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年10期文献
  • 中学生高考前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高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应激源,有研究表明,考试应激使中学生心理症状明显增多,并影响考试成绩[1].为及时了解学生高考前的心理状况,笔者对福建省永安市2002年高考学生考前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了调查.

    作者:陈美英;魏启清;陈玉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本文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河北、山东、山西、福建、安徽、内蒙、北京7个省市的10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问卷985份,有效问卷958份.其中男生447人,女生511人;农村中学生199人、城镇中学生330人、大城市中学生409人.

    作者:田丽丽;金盛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事件影响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索事件影响量表(IE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以跳楼自杀事件后58名现场目击者作为被试,分别在事件后第二周和第四周进行IES的测查,同时由精神科医生根据创伤性应激障碍临床诊断访谈提纲问卷分别进行个别临床诊断性访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IES的稳定性、内部一致性和内容效度、及与ASD诊断的准则关联效度均良好.结论:目前,IES是一个比较好的评估创伤性事件应激反应的工具.

    作者:赵丞智;汪向东;常连玺;金英爱;田飞;谭淑新;王煜;阎克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ISA和WAIS-RC对暴力型智力偏低青少年的智力评估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智力量表(CISA)和中国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用于暴力型智力偏低青少年的一致性和暴力型智力偏低青少年的智力状况.方法:将CRT智商≤85的38名暴力型青少年服教人员随机分成两组,以先后不同顺序进行CISA和WAIS-RC测试.结果:CRT和CISA、WAIS-RC测得该组智商非常接近,CISA和WAIS-RC之间高度相关.暴力智力偏低青少年的智力主要处于边缘.结论:CISA和WAIS-RC有较高的一致性,具有同等效力.

    作者:卞茜;薛伟;马金芸;谢斌;张明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CCMD-3复发性躁狂症的计算机逻辑判别系统再诊断

    在精神疾病诊断领域,诊断量表与诊断软件不断发展.

    作者:肖春玲;陈忠;朱国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团体个性投射测验(GPPT)的初步试测报告

    目的:对团体个性投射测验(GPPT)进行项目分析,检验其在我国的可应用性.方法:使用GPPT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试测样本包括从13到20岁两个年级共211名男女中学生.结果:GPPT中约60%的测验项目的通俗性水平在10%到30%之间,总体通俗性水平良好;GPPT测验项目的鉴别度不高,有近1/3项目的CR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标准,有待于进一步修订;GPPT在我国中学生中的测试结果符合我国中学生的真实心理健康状况,其分数的分布情况与测验手册中提供的数据一致.结论:团体个性投射测验(GPPT)不能在我国直接应用,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订和完善.

    作者:郭洪芹;傅根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鉴别MMPI-2随机测图指标的研究

    目的:考察鉴别MMPI-2随机测图的有效指标.方法:根据精神病障碍患者1278例(男 623例,女555例)MMPI-2 VRIN、│F-Fb│、VRIN+│F-Fb│、F+Fb+│F-Fb│四个一致性指标的分布情况,确定划界分;检验一致性指标划界分对随机MMPI-2测图的鉴别有效性.结果:四个一致性指标中以VRIN+│F-Fb│、│F-Fb│单独使用效果好,VRIN其次,F+Fb+│F-Fb│指标效果差.结论:单独使用一致性指标效果较差,四个指标联合使用效果好,可排除91.50%的随机MMPI-2测图.

    作者:王义强;骆宏;孙建胜;汪乐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隐私权、保密及其他伦理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的社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之密切联系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在帮助来访者自身成长、治疗心理疾病以及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等方面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我国此项事业起步较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备,因此,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也涉及到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本文只想和专业人员谈谈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的涉及个人隐私引发的法律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作者:马惠兰;侯志瑾;徐凯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目的:利用线性结构方程模型(LISREL)深入探索心理卫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标准量表对470名医学生相应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并利用LISREL探讨这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模型.结果:大多研究因素与学习成绩紧密相关,其中学习勤奋程度、性别、个性的内外倾向性对成绩影响较大.LISREL拟和效果良好,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均大于0.90.结论:心理健康与成绩的关系较为复杂,性别和内外倾向性对学习具有双向作用.

    作者:曾武;黄子杰;林大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JSDQ、EPQ-RSC、UCLA、SCL-90等对424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与(1)性格的外向性有显著的正相关(r=0.29,P<0.01);(2)孤独呈显著的负相关(r=-0.36,P<0.01),低表露者比高表露者的孤独感体验强烈;(3)SCL-90中的抑郁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6,P<0.01).结论:高、低不同表露者与其孤独或人格特征、情绪体验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林英;陈会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28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用SCL-90筛选出因子分≥2的77人为病例组,其他757人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在两组间的差异和相互作用.结果:研究生SCL-90的高分因子前三位是强迫症状(0.67±0.55)、人际敏感(0.61±0.56)和抑郁(0.50±0.51);个性特征呈现三高(持强、兴奋、紧张)、三低(怀疑、忧虑、敏感)特点;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性别等11项因素与心身症状显著相关;进行变量调整后,个性特征忧虑等5项因素进入拟合主效应模型.结论:男性、工学、非独生子女等人群特征和个性特征忧虑、负性工作学习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是研究生心身症状的危险因素.

    作者:毛富强;李振涛;王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漂浮疗法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漂浮疗法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影响.方法:被试为53名(男26,女27)大学生,随机分为5组,其中1-4组为漂浮组,5组为对照组.每人共四次治疗.采用视觉注意分配与转移(简称T5)和双手选择反应时(简称T8)为指标.结果:总体而言,漂浮组被试的视觉注意分配与转移和双手选择反应时时间均随着治疗过程而逐渐缩短,且男性注意力提高好于女性(P<0.05),左右手改善无明显差异.漂浮组被试在两项指标上均显著好于对照组被试.提示漂浮组实验指标的改善不完全是练习效应的结果.结论:漂浮疗法有助于提高被试注意力.漂浮疗法提高右脑功能的假说在本研究中未得到验证.

    作者:苏英;胡佩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不同病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究性眼动分析

    目的:探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EETM)对精神分裂症不同病程的影响及其组间比较.方法:应用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MODEL IV,日本提供)对133例病程小于1年(第1组),148例病程在1~5年(第2组),105例病程在5~10年(第3组),112例病程在10年以上(第4组)四组不同病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1人的正常对照组进行实验检查.用差别分析值(Discriminant Analysis,D分值),眼固定点数(Number of Eye Fixations,NEF),反应性探索分(Responsive Search Score,RSS),认知性探索分(Cognitive Search Score,CSS),眼示踪总距离(Total Eye Scanning,TESL),眼示踪平均距离(Mean Eye Scanning,MESL)分析四组实验结果并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4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获正分386人(敏感性77.5%),负分112人;81人正常对照组获正分7人,负分74人(特异性91.4%).D分值、EETM在正常人受试者与精神分裂症组间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D分值、EETM在第1组与第4组间比较除NEF、MESL外,其它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EETM其它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眼球轨迹运动实验检查是对精神分裂症敏感性较强的辅助诊断工具;病程较长的精神分裂症其认知功能受损程度显著,尤其是D分值,RSS,CSS分数较低.

    作者:王丽莉;韩永华;朱日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96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其入院时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包括自评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此外对99例正常对照亦进行上述测评.结果:抑郁症患者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得到较多的主观社会支持,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却不如对照组高;男女患者之间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得分无显著差异;低应激状态的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社会支持均高于高应激状态组.结论:抑郁症患者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而社会支持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发病之间起着缓冲作用.

    作者:郭文斌;姚树桥;卢永红;朱熊兆;吴大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抑郁症患者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连续操作测验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的比较,探讨抑郁症患者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续操作测验(CPT),对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2例抑郁症患者和50名对照者的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WCST中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其中精神分裂症组WCST的三项成绩明显差于抑郁症组(P<0.01);无干扰刺激时,精神分裂症组的认对数明显差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而抑郁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干扰刺激时,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组与其它两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症组有执行功能障碍,介于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抑郁症组中没有发现有明显的注意障碍.

    作者:刘哲宁;赵俊雄;陈筱章;谭伟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心理学研究

    近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心脏手术后,尤其是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病率非常高,症状容易被手术创伤所掩盖,易被临床所忽视,常常导致延误诊断或漏诊;其临床表现可在术后即刻出现或延迟数小时才出现,症状可以很轻微,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也可以很严重,导致病人死亡或造成病残,病程长的可持续数月至数年[1,2].现有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病因、发病率、一般性的预防与治疗上[3,4],很少在临床心理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随机和前瞻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精神障碍的正确诊断和神经心理评估在预测脑损伤的作用上还认识不足,有必要就这些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作者:唐绍强;景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奎的平和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奎的平和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奎的平组和氯丙嗪组,在治疗前、治疗后4、6周作知识、算术、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逆)、木块拼图、瞬时逻辑记忆、视觉再生即刻和延迟、STROOP C测验、词汇流畅、TOH总分,计划时间、延迟逻辑记忆、WCST等神经心理测验,整个研究过程采用双盲双模拟法.为观察学习效应,12例健康者在相同间隔时间作神经心理测验.所得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奎的平组大部分患者神经心理测验成绩提高而氯丙嗪组的测验结果变化不大,尤其在注意、执行功能方面.奎的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氯丙嗪(P<0.05).结论:奎的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和执行功能有改善作用而氯丙嗪不明显.

    作者:周家秀;李静;况伟宏;彭祖贵;黄明生;李进;王雪;康林;李素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奥氮平治疗导致的体重增加和血糖、血脂升高与5-HT2A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患者的体重增加和血糖、血脂改变与5-羟色胺2A受体(HTR2A)基因多态性T102C和-1438G/A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57名奥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HTR2A基因多态性T102C和-1438G/A的频率.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血脂和血糖指标,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分析基因型与各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体重平均增加(4.2±4.2)kg,或增加基础体重的(7.5±7.6)%,体重变化的范围为(-3~15)kg,平均BMI变化值为(1.5±1.5)kg/m2,空腹血糖平均增加(0.3±0.7)mmol/L,血清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平均增加分别为(0.73±1.05)mmol/L和(0.59±0.65)mmol/L.突变型纯合子-1438A/A比野生型纯合子-1438G/G的体重增加更显著.结论:HTR2A受体与奥氮平导致的体重增加有关,基因型-1438A/A可预示服用奥氮平后体重增加.

    作者:刘琦;周东丰;周沫;原岩波;刘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综合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予以综合干预措施,观察时间为8周,出院后随访一年.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和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一年末随访时两组对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及PANSS总分均有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的生活质量两组均有改善,但干预组在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复发率、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院内综合干预措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作者:方润领;孙富根;张玉娟;何益群;杜云红;吕路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三年随访

    本文主要报道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同的维持治疗期认知功能、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的相关,对这组患者进了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牛雅娟;费立鹏;古中孚;张培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睡眠行为特征对照研究

    目的:调查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行为特征、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源,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62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和配对睡眠正常者完成睡眠行为特征量表(包括有无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焦虑三个分量表)、应对方式和I-E心理控制源量表评估.结果:慢性失眠症组与睡眠正常组比较有更多的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t=8.96,P<0.01)和夜间情绪焦虑(t=37.61,P<0.01),应对方式在解决问题因子分(t=6.36,P<0.01)和自责因子分(t=4.17,P<0.05)分别低于和高于睡眠正常组,I-E心理控制源量表分高于睡眠正常组(t=4.5,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失眠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非功能性睡眠行为与解决问题、心理控制源有相关性(P均<0.01).结论:慢性失眠症患者存在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非功能性睡眠行为和夜间情绪焦虑.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源与睡眠正常者比较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能力低,心理控制源外控.解决问题方式和心理控制源外控可能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和非功能性睡眠行为的形成构成影响.

    作者:吴任钢;张春改;邓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主观睡眠质量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关系

    各种形式的睡眠紊乱,尤其是失眠常被认为是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或易患标志之一.无论对于抑郁症患者还是大众人群,睡眠紊乱均可影响自杀的发生 [1,2].本研究拟探讨主观睡眠质量下降与抑郁症自杀之间的关系.

    作者:唐勇;范俭雄;蒋晓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飞行员睡眠质量与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探讨飞行员睡眠质量与个性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和飞行员心理健康量表(MHI),对356名来院健康疗养的飞行员进行测试和评定.结果:睡眠质量不同者在个性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差异.飞行员睡眠质量总分与自信性、充沛性、性格倾向性、过度自我关心、焦虑性、乐观性、敏感性、紧张性、心理健康和自我肯定等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1-0.469,P<0.01);与敢为性、律己性、情绪稳定性、外显行为和业绩成就等因子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0.504~-0.249,P<0.01).结论:睡眠质量与个性及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及心理健康水平好者,睡眠质量好.

    作者:敖景文;刘军;陈强;杜丕海;李海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医生的睡眠问题

    医生的工作特点是白天工作繁重,还经常值夜班,广泛存在睡眠缺失问题,其生理、心理、工作效绩等受到影响;并且医生职业又有较高的认知负荷,因此研究医生的睡眠问题非常重要.目前有关研究往往关注于医生医疗工作的质量[1]、医生的警觉程度[2]、患者的满意程度[3]以及医生的健康问题等[4].

    作者: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