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6期文献
  • 六胞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

    本文对国内首例6胞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L)进行6年的神经心理监测及早期干预,结果如下.

    作者:赵亚茹;马学梅;梁颖;宋辉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广东澄海市4-12岁儿童睡眠习惯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睡眠习惯、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及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就727例4~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4-12岁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9.6±0.9小时,4-6岁组睡眠时间为10.6±0.8小时,7-9岁组睡眠时间为9.9±0.9小时,10-12岁组睡眠时间为9.2±0.9小时(P<0.05).睡眠习惯问卷总分平均为36.8±13.6,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31.0%;儿童睡眠紊乱量表总分及睡眠总时间无男女差别(P>0.05);各年龄组间(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总分分别为42.4±14.1、34.9±12、31.8±12)有明显差异(P<0.05);睡眠习惯问卷得分与年龄、家庭平均月收入及学习压力等因素有关(r分别为:-0.35、-0.18及0.12;P<0.05).居住地在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儿童CSHQ得分(年龄构成比标准化后)分别为33.4±12.1、35.0±10.7、38.9±14.0及42.1±14.5(F=67.9,df=3,P<0.001).结论:儿童的睡眠状况无性别差异;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小,睡眠问题情况越明显;农村儿童的睡眠质量较城市的要差,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睡眠质量较高收入家庭儿童的要差.

    作者:潘集阳;张继辉;梁华君;马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癫痫儿童气质特点研究

    目的:了解癫痫儿童的气质特点,提供癫痫综合治疗的依据.方法:以儿童气质测量软件为研究工具,对84例符合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分类诊断标准的癫痫患儿的和168例正常儿童进行儿童气质父母问卷的调查.结果:癫痫儿童组气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因子有活动水平(3.4±0.6/3.1±0.7,t=5.38,P<0.01)、适应性(3.3±0.5/2.8±0.6,t=5.82,P<0.01)、反应强度(3.8±0.8/3.6±1.0,t=5.64,P<0.01)、情绪本质(3.3±0.6/2.9±0.7,t=4.89,P<0.01)、坚持性等维度(3.2±0.7/2.6±0.7,t=5.63,P<0.01).癫痫组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的患儿分别为(25.0%和10.7%)明显高于对照组(8.9%,3.6%,χ2=26.76,P<0.001).结论:癫痫儿童中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气质类型者较多.

    作者:朱迎春;王玉凤;郎森阳;姜荣环;王航雁;张荣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视觉保持及运动研究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视觉机能特征.方法:采用本顿视觉保持测验(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t,BVRT)、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及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ymbol-Digit Modalities Test,SDMT)3种方法,分别测试50例ADHD儿童和50例正常儿童的视知觉、视觉记忆、视空间结构、视觉运动注意和视觉扫描等.结果:1ADHD组BVRT三种测验方试C、D、E正确分总分(4.9±2.0)低于对照组(7.7±1.4)(t总=8.00,P<0.01),而失误分总分(6.9±3.9)高于对照组(2.5±1.7)(t总=12.1,P<0.01).2ADHD组完成A型TMT时间较对照组延长(94.6±51.2/56.9±23.7,t=4.61,P<0.05),所犯错误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0.3±0.8/0.1±0.3,Hc=4.46,P<0.05);ADHD组完成B型TMT时间较对照组延长(228.0±142.1/120.1±43.8,t=5.14,P<0.05),所犯错误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6.0±5.5/2.1±3.4,Hc=22.96,P<0.01).③ADHD组SDMT得分低于对照组(65.2±29.3/97.9±18.8,t=6.65,P<0.01).结论:ADHD儿童存在视知觉、视觉记忆、视空间结构、视觉运动注意以及视觉扫描等视觉机能方面缺陷.

    作者:林桂秀;陈达光;陈燕惠;刘玲;陈珊;王金苹;郑耀辉;殷晓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肾病综合征患儿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52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应用自编的一般状况问卷及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其行为问题.并按1:1配比性别、年龄相同健康幼儿为对照组.结果:52例病综合征患儿中,20例(38.46%)存在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对照组6例(11.54%)(χ2=10.05,P<0.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促发行为问题的因素有肾病综合征发病持续时间、总复发次数、总住院天数、体重与年龄比、总激素持续时间、总激素使用量(标化回归系数依次为0.39、0.47、0.11、0.40、0.47、0.60),而患儿父母受学校正规教育年限、坚持学习与应学习时间比例、一天平均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时间是保护因素(标化回归系数依次为-0.26、-0.25、-0.50、-0.20).未发现本次发病的尿常规蛋白量、24小时尿蛋白量、血浆总蛋白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血清胆固醇水平及水肿程度等与行为问题有关.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存在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其病程关系越长越明显,而与目前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不大.

    作者:俞杰;徐美玉;赵建美;顾永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与过敏原

    由于城市工业化范围的增加,在世界范围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增加,为了寻找过敏原和进行病因治疗,在临床开展多种方法检测过敏原,其中生物共振法既可同时检测多种过敏原,又可体外非损伤性脱敏治疗.儿童多动、抽动症似乎与过敏原无关系,但我们在临床无意中发现多动、抽动症儿童过敏原也有阳性,并且用生物共振法脱敏可以减轻多动、抽动症儿童的临床症状.

    作者:王亚莉;方凤;潘志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拟行体外受精不育妇女的心身症状调查

    目的:评估拟行体外受精不育妇女的心身症状.方法:研究组包括拟行体外受精的100位不育妇女(IVF组)及拟行卵胞浆内显微注射的100位妇女(ICSI组),对照组包括100位妇科门诊病人,他们填写SCL-90问卷及本研究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结果:2个研究亚组及对照组SCL-90总分分别为53.8±30.8、52.5±31.7与42.1±32.3,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F值为3.40,P<0.05),并且三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5个因子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F=4.30~12.34,P<0.05、0.01),IVF及ICSI组妇女的五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年收入、结婚年限及不育年限长、受教育程度低、既往IVF失败史等对病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结论:不育及体外受精治疗产生的压力对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消极影响.

    作者:王克华;江平;于建春;张梅心;张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社会支持状况的效果.方法:66名乳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实验组在接受病房护士日常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集体化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病房护士日常的健康教育,对两组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疾病不确定感和社会支持的测量.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疾病不确定感和社会支持上的测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2±10.9/104.5±7.2,t=-1.91,P>0.05;39.7±9.4/40.4±8.8,t=-0.31,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疾病不确定感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5±10.6/20.9±10.7,t=-2.12,P=0.038),实验组的社会支持增加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1±6.1/-0.73±12.3,t′=2.02,P=0.049);干预前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并提高其社会支持和利用度.

    作者:吴航洲;李峥;金维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各方面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降低;与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比较,在情绪、社会交往和总的生活质量方面降低明显[1].我们用癫痫病人专用生活质量量表对成年癫痫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研究其影响因素.

    作者:徐敏;蔡秀英;方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进食障碍的亚临床状态(综述)

    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趋势及研究展望几方面对进食障碍的亚临床状态,即存在异常进食行为,但未完全达到进食障碍诊断标准的状态进行阐述,以期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并关注处于这一状态的个体.

    作者:陆晓花;张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三种精神障碍的躯体症状调查

    综合医院的门诊中,以持续的躯体不舒适为主诉的患者比较多,在躯体现象的背后,存在复杂的共病问题,它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患者的认知方式、性格特征、传统文化习俗等因素相关[1].本文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就医方式等情况进行了比较.

    作者:王颖丽;李秋丽;梁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磁共振质子波谱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的变化.方法:对2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2例正常人分别进行MRI常规扫描和1HMRS检查,1HMRS采用定点分辨率波谱序列(TR2000毫秒,TE135毫秒),所测定的代谢产物包括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胆碱复合物(Cho)、肌醇(MI)、乳酸(Lac)、谷氨酸及谷氨酰胺(Glu-Gln).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背外侧回中NAA/Cr值和NAA/Cho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前额叶背外侧回(1.83±0.15/2.42±0.13,t=3.202,P<0.01,2.37±0.16/2.2006±0.24,t=2.453,P<0.05);患者组海马区中NAA/Cr值(1.65±0.19)和NAA/Cho值(1.12±0.21)显著低于对照组海马中的NAA/Cr值(1.83±0.27,t=2.532,P<0.05)和NAA/Cho值(1.34±0.12,t=2.641,P<0.05);且NAA/Cr的水平与简明精神障碍评定量表阴性症状总分呈负相关(r=-0.416,P<0.05);而丘脑、颞叶颞横回、枕叶脑区的NAA/Cr和NAA/Cho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HMRS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神经元功能的异常,其前额叶背外侧回和海马两处脑区功能低下.

    作者:彭淼;郭启勇;韩继阳;范国光;金魁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

    奎硫平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改善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及情绪稳定作用[1].本研究以利培酮为对照,了解其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合适的剂量.

    作者:袁天懿;徐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伤害行为对照分析

    本文通过对1271例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精神病司法鉴定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非精神分裂症患者伤害行为的特点.

    作者:宋建成;吉中孚;徐宏平;刘双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1例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分析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探究性眼球轨迹标记运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Type-Ⅳ)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31例抑郁症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两次检查,间隔时间(34±8)天;31例正常人对照组只作一次检查.结果:判别分析值(Discriminant analysis,D分值)在抑郁症组前后两次检查的结果(0.52±1.58,0.79±1.44)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00±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t=4.40、5.80,P<0.01).抑郁症组前后两次检查HAMD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32.14±5.72,17.48±7.82,t=11.91,P<0.01),但前后两次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之间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结果不同,抑郁症组经过抗抑郁剂治疗后,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主要指标前后两次比较无明显变化.

    作者:潘超;单敏;朱日升;韩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单双相抑郁障碍住院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和复发性抑郁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到2001年我院诊断情感障碍住院病人52006例,比较双相抑郁107例和复发性抑郁399例人口学资料、病程、诊断及疗效等变量.结果:复发性抑郁组女性比例高于双相抑郁组(268/399比54/107,χ2=10.17,P<0.01);复发性抑郁组以往多次抑郁发作史低于双相抑郁组(41.4%/57%,χ2=8.4,P<0.01),病程短于双相抑郁组(58.8±4.5/96.3±9.6,t=-3.77,P<0.01),首次抑郁年龄大于双相抑郁组(41.7±0.8/29.4±1.4,t=6.95,P<0.01),首次抗抑郁治疗有效率大于双相抑郁组(81.3%/57%,χ2=95.2,P<0.01),复发抑郁组同一次病程首次诊断符合率高于双相抑郁组(97%/31.8%,χ2=324.4,P<0.01),双相抑郁组中61.7%(66/107)首次诊断为抑郁起病年龄20岁左右者发生双相抑郁概率明显大于60岁以后起病者(OR=2.45).病程5年以上发生双相抑郁概率大于病程短于1年者(OR=2.75),首次抗抑郁疗效差出现双相抑郁概率大于首次抗抑郁疗效好者(OR=3.18).双相抑郁组同一次病程61.7%首次诊断抑郁障碍.结论:首发抑郁的年龄、病程、首次抗抑郁效果与出现双相抑郁的概率有关.首发抑郁年龄越早,病程越长,首次抗抑郁疗效越差,发生双相抑郁概率越大.2/3双相抑郁首次诊断复发性抑郁.

    作者:马燕桃;于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

    目的:研究B群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在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用PDQ+4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做筛查和问卷测查,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结果: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共确诊B群人格障碍患者117人,大学生38人,检出率1.21%,劳教人员79人,检出率13.17%.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27、0.20、0.31、0.24,P<0.01).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呈正相关(r值为0.16、0.16、0.23和0.12,P<0.05).性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正相关(r=0.15,P<0.05).躯体虐待进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9.29,P<0.01);情感忽视进入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Wald卡方=4.24,P<0.05).结论:躯体虐待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情感忽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曹文胜;陈晓阳;张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威海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威海市15岁及以上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和Kessler10量表进行访谈式调查.结果:1)本研究调查了15岁及以上城乡居民11652人,其K10分值总体分布为13.3±5.6,22%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Kessler10量表评分在16-50分);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年龄组、未婚、无知心朋友、两周内患病、生活单调、自感消极、感觉有压力、过去一年有自杀念头、过去两年有重大挫折或不幸、失眠等是K10高分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约1/5居民心理健康状况高于界值.

    作者:徐凌忠;周成超;王建新;孙辉;王兴洲;张希玉;姜少敏;李瑞英;张宇飞;朱敏;张华;郑文贵;马宏峰;杨学来;刘丽娜;由晓柳;王银发;孙胤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航天发射中心军官心身症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目的:了解航天发射中心军官的心身症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某航天发射中心136名军官进行调查.结果:发射中心军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和敌对.除人际关系因子外,发射中心军官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t=2.61~5.04,P<0.01).发射中心军官的强迫症状、抑郁及焦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军人常模(1.94±0.85/1.77±0.60,1.94±1.08/1.64±0.60,1.71±0.84/1.52±0.52,t=2.34~3.26,P<0.05、0.01).30岁以下军官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及其他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30岁以上军官(F=3.95~6.78,P<0.2006).发射中心军官SCL-90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得分及总均分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18~-0.23,P<0.005),所有的因子得分、总均分都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42~0.50,P=0.000).结论:航天发射中心军官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和一般军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王芙蓉;张亚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在调查了更年期妇女心理状态、生活事件、人格、生活质量的同时测定其生殖激素,旨在分析各因素对更年期妇女心理状态的影响.

    作者:曲洪芳;李国海;陈霁;林萍;张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考察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和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家庭功能的沟通、父母控制和父母关注维度上,女生得分低于男生(2.34±0.86/2.48±0.84,t=5.86,1.29±0.64/1.30±0.55,t=4.77,1.99±0.99/2.25±1.00,t=15.8,P<0.05、0.01);在沟通维度上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差异有显著性(F=3.43,P<0.05),高一学生得分高于初一(2.51±0.85/2.32±0.86),在父母控制维度各年级得分差异有显著性(F=7.5,P<0.01),初一年级得分多于高一年级(2.35±1.04/2.04±0.98).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功能的冲突与和谐、沟通及父母控制维度可正向预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标准回归系数=6.155、0.144、0.124).结论:女生的家庭功能状况好于男生,初一年级的家庭功能状况好;家庭功能的冲突与和谐、沟通和父母控制维度均可显著预测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叶苑;邹泓;李彩娜;柯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米氮平与硝西泮治疗海洛因依赖者戒断后失眠、焦虑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硝西泮治疗海洛因依赖者戒断后失眠、焦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米氮平和硝西泮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后1、2、4周以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PWSRS)和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在治疗后1、2、4周HAMA评分(21.6±3.5,16.3±4.5,10.5±2.4)及PWSRS评分(4.3±3.7,3.7±3.0,3.2±2.3)均低于治疗前(28.8±4.2,7.4±5.1)和硝西泮组治疗后1、2、4周HAMA评分(26.2±3.5,20.6±4.3,14.1±2.5,t=2.26,3.15,2.83,P<0.05)及PWSRS评分(6.6±4.1,5.9±3.3,5.2±2.4,t=3.02,2.24,1.93,P<0.05),硝西泮组在治疗后4周HAMA(14.1±2.5)和PWSRS(5.2±2.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29.2±4.3,7.5±5.3).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米氮平和硝西泮均可改善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的失眠及焦虑,但前者起效快,疗效较好.

    作者:曹长安;张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米氮平治疗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伴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

    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常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精神压力,多伴有抑郁、焦虑症状,传统的保守治疗疗效欠佳.

    作者:陈玉龙;兰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米氮平和氯米帕明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米氮平和氯米帕明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48例随机分组,分别使用米氮平(23例)、氯米帕明(25例)治疗,随访6个月.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精神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生活质量.结果:6个月后,米氮平组HAMD评分(9.4±3.4)低于氯米帕明组(14.2±3.5,t=3.42,P<0.05);GQOLI评分(196.2±10.1)高于氯米帕明组(170.7±19.9,t=7.62,P<0.01);不良反应较氯米帕明组少.治疗前后相比,米氮平组患者的GQOLI总分升高(165.2±21.9,196.2±10.1,P<0.01).氯米帕明组患者GQOLI总分变化(166.4±19.6,170.7±19.9)不显著(P>0.05).结论: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优于氯米帕明,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作者:郭金宏;曹长安;廖春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