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医科大学生无望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随机选样540名医科大学生,根据Bech-H量表的得分,分为有无望感组(包括轻度无望感和重度无望感)和无无望感组,对两组学生进行年级、性别、专业满意度、人格特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方面的对照分析.结果:(1)有无无望感的医科大学生存在着性别和专业满意度方面的统计学差异(χ2=2.44、27.65,P<0.01);(2)有无望感的医科大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社会支持的获得较少,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的频率高、强度大,应付方式不成熟.结论:伴有无望感的医科大学生存在着一定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作者:郑爱明;袁勇贵;王志琳;江宁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考察广州初中学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中学生身体自我量表对582名广州初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广州初中生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满意的是相貌特征(3.9±0.8),不满意的是性特征(3.0±0.7);男生对身体自我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如相貌特征(3.9±0.7/3.8±0.7,F=7.39,P<0.05)、运动特征(3.7±0.8/3.4±0.9,F=32.18,P<0.001)、身材特征(3.8±0.8/3.3±0.9,F=59.31,P<0.001)、性特征(3.1±0.7/2.9±0.7,F=15.35,P<0.01);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相貌特征均分从初一的4.0下降到初二的3.9,再到初三的3.7,F=65.64,P<0.001)、(运动特征均分从3.6到3.5再到3.3,F=41.53,P<0.001)、(身材特征均分从3.7到3.6再到3.5,F=7.20,P<0.05)、(性特征从3.2到3.1再到2.8,F=4.30,P<0.05)、(负面特征均分从2.9到2.8再到2.7,F=33.67,P<0.001).结论:初中阶段,学生对身体的自我满意度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且女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较男生低,应引起重视.
作者:许思安;郑雪;苏斌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院原为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由解放军总后勤部主管,使用军队管理模式管理在校大学生.2004年根据军队编制需要转制四川省,成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为了探明军校管理模式与地方大学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特点,寻找一条更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型管理模式,为转制后制度取舍与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军校管理模式下与地方大学管理模式下的个体进行了SCL-90测试.
作者:阮鹏;彭成静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本文于2004年3月到2005年1月对80例晚期肿瘤患者的配偶进行了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如下.
作者:周涛;陆红;王立根;谢强;葛永斌;赵荡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孕妇不宁腿综合征(RLS)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及不宁腿综合征对孕妇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用国际不宁腿量表观察113例孕妇的不宁腿综合征发生情况,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一般情况量表评定孕妇的睡眠情况,探讨不宁腿综合征与孕妇的年龄、孕期、睡眠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孕妇不宁腿综合征的门诊检出率为12.4%(14/113),患有不宁腿综合征孕妇的PSQI得分≥8的有4例(占28.6%),不患不宁腿综合征的孕妇PSQI得分≥ 8者有10例(10.1%,χ2=3.86,P<0.05),其它观察指标与不宁腿的发生无关(P>0.05).结论:孕妇伴RLS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孕妇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与年龄、孕期等因素无关.
作者:潘集阳;梁华君;张继辉;马萍;黄肇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对象和方法1.1对象以四川省人民医院乳腺科择期手术治疗的63名乳腺癌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乳腺癌确诊后3-12月,年龄29-86岁,平均年龄52岁.
作者:刘艳;刘锦平;林文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儿童血液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状况评定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2例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和48例健康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心理测试;并随机抽取26例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在化疗的同时予以为期3个月的心理干预,随后进行心理测试.结果: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健康儿童及其家长,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3.9±2.9)、个性情绪问题(7.1±4.7)、习惯问题(1.2±1.1)、学习问题(1.3±1.2)较健康儿童(1.5±1.6,1.5±2.0,0.5±0.7,0.4±0.5)显著增多(P<0.01);其家长的强迫(1.9±0.8)、抑郁(1.9±0.8)、焦虑(1.8±0.8)情绪显著增多(1.6±0.6,1.5±0.7,1.4±0.7,P<0.05).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2.4±2.1)、个性情绪问题(4.2±3.0)较非干预组明显减少(3.8±2.8,7.2±4.6,P<0.05);其家长的强迫(1.5±0.9)、抑郁(1.5±1.0)、焦虑(1.3±1.0)情绪亦显著减少(1.9±0.9,1.9±0.8,1.8±0.7,P<0.05).结论:血液肿瘤儿童及其家长存在着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血液肿瘤儿童的生存质量,促进其家长的心身健康.
作者:胡君;陈达光;陈燕惠;吕敏;林秋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民族对青少年身体自我满意度的作用特点.方法:采用中学生身体自我量表测量了汉、藏、彝族739名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的状况,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结果:总体上汉、藏、彝族青少年对身体自我是满意的.在身体自我五个维度及总体身体自我上,藏族青少年的满意度均高于彝族青少年(P<0.001);在身体相貌特征、身体运动特征、身材特征和总体身体自我满意度上,藏族比汉族青少年更满意(P<0.001);除了负面特征外,汉族与彝族青少年体验到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女生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较男生更低(t=3.1~4.6,P<0.001),肥胖者对身材特征尤其不满意.结论:此结果对于民族教育和有针对性的紊乱行为干预有指导意义.
作者:周莹;陈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制订皮亚杰认知发展量表(IPDT)的中国城市常模,并对其心理测量学的指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方法:以中国六大城市2700名7-15岁儿童为被试,进行了IPDT的测验.结果:根据对测验总分分布特征的分析,该测验总分分布的偏度系数为-0.311,峰度系数为-0.686,呈负偏态分布;根据对总分的年龄差异分析,测验总分在7-14岁间呈现出稳定而显著的上升趋势(相邻年龄组间差距大约3-4分),表现出良好的构念效度;项目分析表明,18个子测验的难度呈梯级分布,总体的平均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良好(分别为0.53和0.38);为了使不同年龄儿童的得分具有可比性,对各年龄段的数据进行了正态化处理并据此制作了百分等级常模.结论:该测验适合于7-15岁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诊断,不仅能用于教育实践,而且也是良好的科研工具.
作者:方富熹;盖笑松;张丽锦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制适用于中国初中生的吸烟相关态度量表.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设计了16个条目的吸烟相关态度量表.用因子分析评价结构效度;比较尝试吸烟者与未吸烟者、男生与女生的差异来评价区分效度;用Cronbach'a系数和折半信度来评价量表的信度;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差异与相关系数来评价重测信度.结果:因子分析提取两个主成分解释总变异的46.2%,旋转后因子1定义为对烟草及吸烟相关行为的认同,因子2定义为对控烟措施的认同;女生态度得分高于男生,未吸烟者的得分高于尝试吸烟者.两个因子和所有条目的α系数分别为0.87、0.75和0.86,折半信度分别为0.71、0.59和0.72.重测(¨2人)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44和0.67,关联均有显著性;两次调查结果接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为国内类似调查提供参考.
作者:文孝忠;陈维清;区永军;卢次勇;张彩霞;罗亦娟;凌文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远洋船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提供对该群体的SCL-90测试结果.
作者:张晓;周元丽;曹春景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在分析已有研究及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进行下岗和在职中年人综合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把中年人综合状况设想为以下7个维度:人际关系状况,包括同事、亲子及朋友关系;家庭婚姻包括,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情绪状况包括,情绪紧张、情绪健康,抑郁寡欢;工作状况,包含工作适应力、胜任力、满意度、压力等内容.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耐挫力、应付困境能力;身体状况;经济状况[1,2].
作者:刘敏岚;梁宁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钟表绘画测验(CDT)是一种单项神经心理测验工具,对视觉空间的知觉和执行功能的测评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经过不断修订CDT测验的评分系统已能够较准确地评价受试者的空间认知功能和大脑额叶执行功能.CDT测验既往较多用于成人,随着评分系统的完善,目前在儿童神经心理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者:王梦龙;静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考察认知行为训练对一小学生课堂注意行为的辅导效果.方法:对个案进行四次认知行为训练,比较其在基线阶段、干预阶段和追踪阶段的课堂不注意行为次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1)在干预阶段和追踪阶段被试的课堂不注意行为(平均不到2次)显著低于训练前的基线水平(平均8次);(2)与干预阶段相比,追踪阶段个案课堂不注意行为次数有所回升(平均2次)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认知行为训练对于改进个案的课堂注意行为是有效的;在进行传统的行为矫正技术的同时采用自我指导训练,对于改进个案课堂注意行为可能有更为持续的效果.
作者:张英萍;刘宣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国内外有较多有关高原缺氧对人的心理、行为、智力、神经、神经功能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报道,亦见有高原部队心理卫生调查、高原军事训练、高原作业(驾驶)对军人心理影响的报道,但缺乏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维护的具体措施的研究报道[1].我们经过反复探索而设计了一套综合干预方法,在西藏某地驻军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心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剑伟;张新霞;闫春城;刘云祥;符中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由于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家庭治疗实践中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使家庭治疗者们放弃了早期侧重于对价值内容的静态考察,而转向从动态角度考察价值形成的过程;家庭治疗中的价值是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动态的并且以发展性的认识论为基础;价值形成在本质上是一种磋商,这一理解问题的视角对我国的家庭治疗本土化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者:汪新建;俞容龄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对技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能力的作用.方法:42名应对方式较消极同时焦虑程度也较高的大学生参加训练,训练分三组,一组进行以认知重构为主的训练,一组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一组作对照组,不参加训练.训练历时1个月共8次,每次100分钟左右.结果:以认知重构为主的训练能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同时使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则只对状态焦虑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应对技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结论:以认知重构为主的应对技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能力是有效的.
作者:宋淑娟;周萍;余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单用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产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单用西酞普兰20 mg/日与西酞普兰20mg/日结合心理治疗,疗程6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单用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疗法治疗产后抑郁均有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后者疗效更佳(t=2.24-6.64,P<0.05).结论:西酞普兰结合心理疗法治疗产后抑郁效果更好.
作者:丘春柳;肖勃;谢文娇;李俊雄;邱开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森田疗法与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强迫症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森田疗法和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纯以西酞普兰治疗,疗程2个月.采用Y-BOCS、CGI-SI、HAMD、TESS等量表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在治疗后第4、8周及半年随访时,观察组Y-BOCS、CGI-SI、HAMD等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森田疗法与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
作者:石捷;陶建青;曾强;黄有严;赵玮琳;梁佳;朱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57例强迫症(其中27例无用药史,30例有用药史)和50例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方面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进行探究性眼球运动检查,并分析探究性眼球运动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强迫症患者的探究性眼球运动多数指标均低于正常人(P<0.05或者P<0.01);强迫症患者差别分析值正分者占37%,而正常对照组为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χ2=12.27,P<0.001).以眼球运动指标为因变量并以临床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被选入反应性探究分回归方程者有思维形式障碍(如赘述);选入认知性探究分回归方程者为强迫症状诱发因素、病程、精神运动迟缓分、Mausley强迫症状总分.结论:强迫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运动异常,支持强迫症额叶皮层-基底节异常学说,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在生物学上存在某些关联或者重叠.
作者:张伯全;崔玉华;韩永华;朱日升;方明昭;沈渔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运用三维人格问卷(TPQ)对39名强迫症患者和31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人格测定.结果:强迫症患者在猎奇性分量表中因子4(循规蹈矩)评分高于正常对照(t=2.59,P<0.05),其余因子无统计学差异;在躲避伤害分量表中,各因子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3.2-5.45,均P<0.01);在奖赏依赖分量表中,因子4(依赖)高于对照组(t=3.64,P<0.01);强迫症患者TPQ总分高于对照组(t=5.19,P<0.001).两组TPQ各因子评分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做事循规蹈矩,经常害怕、焦虑,悲观,回避不熟悉的场所和人,更容易疲劳,更需要情感支持.
作者:李斌;杨彦春;段明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心理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26例住院进行心理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分别于心理治疗前一天及心理治疗10周后进行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并填写防御机制问卷(DSQ),并和26例正常人DSQ评分进行对照.结果:(1)强迫症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5±0.8)显著高于正常组(3.0±0.5,t=7.0,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5.0±0.8)显著低于正常组(5.7±0.7),t=-3.1,P<0.01).(2)强迫症患者组心理治疗10周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0±0.9)显著低于治疗前(4.5±1.0,t=-2.5,P<0.01);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5.7±0.7)显著高于治疗前(5.0±0.9,t=-3.9,P<0.01).结论:强迫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心理治疗可使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作者:孙春云;屈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