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考察中学生的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运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1151名中学生的人格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结果:(1)中学生人格五因素中情绪性与多维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0.1~-0.2),五因素中的外向性(r=0.3~0.6)、宜人性(r=0.3~0.5)、谨慎性(r=0.2~0.4)和开放性(r=0.2~0.6)与多维生活满意度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外向性和宜人性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联程度较高.(2)情绪性对多个维度的生活满意度具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0.2),外向性(β=0.2~0.4)、宜人性(β=0.1~0.3)、谨慎性(β=0.1~0.3)和开放性(β=0.1~0.3)均对多个维度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五种人格特质对自我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大(R2=0.47),对生活环境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小(R2=0.15).结论:中学生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紧密相关.
作者:田丽丽;郑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发散思维训练对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探索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方法:以119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对62名(实验班)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57名(对照班)学生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采用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中学生创造性个性测验、学生发散思维测验,对两班学生于实验前后施测.结果:训练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测验、发散思维测验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2.1/9.1±1.9, t=1.47,P=0.293;9.1±0.8/8.4±0.5,t=5.21,P=0.291).训练后,实验班学生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测验评分较对照班提高(10.5±1.9/9.4±2.1,t= 2.96,P﹤0.01 );训练后发散思维测验评分实验班高于对照班(11.0 ±1.8/8.8 ±1.8,t= 7.69,P﹤0.01).结论:发散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
作者:暴占光;华炜;张向葵;田录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修订版中的学生复原力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合肥市2 067名三、四、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合肥市小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平均得分为49.0±8.8,女生复原力得分(50.1±8.6)高于男生(47.9±8.8,t=5.71, P< 0.01).五年级复原力得分(49.0±8.8)高于三、四年级(47.9±8.7, 47.9±8.7,F=21.39,P<0.01).小学生复原力在学校间差异有显著性(F=19.94, P<0.01).(2)社会支持各因子中父母支持、学校支持、亲戚支持和同伴支持均与心理复原力呈显著正相关(r=0.49~0.76, P<0.01).(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三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为:同伴支持(OR=7.66,95%CI为2.34~25.05),学校支持(4.50,1.75~11.55),亲戚支持(4.25,1.91~9.47);与四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为:同伴支持(10.75,2.58~44.79),父母支持(2.79,1.35~5.77),亲戚支持(2.77,1.46~5.26),学校支持(2.28,1.15~4.53);与五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为:父母支持(7.29,3.09~17.21),同伴支持(2.54,1.31~4.93),学校支持(2.38,1.47~3.85),亲戚支持(1.99,1.20~3.30).结论: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支持越好,小学生的复原力也越强.
作者:王坚杰;张洪波;许娟;高茗;王敏;吴泽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思维方式特点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修订后的应对方式问卷与中国人思维方式问卷对783名初中与高中学生施测,并对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思维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青少年思维方式问卷得分高中组高于初中组(59.1±8.6/56.3±8.3,F=19.88,P=0.000),单亲家庭高于双亲家庭(57.6±6.5/54.5±9.1,F=3.89,P=0.049);高辨证思维得分青少年应对方式量表的五个维度得分较辨证思维得分低者高(F=5.1106-39.88,P<0.01).低辨证思维得分学生中,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少地使用自我感受的应对方式(2.0±0.8/2.1±0.7);高辨证思维得分学生中,非独生子女则比独生子女更多地使用自我感受的应对方式(2.5±0.8/2.3±0.8).低辨证思维得分学生中,下岗职工子女比在岗职工子女更多地使用自我感受的应对策略(2.8±1.0/2.0±0.7,P<0.01);辨证思维得分高的青少年则正好相反.结论:青少年思维方式对其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影响;思维方式与家庭情况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应对方式.
作者:侯玉波;张梦;王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4 (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ing-4,RGS4) 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及临床症状的遗传关联.方法:应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设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 和DNA测序方法,分析3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90例正常对照者中RGS4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分析PANSS因子分与RGS4多态性的关联.结果:RGS4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rs12753561(T>G,χ2=8.970,P=0.002)和rs10759(C>A,χ2=13.773,F=0.002,P=0.002)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由上述4个SNPs组成的多个单体型如AAGA(χ2=11.120,P=0.0008,OR=0.52,95%CI=0.36-0.77)和GGGC(χ2=10.096,P=0.001,OR=1.43,95%CI=1.15~1.79)均与精神分裂症关联.PANSS量表的阴性症状因子分与rs12753561(t=2.216,P=0.029)和rs10759(t=2.543,P=0.012)关联.结论:RGS4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阴性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显著关联.
作者:岳伟华;张瀚迪;汤富磊;曲梅;韩永华;张大荣;阮燕;卢天兰;张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思维控制方式与失眠症的关系.方法:79名慢性失眠症患者和配对睡眠正常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思维控制问卷和入睡前唤醒水平问卷.结果:1.慢性失眠症患者担心的思维控制方式得分高于睡眠正常组(10.7±2.6/8.5±2.9, t=5.08,P<0.01);惩罚的思维控制方式得分高于睡眠正常组(11.6±2.8/9.0±3.1, t=5.43,P<0.01);入睡前唤醒水平问卷的认知唤醒和重量唤醒因子得分均高于睡眠正常者(15.1±4.8/9.5±2.3, t=8.64; 19.2±4.7/11.3±3.7, t=11.53,均P<0.01).2.采用担心的思维控制方式与入睡前认知唤醒水平正相关(r=0.40, P<0.01);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担心和惩罚的思维控制方式越多,入睡时间越长(标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1和0.21).结论:评估对于侵入性思维采用的思维控制方式对于失眠症患者入睡前的唤醒水平和入睡时间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王秀玲;吴任钢;郑日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调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围术期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以连续行择期CABG术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1周内和术后出院前1天使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手术前共有21例(28.8%)阳性患者,其中11例患者存在抑郁状态,7例患者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状态,3例存在焦虑状态.手术后共有34例(46.6%)阳性患者,其中18例患者存在抑郁状态,13例患者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状态,3例存在焦虑状态.SDS标准分术后(47.9±10.0)高于术前(43.7±10.0, t=3.55,P=0.001), 焦虑评分术后(41.6±8.5)高于术前(39.3±7.4, t=2.20,P=0.031).术前发生抑郁焦虑的患者受教育少(8±3/10±3年, t=2.18,P=0.032),术后焦虑抑郁组中术前就存在抑郁焦虑的比例高(16/34对5/39,χ2=10.391, P=0.001),术前多次心肌梗死的4例都在术后抑郁焦虑组(4/34比0/39,P=0.043);术前抑郁焦虑情绪对术后围手术期恢复没有影响.术后是否发生抑郁焦虑者住院时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CABG患者围术期抑郁焦虑状态有较高的发生率,术后情绪更差.受教育程度低是术前情绪不良的危险因素,病情重是术后情绪不良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西慧;王忠杰;肖锋;张明礼;李忠;李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完美主义的两种理论20世纪初,Janet指出,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feeling of incompleteness),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1].五六十年代Horney[2] 、Hollender[3]等人将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视作一个精神病理学概念.
作者:方新;钱铭怡;訾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性行为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如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以及遵从医生指导等行为[1].
作者:尹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湖南省6地区阿片类物质滥用的类型、方式、首次滥用年龄、原因和滥用者的人口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入户调查与线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在68 192名15岁~50岁社区普通居民中筛查出的370例阿片类物质滥用者的毒品滥用模式进行调查,并分析滥用者的人口学特征.结果:约95%的阿片类滥用者吸食海洛因,有少量滥用者用度冷丁和美沙酮;烫吸是首选滥用方式(81.4%),注射吸毒居第二位(38.6%);首次用药平均年龄是27±6岁,90.2%的首次用药年龄小于35岁;受他人影响(75.1%)、好奇心驱使(72.7%)和追求刺激(56.5%)是阿片类物质滥用者首次用药的三大原因;滥用者中男性(87.3%)、35岁以下者(71.1%)居多,78.7%为初中或以下者,无稳定婚姻关系和无固定职业者药物滥用率明显高于稳定婚姻关系和有固定职业者.结论:海洛因是湖南阿片类物质滥用的主要类型,使用途径以烫吸和注射为主,青中年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无业/失业等非固定职业者、未婚或非稳定婚姻者是阿片类物质滥用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毒品滥用健康教育,有效防治毒品滥用的蔓延.
作者:苏中华;谌红献;周旭辉;郝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美沙酮维持治疗及心理干预对海洛因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96名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作为研究组,37名社区海洛因依赖者为对照组,用家庭功能评定(FAD)问卷进行家庭功能评定.结果:经过一年的干预,研究组的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和总的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社区对照组(2.2±0.4/2.3±0.4,2.2±0.3/2.6±0.3,2.4±0.3/2.5±0.3,2.4±0.5/2.6±0.3,2.2±0.4/2.5±0.3;t=1.96~6.74,P<0.05~0.01),干预后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的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改善明显(2.2±0.3/2.3±0.3,2.4±0.3/2.6±0.3,2.4±0.5/2.6±0.4,2.3±0.4/2.6±0.4,2.3±0.3/2.6±0.4,2.2±0.4/2.4±0.3;t=11.17~13.07,P<0.01),而问题解决分量表得分较干预前增高(2.2±0.4/2.1±0.4,t=8.59,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及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家庭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李培凯;罗健;张存敏;杨国纲;郑婕;杨芳;李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男性海洛因依赖者认知功能状况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运用韦氏记忆量表(WMS)、划销测验(C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M-WCST)对140例MPHD及75例正常对照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受试血清一氧化氮(NO)与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结果:1.海洛因依赖者组WMS测验、CT及 M-WCST成绩均差于对照组(MQ:93.7±13.8/102.9±12.3,t=-2.83,CT总净分:161.6±32.8/194.4±26.5,t=-4.28,WCST分类正确数:18.8±7.8/25.0±7.5,t=-3.38,P<0.01);2. MPHD血清丙二醛水平高于对照组(3.5±1.0/3.0±0.5,t=2.23,P<0.05),总抗氧化能力(114.6±15.8/118.2±16.6,t=-2.25)、维生素C、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3. MPHD NO 水平与记忆商(MQ)呈负相关(r=-0.36,P<0.05),血清MDA水平与MQ呈负相关(r=-0.42, P<0.01),血清SOD水平与MQ呈正相关(r=0.41, 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与氧化抗氧化反应失衡;血清NO、MDA、SOD可能是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指标.
作者:李武;郝伟;胡春凤;张向晖;周绪辉;谌伟文;李龙飞;成义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湖南省普通人群阿片类物质的使用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入户调查与线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应用自编问卷对湖南省6地区68 192名15岁~50岁普通居民进行阿片类物质使用情况调查.结果:370人报告在其一生中使用过阿片类物质,一生使用率为0.5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0.92%/0.14%,χ2=189.744,P=0.000);海洛因是各地区滥用人数多的物质,滥用率为0.52%;除1例滥用者首次使用于1976年外,余者均在1989年后首次使用,每年新发数逐年上升,2001年开始稳定.结论:湖南省阿片类物质滥用形势不容乐观.
作者:苏中华;周旭辉;谌红献;郝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