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北京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其求治情况.方法:在北京地区分层随机抽40家综合医院,共调查2 925例年龄≥15岁的住院病人.精神科护士使用自制抑郁筛选量表后,精神科医生根据DSM-Ⅳ标准对筛选阳性和10%筛选阴性者做出金标准诊断.结果:经调整后任何抑郁障碍总的现患率、年患率和终身患病率分别为7.04%、7.47%和9.96%;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分别为3.83%、4.33%和6.11%.在123例现患重性抑郁发作者中,仅有12例(9.8%)曾因此问题接受过诊治.重性抑郁发作现患率在女性显著高于男性(5.18%比3.59%,RR=1.44,95%CI:1.01~2.05),在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6.28%比3.31%,RR=1.90,95%CI:1.31~2.75),在内科高于外科(6.08%比3.60%,RR=1.69,95%CI:1.15~2.49)和其它科(6.08%比3.01%,RR=2.02,95%CI:1.21~3.37).结论:北京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但其接受诊治的比例很低.应尽快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综合医院病人抑郁障碍的诊治率并定期对其效果进行监督.
作者:王志青;张艳萍;杨少杰;孟梅;王向群;费立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的发生可能与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有关[1],有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有高度一致的个性心理特征[2].
作者:孙阳;杨志杰;樊东升;沈扬;李小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住院病人中躯体形式障碍(SD)的患病比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和ICD-10诊断标准对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进行躯体形式障碍筛查及诊断,对SD患者与躯体病患者进行SCL-90量表测查.结果:共筛查了1012例住院病人,诊断为SD者42例(4.15%),SD病人常见症状为慢性疼痛、胃肠道及自主神经症状;与躯体病患者比较,SD患者年龄偏小(t=2.32,P<0.05),住院次数偏多(t=2.21,P<0.05),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普通躯体病患者(t=2.54~6.37,P<0.05~0.01).结论:综合医院中因躯体主诉而反复住院的SD病人并不少见,SD病人的心理状况差于普通躯体病患者.
作者:位照国;王希林;孙旭坤;李涛;康岚;王雪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对象和方法本文采用自拟调查表对60名肾活检病人于活检前后进行了调查.男33人,女27人,年龄13-43岁,平均年龄43岁,受教育程度小学5人,初中18人,高中22人,大专以上15人.
作者:吕冬宁;卢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预防性应用抗抑郁剂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帕罗西汀与安慰剂治疗,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结束时评定患者的PSD发生率.结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在治疗结束时,帕罗西汀组患者的MESS、ADL得分分别为11.1±4.3,27.6±4.8,低于安慰剂组的13.6±3.2及32.8±4.1;帕罗西汀组患者的PSD发生率为10.7%,亦低于对照组的4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抑郁剂可以降低PSD发生率,并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作者:许晶;王俊平;刘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非精神心理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有重性抑郁发作者的抑郁和自杀特征.方法:由受过培训的精神科护士采用自制抑郁筛查量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北京35家一级、8家二级和7家三级综合医院年龄≥15岁、病情允许且交流无明显困难的2 877例顺序就诊的门诊病人2 925例住院病人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与无重性抑郁发作的5 604例病人相比,198例重性抑郁发作者中,农民(14.2%比7.9%,χ2=17.48)、自费(45.2%比37.8%,χ2=4.41)、住院(63.1%比50.0%,χ2=13.26)及内科病人所占比例高(内、外、妇产、中医和其它科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1.5%、30.8%、3.0%、2.5%和12.1%比40.7%、30.5%、9.8%、4.9%和14.0%,χ2=17.28),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少[均值为(9±4)年比(10±5)年,t=-3.55],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中位数为500元比800元,秩和检验Z=-4.86)(均P<0.05).198例重性抑郁发作者中65%有想死的念头,50%有无望感,33%有过自杀念头,7%有过自杀行为;24%有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64%从未因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帮助;11%曾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并接受治疗,其中仅41%曾被诊断为抑郁或相关情感障碍.结论:为了早期识别和治疗病人的抑郁症及有效预防自杀,应该将综合医院作为重要切入点,面向其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大力宣传抑郁诊治及自杀预防方面的常识,同时调整其医疗管理措施以利于伴有心理障碍患者的诊治.
作者:李献云;张艳萍;王志青;杨少杰;费立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是治疗严重冠心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全世界每年CABG术为100万例以上.CABG术后抑郁、焦虑状态与其他外科手术相比有更高的发生率.CABG术后存在的抑郁、焦虑状态是术后患者死亡、再次入院和心脏事件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并且严重影响术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总结分析了CABG术后抑郁、焦虑状态对术后患者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作者:王忠杰;李西慧;尹文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80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个术语和概念.说得更详细一些,在类别命名上,不再使用神经症这个术语,在分类方法上,不再使用神经症这个概念.这一做法已逐渐为英语精神病学出版物所接受,尽管ICD-10(1992)还是保留了神经症(性障碍)作为第五章F4标题的一部分.
作者:许又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引起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和远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于治疗一年末、四年末各做一次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铁槽铁钉测验、手指敲击试验、动作功能测验、手功能协调测验、连线测验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言语流利性测验10项神经心理测查及治疗一年内每月一次BPRS、SDSS评定,治疗一年至四年内每三月一次BPRS、SDSS评定.我们分别根据患者治疗一年内和一年至四年的BPRS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即一年内或一年至四年只要有一次复发就分到复发组,分别比较治疗一年末和四年末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各项认知功能及年龄、受教育年限、DUP(未治疗的精神病期)等特征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一年末复发组的DUP显著长于未复发组(24.4±18.4/16.5±17.4,t=-2.19,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治疗四年末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长短与患者的近期预后有关,DUP越短,近期预后越好;DUP为近期内复发的相关因素.
作者:牛雅娟;吴承京;费立鹏;吉中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动思维、社会支持与应付方式对抑郁症出院病人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97例抑郁症患者在其出院时进行测评,测评工具包括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自动思维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此外对100例正常对照亦进行上述测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131.4±105.2/103.0±93.3,t=2.0,P<0.05),得到较多的总社会支持(40.8±8.0/38.2±8.5,t=2.3,P<0.05)、客观和主观社会支持(t=2.1、3.0,P<0.05),较少采用幻想、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等应付方式(t=-3.3、-2.1、-2.6、-5.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活事件、自动思维、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五个指标对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有显著性.进一步路径分析表明,自动思维、自责、解决问题对抑郁程度有直接影响,自动思维对SDS的直接影响大(路径系数为0.474,P<0.01),自责、解决问题为其次(路径系数分别为0.237、-0.150,P<0.01),而生活事件、幻想对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是间接的.结论:生活事件、自动思维、幻想、自责、解决问题五个指标对出院病人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有显著性.
作者:郭文斌;姚树桥;吴大兴;赵靖平;徐西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其诊断仍以临床症状描述为主.本文应用探究性眼动分析(Exploratory Eye Movement,EEM)与P300电位测定对此进行了研究.
作者:穆俊林;吕路线;陈兴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海洛因是目前我国吸毒人群中主要的滥用毒品之一,随着吸毒人群的增长,给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在防复吸实际工作中,对海洛因依赖者生理脱毒并不困难,但因毒品滥用所致的社会心理等问题,一直是海洛因依赖者不能保持操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海洛因依赖个案心理干预的介绍,为戒毒心理干预领域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作者:刘海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文对卧床较长时间(≥8周)的患者,在骨科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发现患者的负性情绪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齐钢桥;陆强;汤优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小美刚上小学几天,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厕所,这一两天闹着不去学校,经过爸妈一直追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学校每次上厕所都要排队,而老师规定上课铃响完后就要坐在教室里,小美非常害怕来不及进教室而被处罚,因此尽量不去上厕所,也渐渐开始对去学校感到焦虑.
作者:修慧兰;汤梅;姚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眠症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我们于2003年11月-2004年2月对石家庄市15个干休所的离退休老年人进行了失眠问卷调查.
作者:刘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QOL),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主诉疼痛分级(VR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对152例临终病人进行测评.结果:(1)各量表总分分别为:QOL36.9±7.4,ADL56.27±34.5,社会支持40.0±6.3,HAD(A)8.9±4.1,HAD(D)11.2±4.9,LSIA 11.6±3.9.(2)相关分析显示QOL总分与疼痛(r=-0.54,P<0.01)及焦虑(r=-0.65,P<0.01)、抑郁(r=-0.73,P<0.01)负相关,与ADL(r=0.74,P<0.01)、社会支持总分(r=0.30,P<0.01)、主观支持(r=0.23,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r=0.32,P<0.01)、LSIA(r=0.52,P<0.01)正相关.(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DL、VRS、社会支持总分及HAD(A)是QOL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t分别为6.91,-4.66,3.28,-4.72,P<0.01).结论:老年临终住院病人QOL受日常生活活动、疼痛程度、社会支持、焦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针对性地给予临终关怀措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孟喜;李艳群;付桂香;李文英;李卉;赵利华;张昌喜;范勇;汪志红;彭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和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的关系.方法:以GMS-AGECAT与MDS量表为调查工具,对基线调查时确定的非抑郁老年人进行队列研究.采用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数据.结果:随着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数增加,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增高,两者有密切相关(r=0.96,P<0.01).χ2检验表明,健康恶化、经济困难、难过事情、亲友冲突、恐怖经历发生与否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关系达显著性水平(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困难(RR=1.82)、亲友冲突(RR=5.18)对老年抑郁症发病率有显著性影响(P<0.01).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密切相关,经济困难、亲友冲突是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马岁岁;秦侠;陈若陵;胡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期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济水平、社会支持、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一般自我效能感7个因素,对北京市236名60-85岁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主观幸福感与年龄、性别、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相关不显著;社会支持、健康状况、一般自我效能感能预测主观幸福感(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0.19、0.15),可解释总变异的16.4%;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同时,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主观幸福感.结论:外在主观资源(社会支持)、内在客观资源(健康状况)和内在主观资源(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同时外在主观资源、内在客观资源还通过内在主观资源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作者: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第四版(DSM-Ⅳ)的诊断标准,把7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抑郁症组(抑郁症组,N=44)及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组(共病组N=34).对所有对象评定一般人口学资料及老年抑郁量表(G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比较两组患者间差异.结果:抑郁症组与共病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情况、家族史、民族、发病诱因和受教育年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DS总分(14.0±1.2/12.1±2.0,t=4.92)、HAMD(38.1±4.0/33.4±4.7,t=4.35)和HAMA总分(22.6±5.5/11.7±2.7,t=10.93)及其因子分、HAMD第3项(自杀)条目分、SF-36躯体功能(79.2±13.6/69.1±13.6,t=3.25)、社交功能(70.0±21.2/50.0±22.5,t=4.02)评分共病组均高于抑郁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抑郁症和焦虑障碍共病患者较单纯抑郁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重、自杀风险大、生活质量更差.
作者:苏亮;施慎逊;肖世富;刘福根;李冠军;王志阳;张明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吗啡对大鼠空间记忆的影响和5-HT1A受体激动剂乌拉地尔对这种影响的改善作用.方法;训练大鼠学习Morris水迷宫任务,检验它们在注射药物情况下回忆空间任务的能力.结果:同时注射乌拉地尔(20mg/kg)和吗啡(10mg/kg)的大鼠通过回忆寻找Morris水迷宫隐蔽站台的潜伏期(第一次测验,30.43±9.46;第二次测验,41.00±10.30;单位,秒),显著短于单独注射吗啡的动物(第一次测验,87.00±22.53;第二次测验,96.67±20.85;均为P<0.01);而与对照组动物(第一次测验,16.17±3.74;第二次测验,16.33±2.36)没有显著差别.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照组和给药情况下吗啡组、吗啡-纳洛酮组和吗啡-乌拉地尔组回忆测验结果分别为:第一次测验,16.17±3.74、87.00±22.53、34.67±6.75、30.43±9.46,F1(3,21)=5.866,P<0.01;第二次测验,16.33±2.36、96.67±20.85、22.17±6.46、41.00±10.30,F2(3,21)=8.94,P<0.01.结论:乌拉地尔能够显著改善吗啡导致的大鼠空间记忆障碍.
作者:李新旺;张滨;于萍;徐爱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托吡酯(TPM)对幼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以生后28天的海藻酸(KA)致痫大鼠为模型,经TPM治疗8周,观察动物癫痫行为;经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对已存储信息的再摄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KA致痫后经TPM治疗组大鼠出现自发性反复惊厥(SRS)次数(3.50±3.84)较未经TPM治疗组次数(7.36±3.75)明显减少(t=2.33,P<0.05).该组动物仅在水迷宫测试第一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590.6±230.9)秒较未经治疗组(422.6±122.3)秒明显延长(t=2.11,P<0.05),但此后3天两组潜伏期则无差异.TPM对未经KA致痫的大鼠水迷宫操作无影响,间歇三天后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各组潜伏期均无差异.结论:TPM对发育期大脑的长期记忆功能及信息再摄取能力均无影响,而且对幼鼠的空间学习能力的影响也是极短暂的.
作者:徐向平;孙若鹏;金瑞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睡眠剥夺(SD)大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D+生理盐水)和2个实验组(SD+小、大剂量褪黑素),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SD模型,SD48h和SD72h后用水迷宫测试大鼠的记忆能力,后检测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实验组大鼠SD48h和SD72h水迷宫反应时均明显小于对照组(F=11.89、5.44,P=0.00、0.012).实验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NO和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F=14.31~27.41,P=0.00).结论:褪黑素对睡眠剥夺大鼠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这可能与抑制睡眠剥夺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NO及MDA的升高作用有关.
作者:刘芳娥;刘利兵;化前珍;杨芳;于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情绪应激对NOD小鼠脑内c-fos表达和对胰岛内细胞凋亡的影响,了解应激影响糖尿病发生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自发糖尿病模型NOD小鼠在接受饮水冲突应激加限制应激后,分别于接受应激1天、2天、3天时,原位杂交测定脑区c-fos表达水平,TUNEL法测定胰岛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天(3.93±1.05)、2天(5.73±2.60)、3天(5.77±2.75)时段应激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82±0.93,t=4.46、3.58、3.41,P<0.05).应激引起c-fos mRNA在脑内的广泛区域表达,其中海马三区、杏仁中央核、下丘脑室旁核的c-fos mRNA表达增高与胰岛细胞凋亡增高间存在正相关(0.79、0.69、0.64,P<0.01或P<0.05).结论:情绪应激时c-fos在海马三区、杏仁中央核、下丘脑室旁核中表达的提高与胰岛细胞凋亡升高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应激影响1型糖尿病发生的过程.
作者:陶嵘;姚树桥;石川;张式兴;赵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致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送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半定量技术,分别检测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5例同胞对照和3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β、TNF-α和TH的基因表达水平,同时应用PANSS量表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结果:IL-1 β在病例组、同胞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1.52±1.01、1.18±0.99和0.55±0.33;TNF-α在三组样本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1.52±1.09、1.01±0.87和0.61±0.32;TH在三组样本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0.74±0.38、0.70±0.29和0.28±0.20.其中病例组与同胞对照组IL-1β、TNF-α、TH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和同胞对照组的IL-1β、TNF-α、TH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同时发现IL-1β(r=0.420)、TNF-α(r=0.430)基因表达水平与PANSS量表的一般病理症状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巴胺功能亢进和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且可能受遗传背景影响.致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一般病理症状的形成.
作者:刘亮;贾福军;李恒芬;袁国桢;姚建军;程灶火;郭新胜;方春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