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发表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特点: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具有专业性、时代性和跨文化性.
作者:刘欣;徐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与各种可能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名大学本科生施测了社交焦虑量表、羞耻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贝克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问卷.结果: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主要与羞耻感、人格中的精神质、内外向等因素相关;社交焦虑易感性高的个体更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且缺乏消极的应对方式;而易感性低的个体在人格的精神质、外向方面表现更明显、突出.结论:羞耻感和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内外向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对自己行为的羞耻,且不善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加剧了个体的焦虑体验;个性中的精神质、外倾的特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
作者:李波;钟杰;钱铭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我概念的内涵和定义,学者们的意见不尽相同.
作者:廖凤林;方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及其与吸烟的关系.方法:采用匿名的方式,在武汉市11个区随机抽取22所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6994名,进行问卷调查.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测量采取记数的方式,分别统计家庭、学校和小伙伴三个方面的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数,作为生活事件得分;吸烟的测量采用4个变量,即尝试吸烟,30天吸烟,7天吸烟和是否吸100支烟(吸烟习惯).采取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武汉市青少年吸烟主要与家庭和学校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正相关,而与学校方面的正性生活事件呈负相关.结论: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吸烟有关,提示我们应大力提高青少年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
作者:李燕;Jennifer Unger;龚洁;Xinguang Chen;Chihping Chou;C.Anderson Johnson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对湖南省邵阳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中二年级16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82人,女生86人,平均年龄14岁.
作者:唐芳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调查重庆地区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本文对重庆渝西地区九个县市(区)按重点与非重点、城区与乡镇分层,以班级为整群,用完全随机化方法抽取十所学校的286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卷2576份,年龄9-16岁,其中小学生1025人,初中生1551人;重点中小学1238人,非重点中小学1338人;城区1967人,乡镇609人.
作者:曹成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校区30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6份,占92%.其中男130名,女146名;平均年龄为20.96±1.00岁.
作者:王渭玲;汪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DHD)的治疗在国外发展迅速,方法涉及药物治疗(中枢神经兴奋剂等)、心理社会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及食疗等,其中中枢神经兴奋剂和心理社会干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国外学者在ADHD的心理社会治疗的理论、方法、疗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作者:刘粹;王玉凤;王希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据1989年国际癫痫会议中有关癫痫分类[1]确诊137例良性癫痫儿童,其中中央回-颞区棘波灶癫痫86例,儿童枕叶癫痫51例.男85例,女52例; 年龄9~12岁,平均10.71岁;起病年龄5~10岁,平均7.53岁;病程2年~6年,平均4.01年;疗程1.5年~6年,平均3.79年.其中单服卡马西平者49例,单服丙戊酸钠者34例,合并用药39例,已停药者15例.
作者:何任;何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行为特征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7例ODD患者的自尊调查量表(SEI)、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表(PSQ)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儿童自我评价与父母对儿童的评价基本一致.Conners父母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分别与自尊调查量表和子女控制源量表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结论:ODD儿童对立违抗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孤僻、不合群、自尊心受挫明显及自我评价低的表现与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作者:孙凌;苏林雁;刘永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个体化训练对孤独症的疗效.方法:对30例住院孤独症患儿采用个体化训练,内容包括社交技能、语言和言语、行为矫正、共济协调运动、精细运动和认知能力训练.每天训练6小时,平均3.5个月.结果:27例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7例社交能力有不同程度改善.15例无语言能力者,有13例已可讲一些单词和/或短句.15例无社交语言者,有12例已学会某些交谈性对话.27例行为有改善.ABC减分率为37.14%.出院后2~32个月进行追踪,27例仍继续有进步.其中5例已上小学.结论:个体训练对孤独症为一有效的训练方法.
作者:陈劲梅;张纪水;李雪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铅、镉在儿童体内的负荷及其对儿童智力的影响.方法:用学习成绩、智商测验等方法及测定血、尿中铅、镉含量的方法,进行儿童智力发育和铅、镉水平关系的调查.结果: 实验组儿童血铅均值为1.38μmol/L,对照组为1.03μmol/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2.76,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铅水平可能是导致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发育低下的危险因素(P均等于0.000).总智商小于80分的实验组儿童血镉均值为0.51μmol/L,总智商大于80分的对照组为0.36μmol/L,实验组血镉平均值高于对照组,但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t=1.61,P>0.05).分类分析中,血镉水平可能是导致言语智商下降的危险因素.本文还就其他可能影响智力发育的因素进行调查、控制,排除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结论:血铅水平是影响总智商发育(OR=0.945)、言语智商发育(OR=0.937)及操作智商发育的危险因素(OR=0.961)之一.血镉水平是可能导致言语智商下降的危险因素(OR=0.866)之一.
作者:李军;高希宝;曹晶;郭冬梅;李晓梅;马俊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抽取山西大学62名离退休教职员为被试,其中男性为32人,女性为30人.
作者:韩燚;韩向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 对150例年龄≥60岁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人口社会学调查,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量表(QOL)对其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 男性社会功能明显低于女性,但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别.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职业、经济收入的人群之间生活质量存在差异. 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有关.
作者:谢秀梅;李别非;余国龙;李志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选择2000年6月-200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脑供血不足42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名,女性18名,年龄60-82岁,平均61.07±10.94岁.
作者:刘芳;卢瑞庭;马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西巴马县壮族长寿老人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方法: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入户调查. 结果:85~89、90~94、95~104岁组MMSE总分分别为24.39±2.36;23.5±2.7;22.3±3.1,符合认知下降诊断者分别占3%;9.3%和13.7%.长寿老人随增龄主要表现为短时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下降明显(P<0.05).ADL方面,各组自理能力功能丧失率分别为6%;12.5%和31%,其中85~89岁与95~104岁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ADL所有项目中,仅85~89岁与95~104岁组在处理自已钱财功能丧失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巴马长寿老人总体认知功能、自理能力较其他老年人群保持好;增龄仍然是长寿老人认知及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长寿老人ADL和MMSE相关明显.
作者:吕泽平;郑陈光;杨泽;梁积英;胡才友;李旭;韩布新;杨秀塔;陈进超;庞国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选择杭州市市级医院干部就诊的杭州市老年人和杭州市干休所离退休干部740名为研究对象.
作者:滕建荣;洪鸣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根据简易精神症状检查表(MMSE)评分高低,将三组不同来源老人分为MMSE低分组与MMSE正常组,比较他们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及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分别调查和测评不同组老人.结果:MMSE正常组老人的生活质量好于MMSE低分组.生活质量受抑郁、婚姻状况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结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作者:戴静;刘协和;马渝根;孙海霞;王林;王克家;陈晓英;何洪高;陈仁意;谢庭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十多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感到,心理咨询专业可能对于从业者的躯体和精神健康是有害的.
作者:方莉;李小龙;陈立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以及AD患者患病前后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6488名队列人群16年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进行分层后比较不同层人群AD患病率的差别,并对301名AD患者患病前后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在收缩压不同的四个分层人群中,各层AD患病率有显著的差别(χ2=151.9,P=0.000),高压组高(5.51%),低压组低(0.58%).在舒张压不同的四个分层中,各层AD患病率有显著的差别(χ2=103.5,P=0.000),高血压组的患病率高(4.72%),低压组低(1.08%).对于高血压组的AD患者,患病前后收缩压变化无显著性意义,而舒张压显著性下降(P<0.01).结论:高血压与AD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传深;周东丰;乔友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选择1997年1月-2001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住院病人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老年性痴呆(AD)和50例血管性痴呆(VD)病人,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62-81岁,平均68岁.
作者:张华;兰茂升;牛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河南林县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年龄(±2岁)、性别和乡别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15年前的生活习惯、心理社会因素、躯体检查史和疾病史等对AD发生的影响作用.结果:多因素模型中,高血压值OR=1.971、吃发霉蔬菜OR=1.767,皮肤病和贫血的疾病史OR值分别为0.227和0.534,且均存在显著性意义;高血压值的人群归因危险度为28.3%,与AD之间趋势检验P<0.0002.结论:在林县地区AD的发生中,高血压和吃发霉蔬菜为危险因素,而皮肤病和贫血的疾病史为保护因素;血压值与AD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吸烟和饮酒未见与AD有显著性联系.
作者:吴传深;周东丰;陈汶;乔友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1干扰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正常代谢途径以及增加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的可能机制,以确立GM1在阿尔茨海默病(AD)脑淀粉样变性过程中的特定作用.方法:选用人类β-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APP695)转染细胞模型,用IP-Western印迹法观察GM1,对细胞APP代谢产物Aβ释放的影响;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LSCM)分别定量分析不同浓度GM1作用下细胞内Aβ40和Aβ42荧光强度的变化;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标记确定GM1与Aβ40和/或Aβ42的协同定位分布.结果:GM1干扰细胞APP水解代谢和促进Aβ的释放;细胞内Aβ40和Aβ42荧光强度均随GM1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内、外源性GM1分别与Aβ40和Aβ42在细胞内协同定位.结论:提示GM1通过与Aβ的协同分布,直接参与或促进AD脑老年斑淀粉样病变的发生.
作者:王雪;何其华;阮燕;张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后大鼠海马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及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方法:以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并设立大平台对照组,分离海马,电镜观察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测定海马组织匀浆NO含量和SOD活力.结果: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NO含量及SOD活力均高于大平台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病理形态学改变,光镜电镜下海马神经元减少,核仁碎裂、胞质内细胞器减少.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海马NO含量和SOD活力增高,并且存在病理形态学改变.
作者:吴兴曲;杨来启;李栓德;王晓锋;杨喜民;张红宾;马文涛;刘光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海马NO的影响.方法: 采用电击足底结合噪声建立慢性应激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观察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同时检测海马NO含量和NOS活性.结果: 慢性应激大鼠在Morris水迷宫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NO含量和NOS活性(3.87±0.47 nmol/mg pro和102.64±13.33pmol/mg pro/min)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2.76±0.43nmol/mg pro和78.25±10.67pmol/mg pro/min).结论: 慢性应激损害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能与其海马内NO增多有关.
作者:胡旺平;李雪梅;胡圣望;化长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拟在白噪声下观察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海马区NOS的变化,探讨噪声所致大鼠学习记忆下降的机制.方法:44只SD大鼠,其中20只随机分两组,分别在持续80dB(A)白噪声和无噪声的环境下,在Y-迷宫中进行空间辨别学习记忆训练,了解噪声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另24只大鼠随机分三组:噪声训练组、正常训练组和噪声观察组,以同样的方法训练,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持续噪声对海马区NOS阳性神经元表达变化.结果:噪声能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而且海马区NOS阳性神经元较正常对照组的数量及染色强度显著降低.结论:噪声降低海马区神经元活性,NOS的合成减少,抑制海马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影响记忆的获得与保持,延迟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
作者:欧阳伟;王家同;李金声;孙喜庆;任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