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针对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现况调查,了解北京市2~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况.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21866人.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进行筛查,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进行诊断.结果:确诊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16人(儿童孤独症14人,不典型孤独症1人,Rett综合征1人),假阴性率0.80 ‰,广泛性发育障碍现患率为0.73 ‰,校正现患率为1.53 ‰,年平均发现率为0.11‰;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城乡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民族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11~1.85,P=0.739~0.173),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现患率随家庭经济收入的降低而升高(趋势χ2=4.70,P=0.030);25%的确诊儿童父母尚未发现儿童存在异常或尚未带儿童就诊,80%的确诊儿童未得到治疗康复,所有确诊儿童都有康复需求.结论:北京市2~6岁儿童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现患率并不低,家庭低收入是儿童发生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就诊率低,康复率低,所有儿童都有康复需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这一群体及其需求.
作者:刘靖;杨晓玲;贾美香;曲成毅;施继良;刘钢;王晓华;邵翠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1].本研究探究中国父母和教师在使用DSM-IV评估儿童ADHD时的一致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从北京、哈尔滨、开封、汕尾、石家庄、萧山六个城市选取17所小学,在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由班主任依据学生名单随机挑选6名左右本班儿童,排除明显精神障碍和智力落后者,共计1268名被试,其中一年级207人,二年级231人,三年级210人,四年级202人,五年级211人,六年级184人,23人未填年级,男生596人,女生628人,44人遗漏性别信息;年龄6-14岁,平均10±2岁.发放问卷1268份,回收有效问卷1224份.
作者:张微;刘翔平;顾群;廖冉;刘卫卫;王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文对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精神残疾调查中确诊的广泛发育障碍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广泛发育障碍的危险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004年北京市2-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况调查中确诊的所有广泛发育障碍儿童(详见本期290页,包括克氏评分≥7分16人,<7分10人)及3名同期进行的0-1岁儿童残疾调查中怀疑并推荐、后得到诊断的广泛发育障碍儿童,共29人为病例组.其中男性21人,女性8人;年龄1岁7月-6岁9月,平均年龄4岁±1岁8月;孤独症24人,不典型孤独症4人,Rett综合征1人.以1∶ 2配比方式选取的同抽查点、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半岁的正常儿童,共58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人,女性16人;年龄1岁6月-6岁11月,平均年龄4岁±1岁8月.
作者:刘靖;杨晓玲;贾美香;曲成毅;施继良;刘钢;王晓华;邵翠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索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特点.方法:整群抽取武汉市3所小学3-5年级儿童820人,根据ICD-10诊断标准,采取分层检测的策略筛查出阅读障碍儿童55名.按1∶ 2配比选取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正常儿童110名进行配对研究,采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yslexia Checklist for Chinese Children,DCCC )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的阅读特点进行评估.结果: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筛出率为6.7%;阅读障碍组儿童DCCC8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15.2±3.7/10.1±3.3、21.6±3.7/13.4±4.9、16.1±3.5/10.6±3.7、16.8±3.6/11.7±3.1、15.9±3.9/11.5±3.5、21.4±4.3/14.5±4.6、14.9±3.7/9.4±2.8、23.2±4.4/15.9±4.7,P均<0.001).回归分析表明,各个因素的OR值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但只有听知觉进入方程(OR=2.00);DCCC各项得分的性别间比较显示,正常儿童男生各因子分数均高于女生(P<0.05),而阅读障碍儿童仅口语能力得分男生低于女生(15.3±3.7/17.8±4.1,t=-2.057,P=0.045)(P<0.05).DCCC各项得分的年级间比较显示,正常儿童各因子得分年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而阅读障碍儿童的听知觉、意义理解、书写技能、阅读习惯因子得分年级间差异有显著性,三年级各项得分均为高.结论: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阅读中各个环节均受损害,但以听知觉损害为主.
作者:卢珊;吴汉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就诊的自杀患者,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的183例自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患者20~29岁81例(占44.3%),女性(147例)明显多于男性(36例),男女比例为1∶ 4.1;口服药物是常见的自杀方式(170例,92.8%),其中口服安眠药和农药119例,占口服药物70%,总死亡率3.3%;男性自杀死亡率(3/36)高于女性(3/147);自杀发生于18~24时71例(38.8%),与其他时间段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急诊自杀病例以年轻人、女性居多,采用安眠药、农药为主要手段.经抢救大部分生命得以挽救,但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作者:王长远;姜凤英;秦俭;孙长怡;王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酸相关性胃病患者胃酸pH与生活事件量表( life event scale,LES)评分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胃酸pH组受试LES因子分的差异.方法: 对酸相关性胃病患者行LES评定,按胃酸pH值的簇集性分三组共108例,第一组胃酸在pH 1.3(n=37),第二组胃酸pH 1.6~1.7(n=32),第三组胃酸pH 2.1~4.5(n=39).结果: 胃酸pH值越低,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和LES各因子分越高,如总分三组分别为40.0±20.6,15.1±9.2及6.4±6.5,依次相差一倍以上(F=43.26, P<0.01).家庭因子、工作学习及社交因子也存在同样的变化(20.5±13.3/5.3±5.1/2.9±5.0,7.7±9.1/6.0±6.4/2.5±4.8,11.8±11.5/3.8±4.9/0.9±2.7,F=29.31、6.07、13.34,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胃酸pH与LES条目中的受到惊吓或经历灾难(f48)及本人重病或重伤(f27)的得分负相关(r=-0.34、-0.30, P<0.01).结论: 高生活事件与酸相关性胃病患者胃酸分泌增多相关.
作者:吕慧侠;亢万虎;张素红;孟如意;段荣;苌新明;宋政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启动效应特征,探讨述情障碍者是否存在情绪自动加工的缺陷.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在大学生中筛选出述情障碍者和非述情障碍者各23人,要求受试完成阈下和阈上两种情绪启动任务,比较两组受试在对目标图片作出判断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在阈下和阈上启动任务中的正确率,情绪启动状态的主效应均显著(F=14.38,P=0.000,F=3.28,P=0.042),启动和控制状态的反应正确率均高于非启动状态(阈上:启动状态97.3%/非启动状态96.1%,阈下:启动状态96.8%,控制状态96.8%,非启动状态94.7%),而启动状态的平均反应时则均短于非启动状态(阈下:启动,537.2ms;控制,550.8ms;非启动598.4ms);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如阈下:96.9%/95.3%,阈上:97.6%/95.8%),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正性目标图片;在阈下启动任务中,述情障碍组与非述情障碍组在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阈上启动任务中,述情障碍组的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非述情障碍组(536.3ms/494.4ms).结论:在无意识水平,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不存在缺陷,而对意识到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缺陷.
作者:蚁金瑶;罗英姿;钟明天;凌宇;姚树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个人的心理状况与所从事的职业具有相关性,并且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其人格特征使之更适合职业需要,如大学生学习成绩与人格特征的关系[1],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与个体的心理状况有关[2]等.本文采用16PF问卷对某战区5所医院医生的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被投诉医生的行为特点,为今后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和使用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茂云;张晓明;徐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罗夏测验攻击变量主要有8个指标:初级攻击(A1)、次级攻击(A2)、攻击性运动(AG)、病理性内容(MOR)、攻击性内容(AgC)、潜在攻击(AgPot)、过去攻击(AgPast)、施虐/受虐(SM)[1],对于区分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罪犯等的攻击性有重要价值[2].本研究将7个攻击变量(SM除外)用于临床并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3]的敌对猜疑因子做相关分析,为测量和预测攻击提供借鉴.
作者:阎燕燕;孟宪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本土化的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chinese facial expression video system, CFEVS)以增加情绪研究的取材范围.方法:录制强度分为三等级的喜悦、悲伤、惊奇、恐惧、愤怒、厌恶及中性(无表情及咀嚼动作两种)等面部表情视频片段,经两轮粗选后,请50名中国大学生对剩余视频片段的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及表演者的长相进行自我报告式评定.将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一致性高且表情类型与愉悦度相一致的片段纳入CFEVS,做分布分析,同时分析评测者性别、表演者长相对愉悦度、唤醒度分值的影响.结果:纳入CFEVS的喜悦表情男18女43共61个,悲伤表情男23女28共51个,无表情中性男13女17共31个,咀嚼中性男7女17共24个.散点图显示CFEVS在愉悦度及唤醒度上分布较为广泛.方差分析表明评测者性别及表演者长相对视频片段的愉悦度、唤醒度的影响与其表情类型有关.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拥有喜悦、悲伤及中性表情的CFEVS,并发现评测者的性别及表演者的长相可影响实验结果.
作者:杜经纶;姚志剑;谢世平;史家波;曹燕翔;滕皋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检验D型人格量表(中文版)在冠心病人和健康对照中的信效度.方法:对77例冠心病人和在普通人群中随机抽取的69例健康对照进行D型人格量表测查,其中20例冠心病人和22例健康人2-4周后重测.结果:因素分析证实该量表具有2个维度的特质,即负性情感(NA)和社交抑制(SI); 2个共同因素共解释了47.48%的方差变异,各条目在相应维度上的因素负荷在0.335-0.824之间.NA维度和SI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32 和0.720;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和0.808,P<0.001.结论:D型人格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格研究的测量工具.
作者:白俊云;赵兴蓉;许秀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结构下夫妻暴力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自编家庭暴力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80户城市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以及按照以家庭结构相近作为配对条件,从无暴力行为的家庭中选取96户作为对照家庭.并在对照家庭中选取与施暴者性别、年龄基本情况相配者96人作为施暴者的对照组作横断面调查访谈.结果:(1)施暴组中丈夫65 人(81%),妻子15人(19%),受虐组中妻子65人(19%),丈夫15人(85%);对照组中丈夫83人(86%),妻子13人(14%).(2)施暴组的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施暴组的消极应对分高于受虐组(29.6±8.3/29.5/7.4,F=2.127,P<0.05);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5.9±9.6/69.8±12.9±12.9,F=2.185,P<0.05),社会支持总分(36.9±9.2/40.7±6.4,F=9.922)、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均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分高于对照组(48.1±10.1/44.5±9.0,F=2.461,P<0.05).(3)夫妻独子家庭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4.6±10.9/69.5±12.6,F=4.875,P<0.05);施暴组的社会支持总分(37.2±9.0/41.4±6.3,F=2.923)、主观支持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 P<0.01);夫妻多子家庭的施暴组焦虑(19.6/28.6,u=41.00,P<0.05)、抑郁(20.3/30.3,u=35.50,P<0.05)、躯体化因子分低于受虐组(15.0/26.9,u=34.00,P<0.05);施暴组抑郁、神经质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夫妻暴力中施暴者具有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较少的社会支持及消极的应对方式等,容易促成施暴行为;受虐者具有精神质的个性特征.其中以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社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提示在对夫妻暴力的干预中,更应重视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的夫妻暴力干预.
作者:邹韶红;张亚林;曹玉萍;张勇;黄国平;杨世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神经症病人羞耻感的某些特征.方法:52名核心神经症病人填写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羞耻量表(Shame Scale)和童年创伤经历量表(CTQ).30名正常人为对照组,只填写羞耻量表.结果:神经症组的羞耻感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总分69.0±20.4/48.7±10.2, 个性29.4±9.7/19.8±5.8,行为23.5±6.5/18.0±4.2,身体8.3±3.4/5.7±2.2,家庭7.7±3.9/5.2±1.7,t=3.15~5.09,P=0.001或<0.001);神经症组中男性与女性羞耻感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神经症组的羞耻总分及其各因子同SCL-90总分呈正相关(r=0.443、0.383、0.402、0.546、0.503, 均P<0.001),同SCL-90各因子分多数呈正相关;神经症组的羞耻及其各因子同创伤总分呈正相关(r=0.56、0.51、0.40、0.17、0.66, 均P<0.001),同创伤各因子大多呈正相关.结论:羞耻感强是神经症病人区别于正常人群的一个重要特点;家庭羞耻较其他因子更直接影响神经症心理症状;情感虐待因子较其他因子更直接影响羞耻感.
作者:吴江华;施琪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夫妻暴力是家庭暴力常见的类型之一,是指夫妻之间一切形式的精神暴力、躯体暴力和性暴力行为.防治夫妻暴力必从婚姻的开始做起,本文了解新婚夫妇婚前暴力的发生状况,为制定防治家庭暴力有关政策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邹韶红;张亚林;张勇;黄国平;刘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遭受童年创伤情况.方法:分别对61例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和57例正常学生家庭采用童年期创伤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青少年组病前有较多创伤史(分离、虐待等)(47.5%/19.3%,确切P=0.004. OR=3.79),有创伤经历的患者SDS评分较无创伤史的患者高(64.7±9.9/57.9±11.1, t=2.48, P=0.016).结论: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有关.
作者:程文红;刘漪;范娟;李春波;李敏;王祖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在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IOU)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长沙市2所重点中学和2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采用Beard修订的Young的诊断问卷(YDQ)进行筛查,对筛查阳性者进行诊断性访谈,确定IOU学生64例.选择其中1所重点中学和1所普通中学的29例IOU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心理治疗对其进行干预,另外两所中学的35例IOU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YDQ、陈淑惠的网络成瘾量表(CIAS)、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于治疗前后施测.结果:治疗前两组学生的YDQ、CI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SCARD总分及各因子分、SDQ的情绪症状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如焦虑总分19.4±14.8/33.3±18.5,t=2.11~2.99,P<0.05~0.01;情绪症状:2.6±1.7/3.9±2.5,t=2.21,P=0.032).实验组治疗后的YDQ、CI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0±2.6/7.1±0.8,45.2±18.4/67.5±14.9,t=-8.083、-4.383,均P=0.000).实验组显效率为57.69%,总有效率达76.92 %.治疗后实验组YDQ、CI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0±2.6/5.6±2.1,45.2±18.4/66.7±12.2,t=4.16, t=5.16,均P=0.000).结论: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IOU中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使用.
作者: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王玉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集体心理干预治疗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治疗的价值.方法:将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随机分为集体心理干预联合弱视综合治疗组(43例49 眼),同期就诊的39例42 眼行弱视综合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起效时间、依从性及疗效.结果:集体心理干预治疗起效快于综合治疗(21.1±0.6天/30.5±3.3天,t=4.89, P<0.001).治疗三月后,集体心理干预组依从性良好的有79.1%(34/43),综合治疗组依从性良好的有53.8%(21/39),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的依从性好于综合治疗组(χ2=5.892,P=0.015).治疗六月后,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83%,χ2=1.539,P=0.215).但集体心理干预治疗组的治愈率为高于综合治疗组(27% (13/49)/7% (3/42),χ2=5.866,P=0.015).结论:集体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依从性,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赵勇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循证实践概述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又译证据支持的实践,是指把好的研究证据、治疗师的临床技术及经验以及病人的选择和评估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作为对某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1].与循证实践相联系的术语还有:循证治疗(Evidence-based treatment)、实证支持的治疗(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等.目前,循证实践这个术语得到相对更为广泛的使用,其含义也较其他术语更为全面.
作者:刘兴华;姚萍;段桂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二十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20岁正是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美妙时期,对于《杂志》也是如此.二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沐浴下,一株幼嫩的小苗已茁壮成长为可遮风挡雨的大树.如无前人栽树、精心培植,后人无处乘凉.此刻特别感谢为创刊付出努力的前辈,他们高瞻远瞩,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作者:吴振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