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在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进行对比,以期了解独生子女个性的特异性.
作者:李荣;史宝林;王雪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文于2004年3-5月对广西南宁、桂林、梧州、北海、百色市,恭城、富川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高一至高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如下.
作者:林东;覃玫;杨青;黄永新;韦弘;钟艳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采取整班抽取法,在第一学期初,从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一年级新生中选取文、理科女生各100人为研究对象.
作者:陈新叶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其性别和年级特点.方法: 采用Rosenberg整体自尊量表和小五人格问卷,对北京和西安4所中学14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自尊水平的中学生在人格各维度上都具有显著差异,高自尊的学生更外向、宜人、谨慎、情绪更稳定、对经验更开放(F分别为59.104、39.826、185.799、33.913、127.999,P<0.01).情绪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与自尊的相关都比较高(r分别为-0.534、0.424、0.335),宜人性和谨慎性与自尊有较弱的正相关(r分别为0.245、0.217,P<0.01).男女中学生、中学各年级学生的自尊都主要受到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影响(β的范围分别为-0.418--0.509、0.244-0.339,P<0.01),但是在影响中学生自尊的其他人格特点上男女生之间和不同年级之间稍有不同.结论: 高自尊的中学生一般具有情绪稳定、经验开放、外向和谨慎尽责的人格特点;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具有性别和年级差异.
作者:张春妹;邹泓;向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抑郁和焦虑患者家庭环境、认知倾向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认知倾向问卷(CAOT)对205名中学生抑郁、焦虑患者(研究组)及115名健康对照进行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1)家庭环境量表中研究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等八个因子方面得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2.34~7.26,P<0.05或0.01),其中差距大的是亲密度因子(5.7±2.6/7.5±1.8),差距小的是控制性因子(3.0±1.8/3.4±1.9);而研究组矛盾性得分(4.4±2.5)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P<0.05).(2)认知倾向量表中乐观因子(8.2±3.2)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3,P<0.01).悲观因子分男性(7.2±2.2)高于女性(6.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P<0.01).(3)抑郁、焦虑与乐观因子、家庭亲密度等因子呈负相关(r=-0.37~-0.59,P<0.01).(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乐观因子、亲密度、情感表达等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 家庭环境、认知倾向与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其中认知倾向可能有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恒芬;曹素霞;张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武汉市中学生在使用苯二氮(艹卓)(benzodiazepine,BZD)类药物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方法: 在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共28所中学中调查BZD使用情况.每个学校调查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五个年级,共258个班,获有效问卷12345份(回收率98.2%).结果: 调查发现武汉市中学生BZD的使用率为4.0%,依赖率为4.1‰.在5952名男生中有294例服药(4.9%),在6393名女生中有204例服药(占3.2%),男生高于女生(χ2=24.34,P<0.01).在6178名高中生中有282例服药(占4.6%),在6167名初中生中有217例服药(占3.5%),高中生服药比例高于初中生(χ2=8.70,P<0.01).服药的主要原因是失眠(43%),学习压力大(25%),摆脱烦恼(14.1%).回归分析发现:要遵医嘱、男性、经常喝酒、认为好玩可服和有益无害、经常抽烟、与父母关系差、母教育方式有问题、父学历低、父母间关系差、高年级等是BZD滥用的危险因素.结论: 武汉市青少年4%使用BZD,其中十分之一出现滥用.
作者:卢白莉;李凯骐;张建军;刘连忠;刘光忠;尹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内在的心理适应水平与外显的社会适应状况的差异.方法: 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及自编社会适应性问卷,对198名大一学生进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心理适应状况及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 大一学生社会适应他评问卷主要包括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学业状况3个因素,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Cronbach alpha=0.82、0.87、0.90,重测信度r=0.73(P<0.01).除人际关系因素与心理适应有较低的相关外(r=0.32,P<0.05),其余2个因素与心理适应均无显著相关.结论: 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与社会适应状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分离现象.
作者:肖玮;肖琼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的一致性,探讨CCMD-3儿童孤独症诊断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诊断标准中各症状条目的出现频率.方法: 运用CCMD-3和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对连续首次就诊的255名可疑发育障碍儿童进行诊断.结果: 两种诊断系统儿童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非孤独症诊断的总体一致率为96.08%;诊断差异主要来自于儿童孤独症和不典型孤独症的诊断不一致;个别症状在孤独症儿童中出现频率较低.结论: CCMD-3和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具有较好的诊断一致性;为进一步提高诊断一致性,对CCMD-3中个别症状条目予以调整有所必要.
作者:刘靖;杨晓玲;贾美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背景,同伴交往经验也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1].随着人们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围绕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障碍问题、不良行为的矫正、亲社会行为探讨较多[2],本文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了数量化的研究.
作者:李文权;夏容梅;陈昌明;谢延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 采用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70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1)民主性教养方式与自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87,P=0.000).(2)父母在不一致性、溺爱性教养方式上的评分与儿童自尊总体(F=7.544,P=0.001;F=3.650,P=0.026)以及重要感(F=6.578,P=0.001;F=3.781,P=0.023)、外表感(F=4.418,P=0.012)、自我胜任感(F=6.132,P=0.002;F=4.989,P=0.007)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民主性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高自尊;相反,对儿童越溺爱、教育方式越不一致,则容易使儿童形成低自尊.
作者:张丽华;杨丽珠;宋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冲突是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不一致[1].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之间产生冲突以后,如果双方对冲突采取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或处理方式可以导致对对方的敌意、攻击.
作者:邓世英;赵梅;郑日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检验中文版三维人格问卷(TPQ)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对538例正常人进行TPQ问卷调查,其中108人首次测评后3周进行重测.采用Cronbach α系数、重测相关系数及结构效度三项指标.结果: 总量表、寻求刺激(NS)、躲避伤害(HA)、奖赏依赖(RD)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6、0.70、0.73、0.66.总分、NS、HA、RD维度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85、0.84、0.70,P<0.05.验证性因素分析示GFI=0.69,NFI=0.67,NNFI=0.79,CFI=0.79,AGFI=0.67.结论: 中文版三维人格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但结构效度欠佳.
作者:段明君;杨彦春;李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文调报道了186位下岗职工的人格特征及自尊与社会支持特点.
作者:周敏;黄美珍;甘桂荣;熊生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结合Hewitt和Flett的完美主义心理问卷和临床经验,对Frost完美主义问卷(FMPS)进行修订.方法: 由350名大学生被试对项目增订后的问卷进行填写,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因素进行检验.结果: 问卷包含50个项目,四个维度(分量表),分别是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因素分析表明,四个维度解释总方差的42.31%,各维度的项目载荷在0.37~0.79之间.分量表分半信度为0.73~0.88,同质性信度为0.80~0.91,重测信度为0.68~0.80(P<0.01).与FMPS相比,修订问卷增加了15个项目,合并了FMPS的两个维度,使得问卷结果统计和对结果的解释更为简洁.结论: 修订后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大学生人群中使用.
作者:方新;钱铭怡;罗珊红;訾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基层军官在条件艰苦、作风紧张、纪律严明的环境中工作,其训练任务繁重,工作责任大,加之军队正在经历着结构、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因此,基层军官是一个承受着较高强度工作压力的群体.本研究试图建立一套研究基层军官工作压力的测量工具,为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钟惊雷;尹良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清晨型/夜晚型睡眠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方法: 筛选出163名健康睡眠者,包括26例清晨型、108例中间型、29例夜晚型.在面对面的临床访谈中,了解他们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使用两周睡眠记录表了解他们的睡眠习惯,使用中文版清晨型/夜晚型量表评定他们的日周期类型,使用A型人格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了解他们的人格类型,使用自评问卷了解他们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 清晨型中间型夜晚型睡眠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精神活性物质应用情况相似.在艾森克人格量表评定中,清晨型比中间型和夜晚型有更低的内外向分量表分(清晨型:8.00±3.33、中间型:9.97±3.61、夜晚型:10.28±3.74,F=3.54,P=0.03),而夜晚型比清晨型和中间型有更高的说谎分量表分(清晨型:7.62±3.24、中间型:8.54±3.25、夜晚型:10.24±2.73,F=4.60,P=0.01).其他人格和心理评定未见差别.结论: 夜晚型比清晨型具有更明显的外向性.
作者:张斌;郝彦利;荣润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五类成年女犯(盗窃、暴力、性、毒品和职务)在人格特质、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异同.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对568名成年女犯施测.结果: (1)五类成年女犯在人格量表外向性上的得分(10.34~11.35),均高于女性常模(9.11),在掩饰性上的得分(12.12~13.39)均低于女性常模(14.22);在家庭环境量表的成功性上的得分(5.11~5.55)和组织性上的得分(5.45~6.09)低于全国常模(分别为:6.80,6.70);在婚姻满意度上的得分(29.56~34.07)低于对照组(37.88).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0.001);(2)除职务女犯外,其他四类女犯在神经质、矛盾性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在亲密度、娱乐性、知识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常模;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0.001);职务女犯在上述因素上的得分与常模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3)女犯的年龄均集中在26-35岁;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主要在初中及以下且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父亲;80%以上的女犯都评价自己父母的婚姻状况良好;职务女犯比其它类型女犯受教育程度更高、年龄更大、居住地更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结论: (1)人格特质上的高外向性和低掩饰性及家庭环境上的低成功性和低组织性以及低婚姻满意度是成年女犯的共性;(2)职务女犯在人格量表的神经质及家庭环境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具有与其他女犯显著不同的特点;(3)父母的学历低可能是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敏强;王海燕;牛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颈椎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除了躯体症状以外,有些患者还伴有抑郁症状,尤其是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因而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笔者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法治疗伴抑郁症状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30例,报道如下.
作者:白福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为配合部队搞好2005年新兵体能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对2005年高炮导弹旅吸烟新兵271人在集训期间开展了戒烟健康宣教工作,结果如下.
作者:赵林双;向光大;徐琳;候洁;乐岭;曹红燕;杨正英;赵魁武;喻祥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的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持续的高警觉和回避[1].初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与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有关的创伤事件中.根据DSM-Ⅳ诊断标准[2]危及生命的疾病被列为是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之一.癌症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在我国癌症已成为导致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和农村居民死亡的第二大病因[3].癌症对于病人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如疼痛、脱发、疲劳、恶心等)同时也带来诸如闯入性思维、高警觉和回避等心理问题[4-6].
作者:杨智辉;王玉龙;王慧琳;王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文探讨癌症患者的心身特点与焦虑障碍的相关因素,对癌症患者的焦虑障碍引起临床重视,早期给予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
作者:刘振静;吴爱勤;陈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进食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分析心理特征与体重指数变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对象是2001.1-2004.6年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进食障碍患者,共连续入组146例.用进食障碍调查表(EDI)评估患者的心理特点.结果: 患者中女性140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19岁,平均发病年龄16岁.就诊时、病前高、病中低和期望的体重指数分别是16.5、21.4、14.9和17.6.就诊时体重指数与EDI的对瘦的追求(r=0.49)、贪食(r=0.43)、对身体不满意(r=0.33)、无效感(r=0.31)、内省(r=0.22)等5项分量表分相关(P<0.01或0.05),期望体重指数与完美主义(r=-0.18)、成熟恐惧(r=-0.19)得分有弱的相关性(P<0.05).结论: 对进食、体重、体形的过度关注是进食障碍患者突出的心理活动特点,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其他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作者:张卫华;张大荣;钱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关于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状况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国内8篇关于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论文,应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8项研究中有7项是随机对照研究.抗抑郁作用在第2周末优于对照药物SSRIs,差异有显著性(Z=-2.17,P<0.05);抗焦虑作用在第1周末优于对照药物SSRIs,差异有显著性(Z=-2.13,P<0.05),而且抗焦虑的显效率(76.9%比60.7%,χ2=9.93,P<0.01)和痊愈率(33.0%比20.6%,χ2=5.56,P<0.01)明显高于SSRIs;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文拉法辛缓释剂是良好的抗抑郁药之一,尤其适合用于治疗伴有焦虑症状者.
作者:金卫东;童振华;陈炯;王鹤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精神障碍,以传统抗焦虑药治疗时,副作用大,病人难以耐受,依从性差,往往导致治疗中断[1].文拉法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对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本研究以阿普唑仑为对照药物,初步探讨文拉法辛对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
作者:何方红;潘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研究显示,文拉法辛缓释剂可有效治疗广泛性焦虑[1].本文比较了文拉法辛缓释剂与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封敏;张骏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