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年11期文献
  • 工科大学生焦虑及中介系统的结构方程建模

    目的:构建工科大学生焦虑及中介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变量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焦虑状况,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人际情境调查、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施测(n=836),按人格、应对方式、家庭系统、人际情境4方面考查焦虑中介系统.结果:人格变量的神经质、精神质对焦虑有直接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β值=0.35、0.14,间接作用β值=0.07、0.02),而内外向只有间接作用(β值=-0.01);积极和消极应对焦虑有直接作用(β值=-0.14、0.15);家庭系统对焦虑有间接作用(β值=-0.33),其通过人格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焦虑;人际情境对焦虑有间接作用(β值=-0.03). 结论:结构方程有助于考查焦虑及多个中介变量的相互关系,干预应重点考虑家庭系统和应对方式对焦虑的影响.

    作者:马莹华;金珏;唐一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188名医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人格量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对19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医学新生中处于成就型同一状态的人多(43.1%),其次是弥散型(30.9%).2男生的成就型同一状态得分高于女生(60.7±13.8/53.9±11.4,P<0.001),男生更为坚韧、利他、随和(45.2±6.2/43.1±6.0,23.1±5.6/20.2±5.7,27.4±3.4/26.2±3.3,P≤0.01),强迫症状更明显(16.7±5.7/15.1±4.8,P=0.025);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多地处于成就型同一状态(59.2±12.1/54.5±14.0,P=0.017),更为活跃(53.0±8.8/49.3±10.0,P=0.005),心理症状得分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P>0.406).③成就型同一性与抑郁、依赖呈负相关(r=-0.17~-0.24);弥散型与抑郁、社交退缩、依赖、冲动呈正相关(r=0.15~0.34).④活跃、随和、坚韧与几乎全部维度的心理症状呈负相关(r=-0.16~-0.56).结论:医学新生有近半处于成就型同一状态,促进大学新生形成成就型的自我同一状态,培养活跃、随和、坚韧的人格品质,将有助于减少心理症状,促进心理健康.

    作者:徐红红;洪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某高校转专业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状况的配对研究

    转专业学生面临着新集体与新专业的重新适应等问题,可能会产生孤独感或抑郁情绪.本文探讨转专业对大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状况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从山东某高校2004、2005级(指转专业前的年级)692位转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42位.

    作者:方乐;姜宝法;沈丁萍;孔媛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武汉市985名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性行为调查

    本文探讨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了解医科女大学生性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在武汉地区五所综合性院校全日制医学专业女大学生中按受教育程度、年级等特征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

    作者:许迅宇;毛宗福;段刚峰;李十月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目的:考察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我隐瞒量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测量工具对482名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定,并通过路径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高(36.5± 7.4),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37.4±7.5 / 35.4±7.3,F=8.25,P<0.01),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β=0.207、- 0.218、0.157、- 0.380),可解释总变异的37.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又通过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结论: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作者:余苗梓;李董平;王才康;谢晰君;周柳梅;郑小蓓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青春初期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青春初期不同年龄、性别和城乡儿童的自我概念中不同成分对整体自我概念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层抽样,使用儿童自我概念量表测查533名8至13岁儿童,其中城市儿童477名,农村儿童56名.结果:(1)行为要素对于儿童的自我概念影响大(β=0.343),合群、幸福和满足要素影响小(β=0.171,0.107);(2)智力与学校表现的影响随年龄变化,12岁高(β=0.304,0.358);(3)躯体外貌和属性、焦虑、智力与学校情况三个要素对于城乡儿童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结论:随年龄、性别和城乡的不同,自我概念中不同的成分对儿童总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也不同.

    作者:王珺;余嘉元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宠物与儿童社会情绪的关系

    目的:研究宠物对儿童社会情绪的影响.方法:用自编问卷对197名养宠物犬的儿童及其家长和205名不养宠物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养宠物犬的儿童与不养宠物的儿童在社会情绪三个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相比不养宠物的儿童,养宠物犬的儿童孤独感更少(χ2=39.15,P<0.001),其报告单独在家感到孤独的占12.0%,不感到孤独的占80.2%,而不养宠物的儿童分别为38.7%、52.2%;养宠物犬的儿童分享倾向更强(χ2=8.20,P=0.017),其报告非常愿意和他人分享的占82.2%,只和喜欢的人分享的占14.7%,不愿意分享的占3.1%,而不养宠物的儿童分别为72.8%、25.7%、1.5%;养宠物犬的儿童更愿意照顾幼小儿童(χ2=25.88,P<0.001),其报告非常愿意照顾他人的占40.1%,愿意的占49.7%,不愿意的占10.2%,而不养宠物的儿童分别为23.7%、47.4%、28.9%.此外,儿童与宠物亲密程度的诸多指标与分享倾向及照顾幼小儿童倾向正相关(r=0.17~0.35,P<0.05或P<0.01或P<0.001),与孤单感倾向负相关(r=-0.20~-0.23,P均<0.01).结论:宠物与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值得重视,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周霞;郑日昌;傅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北京市大兴区农村2-3岁儿童气质、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兴区农村2-3岁儿童的气质、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市大兴区身体健康、DDST发育筛查正常的138名2-3岁农村儿童,采用幼儿气质评估量表、3-7岁儿童气质问卷测查儿童气质,用儿童抚养行为Q分类卡片测查家长的养育方式、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测查儿童行为.结果:气质类型分布:10.9%为难养型,16.0%启动缓慢型,42.0%为易养型,0.8%为中间偏难养型,30.3%为中间偏易养型.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儿童的焦虑、过失、外显及行为问题总分均高于易养型儿童(0.62±0.23/0.72±0.26/0.44±0.26,P=0.017;0.92±0.48/0.84±0.34/0.62±0.41,P=0.015;1.87±0.86/1.58±0.52/1.25±0.67,P=0.02;2.95±1.07/2.93±0.85/2.11±1.00,P=0.004).难养型儿童的攻击维度得分高于易养型(0.95±0.41/0.74±0.25,P<0.05).回归分析显示趋避性、适应性、情绪与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影响儿童的内隐行为(β=0.238、0.177、0.362),活动度、家长拒绝、适应性和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节律性和拒绝的交互作用影响儿童的外显行为(β=0.197、-0.487、0.420、0.296),情绪、适应性和鼓励成就的交互作用、注意分散度和拒绝的交互作用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β=0.319、0.449、-0.211).结论:行为调查表分数高的儿童在气质维度上表现为活动水平高,节律性越弱,趋避性越倾向于退缩;适应性越弱,情绪本质越倾向于消极,坚持性越低;家长的教育方式越倾向于鼓励、接受,儿童的行为调查表分数越低.儿童的气质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朱雪娜;梁爱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

    目的:探索农村留守学生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方法:随机抽取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667名中小学生进行社会支持、校园人际关系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社会支持低于对照组学生(35.4±6.7/36.5±6.6,F[1,622]=3.87,P<0.05;20.8±3.6/21.4±3.6,F[1,622]=5.38,P<0.05),而在不和谐师生关系和校园暴力两个维度上高于对照组学生(7.1±2.2/6.6±2.4,F[1,622]=6.30,P<0.05;4.0±1.7/3.8±1.5,F[1,622]=2.83,P=0.09);父母与留守学生的联系频次影响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不和谐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和校园暴力等.父母与留守学生联系越密切,他们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越趋于良好.结论:父母的离开影响了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学生的密切联系可以增强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

    作者:高文斌;王毅;王文忠;刘正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比较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对缓解期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及5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6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抑郁症组的DAS总分以及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和认知哲学因子分(163.8±32.9、18.4±4.8、19.3±6.1、20.2±5.8、21.0±5.5、23.8±6.1、19.0±5.2)与双相情感障碍组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完美化、依赖性因子分(142.5±27.5、16.8±4.6、17.3±5.7、18.0±5.0)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总分:129.4±18.4,P<0.05或P<0.01).(2)抑郁症组DAS总分,以及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和认知哲学等因子分值高于双相情感障碍组 (P<0.05或P<0.01).结论:(1)部分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态度;(2)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有可能重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作者:卞清涛;杨可冰;李春秋;甘明远;邸晓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戒毒人员健康状况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和考评

    目的:初步编制评价戒毒人员整体健康水平的综合多维评定量表,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根据WHO的健康定义提出理论构想,查阅相关文献,听取各专家意见,形成初始量表.对949例戒毒人员进行实测后,检验其信效度.结果:(1)通过条目分析,确定量表由120个条目组成(包括效度量表的14条),分属四个维度11个因子,生理维度(D1)35条,心理A维度(D2)26条,心理B维度(D3)31条,社会维度(D4)14条.(2)重测相关和Cronbach α系数各因子为0.615~0.879和0.650~0.949,各维度为0.791~0.893和0.844~0.966,总量表为0.899和0.965,所有P<0.01.(3)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各因子的因素负荷均在0.7以上.(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2.415,CFI=0.842,TLI=0.838,RMSEA=0.039.(5)总量表及生理维度、心理A维度、心理B维度、社会维度得分与QOL-DA的总分及相应维度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0.539、0.698、0.153、0.687(P<0.01).结论:初步编制的戒毒人员健康状况评定量表,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作者:郭俊慧;蔡太生;郝伟;张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及其稳定性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及其稳定性状况.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测量抑郁症患者(n=30)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使用失败反馈任务,以2×2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的稳定性.结果:(1)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水平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270.2±103.7/283.3±172.1,t'=0.35,P=0.72);(2)抑郁症患者内隐联想测验标准分高于Rosenberg自尊量表标准分(-0.05±0.74/-0.62±0.86,Z=2.38,P<0.05),正常对照组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分的标准分低于内隐联想测验评分的标准分(0.05±1.22/0.62±0.71,Z=2.21,P<0.05);(3)抑郁症患者不同反馈类型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差异显著(F(1,55)=13.38,P=0.001),失败反馈组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81.31±140.53/239.70±185.69),正常人不同反馈类型的内隐联想测验评分差异不显著(F(1,55)=0.36,P=0.549).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水平与正常人差异不显著,但其内隐自尊高于外显自尊的倾向和不稳定的自尊特征可能是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

    作者:席明静;张月娟;李玉霞;阎克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抑郁发作的临床观察

    双相抑郁发生普遍,有的病程长,合并生活质量低和高自杀风险,应和躁狂一样积极处理[1].国外已证实拉莫三嗪对双相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有效,不增加循环或转躁狂风险,有延缓双相抑郁复发的效果[1-4].有证据[5]显示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都具备成为长效情感稳定剂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潜能.

    作者:马燕桃;于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IAPS图片诱导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偏向性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偏向性的特征.方法:应用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的正性、中性及负性标准化情绪图片,诱导3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及30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情绪体验等级(ESR)评分,两组间进行病例-对照配对研究.结果:(1)所选IAPS中的正性、中性及负性情绪图片的评分与IAPS标准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抑郁症患者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为(7.1±0.1)分,对照组为(7.2±0.1)分,患者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中性及负性图片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信息的负性偏向性.

    作者:彭代辉;江开达;徐一峰;沈婷;刘晓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工作属性、社会支持对电信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

    目的:了解工作属性、社会支持对电信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市某大型电信公司526名员工进行分层抽样问卷调查,采用多层次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工作要求对工作侵扰家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28,P<0.01),而工作决策幅度、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和家人/亲友支持则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98、-0.136、-0.109、-0.103,P<0.05或0.01);工作决策幅度、上级支持、家人/亲友支持对家庭侵扰工作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87、-0.196、-0.145,P<0.01).结论:通过适当降低工作要求,提高工作决策幅度,增加上级、同事、家人/亲友的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

    作者:谢义忠;时勘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运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1308名农村居民进行测试.结果:(1)不同社会阶层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8.629,P=0.000),个体工商户(12.4±2.4)与乡镇企业工人(12.3±2.6)的主观幸福感较强,教育/科研/卫生人员(10.9±2.4)以及外出打工者(11.1±2.6)的主观幸福感较弱;(2)家庭收入不同的农村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F=7.033,P=0.000);(3)客观经济满意度与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弱相关(r=0.169),主观经济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度相关(r=0.556);(4)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客观经济收入、主观经济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有独立作用(β=0.050、0.109、-0.115、0.089、0.544).结论:经济收入与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主观经济满意度比客观的经济收入更能预测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作者:周明洁;张建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法官工作倦怠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法官工作倦怠状况及其与工作应激、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工作应激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247名法官施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工作倦怠与工作应激、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法官工作倦怠量表各分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1.89、2.49、3.83,P<0.05).情绪耗竭分量表:20-30岁得分低(17.6±6.8),31-40岁得分高(20.5±7.1),41-50岁及50岁以上者评分分别为19.9±5.5、19.6±7.2.人格解体分量表:50岁以上法官评分均高于50岁以下的三组法官(16.0±6.4/12.7±5.6/12.1±5.3/12.0±6.3,P<0.05).成就感降低分量表:20-30岁和31-40岁法官评分均高于41岁以上的二组法官(15.9±5.5、15.8±5.4/13.7±5.8、12.2±4.5,P<0.05).回归分析显示:以情绪耗竭为因变量时,奖赏不足、工作负荷和消极应对进入回归方程(Beta=0.289、0.180、0.173);以人格解体为因变量时,共同体瓦解和价值观冲突进入回归方程(Beta=0.170、0.309);以成就感降低为因变量时,共同体瓦解和缺乏控制进入回归方程(Beta=0.229、0.232).结论:不同年龄的法官其工作倦怠程度不同;工作应激和应对方式均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但作用的方式和大小不同,应对方式是工作应激与工作倦怠的中介因素.

    作者:侯祎;李永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1921名空军飞行学员MBTI-G人格类型量表调查结果

    目的:探讨入校前生活环境对空军飞行学员独生与非独生子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使用中文版MBTI-G人格类型量表对某空军飞行学院1921名学员团体施测.结果:城市独生子飞行学员在感觉-直觉型和思维-情感型维度上得分高于城市非独生子和农村独生子飞行学员.他们在感觉-直觉型维度上得分分别为93.0±18.5、90.4±17.6和90.1±17.7(t=2.25,P=0.025;t=1.99,P=0.048);在思维-情感型维度上得分分别为94.6±22.6、89.1±21.1和88.4±21.0(t=4.02,P<0.001;t=3.64,P<0.001).结论:在研究独生与非独生子人格时,应充分考虑城乡构成差异对其的影响.城市独生子与城市非独生子和农村独生子的人格特征有部分差异.

    作者:陈静;苗丹民;王扬;肖晓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高焦虑个体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及习惯化

    目的:探讨随刺激呈现次数的增加,高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变化.方法:被试为大一新生,依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得分,随机选择了得分高的25%部分中的24人作为高焦虑组,得分低的25%部分中的23人作为低焦虑组.实验采用点探测视觉搜索任务,以威胁性词语为刺激材料,刺激呈现8次,分析刺激每次呈现时高低焦虑组被试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当刺激首次呈现时只有高焦虑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值与0相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2.34,P<0.05).方差分析显示在刺激呈现的前三次,随着刺激呈现次数的增加,只有高焦虑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F=5.44,P<0.01. 注意偏向值分别为:13.1±27.3,2.5±27.0,-10.0±27.9),对刺激呈现的后五次高低焦虑组个体的注意偏向值变化均不显著.结论:随着词语刺激呈现次数的增加,高焦虑被试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表现出习惯化倾向.

    作者:刘兴华;钱铭怡;周晓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西医住院部医生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

    目的:了解住院部医生的压力感受和应对方式情况,探讨中西医住院部医生的压力知觉和身心健康方面的差异.方法:用职业压力量表(OSI)、一般健康状况量表(GHQ)和情绪商数量表(EQ),经过客观工作量和人口学资料的匹配,比较住院部73名中医医生和86名西医医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及情境适应能力.结果:中医医生在工作满意、心理健康、压力感受和压力应对方面都好于西医医生(55.9±4.3/44.5±3.2,33.3±2.1/43.7±3.5,164.9±12.3/148.9±11.5,56.1±4.2/40.4±3.5,P=0.001、0.004、0.006、0.001),中医医生的EQ得分高于西医医生(100.3±9.4/78.7±6.5,P=0.002),GHQ得分低于西医医生(58.2±5.1/82.7±6.3,P=0.000);压力感受、压力应对和工作满意度均与GHQ呈负相关并达到统计学显著性(r=-0.48、-0.58、-0.48,均P<0.01).结论:中医的职业压力小于西医,一般健康状况也好于西医.

    作者:林碧莲;高尚仁;程乐华;孙盈昊;罗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简讯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