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探讨干预策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北京某综合大学9个院系的所有一年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使用Beck抑郁问卷、Beck焦虑问卷、Beck无望问卷、青年健康危害行为问卷(YRBS)、人格障碍诊断问卷-4(PDQ-4)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及相关心理行为问题.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一学年内自杀意念和一周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2055人填写了问卷,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报告率8.1%,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有物质滥用(OR=4.37,95%CI:2.27-8.41)、一学年内有过明显抑郁情绪(OR=3.21,95%CI:2.20-4.68)、一学年内使用过远程求助(OR=1.78,95%CI:1.13-2.81)、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OR=2.14,95%CI:1.36-3.37)、分裂样人格因子分(OR=1.21,95%CI:1.07-1.37)、边缘人格因子分(OR=1.23,95%CI:1.09-1.38);一周内自杀意念的报告率5.5%,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列依次为一周内存在明显抑郁情绪(OR=4.62,95%CI:2.86-7.46)、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OR=2.96,95%CI:1.34-6.56)、一学年内有过明显的抑郁情绪(OR=2.35,95%CI:1.49-3.69)、女性(OR=1.65,95%CI:1.09-2.52)、边缘人格因子分(OR=1.50,95%CI:1.30-1.72)、分裂型人格因子分(OR=1.17,95%CI:1.03-1.34).文科专业显示为一学年内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OR=0.63,95%CI:0.41-0.95).大一学生一学年内寻求精神卫生服务的比例占12.5%,9.8%使用远程求助方式.在使用当面求助方式上女性多于男性(4.8%/2.9%,x2=4.42,P:0.035);报告有自杀意念者一学年内总体求助、当面求助、远程求助比例均高于无自杀意念者(22.5%/11.3%、7.4%/3.2%、18.2%/8.9%,x2=23.0、10.3、19.7,P<0.01).结论: 大学生自杀风险的筛查指标除自杀意念外还应考虑纳入抑郁、物质滥用、人格特点、阳性精神障碍家族史.大学生精神卫生服务宜从鼓励求助行为、主动提供延伸式服务、大力发展网络精神卫生服务三方面人手,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李雪霓;刘海骅;刘肇瑞;郭琦;黄悦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完全睡眠剥夺(total sleep deprivation,TSD)对大脑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以13名健康男性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两次Go/No-go测验,同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第一次在正常睡眠后12小时完成,第2次间隔3周在睡眠剥夺36小时后完成.结果: 与睡眠后的Co/No-go测试成绩相比,睡眠剥夺后被试的正确击中率下降[(0.99±0.01)vs.(0.97±0.04),P<0.05)],错误反应率增高[(0.04±0.04)vs.(0.10±0.08),P<0.05].fMRI结果显示前扣带回皮质活动降低[(-0.391±0.003)vs.0;P<0.05],前额叶皮质活动明显增强[(0.653±0.003)vs.0;P<0.05].结论: 睡眠剥夺36小时导致执行抑制功能的显著下降,前额叶皮质出现功能代偿是维持认知作业的重要特征.
作者:邵永聪;毕国华;叶恩茂;温博;郭磊;王富贵;杨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与强迫障碍发生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以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61名强迫障碍患者及按照性别、年龄(±3岁)、受教育程度进行配比的无精神障碍的志愿者12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负性事件[(40.8±50.6)vs.(13.8±21.4)]、家庭实际亲密度[(61.0±14.0)vs.(66.7 ±11.3)]及适应性[(39.9±12.0)vs.(47.3±9.5)]、积极应对[(25.7±6.4)vs.(36.0±6.1)]、消极应对[(37.3±5.5)vs.(31.3±5.8)]、父母养育方式[如病例组父亲情感温暖(42.6±12.6),对照组(47.9±10.7)]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迫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是积极应对(OR=0.14;95%CI:0.06-0.32);危险因素是消极应对(OR:3.74;95%CI:1.30-10.82)及家庭适应性之差(OR=5.97,95%CI 1.61-22.14).结论: 个人应对方式及家庭关系与强迫障碍发生有关联.
作者:廖力维;黄悦勤;钟宝亮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应用盐酸氟西汀治疗酒依赖戒断期过后的患者,并与同等条件的未用抗抑郁药物的酒依赖患者作对照,探讨5-羟色胺再摄取抑抑剂(SSRIs)对治疗酒依赖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晓华;李延知;桑红;燕丽娟;董之虹;段然;张跃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普通精神障碍(common mental disorder,CMD)与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SES)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若干香港居民进行电话访谈.根据Kish方法选取访谈对象,年龄限定在18-65岁.采用结构式问卷了解SES(性别、年龄、婚姻、教育、工作、家庭收入、住房类型和面积),采用自我评定量表(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SRQ)评价CMD.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9851份(71.7%),根据粤语版本划界点(≥5),3358名访谈对象(34.2%)存在CMD.总体而言,低水平SES更易出现CMD.修正年龄、性别和SES相互作用后,婚姻稳定(OR=0.763,0.697-0.835)、教育程度高(OR=0.766,0.708-0.830)、住房面积大(OR=0.906,0.849-0.968)是减少CMD的关键因素.结论: 社会经济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婚姻、教育和居所是其中的重点.
作者:张斌;荣润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考察冲突程度较低的父母分歧频繁程度对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探讨不同方面的父母分歧导致各种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方法: 从前期研究样本中,选取父母报告均完整的儿童103人(男42人,女61人),采用互动适应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表要求父母分别报告彼此之间分歧的频繁程度和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 父母分歧总分(2.35±0.44)对儿童退缩、焦虑和身体疾病有显著预测作用(β=0.23、0.22、0.20,均P<0.05).其中,行为分歧可以预测退缩、焦虑、社交不良、多动/注意问题(β=0.31、0.26、0.20、0.20,P<0.05或0.01);重大决定分歧可以预测违纪(β=0.27,P<0.01);对待朋友分歧可以预测攻击(P=0.25,P<0.05);教育分歧可以预测身体疾病(β=0.26,P<0.01);生活目标分歧可以预测分裂样/强迫倾向(β=-0.22,P<0.05).结论: 父母分歧的频繁程度对7岁儿童的内部问题和身体症状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分歧与多种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联系可能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父母分歧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关.
作者:高雯;陈会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4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2%;(2)农村留守中学生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学生[如,MHT总分(42.7±1.1)vs.(33.6±1.6),P=0.004];(3)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8.8±0.4)vs.(7.6±0.5)、(7.9±0.4)vs.(6.3±0.6)、(4.4±0.2)vs.(3.0±0.3),P=0.031、0.027、0.000]及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6.2±0.6)vs.(3.9±0.2);(7.3±0.2)vs.(4.8±0.2),P=0.008、0.006、0.000]均高于非留守组;(4)相关分析表明留守中学生MHT总分与消极应付方式和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26~0.48),生活事件量表中丧失因子与MHT各因子相关性低,应付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因子与MHT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r=-0.21~0.33);(5)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因子中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消极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为38%.结论: 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应付方式和消极应付方式都与心理健康相关,但消极应付方式对其影响更大.
作者:周丽;高玉峰;邱海棠;杜莲;郑玉萍;蒙华庆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学习困难学生的信息加工速度.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南京市选取4所中学,对共1180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使用学习适应性测验、学习困难量表结合学校考试成绩和瑞文智力测验筛选出语文困难26人、数学困难29人、双困难29人和对照组学生28人.所有学生均完成数字抄写、圆点位置比较、符号比较和字母比较4项加工速度任务测试.结果: 四组学生完成4项加工速度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困难组4项任务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如,对照组与3个学习困难组数字抄写得分分别为:(68.1±6.8)、(59.9±8.8)、(59.4±7.0)、(53.5±7.3),P<0.001];双困难组数字抄写和字母比较任务得分[(53.5±7.3),(15.8±2.8)]低于语文困难组[(59.9±8.8).(19.3±2.8)]和数学困难组[(59.4±7.0),(18.5±2.5)](P<0.05);数学困难组[(10.8±3.1),(16.2±2.3)]和双困难组[(11.9 ±3.0),(14.5±2.1)]圆点比较和符号比较任务得分低于语文困难组[(14.0±3.0),(17.6±2.4)](P<0.05).所有加工速度任务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29-0.78,P<0.001),数学成绩与加工速度的相关高于语文成绩与加工速度的相关(r=0.48-0.56;r=0.35-0.42).结论: 不同类型学习困难学生的加工速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数学困难和双困难组的缺陷程度高于语文困难组.
作者:王恩国;时金献;刘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0~4岁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神经认知功能的情况.方法: 对110例0~4岁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紫绀型36例,非紫绀型74例),在术前、术后1周、1月用Gesell发展量表进行神经认知功能测评.结果: 患儿术前神经认知功能处于中下水平,紫绀型患儿的应物能、应人能、运动能、语言能得分均低于非紫绀型患儿[(81.5 ±7.0)vs.(87.7 ±7.3)、(80.7 ±6.8)vs(87.7±8.1)、(79.2±6.4)vs.(87.2 ±8.7)、(80.8±6.1)vs(87.4 ±8.6),P<0.001或0.01];4个方面得分术后1周均低于术前[如应人能:(82.8 ±7.7)vB.(85.4±8.3),P=0.002],术后1月均高于术前[如应人能:(91.3 ±6.2)vs.(85.4±8.3),P=0.001];年龄与应物能、应人能、运动能、语言能均呈负相关(如术后1周年龄与非紫绀型应人能B=-3.7,与紫绀型应人能β=-0.6);非紫绀型组的ICU停留时间与术后1周应人能、运动及术后1月应人能呈负相关(13=-0.6、-0.4、-0.4);非紫绀型组与紫绀型组的低鼻咽温与术后1周语言能呈正相关(β=1.7、2.7);紫绀型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1周认知能力的4个方面及术后1月应物、应人呈负相关(β=-9.6、-3.9、-3.4、-4.7、-3.9、-7.8).结论: 接受手术时的年龄越大认知功能水平越低;在短期内,ICU停留时间、低鼻咽温、主动脉阻断时间对患儿的认知功能有影响,且对紫绀型患儿的影响大于非紫绀型患儿.
作者:范祥翠;李大珍;石远;徐颖;叶茂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精神科会诊的特点.方法: 对一年内本院记录在案的所有精神科会诊的292例老年患者(年龄≥65岁)的人口学资料、会诊科室和原因、主要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的诊断、会诊原因和精神科诊断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并与232例成年患者(18-64岁)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患者会诊的性别比例相当(男性50%,女性50%),会诊时精神障碍的病程≤1周占30.2%,并多于成年组(21.7%,P<0.05);老年患者会诊的主要科室依次为内科、外科、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会诊的主要原因为精神病发作(36.1%)、行为紊乱(14.4%)、抑郁障碍(14.4%)和焦虑障碍(10.3%);多系统疾病(27.0%)和循环系统疾病(17.1%)是导致人院的主要躯体疾病.谵妄(24.5%)、抑郁障碍(21.6%)和焦虑障碍(11.5%)是老年患者主要的精神障碍诊断.老年患者谵妄、痴呆的比例高于成年组(老年组分别为24.5%和14.9%,成年组分别为11.1%和1.8%,P<0.01),而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物质相关的障碍的比例低于成年组(老年组分别为6.5%和2.2%,成年组分别为15.1%和6.7%,P<0.05).结论: 谵妄、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是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主要的精神障碍,提示有必要加强联络会诊培训中对这些障碍的正确识别和处理.
作者:姜荣环;刘朝忠;吕秋云;周沫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探索患者睡眠障碍与哪些歪曲的信念有关,针对歪曲的信念进行睡眠实践教育,达到促进睡眠的目的.方法: 连续收集62例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在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基础上进行睡眠健康教育.试验组针对患者自身存在的歪曲信念态度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健康宣教.入组前及入组后每周,应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进行测评,同时让患者评价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和对健康教育接受程度.结果: 健康教育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DBAS得分均高于人组时[(111.0±8.7)vs.(88.9±12.3)、(93.5±17.2)vs.(81.3±19.2),P:0.001、0.010],而PSQI得分均低于入组时[(5.5±2.1)vs.(10.9±4.4)、(9.0 ±2.1)vs.(11.5±3.6),均P=0.001];健康教育4周后对照组的DBAS得分低于实验组,而PSQI得分高于实验组.健康教育后试验组对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满意的比例均明显提高,睡眠时间满意的比例由18/31到30/31,对睡眠质量满意比例由8/31变为23/31,对睡眠效果满意比例由8/31到21/31(均P<0.05).试验组对睡眠时间满意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0/31 vs.14/31,P<0.01),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8/31 vs.5/31,P<0.05).结论: 试验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睡眠信念有了明显的改善,睡眠质量有了提高.
作者:胡恒芸;刘诏薄;陈秀湄;欧阳招娣;裴梅香;邹海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GHF)患者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及放松疗法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9月-2007年9月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90例,按照其入院日的单双日随机分为实验组(基础心理护理+放松疗法,101例)和对照组(仅基础心理护理,89例);心理干预前及干预结柬1月后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观察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住院日及干预后两组SAS、SDS分数变化情况;随访出院后6月内再次因CHF住院率.放松疗法包括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每日1小时,为期4周.结果: ①实验组及对照组问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照顾者身份、心功能分级、是否公费医疗、能否自理、CHF病程及心理干预前SAS、SDS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我院老年CHF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分别是45.8%和52.6%,高于普通人群(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分别是5%~10%和5%);③心理干预后,实验组SAS得分由(42.3±6.8)降低至(32.8±6.1),SDS得分由(41.8±6.1)降低至(32.2±5.4);对照组SAS得分由(41.8±6.5)降低至(37.0±6.3),SDS得分由(41.0±5.9)降低至(36.4±5.9),实验组SAS、SDS得分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实验组平均住院日低于对照组[(29.8±1.4)vs.(32.6±2.6)],而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出院后6月内再次因心衰住院率低于对照组(7.9%/20.2%,x2=6.064,P=0.014).结论: ①我院老年CHF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②放松疗法对老年CHF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肯定并可改善预后.
作者:蒋丽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以往对成人人格障碍病因学的研究,通常集中于考察早期虐待以及忽视对人格障碍的预测作用,然而从儿童期遭遇不良环境到成年期形成固化的人格障碍,其间历时漫长,个体在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目前仍不甚明了.
作者:刘玎;卢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概述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作为一种快速便捷获取信息的来源,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总数已突破2.1亿,35岁以下的人群占81%,其中18-24岁的青年占31.8%,18岁以下占19.1%[1].
作者:赵萌;黄悦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对心理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的治疗方法已有百年历史,但以往对心理治疗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疗效,对心理治疗能否影响神经功能,如何改善生理功能知之甚少.本文拟综述心理治疗对神经生物学影响的研究进展,初步探讨心理治疗的生理作用.
作者:王纯;张宁;张婕;张亚林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