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年4期文献
  • 中专学生童年期非接触性体罚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了解中专学生童年期非身体接触性体罚的发生情况,探讨童年期非身体接触体罚经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某中专2年级484名学生就儿童期非身体接触体罚经历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总的看来,59.9%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体罚.儿童期体罚的前三个主要来源依次是教师(53.1%)、母亲(16.7%)和父亲(14.5%).儿童期经历10次及以上体罚的学生,SCL-90量表中的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分明显高于没有儿童期体罚经历的学生.结论:本研究提示,在我国儿童期体罚问题常见.儿童期的体罚经历与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相关.应重视学校家庭儿童体罚的干预研究,制止对儿童不正当的体罚行为.

    作者:陈晶琦;廖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798例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家庭类型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婚恋观念和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离婚、非婚等产生的单亲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高校和步入社会,其家庭环境对现阶段青年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引起我国心理学家的关注.我们以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同家庭类型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棣;李合群;程子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结合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问题调查提纲>对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在校生进行横断面调查,以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资料整理.结果:医学生中人际关系困扰检出率为47.8%,较严重人际关系困扰为15.7%,自觉学习困难、缺乏学习生活目标、对未来缺乏信心、有就业危机感、有过受骗经历等13项为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因素,来自农村、留级及对未来缺乏信心可加重困扰.结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率高,学习生活环境和不良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主体应加强其人际关系教育、对特殊人群给予特别关注.

    作者: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薛洪俤;江典伟;徐文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SCL-90及EPQ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睡眠障碍诊断和睡眠质量评定量表(SDSE)、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3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评.结果:独生子女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总分以及阳性项目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SDSE除睡眠量因子无统计学差异以外,其他各因子的得分非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EPQ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除情绪性分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以外,其他各分量表得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阶段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在人格特征上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作者:戴伟民;冯淑兰;余兰琼;张生平;章星波;彭启智;朱伟;刘正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华侨新生人格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在我国正逐步开展[1],本文调查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新生,了解他们的人格特征及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作者:黄凌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的个性差异

    自我和谐是罗杰斯的咨客中心心理治疗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旧.但它与个体个性特征的关系如何呢?本文对此做一报道.

    作者:王蔓娜;刘金凤;韩凤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同伴接纳训练的研究进展

    在儿童早期的班级中大约10%~24%的儿童被鉴定为受欢迎的,10%~22%的儿童被拒绝,12%~20%的被忽视.剩下的儿童处于平均受欢迎水平[1].被忽视或被拒绝的儿童都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玩伴.5年的纵向研究[2,3]表明,一些儿童的受欢迎程度一直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不受欢迎的儿童持续被其同伴拒绝.

    作者:龚艺华;张富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伴ADH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行为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患儿的行为特征.方法:以ICD-10作为诊断标准对门诊就诊儿童进行诊断,得到ODD伴ADHD者40例(64.52%),ODD不伴ADHD者22例(35.48%).自编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患儿的基本情况.用家长填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儿童行为.结果:与ODD组相比,合并ADHD组的家长更多对患儿经常打骂和严厉管教;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更多地采取打骂的方式.合并组父亲急燥易怒者比ODD组多;合并组起病年龄及就诊年龄比ODD组早;合并组在CBCL思维、注意问题,违纪、攻击行为,外化性问题,行为总分均高于ODD组.结论:ODD合并ADHD的患儿在思维、注意问题,违纪、攻击行为,外化性问题方面表现更突出,家长对儿童管教方式及不良行为处理方式影响ODD的发生.提示要注重ODD、ADHD的早期干预.

    作者:黄广文;苏林雁;王伯兰;任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共患抽动障碍的ADHD儿童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患抽动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对14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年龄7~14岁的共患抽动障碍的ADH-D患儿进行平均为34次的脑电反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Conner父母问卷、Achenbach量表和Rutter问卷评定行为水平,并测试中国韦氏记忆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持续操作性测试(CPT)等项.抽动障碍严重程度采用耶鲁全面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Conner父母问卷多动指数(10.6±5.6)和Rutter问卷总分(11.5±8.6)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5.7±6.0和17.2±10.5,P<0.01.Achenbach量表多动因子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分别为13.2±7.4和7.5±3.7,P<0.05.Conner父母问卷多动分数有所下降,但差异未达显著性(P>.05).治疗后,患儿韦氏记忆量表的记忆商(97.8±11.7)及C-WISC中注意/不分心因子分(106.3±10.6)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91.3±16.3和95.5±13.0),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在CPT测试中,平均反应时下降(治疗前后分别为523.3±86.7和464.3±68.2毫秒,P<0.05),正确率提高(治疗前后分别为90%和95%,P<0.05).14例患儿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在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4个维度上的严重程度评定量表分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1).12例患儿治疗后抽动症状完全消失或部分缓解,而2例Tourette综合征症状改善不满意.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共患抽动障碍的ADHD患儿有效.

    作者:李荔;王玉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腹膜透析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病人抑郁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估99例透析大于3个月,临床状况稳定的门诊腹膜透析病人的抑郁症状,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估病人合并症情况,同时调查睡眠质量、躯体症状、社会支持等因素和有关的生化指标.结果:抑郁评分均值7.37±5.38,其中10~13分11例(11.2%),14~17分9例(9%),大于17分5例(5.1%).抑郁评分与合并症指数正相关,与躯体症状负相关,与睡眠质量负相关.抑郁评分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素清除指数(Kt/Vurea)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抑郁评分与经济收入、社会支持等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躯体症状、睡眠质量、肾脏疾病所致负担是抑郁的预测因子.结论:腹膜透析病人中抑郁情绪多见,躯体症状、睡眠质量、疾病所致负担等是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希会;胡昭;汪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住院慢性病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慢性内科住院病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幸福感指数、焦虑自评量表(SAS)、特质焦虑问卷(T-AI)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共收集病例322例,包括肺心病96例、糖尿病124例、高血压及冠心病102例.结果:①肺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病人幸福感明显低于常模;但高血压和冠心病病人的幸福感好于其他两组疾病病人.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幸福感影响大的负面因素为特质焦虑,此外抑郁、不同疾病及焦虑都与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内科住院病人的主观幸福感较低,护理工作中应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

    作者:张静平;姚树桥;何国平;罗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纤溶激活系统的关系

    目的: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81名冠心病患者和59名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的纤溶激活系统中PAI-1、t-PA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比正常人群的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这种改变在不同行为类型之间比较,A型行为类型比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PAI-1的活性升高而t-PA活性降低.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这一特点还与A型行为有关.

    作者:朱金富;杨德森;肖水源;刘遂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心血管病患者抑郁情绪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调查有多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象与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对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循环内科诊断明确的2003.9-2004.3期间共588例住院患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除外)进行抑郁指数评分,其中男340例、女248例,平均年龄为60.88±13.58岁;冠心病155例,高血压病126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214例.

    作者:刘佳敏;朱宁;曾宪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家谱图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家谱图是家谱的一种.其以图的形式描述家庭从祖父母到自己三代人的血亲关系和婚姻关系.家谱图是一种基本的临床工具,可以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者对来访者及其家庭系统保持一种系统观[1].家谱图的使用源于系统家庭治疗.

    作者:侯志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帕罗西汀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帕罗西汀在慢性失眠症的治疗中是否有效,并比较帕罗西汀与艾司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4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帕罗西汀与艾司唑仑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睡眠日记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第8天,艾司唑仑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而帕罗西汀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第15天时,帕罗西汀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睡眠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艾司唑仑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帕罗西汀组患者的睡眠状况依然好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可以有效治疗慢性失眠症,远期效果好于苯二氮革类药物艾司唑仑.

    作者:王俊平;许晶;胡志云;赵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帕罗西汀合并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疗效的开放对照研究

    妇女在产后心理和生理上均发生巨大变化,易于发生抑郁障碍,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大约为13%[1].这种疾病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而且影响婴儿及整个家庭,医生应该及早对其进行识别和治疗.一些文献报告,单用抗抑郁药或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均有效,但是二者合用疗效如何,国内报告甚少.为此进行本研究.

    作者:熊鹏;王继才;许秀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SFBT合用帕罗西汀)和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为10周.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分别于治疗后第2、4、6、8、10周末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2、4、6、8、10周后Y-BOC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5或P<.01),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SFBT合用帕罗西汀和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均有显著疗效,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作者: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性模板与情欲学

    性模板是爱与欲的基础,对性模板的探索可以作为治疗工具帮助病人解除阻力,揭示其自身性欲望.然后,用这方面的信息构建治疗方案,增强或恢复人类性反应周期的欲望期.恢复欲望期的方法就是情欲学(erotology).

    作者:William Granzig;胜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家长对高中生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做法

    目的:研究家长对高中生异性交往的态度和做法,提高家长的指导子女异性交往的能力.方法:在广东番禺中学随机选取3个高中教学班,对学生家长(有效样本136个)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家长对高中生性心理特点的认识水平较低,对异性交往、青春期恋爱和婚前性行为的部分态度做法不当;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相关认识正确的家长,在态度和做法上更加恰当;母亲比父亲做法更恰当.结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富于母爱是恰当性教育的促进因素.

    作者:陈慧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中生性行为及相关问题调查

    目的:调查高中生性行为与精神症状和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高二学生915名,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SCL-90和自编的性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与异性有过接吻占30.6%,抚摩过异性隐私部位14.8%,发生过性交8.5%.避孕措施中避孕套3.1%,体外射精1.2%,安全期避孕法0.7%,口服避孕药占0.2%,用过不同方法2.2%,无避孕1.6%.发生过性交的男生父母养育方式存在问题较多,而发生性交的女生SCL-90症状多且严重.结论:各种性行为在学生中均有发生,男生发生性交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关,有性交行为的女生心理问题尤其明显.

    作者:陶林;张玲;王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