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大中专学生儿童期目睹暴力的发生情况,探讨童年期目.睹暴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528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41.7%的学生16岁前曾至少1次目睹他人的激烈打斗的暴力场面.其患病率男生50.0%明显高于女生31.4%(x2=18.67).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与父母亲学历、是否为独生子女、16岁前居住在农村与非农村等无明显关联.结论:我国儿童期目睹暴力问题常见.急需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减少目睹暴力规划.
作者:陈晶琦;梁艺怀;Michael P. Dunne;马玉霞;程亚杰;吴春眉;陈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不同学习压力承受能力高中生的家庭生态特点.方法:利用问卷法对上海市区3所普通高中的170名学生的学习压力自我觉知、心理健康、家庭社会文化环境、人格及其它相应的家庭社会人口学变量进行测查.结果:170名被试中,有130人感到有学习压力.但这130人中,只检出30人有心理或行为问题(非耐压组),其余100人心理健康(耐压组).耐压组被试较非耐压组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惩罚、严厉(17.88±5.07/20.48±4.64,t=-2.512,p<0.05),母亲拒绝、否认(13.40±4.44/16.83±4.18,t=-3.765,P<0.05),母亲惩罚、严厉(13.11±6.02/16.07±5.44,t=-2.411,P<0.05)得分低,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4.03±10.04/48.83±10.39,t=2.467,P<0.05)得分高;耐压组被试较非耐压组在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的亲密程度(7.51±1.88/6.23±2.70,t=2.426,P<0.05),文化知识(4.51±2.01/3.63±2.13,t=2.080,P<0.05),道德宗教(5.06±1.53/4.37±1.85,t=2.072,P<0.05),组织程度(6.48±1.82/5.63±2.01,t=2.189,P<0.05)得分高,而矛盾冲突(2.89±1.90/3.97±1.99,t=-2.697,P<0.05)得分低;耐压组被试较非耐压组在人格的怀疑性(4.89±1.53,5.87±1.65,t=-3.024,P<0.05)、忧虑性(5.53±1.72,6.28±1.65,t=-2.103,P<0.05)和紧张性(5.73±1.53,6.81±1.59,t=-3.362,P<0.05)得分低.结论:学习压力并不必然导致心理或行为问题,保护性家庭生态因素将缓冲或阻止学习压力的不利影响.
作者:席居哲;左志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更多,因为他们面临新环境、新的生活与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本文以大学新生为对象,探讨容纳与应付方式对大学新生焦虑严重程度的影响.
作者:郭文斌;卢永红;赵靖平;徐西嘉;赵爱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青少年学生心理自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方法:用包含2个问题的开放式问卷对345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再采用统一编码,进行内容分析.结果:①青少年学生关注的心理自立领域主要包括认知(共点算1076次)、情绪(共点算409次)、社会交往与关系(共点算1069次)以及社会生活(共点算263次)四个方面;②青少年学生认可的心理自立特征主要包括独立性(共点算965次)、主动性(共点算592次)、成熟与健康(共点算574次)、坚韧性(共点算320次)、道德性(共点算281次)、开放性(共点算186次)和灵活性(共点算90次).结论:①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自立领域主要包括认知自立与情绪自立;②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大致是自立者所具备的基本人格特征.③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心理自立领域和特征两个方面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
作者:夏凌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29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介于3-5分(满分7分),友谊满意度得分高(5.36±0.89)、学业满意度得分低(3.52±1.11),积极情感分高于消极情感分(3.76±1.33,2.53±0.85).(2)初中生、重点中学学生在友谊、家庭、学校及环境满意度维度得分分别高于高中生、普通中学生(P<0.01),男生的友谊满意度得分于高于女生(5.16±0.93/5.02±1.24,t=1.95;P<0.01),但女生的家庭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得分高于男生(5.27±1.19/5.02±1.24,t=3.17,4.73±0.93/4.44±0.97,t=4.59,4.81±1.45/4.59±1.2,t=4.59,P<0.01),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随父母受教育程度增高有增高趋势.和睦家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好于争吵家庭,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气氛、年级、家庭收入、性别进入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6、-0.25、0.14、0.125).结论:家庭气氛、年级(初、高中)、家庭收入、性别对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影响作用.
作者:石国兴;杨海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已有研究发现,羞耻感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易耻者相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1],并且在遇到消极事件时倾向于作自我否定的归因,更容易采用否认和回避的应对方式[2].本研究探索身体锻炼和中学生羞耻易感性之间的关系,为心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亓圣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4~16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武汉市2188名4~16岁儿童进行注意及多动问题量表评分,该量表按照DSM-Ⅳ的ADHD诊断标准编写,并以DSM-Ⅳ标准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性访谈,将ADHD患者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Ⅰ)、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量表还包括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和Conners教师量表.结果:(1)ADHD患病率13.58%,其中ADHD-C型2.63%,ADHD-Ⅰ型8.27%,ADHD-HI型2.68%;男童患病率18.58%,女童患病率8.78%,男女患病率之比为2.12:1.(2)不同年龄段ADHD的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4~5岁组15.88%,6~11岁组15.85%,12~16岁组9.98%.随着年龄的增加,ADHD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ADHD-HI组患病率下降得更明显,但ADHD-Ⅰ型却呈坡型上升,特别是6~11岁男性组发病比例高达12.19%:(3)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差异.(4)无论何种年龄段和性别,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评分都高于正常儿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因子也增加.结论:在DSM-Ⅳ定义的三个表型中ADHD-Ⅰ型患病率高,尤其是6~11岁男性组患病率高,年龄和性别对表型分布有影响.
作者:卢林;施琪嘉;陶芳芳;尹平;殷少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精神运动功能与记忆能力的差异.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对38例ADHD儿童和38例正常儿童进行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JPB)与韦氏记忆测验(部分内容).结果:(1)ADHD组儿童JPB连接数字、符号计入及总成绩均低于对照组(51.37±14.19/57.73±7.30,44.29±7.23/49.82±7.31,336.0±42.1/359.3+43.1,t=2.47、4.64、2.55,均P<0.05);(2)ADHD儿童JPB总分显著低于全国大样本常模;(3)ADHD儿童背诵数目测试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9.21±3.51/11.37±3.57,t=2.61,P<0.05).结论:ADHD儿童精神运动功能低于正常儿童,在精细运动的准确性、灵活性及协调性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其工作记忆能力受到损害.
作者:武丽杰;陶雨春;刘爱书;夏薇;孙彩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汉语发育性阅读障碍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SIC-CR)、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PRS)、儿童阅读与书写能力家长问卷对17例汉语发育性阅读障碍(SRD)儿童和与之匹配的32名正常儿童的临床特征进行调查评估.结果:SRD组在WISC-CR中的言语智商、总智商、言语理解因子、记忆/注意因子分值均低于对照组(98.3±13.5/111.7±13.7,97.1±14.5/110.2±14.3,40.4±9.2/47.6±7.7,25.9±6.3/32.0±7.3,OR=0.88~0.94,P<0.05),回归分析表明,只有言语理解因子进入回归方程(OR=0.90);PRS中五大功能区得分、言语分、非言语分及总分,SRD儿童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6±1.5/13.3±2.6,10.8±3.1/15.6±3.6,11.1±1.4/14.1±3.6,7.1±1.9/9.7±1.9,19.7±3.5/24.7±5.7,20.3±4.1/28.9±5.7,37.9±5.6/48.5±7.0,58.2±8.5/77.3±11.9,P<0.05).回归分析表明,只有言语分进入回归方程(OR=0.69);儿童阅读与书写能力家长问卷中,SRD儿童在除家庭阅读背景外其余七个因素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但只有朗读听写进入回归方程(OR=2.14).结论:汉语SRD儿童言语能力明显损害;其阅读各环节均受损,但朗读听写能力缺陷可能是主要问题;记忆/注意集中困难、书写困难、动作技能、口语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可能是汉语SRD儿童临床普遍伴发的症状.
作者:李秀红;静进;杨彬让;郝元涛;陈学彬;钟鑫琪;罗海铭;吴小英;梁文伟;黄明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农村自杀问题的原因及其特征关于农村自杀的研究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在于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层面,较少有深层次社会、心理原因的挖掘[1].以往研究发现,农村中自杀的首要原因都集中在人际冲突方面[2,3],与人际冲突对自杀意向有着直接和强烈的预测作用的发现一致[4].正因为如此,农村自杀呈现出的三大特征都与首要原因关系密切:冲动性自杀特征明显[5-7];总体自杀率高于城市,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8-10];人际冲突成为显著的激发因素[9-11].
作者:宋振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B群人格障碍的人格五因素特征.方法:先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在被试中筛查,再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确定B群人格障碍患者,用NEO个性问卷(NEO-PI-R)做问卷测查.结果:66例B群人格障碍患者表现为高神经质(61.97±10.57)、低顺同性(38.39±11.46)和低严谨性(38.40±11.19),外向性(45.88±11.52)和开放性(45.00±9.30)得分接近低限.212例被试的PDI-Ⅵ和NEO-PI-R得分的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反社会型与顺同性负相关(r=-0.25,P<0.01),边缘型与神经质正相关(r=0.32,P<0.01),与顺同性和严谨性负相关(r=-0.22,P<0.01;r=-0.22,P<0.01),表演型与顺同性和严谨性负相关,(r=-0.16,P<0.05;r=-0.15,P<0.05),自恋型与顺同性负相关(r=-0.31,P<0.01).结论:B群人格障碍患者的五因素人格特征较正常成年人有较大偏差,有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冲动,人际关系冷漠,缺乏自信等.本研究中B群人格障碍的五因素特征不典型.
作者: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张艳卿;段熙明;曹文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高校女大学生的经前心境恶劣障碍(PMDD)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经前心境恶劣障碍筛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93名三年级女大学生施测.结果:(1)女大学生的PMDD的检出率为7.91%.(2)学习压力大一般、无者PMDD检出率分别为13.8%、5.6%、8.9%,差异有显著性(x2=9.70,P<0.01).(3)经前心情恶劣者与无经前心情恶劣者比较,SAS标准分,SDS总分及其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经前心境恶劣组与无经前心境恶劣组比较,除了SCL-90的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症状和敌对症状的得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的SCL-90总分、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症状的得分PMDD组高于无PMD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校女生经前心境恶劣的检出率为7.91%,有经前心境恶劣者伴有明显的心身症状,SCL-90对显示PMDD的心身症状比SDS及SAS敏感.
作者:潘集阳;杨立新;梁华君;马萍;张继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考查夫妻个性组合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用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234对夫妇施测,分析夫妻不同个性组合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结果:神经质分低(T<40)、精神质分低(T<40)和纯朴性分适中(T=30-50)夫妻的婚姻质量较好(总分>340分),神经质分高(T>60)、精神质分高(T>60)和纯朴性分过低(T<30)夫妻的婚姻质量较差(总分<300分),内外向分高低对夫妻婚姻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夫妻个性相似或互补与婚姻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具有情绪稳定、善于沟通和适当掩饰等特质的夫妻其婚姻质量较好.
作者:程灶火;谭林湘;赵勇;周岱;苏艳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一般资料索引病人及家庭情况:索引病人(以下简称IP)为男性,36岁,大专,某厂车间主任.妻子36岁,工人.2个女儿分别12岁、6岁.家庭经济状况中上水平.IP的父母分别为60和58岁,姐姐40岁,体健,均为农民,生活在附近农村.
作者:卫亚莉;唐登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考察成人(18~49岁)数字、词语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维记忆评估量表中的3个工作记忆广度分测验对280名正常成人进行测查,并收集一般资料.结果:成人的数字、词语和视空间广度成绩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F=2.96~6.87,P<0.01);出现随龄衰减现象的先后顺序依次为视空间广度、词语广度和数字广度;在记忆广度总成绩和大多数分测验成绩上男女无显著差异,仅在30-34岁年龄组,男性视空间广度位置的成绩好于女性(11.02±3.17/8.67±3.18,t=2.15,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是成人数字、词语和视空间广度的保护因素(Beta值=0.546,0.445,0.423;P<0.01).结论:成人阶段数字、词语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的发展变化基本上趋于一致,并且受教育程度能对不同的工作记忆广度起促进作用.
作者:李欢欢;程灶火;王力;王湘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综述了人格特征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病程和行为表现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显著的人格特征:负性情绪性(negative emotionality,NEM)、正性情绪性(positive emotionality,PEM)和约束/抑制(constraint/inhibition,CON).主要结论是高NEM是PTSD发生的主要人格危险因素,而低CON以及低PEM在与NEM的相互作用中作为一种调节因素影响PTSD的形式和表达.
作者:侯彩兰;李凌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4年8月13日浙江温岭市遭受了台风袭击.本文于2004年9月10日对受灾重的一所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心身状况的调查.
作者:傅素芬;赵国秋;陈红卫;王义强;张雪红;唐光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总体幸福感是评价个体整体生活质量综合性心理指标.明确它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者:林贤浩;江琴;廖美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调查某高校自杀坠楼事件目击者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状况.方法:使用一般情况及事件主观体验问卷和创伤性应激障碍临床访谈问卷,对58名事件现场目击者,分别在事件发生后第三周和第五周进行调查.结果:在事件发生后第三周,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SD检出率为6.9%,符合PTSD症状标准和社会功能损害标准的目击受害者共6人,检出率为10.3%.事件后三周受害人出现创伤性应激症状和功能损害的比例较高,分别为强烈恐惧害怕65.5%、创伤性分离51.0%、警觉性增高53.4%、再体验84.5%、回避70.7%、和社会功能障碍25.9%.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第三周出现分离症状的目击者比没有出现分离症状的目击者在事件后第五周时表现出了更加严重的ASD和PTSD的各组症状(如分离症状严重程度17.9vs29.7,U=128.5,P=0.001).结论:1、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早期,受害人心理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一部分受害人出现社会功能变化.2、提示对事件后早期那些不符合ASD诊断标准,但符合PTSD症状标准和社会功能变化标准的受害者应该给与心理干预.3、创伤时分离症状可能是预测受害人出现远期严重应激障碍的一个因素.
作者:赵丞智;邹义壮;曹连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于背景记忆的影响.方法:将32名青年被试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剥夺睡眠21小时、45小时、69小时和正常对照组,每组被试8名.正常对照组在早8:00,进行测试;睡眠剥夺组自第一天早7:00进入实验室开始剥夺睡眠,分别在第2天、第3天和第4天凌晨4:00离开实验室.测试为词汇背景记忆测验,通过按键反应,要求被试首先再认是否为旧词,再判断旧词的颜色.结果:除45小时组和69小时组漏过率外,同一组内背景记忆成绩低于再认(P<0.05);剥夺45小时后,与对照组比再认正确率下降(80.26±7.14/92.60±4.31,F=44.213,P=0.000)、漏过率增加(10.44±3.01/3.60±0.58,F=13.667,P=0.000)、反应时延长(0.71±0.25/0.65±0.16,F=22.315,P=0.000);而SD21后,与对照组比背景记忆正确率下降(62.23±7.71/80.10±8.21,F=31.54,P=0.027)、漏过率增加(9.69±3.11/5.83±2.47,F=3.712,P=0.028)、反应时延长(0.93±0.18/0.89±0.24,F=3.093,P=0.027).结论:睡眠剥夺后再认和背景记忆成绩下降,并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成绩下降更加明显;睡眠剥夺对背景记忆的影响更大.
作者: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张侃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