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调查了425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对象和方法选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一到三年级的在读研究生460人,收回有效问卷425份.平均年龄25岁;男生208人,女生217人;一年级173人,二年级131人,三年级121人;文科127人,理科143人,工科155人.
作者:张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负性自动思维(Negative automaticthoughts,NATs),是贝克情绪障碍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核心.NATs出现的频度与抑郁程度正相关,且对抑郁程度有较高的预测性[1,2].而抑郁症患者较正常人具有一定的人格特点[3].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分性别考察二者的相互联系,试图寻找NATs的人格基础以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吴志霞;任伟荣;钱丽菊;冯锐;姜乾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中学教师的压力状况,探讨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行编制的教师压力事件问卷对1012名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97.4%的中学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压力,其中76.6%(776/1012)的教师有较大以上的压力,93.2%的教师认为压力对自己有负面影响.压力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社会期望和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等方面,压力总分与SCL-90总分成0.42的正相关(P<0.01).结论:缓解压力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作者:边保旗;樊富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梦内容特点.方法:运用Hall/Van de Castle梦的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198名大学生的梦报告.结果:中国大学生梦内容中的熟悉人物的出现率比美国大学生常模高(h男=+0.25,h女=+0.24,P<0.01),但中国大学生梦内容中的攻击和性行为的出现率均比美国大学生低,主要表现在至少出现一次攻击行为的梦的百分比(h男=-0.43,p=0.000;h女=-0.27,P=0.011)和A/F(h女=-0.24,P=0.033)上.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会梦到比较少的熟悉人物(h=-0.25,P<0.05)、亲人(h=-0.26,P<0.05)及友好行为(h=-0.28,P<0.05).结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可能是引起中美大学生梦内容差异的主要原因.
作者:安献丽;徐光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群人格障碍大一学生的防御方式特点.方法:用PDQ*4问卷和PDI-Ⅳ晤谈手册从2826名一年级大学生中筛选出B群人格障碍阳性者26例,采用防御方式问卷,对26例B群人格障碍大学生以及63名正常一年级大学生进行测试,对其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①2826名大学生中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PDI晤谈阳性率分别为0.25%、0.50%、0.39%和0.11%.②B群人格障碍组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以及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和隔离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18-7.03)(P<0.01).结论:①B群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②B群人格障碍组的大学生较多的采用不成熟型和一些中间型的防御机制.
作者:张艳卿;傅文青;李茹;江虹;于宏华;孙岩;单静;姚树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在校小学生,初步了解儿童焦虑抑郁共存现象的现状.方法:使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长沙市某小学2~6年级的565名学生.结果:SCARED筛查阳性的有140名;DSRSC筛查阳性的有97名;两个量表都高于划界分的43名(7.61%).在焦虑性障碍儿童中,30.71%合并抑郁;在抑郁障碍儿童中,44.33%合并焦虑.焦虑抑郁共存组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退缩分量表得分(平均秩次297.7)高于单纯焦虑组(220.8)、单纯抑郁组(202.2),躯体主诉(268.2)高于焦虑组(232.2)、抑郁组(206.2),焦虑/抑郁(277.2)高于焦虑组(227.7)、抑郁组(219.2),x2=16.72~22.71,P<0.01.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量表共存组(9.1±3.3)和焦虑组(9.7±2.9)低于抑郁组(10.6±3.2),焦虑分量表共存组(5.8±2.7)低于焦虑组(8.0±2.5)、抑郁组(9.2±3.0),合群(5.07±2.11)低于焦虑组(6.28±1.68)、抑郁组(6.63±1.84),幸福与满足(5.1±1.8)低于焦虑组(6.1±1.7)、抑郁组(6.0±2.0),F=4.45~74.34,P<0.01.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抑郁问题存在较普遍,焦虑、抑郁共存比例高,焦虑抑郁共存儿童的内化性问题比单纯焦虑/抑郁者更严重,自我意识水平更低,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予以积极干预.
作者:苏林雁;高雪屏;金宇;刘军;罗学荣;文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国多动性障碍的诊断研究近十年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二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1997-2004年有关研究多动性障碍实证研究的281篇文献,归纳出目前国内多动性障碍诊断的三个特点:1)多种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并行;2)与现行版本的使用率比较,旧版本诊断标准占有一定比例;3)诊断标准和诊断工具本身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四点建议:1)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多动性障碍的认识;2)加强诊断标准和诊断工具的研究和完善工作;3)推广先进的科学诊断仪器的使用;4)建立符合我国文化特点的诊断评估体系.
作者:刘庆芳;曾凡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考查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方法:53位儿童和他们的母亲参加了实验.儿童完成4个心理理论任务,母亲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他们一起参加亲子互动游戏.亲子互动游戏被拍摄并编码.结果:母亲教养方式问卷的结果表明,母亲的严厉惩罚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r=0.39,P<0.01);通过亲子互动游戏观察得到的结果表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r=0.40,P<0.01).结论: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严厉惩罚和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燕燕;桑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22个条目量表(IES-R)的中文版.方法:439名经过至少1件创伤性事件的女犯人完成了IES-R,分析量表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总分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内容区分效度,并进行划界分的诊断性评价.结果:IES-R中文版的重测信度为0.86,Cronbach'sα系数为0.96,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42~0.60之间.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84~0.91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75~0.89之间,PTSD组的总分明显高于非PTSD组.划界分35时,对PTSD和部分PTSD诊断预测的敏感度为0.86、特异度0.86、诊断效率0.85.结论:IES-R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我国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测评工具.划界分35,量表对PTSD和部分PTSD有一定的预测力.
作者:黄国平;张亚林;向慧;周云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应用36题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了3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入组标准:①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关于RA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16岁,小于80岁.③均无其它免疫性疾病,无精神分裂症、酒精和药物依赖史,无脑器质性疾病史,排除妊娠期和哺乳妇女.男11例、女24例;平均年龄(46.29±13.77)岁.
作者:杨帆;兰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编制一个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量表,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用新编的心理健康量表测查全国12个省(市)9278名儿童或他们的父母和143名异常样本,间隔5周的重测样本有87人,父母和儿童报告一致性检验样本56人,效标效度样本30人.用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考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新编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13,Crobachα系数为0.847,分半信度为0.800,评定者信度为0.874;正常儿童在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异常样本的得分(F=63.34-238.8,P<0.01);新编量表总分及分量表与儿童行为量表(CBCL)得分有一定的正或负的相关(r=0.27~0.609,P<0.05或0.01);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因素模式与量表编制者的理论构想一致.结论:儿少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评估.
作者:程灶火;袁国桢;杨碧秀;林燕;方有荣;赵勇;张轩;杨英;苏艳华;欧阳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编制海洛因渴求问卷.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研究小组在戒毒临床所见,拟出38个条目作为海洛因渴求问卷的初稿.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海洛因依赖患者140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初步信效度检验.结果:海洛因渴求问卷经过因素分析,共抽取四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用药意向、用药渴望、效果期待、自我控制因子,涵盖25个条目,可解释59.23%的变异;量表的Crobachα系数为0.93,四个因子的α系数0.75-0.89;稽延性戒断期的重测信度相关系数为0.57-0.79,总量表的相关小数为0.75(P<0.01);成瘾不同时期渴求水平不同.结论:所编海洛因渴求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及结构效度,可作为临床应用并进一步完善.
作者:刘克菊;郝伟;张瑞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情感障碍疾病,其病理机制迄今未彻底阐明.传统上认为抑郁症与脑内单胺能神经递质系统失调有关,单胺递质学说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并影响了抗抑郁药的研制和应用.而抗抑郁药引起单胺递质的快速变化与用药数周后产生临床疗效之间的矛盾,难以用该学说做出合理解释.
作者:卢峻;时宇静;费宇彤;图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以绝对功率作为测量指标,观察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和正常对照脑电图特征的差异,探讨脑电特征的差异在重度抑郁发作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韩冬梅;黄悦勤;金怡;何华;陈进;姚贵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比较弓形虫隐性感染和无弓形虫隐性感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了解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弓形虫IgG抗体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弓形虫IgG抗体阳性患者的PANSS阳性分量表(20.8±4.2,19.4±3.4,P<0.01)、阳性因子(26.6±3.3,25.7±3.3,P<0.05)、兴奋因子(9.5±3.8,7.9±3.9,P<0.01)和认知因子分(8.5±1.9,7.7±2.5,P<0.01)较弓形虫IgG抗体阴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而阴性分量表分和阴性因子分较低(16.4±4.6,17.8±6.0,P<0.05;20.4±4.5,23.3±6.5,P<0.01).结论:弓形虫慢性感染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症状有关,具体关系待进一步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作者:王惠玲;王高华;李秋英;舒畅;王晓萍;吴建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考察皮质酮对吗啡急性精神运动兴奋性和行为敏感化的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分为四组,腹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ml/kg)、吗啡(2mg/kg)、皮质酮(5mg/kg)、皮质酮/吗啡后,计算机自动记录60分钟大鼠的水平活动量,作为急性精神运动的测量指标.每两天重复测量一次,实验进行14天,七次的水平运动作为行为敏感化的指标.结果:皮质酮/吗啡组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性(盐水组7175±676,皮质酮/吗啡组10365±503,P<0.05).对行为敏感化效应而言,吗啡组和皮质酮/吗啡组都形成了明显的行为敏感化(F(6,156)=2.41,P<0.05;F(6,156)=4.27,P<0.01),但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6,78)=1.018,P=0.420),表明皮质酮对吗啡的行为敏感化没有影响.结论:皮质酮增强吗啡的精神运动兴奋性但不影响行为敏感化现象.
作者:王冬梅;李勇辉;郑希耕;杨晓燕;隋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被试150名,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108名,情感障碍患者21名,正常被试21名.应用故事-图片法测量心理理论能力,PANSS量表评定精神症状,并利用中国修订韦氏智力量表简式测量智商.结果:在一级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上,症状未缓解且智商低于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绩低于正常对照组(D=-56.58,P<0.01),在二级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上,症状未缓解智商低于70和症状未缓解智商高于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D=-70.51,D=-37.78,P<0.01);情感障碍患者和处于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心理理论任务成绩没有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二级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与其言语智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51,P<0.01和P<0.001);其病程对心理理论任务成绩没有明显的影响;阳性亚型精神分裂症组的一、二级心理理论任务成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D=-21.55,D=-25.53,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心理理论能力的损伤,并受到精神症状和言语智商的显著影响,但病程的作用不明显.这种损伤可能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特质.
作者:刘建新;苏彦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学员心理状况的影响,以四川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第二期学员(共137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与研究组相匹配.研究组接受为期4月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督导培训,在培训前、后测试;对照组间隔4月进行测试.测试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接纳问卷[1]、容纳他人量表[2].
作者:邱昌建;张伟;郭兰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从双语者的语言存储、双语者的情感表征、语言对双语患者评定的影响、双语患者在心理治疗中的特殊表现几个方面,论述了语言在双语患者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郭智颖;张积家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