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国际刊号:1000-6729
  • 国内刊号:11-1873/R
  • 影响因子:2.08
  • 创刊:1987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心理学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库)》(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基础医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年12期文献
  • 宠物犬的社会支持作用机制

    目的:考察饲养宠物犬、依恋宠物犬的社会支持作用机制.方法:本文为横断面研究,使用问卷法,采取阶段随机抽样,对在北京城八区中随机抽取的4个区中的321名饲养宠物犬和418名不饲养任何宠物的40岁及以上的受试进行调查.结果:(1)饲养宠物犬对身体健康、生活满意感具有显著影响,相对于不饲养宠物的受试,饲养宠物犬的受试身体更健康(β=0.074;P<0.05)、生活满意感更高(β=0.110;P<0.01).(2)饲养宠物犬会改变近生活事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但不会改变近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Z=2.59;P<0.01).(3)依恋宠物犬对生活满意感具有显著影响(β=-0.198;P<0.01),对宠物犬越依恋的受试,生活满意感越高.结论:饲养宠物犬的社会支持主效应及社会支持缓冲作用显著,表现为其对近生活事件和身体健康的调节效应显著;依恋宠物犬的社会支持主效应显著,但缓冲作用不显著.

    作者:傅纳;郑日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河南省某县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质量评价

    目的:揭示我国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状况及其生活质量脆弱性特点,为制定相应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别、年龄1∶ 1配对设计,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河南省某艾滋病高发县96对艾滋病孤儿(孤儿组)与普通家庭儿童(对照组)生活状况及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艾滋病孤儿生活满意度更低(45.16% vs.62.37%,P=0.019),遭受更多欺侮与不公(35.48% vs.12.90%,P<0.001),更需打工挣钱(55.91% vs.23.66%,P<0.001),且医疗服务可及性更低(36.36% vs.78.85%,P<0.001).(2)孤儿组生活质量总分、认知成分总分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与自我认知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如,生活质量总分(145.9±16.0)vs.(154.9±16.1,P<0.001].(3)男性孤儿的生活质量总分、认知成分总分及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知维度得分均低于男性对照组[如,生活质量总分(143.2±16.7) vs.(155.8±17.1),P<0.001].结论:艾滋病孤儿面临更多生活问题并影响其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对自我及环境认知水平下降,对情绪情感与心理健康远期影响亦不容忽视.男性孤儿所受影响更为显著.

    作者:何忠虎;季成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湖北农村福利院五保老人生活质量状况调查

    目的:研究农村福利院五保老人的生存质量状况,为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北省农村6县市≥60岁的福利院五保老人549名(A组)、农村普通老人131名(B组),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Scale,SF-36)对两组老人进行面对面访谈.结果:A组 SF-36量表中躯体健康功能导致的角色受限、总体健康感、生命活力、情感功能所致的角色受限、精神健康因子分均高于B组[如,总体健康感(55.7±23.8)vs(52.3±24.4),P<0.05];平原及丘陵地区的福利院五保老人SF-36量表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山区[如,躯体功能(77.7±22.0)、(72.4±25.5)vs.(65.5±26.7),P<0.05].结论:农村福利院五保老人的生存质量较好,不同地理状况五保老人的生存质量不同.

    作者:朱军红;王鹏;汪文新;毛宗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失眠症患者状态-特质焦虑与睡眠结构的关系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对31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失眠症组于症状缓解出院后3~4月回访时重复检查.结果:(1)在睡眠结构上,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呈现睡眠时间减少[(333.71±84.33)min vs.(403.65±19.29)min]、睡眠效率下降[(70.41±17.35) % vs.(83.45±4.42) %]、睡眠潜伏期[(39.48±24.24) min vs.(19.65±8.57) min]和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延长[(106.60±42.89) min vs.(86.80±12.25) min],S_1睡眠时间比例增加[( 25.36±14.22) %vs.(8.86±1.77) %]、觉醒次数增多[(4.45±2.51) vs.(1.75±1.07)].S_(3+4)睡眠[(7.38±9.70)% vs.(13.78±4.24)%]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比例[( 14.54±5.61) %vs.(19.18±2.14) %]减少 (Ps<0.05).(2)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分上,失眠症组状态焦虑[(47.94 ±8.96) vs.(39.15±4.51)]和特质焦虑[(49.94 ±8.90) vs.(42.05±7.13)]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s<0.05).状态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快眼动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和S_1睡眠时间比例均呈正相关(r=0.25~0.44,Ps<0.05),而与快眼动睡眠时间比例呈负相关(r=-0.41,P<0.01);特质焦虑与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正相关(r=0.37,0.29;均Ps<0.05).(3)回访时患者睡眠结构改善,状态焦虑得分下降,特质焦虑无明显变化.结论:失眠症患者有明显的睡眠结构改变和较高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睡眠结构改变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相关.

    作者:杜好瑞;赵洪祖;严宏力;唐玉凤;崔二龙;李冲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沙盘游戏治疗对重复梦影响的个案研究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对重复梦的影响.方法:用沙盘游戏对1例受重复梦困扰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重复梦发生以下变化.(1)发生的频率:梦境出现的频率明显降低或消失;(2)梦的情绪体验:负性情绪越来越少,负性情绪的强烈程度也越来越轻;(3)梦的发展趋向:更为积极;(4)梦的发展速度:更为快捷,外在的干预加快梦境的发展和变化,有明显的发展阶段;(5)梦中重复的元素:朝积极的方向变化.结论:当情绪情感得到释放或所呈现的问题获得解决的时候,有关重复梦不再出现.沙盘游戏对重复梦的干预可能是有效的.

    作者:尹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自杀的理论和风险评估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完成自杀,完成自杀者是自杀未遂者的1/10.中国每年有28.7万人完成自杀,250万至500万人因自杀未遂而接受治疗~([1])19-30.在美国,自杀已成为第8大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大约有150万人将死于自杀~([2])330.

    作者:高正亮;童辉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生物反馈结合线索暴露治疗降低海洛因依赖者药物线索反应

    目的:了解生物反馈结合线索暴露治疗是否降低海洛因依赖者环境线索诱发渴求及心理生理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将60例环境线索诱发心理渴求增高的康复期海洛因依赖者分成实验组(n=36)与对照组(n=24),对照组只进行劳教场所的常规帮教,实验组除帮教外进行12次生物反馈结合线索暴露治疗,评估治疗前后环境线索诱发心理渴求与心理生理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环境诱发前、后的心理渴求,肌电和皮导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诱发前:心理渴求(3.06±7.26)mm vs.(22.32±20.26)mm、肌电(8.52±4.23)μV vs.(12.06±5.17)μV、皮导(2.14±1.43)μS vs.(4.61±2.24)μS;诱发后:心理渴求(6.97±10.30)vs.(33.14±25.40)mm、肌电(8.72±4.31)vs.(14.79±5.86)μV、皮导(2.15±1.33)vs.(4.49±2.59)μS,P≤0.01].结论:生物反馈结合线索暴露治疗可降低康复期海洛因依赖者渴求及环境诱发心理生理反应.

    作者:范成路;赵敏;杜江;陈晗晖;孙海明;袁颖;陈莉敏;江海峰;王兆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心理干预对儿童麻醉诱导期焦虑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儿童术前心理应激的强弱直接影响麻醉诱导及麻醉过程的平稳.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功率谱分析可监测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多种病理变化,并反映交感迷走神经活动的均衡性~([1]).本研究拟观察心理干预对儿童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及焦虑的影响.

    作者:孙宝柱;王焕亮;类维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北京某综合大学一年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及进食障碍调查

    本文采用进食障碍问卷对北京市某综合性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整群调查,并与既往高中生研究结果比较,了解和分析大学一年级学生中不良饮食行为和进食障碍情况.

    作者:孔庆梅;张大荣;黄悦勤;刘海桦;李雪霓;刘肇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

    精神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1]),精神障碍是导致疾病负担和残障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以健康生命损失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计算,神经精神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2004年全球总疾病负担的近1/3,在导致残障的前20种疾病中,精神障碍就有8种,其中抑郁症位于第三位~([2]).

    作者:肖水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国近十年重要精神卫生政策的发展与解读

    近10年来,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和政府有关精神卫生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充分学习、主动运用及广泛宣传我国的精神卫生政策,是精神卫生工作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将近10年来我国的精神卫生政策做了一个梳理,希望藉此帮助大家熟悉现行的精神卫生政策发展脉络,促进行业的发展.

    作者:马弘;刘津;于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ICD-10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在中国的应用与修改建议

    科学的诊断性分类概念的形成反映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儿童期精神障碍的诊断性分类,可追溯到Leo Kanner 于1935年出版的第1本儿童精神病学教科书.但是,科学系统的分类始于美国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DSM). DSM第1版(DSM-I)于1952年出版.

    作者:郑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ICD-10进食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在中国应用的几点修改建议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两大类,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的心身疾病,患病率为 1%~4.2%,在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香港等地开展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呈增加的趋势[1].因此进食障碍的标准化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大荣;徐玉玉;张卫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精神发育迟滞和心理发育障碍——关于ICD-10的粗浅看法和有关ICD-11的初步建议

    1993年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被引进我国.由于其较好地反映了既往精神医学界对精神发育迟滞和心理发育障碍的认识,因此,使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对精神发育迟滞和心理发育障碍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临床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靖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