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儿童对自身孤独感和同伴交往的认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编的儿童孤独感问卷和班级戏剧问卷,考察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结果:(1)儿童3年级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不存在显著的重测效应,但3年级交友提名的性别差异显著;(2) 3年级的交友提名分与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量表分均无显著相关,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分与(纯)孤独感维度及总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感和对交友的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学校、性别、3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对儿童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均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孤独感问卷诸变量中,只有社会适应感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作者: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双赫;饶锋;任芳;张荣华;单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儿童孤独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特点.方法:收集门诊就诊的1176例孤独症患者一般资料,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1176例患者中,于3岁后才被家长发现症状者多达35.10%,3岁以下初诊患儿仅占21.43%,发现症状与前来求治平均间隔时间长达35.03±27.86个月.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刘儒盛;杨晓玲;郭延庆;刘靖;贾美香;景晓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低出生体重儿智能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Gesell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对190例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测试,并与正常对照儿童进行比较,同时对可能影响智能发育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岁和2岁时低出生体重儿童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等发育商数均低于对照组,2岁时言语能发育商数也低于对照组,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P<0.05、P<0.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儿童智能发育相关的因素是:儿童的年龄、性别、头围、是否为低出生体重儿、父母亲文化水平及喂养方式.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童1岁及2岁时智能发育均落后于正常对照儿童.儿童智能发育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姜秀波;张德安;王惠荣;张东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弱视对儿童智力和注意力的影响.方法:对74例弱视患者和103例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调查,并进行注意力测试.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轻度患者相比,重度弱视患者在领悟、积木、拼物、译码等分测验和操作智商方面,测量得分明显降低(P<0.05).中度弱视患者在填图和操作智商方面下降明显(P<0.05).而轻度弱视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各分测验得分则无明显差异.各组之间言语智商和全量表智商测量值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文结果提示,中度弱视和重度弱视对儿童智力和注意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轻度患者则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海燕;孙海浪;宦莉莉;吴云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一种更适于测试孤独症儿童误念理解能力的方法.方法:2(呈现方式)×2(被试类型)设计,采用经典误念任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呈现方式与传统图片-实物呈现方式,分别测试20名孤独症儿童和言语能力(PPVT-R)匹配的正常儿童.结果:呈现方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P<0.001),动画呈现方式使正常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误念理解成绩都有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提高更大.结论:孤独症儿童的误念理解能力在误念任务的传统呈现方式之下可能被低估了.充分考虑孤独症认知缺陷的多样性,使用恰当的任务方式,可能会更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作者:苏彦捷;王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孤独症先证者家系中孤独症广泛表型(BAP)及其主要表现,统计其发生率,为进一步的神经心理和遗传研究建立基础.方法:使用家系调查表和Bolton孤独症广泛表型的操作定义手册,对75例孤独症先证者的家系进行筛查,对符合BAP定义的家属进行总结和分类.结果:75例先证者的家系亲属中共有42例符合BAP 的诊断,他们以社交缺陷表现为主,其次为语言发育障碍,以行为怪异为主要表现的少.结论:BAP在孤独症家系中的存在对遗传学的研究可能提供一条有用的途径,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殷青云;李雪荣;罗学荣;陈劲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病始发症状及经过:始发者为初二1班男性,14岁,身体较壮实,好动,待人很热情,在女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但学习成绩不好.2001年12月4日,因数学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的指责.6日下午因中午没有回家吃饭,再次受到老师的批评,顿觉丢了面子,受了委曲,顶撞老师,被老师罚站.不久,该生突感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继而面色苍白、四肢发麻、全身无力晕倒在教室里,老师和同学立刻将其送到医院检查,各种检查结果均正常,之后,自行缓解.该班班长及帮助老师护送该生到医院的4位女同学目睹了发病的全过程,非常紧张.
作者:王志强;赵军;曹辉;邵洪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考察成人(18~49岁)阶段不同的记忆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维记忆评估量表中的6个分测验对280名正常成人进行记忆测查,并收集一般资料.结果:成人的自由回忆、再认记忆和启动效应成绩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自由回忆和再认记忆减退比较明显,而启动效应减退相对缓慢;不同性别受试的记忆成绩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教育能对成人不同记忆功能的发展变化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论:成人阶段不同的记忆功能的发展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呈现一种分离发展的趋势.教育对成人记忆功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李欢欢;程灶火;王力;王湘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评定的相关性.方法:抽取郴州市27所初中教师245人,采用SCL-90量表和学校管理气氛量表进行调查并做相关分析.结果:①教师SCL-90的因子分普遍高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教师对良好和不良管理气氛学校间评定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领导威信与敌意(r=0.22,P<0.05)、强迫因子(r=0.16,P<0.05),人际领导与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14,P<0.05).③教师SCL-90各因子与学校管理气氛中的民主作风、制度健全、关心体贴和管理系统性具有负相关,但差异无显著性.④不同管理气氛的学校,其教师SCL-90评分除焦虑因子外其它各因子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学校管理气氛对教师心理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潘孝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方战区某海军舰队不同兵种男性官兵共534名,年龄23±3.5岁.采用1.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龚耀先修订[1])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2]:对以上海军舰队官兵进行了测评.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作者:冯现刚;解亚宁;张小远;高钰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压力与应对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一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正如Lazarus[1]所说,压力与应对研究的质量与数量是不匹配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应对方式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不统一造成的.
作者:封丹珺;石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 倦怠量表和职业压力指标问卷中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分量表对135名银行职员进行了调查.结果:(1)情绪疲惫(耗竭)与身体健康(r=0.607,P<.001)、心理健康(r=0.599,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工作满意度(r=-0.267,P<.01)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怠慢与身体健康(r=0.188,P<.05)、心理健康(r=0.412 ,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工作满意度(r=-0.541,P<.001)呈显著负相关;职业效能与心理健康(r=-0.198,P<.05)呈显著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r=0.242,P<.01)呈显著正相关,而职业效能与身体健康之间相关不显著(r=-0.002,P>.05).(2)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员工身体健康与情绪疲惫有关,心理健康与情绪疲惫、消极怠工有关.结论:工作倦怠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满意度.
作者:蒋奖;张西超;许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控制感对个体的积极作用心理学家长期以来认为控制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的内在动机.这种动机表现在人类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预知和改变环境;希望行为能够产生自己渴望得到的结果[1,2].在与外界环境交往时,这种动机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将体验到控制感的存在.相反,个体将感到对外界没有控制,即个人的行为不能影响外界环境的变化.
作者:石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月经障碍(menstrual disorders,MD)及经前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s, PMS),是青春女性常见多发病,西方患病率为32.35%~71.68%,我国的患病率为22.36%~82.95%[1-4].MD/PMS的痛经、月经不调、经血过多及经期抑郁、紧张易怒、乳房/头/肌肉关节胀痛等症状,不仅影响妇女的工作学习,还危害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5.6.7].
作者:张河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抽取上海浦东新区2个经济条件较好和2个经济条件较差的街道,每个街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个居委会的全体下岗后再就业时从事家政服务的180名女性作为调查对象,抽取某一国有企业年龄段与调查组相似的93名女工为对照组,两组的平均年龄、婚姻状况无显著性差异,但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调查组高于对照组.
作者:姜华;顾立铭;瞿正万;林霞凤;卢瑛;蔡正宜;孙喜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研究表明不同工作的护士生活质量差异主要与工作应激程度有关[1].ICU护士工作压力大,是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一个因素[2].本研究探讨了ICU、手术室、产科、急诊科护士这一高风险群体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作者:田春梅;姬利萍;王丽霞;高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孕妇早期的心身健康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目前相关的研究较少,且不够系统.本文对初产孕妇早期的心身症状特点及其相关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为整个妊娠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厉萍;曹枫林;高庆岭;马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男女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了解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的原因.方法: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用自制调查表对综合医院诊治的病情较重的326例自杀未遂病人进行调查,并做出精神科诊断(根据DSM-IV诊断标准),然后比较男女自杀未遂者(女248例,男78例)的特征.结果:男女自杀未遂者在平均年龄、家庭经济与环境状况、既往自杀未遂次数、自杀方式、自杀意图强度、负性生活事件数目及其对心理的影响程度、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男女自杀未遂者前三位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同:夫妻吵架或不和、生活规律的重大变化和经济困难.但与男性相比,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短,现婚的比例高,自杀前一直在工作的比例高,同住家人的平均年龄较小,自杀前一个月内与不同成年家属的接触天数之和较少,酒精依赖的患病率低(P均<0.05).结论:农村地区病情较重的男女自杀未遂者多数与自杀有关的关键特征相似,因此需要进一步寻找导致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献云;费立鹏;及惠郁;许永臣;何凤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对我院急诊科近一年收治的因自杀就诊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以了解综合性医院自杀病例的就诊现状,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王耀龙;顾金圣;陈文;兰光华;徐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方法:使用家庭访问方法对杭州市已婚男性居民进行了戒烟行为的调查.涉及的家庭通过多级分层抽样得到,调查对象从每个家庭随机抽取一个符合条件者.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目前吸烟状态、开始吸烟的年龄和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各种戒烟失败的诱惑情境按照应答的频数来确定其重要性.结果:从1976名访问对象中获得1922合格问卷,吸烟者904人,吸烟率为47.03%;在吸烟者中201人曾经戒过烟,占22.23%.导致戒烟失败的情境依次为社交(34.33%)、正性情绪(13.43%)、负性情绪(13.43%)、孤独(8.46%)和饭后(7.46%).结论:这个结果可以作为制定戒烟方案的依据.
作者:杨廷忠;陈定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戒毒人员对药物滥用预防、治疗服务的评价以及戒毒者的需求,以提高今后药物滥用治疗和预防项目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以集中匿名自填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云南省10个地州市级强制戒毒所的2400名戒毒者进行了调查.结果:76.2%的戒毒人员在其吸毒前从未接受过预防吸毒的宣传教育,53.6%以上接受过预防吸毒宣传教育的戒毒人员认为,所接受的宣传教育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少;戒毒者对目前强制戒毒机构的多数软、硬件服务基本满意,需要改善的是治疗的有效性和戒毒所的饮食;戒毒人员迫切的需求是了解预防复吸的技能、帮助改变生活环境和帮助找工作等.结论:目前我国药物滥用预防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其有效性、针对性均尚待提高.
作者:罗健;李培凯;施怀海;沐炜;郑婕;杨芳;刘芳;李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酒依赖患者注意损害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9例酒依赖患者在入院时、入院治疗六周后及45例正常人进行了连续操作试验(CPT)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酒依赖者的所有CPT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入院治疗六周后有所好转,但仍比正常人高,入院时CPT结果与血液乙醇浓度、年龄及饮酒年限有关.结论:酒依赖者注意损害广泛而严重,注意损害与饮酒有关.
作者:甘建光;高天来;高赛男;梁胜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