及III-V、I-V 波IPL较NG延长(P<0.001).结论:(1)孤独症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尤其是脑干传导时间(BTT)的延长,提示脑干机能障碍导致信息向大脑传递通路的损害可能是造成孤独症患儿在认知、社会及语言能力等方面异常发育的原因之一.(2)孤独症患儿BAEP异常原因可能与孤独症本病特性有关而非伴随智力低下所致.
作者:陈文雄;陈燕惠;陈达光;陈景云;殷晓荣;林秋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儿与正常儿童的适应行为能力.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对33例(TS)患儿和33名正常儿童进行了评定.结果:TS患儿除感觉运动和时空定向项目与正常儿童接近外,其它分量表、因子和适应能力商数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P<0.01)且与该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TS患儿适应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且患儿的适应能力评估对TS的严重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并对治疗措施的拟定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梁月竹;王楠;郑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检验两类ADHD儿童(注意缺陷型和混合型)在两种反应抑制功能-反应冲突和反应停止上的表现.方法:采用Stroop任务和Go/NoGo任务的结合,在计算机上逐一呈现每个试验任务,要求实验儿童按指导语对刺激作按键或不按键的反应,计算机记录下儿童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在反应冲突控制能力上,未发现ADHD儿童总体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有明显差别.在反应停止能力上,ADHD儿童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儿童,这种弱势主要来自混合型ADHD儿童.结论:上述结果提示,ADHD儿童在反应冲突和反应停止上的缺损程度不同,两类ADHD儿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方面的缺损也可能不同.
作者:王勇慧;周晓林;王玉凤;孟祥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报告1999年4月至2001年3月在徐州市精神病防治院与市儿保所门诊符合CCMD-2-R Tourette综合症(TS)诊断标准、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量表[1](YGTSS)≥50分共14例的TS患儿利培酮治疗总结.其中男11例、女3例,病程为1-2.5年,平均(1.2±0.9)年,年龄8-13岁,平均(10±1)岁,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病患.给药方法:利培酮初始剂量为0.5mg/日,每隔3-5天加0.5mg/日,大剂量为3.5mg/日,小剂量为1mg/日,平均日剂量为(1.7±0.3)mg.临床评价:以YGTSS总分与减分率作为判定疗效标准,≤5分-显著好转、≤10分-好转、0分且症状消失为痊愈,有效率=显著好转+好转+痊愈;并于第一、二、四、八周分别与疗前作比较,结果用t检验;副反应量表评定该药的副反应每周一次,并于用药前、用药后的第1、2、4、8周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脑电地形图,用药前与用药后的第4、8周各检查一次肝功能.
作者:赵后锋;褚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列幼儿集体游戏对矫正幼儿社交退缩行为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由幼儿教师编制并实施幼儿集体游戏来矫正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结果:运用自然的幼儿集体游戏可以比较好地矫正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综合运用以倒返实验为主的多种研究方法,能较好地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个案研究.结论:自然的幼儿集体游戏对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纠正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叶平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编制老化态度问卷.方法:通过调查和参考国外量表,组成问卷;在老年人中使用后,对问卷进行各项量表属性分析.结果:根据项目分析结果,对条目筛选后的老化态度问卷,因素分析显示具有两个主成分,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复测信度达到0.9以上,分半信度0.77.结论:自编老化态度问卷具有良好信度、效度.
作者:李川云;吴振云;李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记忆评估是临床心理评估的重要内容.近20多年来,由于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迅速发展,关于人类记忆的神经和认知过程的了解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记忆评估从理论到技术均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临床记忆评估的目的、内容及作用均较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对目前较重要的一些临床记忆评估方法作一评论性总结,并就记忆评估中若干已经显露或可以预见的未来趋势作些评论.
作者:周世杰;龚耀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二项数字再认测验(二项测验)对赔偿性脑外伤患者伪装智力低下的判定作用.方法:分析57例赔偿性脑外伤伴有伪装智力低下者与66例非赔偿性脑外伤患者二项测验结果的各统计参数,计算出伪装与非伪装的划界分,并作判定分析.结果:伪装组与非伪装组二项测验容易条目分、困难条目分、总分的得分及偏应商数差异有显著性;容易条目的回答正确数小于等于11分,或者困难条目的回答正确数小于等于7,或总分小于、等于18分可判定为伪装;判定的总正确率92.7%-100%,总错误率0%-7.3%,二项测验总分对伪装智力低下的判断正确率高.结论: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是鉴别伪装智力低下的有效评定工具.
作者:高北陵;李志宏;陈建良;刘仁刚;丁树明;李映平;盛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成就测验(achievement test)是心理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成就测验测量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效果.随着对智力概念的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性考察的需求、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自身的毕生发展研究,尤其是增龄对人的认知的研究成为热点,成就测验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基于此,本文谨对成就测验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马惠霞;龚耀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方新;钱铭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李心天;张天布;王金道;马剑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危险及有害饮酒者进行干预教育,随访观察干预后的效果.方法:对145例危险及有害饮酒者进行有关饮酒危害性的早期干预教育,发放自助手册,3个月后随访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后饮酒量较干预前下降了约35%,日饮4标准杯的人数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001).干预后饮酒频度从每周平均4-5次降至2-3次.每周饮酒大于5次的人从47.5%降至22.5%,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001).干预后AUDIT总分和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均小于0.001).(2)干预后躯体损害、精神损害和社会问题总发生的情况,均较干预前明显减少(P均<0.001).结论:对危险及有害饮酒者进行早期简短干预,可以明显减少饮酒量和饮酒频度,继而减少与酒相关的各种损害的发生.
作者:李冰;张伯全;沈渔邨;郑晓华;冯雪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饮酒所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国会1997年的统计表明西方社会有90%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饮过酒,其中至少有40%的男性和女性因饮酒发生过短暂的与酒相关的损害如:旷课、旷工、酒后驾车等.这些人在其生命的某一进程中有10%的男性和5-10%的女性符合酒滥用和酒依赖的诊断标准[1].就死亡而言,美国1998年有107800人的死亡与饮酒有关,占全部死亡人口的5%,是继心脏疾病、癌症和脑血管病之后居第四位的死亡原因[2].在经济花费方面,美国1995年用于酒精所致问题上的花费为1500亿美元,其中60%用于劳动力的丧失,15%用于治疗酒精引起的疾病,25%用于酒精所致的其它损害[3].
作者:李冰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