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7期文献
  • 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2620名中学生施测.结果:诊断为互联网过度使用者有64名,占2.4%;互联网过度使用组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低于对照组(129.7±25.3/150.0±28.5,t=4.27,P<0.01),各因子得分也较对照低(如时间效能感29.5±6.5/35.2±7.1,其他因子相差也在项目满分的10%左右,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作为保护因素对互联网过度使用有影响(OR=0.78,95%CI=0.69~0.88).结论:互联网过度使用学生的时间管理水平较差,可能是造成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原因之一.

    作者: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刘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

    目的:探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亲子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孩子问卷对610名中职生施测.结果:存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的中职生占35.7%,总检出率一年级52.3%,二年级24.3%,三年级29.4%,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χ2=41.47,P<0.01).除了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因子外,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总分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中学习焦虑一、三年级高于二年级(7.3%、7.1%,2.7%、χ2=5.48),冲动倾向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21.1%、5.4%、1.2%,x2=50.48).其余心理问题均为一年级大于二、三年级.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总分检出率女生大于男生(4.0%/1.3%、12.0%/5.2%、25.3%/15.5%、5.3%/0.6%,χ2=4.38~11.70,P<0.05或0.01).不良父子关系排序前六位的因子有期待、盲从、溺爱、不安、矛盾、不一致,检出率为57.8~71.8%,不良母子关系排序前六位的因子依次有盲从、溺爱、不安、矛盾、期待、不一致,检出率为58.3~76.7%.绝大部分亲子关系因子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亲子关系越差,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

    作者:王玲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本文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校)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思茅市4所中职校技工、热作、林业、卫生学校,每校随机整群抽取一、二年级各1个班学生为被试组,共295人,其中男148,女147,少数民族生170人,占57.6%;另在思茅一中高中普通班随机抽取高一、高二各1个班学生为对照组,共110人(男54,女56).中职生组与普高生组学生小学和初中同源,地域、范围、年龄段、分流时间相同,年级对应,有可比性.

    作者:罗鸣春;邓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护理本科女生人际归因风格特点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女生人际归因风格的特点.方法:抽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护理学两专业统招本科女生500名,运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人际关系分量表施测.结果:两专业女生人际归因得分随年级增加而增高(临床医学女生得分从44.7±72.0到50.8±9.5,护理本科女生得分从45.9±8.0到51.2±7.9),两专业女生问各年级的人际归因平均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0.81).护理本科女生在人际交往成功时的归因得分由高到低为努力、能力、背景、运气(7.59±1.99,7.20±2.19,6.82±1.82,4.74±1.99),在人际交往失败时,归因得分由高到低为运气、努力、能力、背景(5.7±2.4,5.4±2.0,5.0±2.0,4.9±2.5),各年级除了在人际交往失败时,能力方面的归因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F=5.57,P=0.32),其它各方面的得分均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29.8,P<0.05).结论:护理本科女生与临床医疗专业女生具有相同的人际归因风格,主要表现为随学习年限增加而呈外控趋势,在成功归因方面,各年级首先考虑并强调的是努力因素,并呈现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趋势;在失败归因方面,强调运气因素,呈现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趋势.

    作者:张彩虹;曹和安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初一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探讨初一学生抑郁症状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和环境因素.方法:用自陈问卷调查300名样本的抑郁症状及自尊、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分析这些因素与抑郁症状之间以及生活事件各因子与自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自尊、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状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9和-0.14),生活事件与之正相关(标化回归系数0.26);在生活事件6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及相关因子与自尊负相关(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4和-0.13).结论:抑郁症状在初一学生中相当常见;自尊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支持以及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在各种生活事件中,来自学习过程的压力和挫败对自尊的影响为突出.

    作者:舒明跃;王晋涛;刘仁刚;胡纪泽;杨彤;刘慕兰;王卫;王光晨;王鉴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36名大二学生沙游戏的特征及性别差异

    沙游戏是应用非语言的象征方式使游戏者表达出潜意识中的内容,本文32名大二学生沙游戏的特征.

    作者:易春丽;胡佩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我国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发展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对1994~2005年23篇关于青少年性生理发展、性知识来源以及性意识发展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女生在首次月经时持害怕惊慌心态者多于男性(总效应估计值为0.49,95%CI为0.45-0.53);在性知识来源上,男、女生从学校中获取性知识差异无显著性,但女生更多从父母处得到性教育,男生更多从大众媒体中和书籍杂志上获取性知识.男生比女生更易性幻想、发生过性行为者多、更渴望性体验(总体效应估计值分别为:4.47、1.59、3.41,95%CI分别为:4.06~5.13、1.37~1.86、3.10~3.74).结论:我国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陆爱桃;张积家;张秋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妊娠中后期抑郁及其相关特征

    目的:调查妊娠中后期抑郁症状的发生状况,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社会心理危险因素.方法:对373名妊娠中后期孕妇(24周以上),运用Edingburgh产后抑郁量表(EPDS)、Beck抑郁量表(BDI)评定抑郁症状,以自拟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怀孕调查表收集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并调查怀孕过程及孕期一般健康状况等信息.结果:妊娠中后期EPDS量表分为6.8±4.0,BDI量表分的P25、P50和P75分别为1、2和4.若EPDS以9/10为分界值,妊娠中后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3.10%,而BDI以4/5为分界值,则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9.3%.妊娠中后期抑郁发生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为:低教育水平、无业、夫妻关系差、缺乏家庭支持、低收入、对怀孕恐惧、怀孕期间情绪低落史和负性生活事件.结论:妊娠中后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0%左右,且孕期抑郁的发生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作者:仇剑崟;罗来敏;李德诚;谢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舍曲林合并米诺环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状态

    目的:研究舍曲林合并米诺环素对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米诺环素加舍曲林治疗,另一组采用米诺环素加安慰剂治疗,疗程5周.结果:米诺环素加舍曲林组和米诺环素加安慰剂组治疗慢性前列腺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5.8%和27.3%(χ2=6.17,P<0.05),治疗抑郁状态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1%、29.5%(χ2=21.5,P<0.01).结论:对慢性前列腺炎伴抑郁状态患者,给予米诺环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同时,给予舍曲林抗抑郁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综合疗效.

    作者:史立新;李钢;杨勇;张磊;洪宝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安徽省大学生心身症状调查

    研究显示[1],大学生存在的心身症状问题高于其他同龄人群.本文于2000年对安徽省大学生心身症状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君;张洪波;许娟;曹秀菁;许韶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研究生心理防御方式特点及性别差异

    目的:了解研究生心理防御方式的总体情况及其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1960名研究生和3281名本科生的心理防御方式进行了团体测查.结果:研究生在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总均分均低于本科生(3.88±1.02/4.14±1.0,5.68±1.17/5.76±1.06,4.41±0.77/4.58±0.69,t=8.84、2.60、8.17,P<0.01);女研究生在不成熟防御方式上的总均分高于男生(3.97±0.89/3.85±1.07,t=2.62,P<0.01).结论:与本科生比较而言,研究生防御方式的应用频率相对较小,掩饰度较大.不同性别研究生在心理防御方式上有差异.

    作者:陈志霞;沈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女性抑郁症患者部分血清激素水平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本文对37例未用药的女性抑郁症患者甲状腺素等内分泌功能进行了观察分析.对象与方法1.1对象抑郁症组:37例女性抑郁症患者,年龄16-64岁(39±12岁),汉米尔顿抑郁量表(21项)得分均大于21分,平均为28.5±4.2分.本次发作自然病程为(21.6±19.7)月.所有患者均未曾服药治疗.符合ICD-10单相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未合并感染、肿瘤、免疫缺陷、甲状腺功能亢进(减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照组37例,来自女性健康体检者,年龄16-64岁(39±12岁).两组年龄、性别匹配.

    作者:何松彬;唐维国;朱永礼;施正祥;戴方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内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了解抗抑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浆皮质醇、细胞因子水平.方法:符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0例,30例正常对照.用Stroop测试(一种阅读流畅性作业)、词语流畅性(VF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测验测评认知功能,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细胞因子的浓度.患者在治疗前和抗抑郁治疗6周后完成两次测评.结果:治疗前抑郁症病人VFT成绩低于对照组(90.80±26.78/114.83±18.25,t=-4.087,P<0.01)Stroop成绩高于对照组(110.37±132.41/87.55±19.74,t=2.69,P<0.05),WCST除分类数和持续性错误百分数低于对照组(3.18±2.17/5.07±1.41,t=-3.17,40.87±22.83/60.39±17.90,t=-2.74,P<0.01)外,其它项目均高于对照组(t=2.05~2.74,P<0.05,0.01),药物治疗六周后VFT成绩较治疗前提高(98.55±25.72,t=3.28,P<0.01),WCST结果大多数项目均较治疗前评分提高(t=-2.05~-3.65,P<0.05)持续性错误的比较治疗前提高(54.22±27.5/40.87±22.83,t=3.60,P<0.01)治疗前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与WCST的持续性汇合、持续性错误及持续性错误百分比呈正相关(r=0.34~0.38,P<0.01),HAMD评分与VFT、Stroop测查结果呈负相关(r=-0.43,-0.32,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升高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抗抑郁药能改善抑郁症病人的认知功能.

    作者:王长虹;周东丰;管振权;谭云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人参皂甙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记忆保持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Ginsenosides,GS)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记忆保持的影响.方法:入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人参皂甙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第5天后,两组大鼠同时注射药物MK801(5-甲基二氢二苯并环庚稀亚氨马来酸或地卓西平马来酸盐)建立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在用MK801前、第1、3、5天,采用主动回避反应(AAR)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OPAR)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变化.结果:给予MK801后,实验组大鼠ARR第1、3、5习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31.79±18.90/158.28±6.78,134.86±15.49/92.29±9.22,81.64±17.29/36.08±17.12,t=10.35、6.68、5.29,P<0.01),且消退也慢于对照组(199.09±15.78/169.44±13.72,128.94±10.80/108.15±13.45,98.06±11.50/42.33±20.08,t=4.01、3.41、6.81,P<0.01).给MK801后,OPAR训练到第5天,大鼠的步入潜伏期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79.25±13.49/51.33±11.09,t=4.53,P<0.01),触电次数和触电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4.25±1.49/8.33±2.09,7.25±3.49/27.33±6.09,t=4.49、8.10,P<0.01).结论:连续口服GS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大鼠记忆保持能力受损有明显保护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这种保护作用随动物模型时间的延长面增强.

    作者:高永利;韩文强;戴捷;原亚文;杨来启;邓自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海马内神经甾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吗啡躯体依赖、精神依赖及戒断对雄性大鼠海马内神经甾体水平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递增剂量吗啡建立大鼠吗啡躯体依赖模型,纳洛酮诱发戒断症状;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建立吗啡精神依赖模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鼠海马和血浆中脱氢表雄酮(DHEA)及其硫酸酯(DHEAS)、孕烯醇酮(PREG)及其硫酸酯(PREGS)和别孕烯醇酮(AP)含量.结果:大鼠吗啡躯体依赖形成时海马内DHEA、PRE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0.88±0.19/0.67±0.17,t=2.52,P<0.05,10.94±2.02/7.53±2.64,t=3.24,P<0.01),血浆中DHEAS、PREGS水平较对照组升高(115.4±99.7/29.3±8.3,t=3.20,P<0.01;234.5±216.1/38.2±18.8,t=3.39,P<0.01);大鼠吗啡精神依赖形成时海马及血浆中DHEA水平降低(0.90±0.55,15.6±5.0/1.63±0.76,24.5±9.8,t=2.42,2.69,P<0.05),血浆中DHEAS水平显著升高(187.4±44.8/136.7±30.7,t=2.88,P<0.05).与纳洛酮对照组比较,大鼠吗啡戒断时海马内DHEA、AP、DHEAS、PREGS水平升高(t=2.33~3.96,P<0.05),血浆中PREG、AP、DHEAS和PREGS水平升高(t=3.72~4.82,P<0.01).结论:吗啡依赖、戒断可影响大鼠海马内某些神经甾体的水平,表明内源性神经甾体可能参与吗啡依赖的形成.

    作者:王娜;吴红海;侯艳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热休克蛋白70对小鼠海马CA3 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对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心理应激引起的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心理应激、热应激(Heat Shock Pretreatment)、心理应激加热应激三种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和TUNEL分别检测海马CA3区神经元在第1、2、3个月三个时间段的Hsp70表达和神经元凋亡水平.结果:有心理应激的各组动物海马凋亡神经元数高对照组(P<0.05),热应激加心理应激组凋亡神经元在2、3个月时较同时段心理应激组下降(P<0.05),但热应激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有热应激各组Hsp70表达数高于无热应激的两组(P<0.01).海马CA3区Hsp70表达水平与神经元调亡水平呈负相关(r=-0.26,P=0.03).结论:热应激可促进海马Hsp70的表达,热休克蛋白70对心理应激导致的海马CA3区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熊兆;亓晓丽;姚树桥;彭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负性情绪图片诱发心血管和内分泌反应及与记忆成绩的关系

    目的:考察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个体交感神经系统、HPA轴反应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测定刺激前后56名健康女大学生主观情绪感受、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比较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对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结果:1.与中性图片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可诱发明显负性情绪,被试收缩压升高(99±9/103±11,t=2.74,P<0.05)、舒张压升高(61±8/64±11,t=2.19,P<0.05)、唾液皮质醇水平上升(2.998±1.763/4.076±3.071,t=2.23,P<0.05);2.与中性图片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外显记忆成绩较高(13.1±5.8/11.0±5.5,t=2.00,P<0.05);3.相关分析表明,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收缩压变化与被试外显记忆成绩呈正相关(r=0.29);而皮质醇变化水平与被试外显记忆成绩呈负相关(r=-0.33).结论: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引发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可能促进外显记忆,而HPA轴反应可能损害外显记忆.

    作者:杨宏宇;林文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米氮平在国内的临床试验综述

    米氮平(Mirtazapine)与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l)的药理作用不同,为NE能和特异性的5-HT能抗抑郁药(NaSSA).该药于1997年在中国上市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笔者检索了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97-2005),对国内已发表的58篇临床研究报告进行了综述.

    作者:郭慧荣;任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米氮平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脑梗死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临床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17例,随机分为米氮平组57例和对照组60例.米氮平组除了服用米氮平外,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分别在基线、治疗1周、3周、7周和6月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研究结束时,抗抑郁疗效,米氮平组57例(100%)全部达到有效,且痊愈41例(71.9%);对照组达到有效以上的共8例(13.4%),其中痊愈4例(6.7%).神经功能康复,米氮平组显效率78.9%(45例),对照组显效率51.7%(31例).从第3周起,米氮平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就好于基线情况(31.2±11.2/39.2±15.8),到研究结束时,更是明显好于对照组(15.7±5.4/21.8±9.7,t=4.17,P<0.01).结论:米氮平对脑梗死后抑郁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抑郁症状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作者:马建军;李学;冯艳;徐军;索爱琴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使用米氮平(mirtazapine)和帕罗西汀(paroxetine)对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具有良好疗效[1-3].老年抑郁症常伴有焦虑、失眠和躯体不适症状,应用这两个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国内尚未见报告.

    作者:张杰文;郭慧荣;索爱琴;李玮;朱良付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对国内罪犯人格特征研究的元分析

    目的:综合国内关于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以EPQ为测量工具).方法:对已有的33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各维度的综合效应量依次为0.623±0.115、0.064±0.077、0.606±0.062、-0.141±0.059.结论:与正常人相比,罪犯具有高精神质和高神经质的人格特征,而内外倾维度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犯罪案由的不同可能是内外倾维度预测失败的一个理由.

    作者:宫火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湖北农村妇女自杀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死亡率已达到30.5/10万,远远高于城乡男性和城市女性[1].本文报道了湖北麻城市农村15岁及以上妇女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

    作者:周罗晶;刘筱娴;张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在一周内及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4.4%和32.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2.2%和14.4%,χ2=7.27、13.12,P<0.01);准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15.6%)高于对照组学生(3.3%,x2=6.50,P<0.05).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行为、对自杀者及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对18.9%,56.7%对35.6%);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越是持肯定态度,自杀意念也越强(r=0.38~0.55,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使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产生异乎寻常的变化,使受虐待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

    作者:朱相华;梁光利;李娇;魏贤玉;田玉湘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北京地区40家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制抑郁筛选量表在随机抽取的北京40家各级综合医院中调查了2914例年龄>15岁的住院病人,了解他们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模型发现其危险因素.结果:2914例患者中,187人(6.42%;95%CI为5.58%~7.64%)有过自杀意念,其危险因素排列为:近一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OR=9.2,95% CI为6.5~12.9)、亲属有过自杀行为(4.3,2.3~8.3)、调查当时有重性抑郁发作(2.7,1.7~4.3)、熟人有过自杀行为(2.0,1.3~2.9)、年龄<55岁(1.7,1.2~2.3)、女性(1.5,1.1~2.1).2914例患者中,25人(0.86%;95%CI为0.56%~1.26%)有过自杀未遂,其危险因素排列为:目前有重性抑郁发作(OR=5.6,95%CI为2.1~15.1)、亲属有过自杀行为(5.1,1.4~18.9)、近一年感到绝望频率高(4.7,1.9~11.9)、年龄<55岁(3.6,1.4~9.3)、女性(3.6,1.4~9.3).结论:伴有抑郁症状的综合医院住院病人应视为自杀高危人群,需投入更多的关注.根据其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应在综合医院制定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计划.

    作者:牛雅娟;王志青;杨少杰;费立鹏;王向群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