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高中生的安全感状况.方法:采用自编安全感量表对545名高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安全感及其两个因子在是否独生这一变量上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F=2.66,2.67,2.13,P<0.05,P<0.01),独生子女的安全感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乡不同家庭的子女其总体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人际安全这一因子上,城市子女的安全感高于农村的子女(F=2.09,P<0.05).在人际安全因子上,父母是否离异与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4.176,P<0.05),而其它的影响变量间没有交互作用.在确定控制因子和总体的安全感方面,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高中生安全感受到独生与否、城乡差异、父母离异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安莉娟;丛中;王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作者:刘毅玮;封文波;韩宏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研究显示教师压力与其身心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1],教师压力变量能预测教师身心健康变量[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教师压力、情绪、身体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在教师压力和身体症状关系中的作用.
作者:刘荣;郭德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求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不同样本的比较结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Ryff的<心理幸福感问卷>对台北、赣南两地六校485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在自主性、生活目标维度上赣南大学生得分高于台北大学生(P<0.01,P<0.05),在与他人积极关系维度上台北大学生得分高于赣南大学生(P<0.05);两地不同性别大学生得分比较:台北大学生在4个维度上有差异,而赣南大学生在5个维度上都未显示差异.另外,两地女生之间的差异大于两地男生之间的差异.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地域方面的差异.
作者:翟宏;张挚;李健;蔡惠稔;孟庆茂;周洪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明确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类型并探讨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来自于广州、潮州和成都九所中学的1338名中学生进行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和应对问卷的测试.结果:(1) 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主动解决问题、消极自我评价、消极外部评价和寻求外部支持四种类型;(2) 中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 (F=9.62,P<0.01);(3) 自我效能感对四类应对方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自我效能感高的中学生更多地采取主动解决问题和寻求外部支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取内部消极评价和外部消极评价的应对方式.结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会采取何种应对方式起着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李育辉;张建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某城市四所中学初中学生共1244人的幸福感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1.从总体上看,83.1%的初中生经常有幸福感的体验.2.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同伴关系、宽松的外部环境、自尊需要的满足、掌握知识、漂亮的外表、自主自由、物质生活的满足、休闲娱乐八个因素.结论:初中生幸福的体验主要来自良好的同伴关系、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老师同学家长的赞赏、学习知识、漂亮的外形、自由不受约束、富足的物质生活及休闲娱乐.这些因素和初中生心理特征有关.
作者:谭春芳;邱显清;李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合肥市中小学生中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年龄、性别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1999~2000年在合肥市中小学,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与DSM-IV配套的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半定量症状诊断量表(DIS)进行他评,共调查2161例.筛出的阳性病人,经两名主治医师抽样确诊.结果: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0.9%;儿童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4.4%;共病现象占23.7%,父母神经症史、孩子对父母依赖、母孕期感冒或精神创伤、学习环境等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合肥市中小学生中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应该受到教育、卫生部门的注意.
作者:张晓庆;王克明;韦邦贵;顾庆翠;万兴松;李泽爱;田敏华;杨佩玲;陶领知;费龙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前青少年自残现象逐渐受到教育者和心理健康专家的关注.台湾近一项对青少年问题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高达47.3%的青少年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有23%的青少年有自残行为.青少年期的自残现象反映了青少年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议题,是青少年面对发展困境而产生无效应对的反映.自残虽然是低致命性的,但往往却伴随着药物滥用及其它成瘾行为;自残作为一种创伤体验,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使他们在以后的人际及其他问题解决情景中面临更大的困难.然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相关方面的研究很少.
作者:李涛;郑晓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Ward等将跨文化适应区分为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两个方面,并通过测量社会文化困难和抑郁水平来分别评价这两个方面的适应状况[1-3].本研究根据Ward 等的理论,对来自6个大洲47个国家的96名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男生59人,女生36人,缺失数据1人;平均年龄25±6岁;平均在华已居住时间18±19个月).
作者:雷龙云;甘怡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班级环境因素对儿童问题行为和学习成绩、同伴接受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对82个班级的4650名初中生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问题行为显著负向预期学习成绩和同伴接受,并且这两种预期作用在班级之间的变异显著;老师支持、训诫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可以改善问题行为儿童的同伴关系,同时严格的秩序纪律还可以改善问题行为儿童的学习成绩,但良好的班级同学关系则可以使问题行为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学习成绩变差.结论:儿童问题行为对学习成绩和同伴接受有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受班级因素的影响.
作者:张雷;郭伯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30例ADHD及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ADHD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结论:ADHD儿童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可能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作者:魏宝玉;金正勇;苏林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教师评价的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结构.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专家评定的方式编制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教师评定问卷,由56名班主任教师对736名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探讨性因素分析(EFA)与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的结果表明,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由独立认真、攻击反抗、友好谦让、急躁多动四个维度20个项目构成,CFA后的主要拟合指数均为0.90以上,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结论: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认真、攻击反抗、友好谦让、气躁多动方面.
作者:张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肾病综合征患儿(NS)的行为、家庭环境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为NS患儿及其父母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调查男性NS患儿及其父母32例,对照组为正常男孩及其父母45例.结果:NS组男孩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高于对照组20%,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3,P>0.05);男孩在体诉(t=3.02)、社交退缩(t=2.13)及攻击性(t=3.1)3个行为因子上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0.01).家庭环境在娱乐性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父母生活质量则除住房、社区服务、生活环境、自尊、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及婚姻与家庭外,其余因子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NS患儿的某些行为及其父母的生活质量有改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是必要的.
作者:董玲;吴升华;卞兰峥;顾胜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大部分家庭因缺乏精神卫生知识而对精神疾病及病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在家人患有精神疾病后,首先采用宗教、迷信或邪教等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致使病情延误或加重,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经济和社会负担.为了解实际存在的情况,笔者对宁夏固原市五县、一区人群展开了对精神疾病和病人的认识、态度及对待方式的问卷调查.
作者:吕国强;张霞;魏继祖;闫波;高治成;李芸;孙维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疗纠纷对临床医师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SCL-90量表和Beck抑郁量表(BDI)对涉及医疗纠纷的82名医师(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医疗纠纷出现后1~2周SCL-90和BDI量表得分高,随着时间的延长量表分降低(P<0.05~0.01),6~8周后趋于平稳;实验组量表得分在初期多高于对照组,在随访后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医疗纠纷对医师的心理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可逐渐减轻.
作者:张慧莉;蒲景环;高文静;赵瑞民;张桂荣;李欣;刘胜春;陈晓星;田敏;孟晓静;杨松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不同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含量的测定,研究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在抑郁症的变化和不同治疗对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临床采用双盲对照设计,选取符合DSM -IV抑郁症(MDD)和ICD-10抑郁症(MDD)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入三个治疗组:电针组20例,氟西汀组21例,针刺对照组21例.疗程6周.30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在治疗前后各提取血小板,并分离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用免疫沉淀、放射自显影等方法测定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中不同PKC亚型的蛋白含量.结果:抑郁症患者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PKC的含量均有降低.氟西汀治疗后经典PKC含量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非经典PKC和新PKC的含量则出现升高的趋势.电针和针刺治疗后经典PKC的含量呈升高的趋势,新PKC和非经典PKC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存在有磷脂酰肌醇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电针和氟西汀对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不同亚型的PKC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提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受体后机制不同于氟西汀.
作者:李海燕;周东丰;宋煜青;范建华;罗和春;赵学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青藏铁路现场管理人员的血氧饱和度(SaO2)、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应用Dash2000型生理多参数监护仪、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青藏铁路现场管理人员117人进行现场测评,并与重庆地区铁路工程现场管理人员90人比较.结果:青藏铁路现场管理人员收缩压、舒张压较高,SaO2较低,PSQI总分及习惯性睡眠效率、使用睡眠药物两因子分及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较高,与非住藏铁路现场管理人员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天功能紊乱、睡眠紊乱、睡眠持续性和年龄是影响受试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结论:青藏铁路现场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和睡眠状况明显差于非住藏铁路工程管理人员,睡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文飞;苏中华;黄邦良;万兴松;陶领知;费龙才;储肖林;陈庆勇;李泽爱;郝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SARS康复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方法: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SDS、SAS、CIDI(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中PTSD分量表对SARS康复者进行访谈.结果: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的检出率为16.4%、10.1%,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为9.79%.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家人中有人同时患SARS或家人中有人因患SARS去世是影响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或急性PTSD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SARS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它造成的心理损伤不仅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故对SARS康复者实施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闫芳;敦哲;李淑然;闫俊;刘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患者执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6例海洛因依赖患者、36例健康志愿者用木块图形测验、Stroop Test(C,CW)、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isconsin Card Sort Test,WCST-M)进行检测,测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组木块图形总分低于正常对照;Stroop(C、CW)总时间、错误次数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海洛因依赖组WCST-M测验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总数高于正常对照,分类个数低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海洛因成瘾时间与WCST分类个数呈负相关(n=36,r=-0.39;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患者大脑执行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
作者:杨闯;周家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对海洛因依赖者的抑郁及焦虑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3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海洛因依赖并伴焦虑抑郁者,分别应用帕罗西汀和丁螺环酮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HAMA及HAMD两种量表进行评定疗效 ,用TESS量表对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帕罗西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HAMA及HAMD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从治疗第1周末起,各时点HAMD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HAMA评分在治疗第1、2周末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3、4周末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各时点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在显著改善海洛因依赖者抑郁症状的同时,其改善焦虑症状的疗效与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相当,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作者:王鹏;陈金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一般说来,宽恕包含三个层面,即宽恕他人、宽恕自己与寻求宽恕.宽恕他人是指受害者受到他人的伤害后,自愿停止敌视侵犯者,并善待侵犯者的心理过程.宽恕自己是指个人饶恕自己所犯的错误或罪孽,由憎恨自己转变为关爱自己的心理过程.寻求宽恕指侵犯者在伤害他人后,主动承担道德责任并尽力寻求受害者宽容饶恕自己的心理过程.当前,国外对宽恕他人研究的较多,发展出了两个主要的临床干预模式且有不少研究发现宽恕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
作者:罗春明;黄希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和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对48名伴发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8周的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对照组各24例.帕罗西汀20-40mg/日,以Beck抑郁问卷(BD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糖化血红蛋白(GHb)用于血糖控制的监测.结果:帕罗西汀组抑郁症状的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根据BDI评分,帕罗西汀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2.5%,33.3%,P<0.05).根据HAMD评分,帕罗西汀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45.8%,25.0%,P<0.05),帕罗西汀组GHb降低的趋势比对照组更明显(-0.5%,-0.1% ).结论:帕罗西汀能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这种治疗更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作者:薛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验证帕罗西汀与劳拉西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80例广泛性焦虑症分为帕罗西汀组(40例),劳拉西泮组(40例),疗程6周,用焦虑自评量表(SA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与劳拉西泮疗效相当,治疗第2、4、6周两组SAS、HAMA及HAMA因子分的减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副反应两药相当,帕罗西汀的主要副反应为口干、头疼、头晕和恶心.结果: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安全、有效,副反应轻微.
作者:崔维珍;张泮民;王东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