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目标的内容、结构和反应强度.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共289名,随机分为两组,让第1组189名大学生按要求回答大学5年内计划实现的目标,选出频率在5%及以上的高频目标共46个作为分析单元,让第2组100名同年级大学生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亲疏程度对这46个目标进行分类,然后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46个高频目标可被聚类成11个基本簇和6个高阶簇.从高阶簇来看,临床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目标体系由以下6个方面来表征:职业素质、内外兼修、我他关系、职业规划、角色培养、兴趣特长.结论:临床医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所设置的目标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结构.
作者:颜玉炳;黄子杰;林大熙;李跃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在心理学领域,每一种理论或治疗方法的建立,都依据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如,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治疗方法是依据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从根本上讲是好的,都有一种先天的驱力去达到自我实现;弗洛伊德的假设是人们先天寻找快乐和避免痛苦;班杜拉则强调,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作者:王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在国内学龄期儿童样本中检验罗夏测验攻击变量的效度.方法: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Conners教师问卷对湖南某地一小学311名同学进行筛选,筛选出攻击高分组(N=33)与低分组(N=35),对这两组学生进行罗夏测验,回收有效数据,得到后的高分组(N=30)和低分组(N=30).结果:罗夏测验7个变量的Pearson相关均在0.96之上, P<0.01;Kappa系数均在0.83以上.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测量贡献大的是攻击性运动(AG)与攻击性内容(AgC).AgC与外显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32,P<0.05),AG与外显攻击行为呈负相关(r=-0.27,P<0.05).结论:罗夏攻击变量对儿童的攻击行为的测量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攻击性运动与攻击性内容这两个变量.
作者:蒋艳华;孟宪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描述我国4~6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比较儿童行为问题地区分布差异并给出不同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核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内向性、外向性得分及CBCL总分的高危和临床界值的参考值.方法:2000年12月-2001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完成我国北方农村、南方农村和南方城市26市县9123名4~6岁儿童CBCL测试,9089份合格问卷纳入分析.结果:与1989年全国常模相比,4~5岁男童抑郁、攻击、违纪和4~5岁女童抑郁、攻击、多动、退缩、分裂样、肥胖因子异常率(2.9%~13.0%)均高于常模水平(均P<0.05),6岁男女童所有因子行为异常率均未超过常模水平(均P>0.05).内向性、外向性问题严重程度均呈北方农村<南方农村<南方城市的趋势,且多数因子分的高危界值和(或)临床界值也呈北方农村<南方农村<南方城市的趋势.结论:本研究发现提示不同地区的儿童行为、内向性、外向性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不同,南方城市为严重,南方农村次之,北方农村轻;给出了北方农村、南方农村和南方城市4~6岁儿童CBCL内向性、外向性得分和总分的高危和临床界值的参考值.
作者:李宏田;叶荣伟;任爱国;高进吉;张檀;刘建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在向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过程中,由于环境和现行制度的限制,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农村,托给老人、亲戚或其他人来照顾和教养,这就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1-2].
作者:张若男;张丽锦;盖笑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婴幼儿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危险因素包括致龋微生物,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及社会心理因素.有资料表明,气质可能是婴幼儿龋的一个重要因素[1].但国内相关研究少见.本文初步探讨ECC与气质的关系,为ECC的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郑谧;刘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汉语听写困难儿童的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水平.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从564名四至六年级的儿童中筛选年龄和智商匹配的听写困难儿童29名、非听写困难儿童(对照组)30名,以方向为视觉客体材料,3×4表格的位置为视觉空间材料,对比听写困难组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方向-空间联结任务、方向记忆任务、空间记忆任务和动作记忆任务上的成绩差异.结果:听写困难组的方向-空间联结记忆成绩低于对照组[(2.96±0.99)vs.(3.57±0.97),P=0.024],两组在方向记忆成绩[(4.47± 1.13)vs.(5.02±1.05), P=0.069]、空间记忆成绩[(4.93 ±0.72)vs.(4.57±0.73),P=0.062]和动作记忆成绩[(3.82±1.02)vs.(3.66±0.76),P=0.091]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听写困难儿童的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成绩落后,而其在客体记忆、空间记忆、动作记忆任务上的成绩正常,提示听写困难儿童客体-空间联结记忆成绩落后的原因是客体-空间的联结编码缺陷.
作者:杨双;宁宁;刘翔平;潘益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通常认为羞耻情绪(shame)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一种,即以某种程度的自省和自我评价为核心特征的情绪[1-4].在这一类别下,羞耻是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难堪、耻辱的负性情感体验,自我是这种体验中被审视和给予负性评价的中心[2].
作者:高隽;钱铭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内食欲素Ⅰ型受体在大鼠觅药行为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以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表达作为大鼠觅药行为模型,8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进入VTA干预组和NAc干预组,偏爱测试前分别在VTA和NAc内注射食欲素Ⅰ型受体(OXR1)拮抗剂SB334867(VTA:1,5μg; NAc:1,3μg)或溶剂(DMSO),考察其对CPP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各组间的偏爱值.结果:吗啡CPP表达前VTA注射5μg 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73.6±81.7)低于溶剂处理组(183.5±30.4);吗啡CPP表达前NAc注射SB334867组动物的偏爱值(229.6±72.9和260.6±53.9)与溶剂处理组(224±52.1)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食欲素通过激活VTA内食欲素Ⅰ型受体促进药物相关环境线索诱发的大鼠觅药行为表达,而NAc内的食欲素Ⅰ型受体不参与觅药行为表达.本研究为揭示食欲素参与觅药行为表达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线索.
作者:白云静;黄砚北;魏楚光;彭永华;李勇辉;隋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展开听力障碍儿童到成人的视觉注意发展研究,考察听力障碍是否会引起注意机制的改变.方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排除智力障碍,将受试分成两组:听力障碍组(10~12岁儿童11名、14~16岁青少年15名、成人15名)和听力正常组(10~12岁儿童12名、14~16岁青少年16名、成人15名),采用DMDX系统呈现实验材料,并记录受试完成视觉注意任务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10~12岁儿童受试的反应时长于14~16岁青少年受试和成人受试[(925.2±277.2)vs(784.7±240.4),(764.2±197.2);均P<0.05];组内变量线索的有效性主效应显著,被试对有效线索提示的反应快于无效线索的反应[(762.8±164.0)vs(849.1±238.6),P<0.001].结论:听力障碍改变了个体的视觉注意技能,但是听力障碍受试和听力正常受试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方面表现一样,听力障碍并没有影响到个体的注意机制的发展.
作者:张兴利;王克南;张兴顺;施建农;周琛;李华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人类常见的先天畸形,已有研究表明孕早期心理应激与子代CHD发生有关[1].本文探讨孕早期心理状况与胎儿CHD的关系,为预防CHD提供依据.
作者:付楚慧;罗家有;姚宽保;胡茹珊;杜其云;刘智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焦虑情绪与术后疼痛、术后恢复的关系.方法: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行腰椎间盘手术的54例患者的焦虑情绪,以≥8分判为有焦虑情绪;用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病情恢复情况.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焦虑组和非焦虑组的差异情况.结果:54例患者中有25例有焦虑;睡眠情况、对手术的认知程度、手术费用的承受能力与焦虑水平相关(OR=0.495,0.657,1.485).在术后6小时、2天、5天时,焦虑组的疼痛得分高于非焦虑组的疼痛得分[(9.0±4.1)vs.(6.0±3.4),(12.5±4.2)vs.(10.0±3.5),(4.5±1.6 )vs.(2.5±1.2);均P<0.05].焦虑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非焦虑组患者[(12.5±2.3)d vs.(9.7±2.1)d,P=0.008],排尿困难发生率高于非焦虑组患者(32% vs.17%,P=0.006).腰腿疼在术后第2天、第5天、1个月时焦虑组评分高于非焦虑组[(14.0±3.7)vs.(11.5±3.5),(9.5±4.2)vs.(6.5±3.3),(7.0±4.3)vs.(4.5±2.8);P<0.05].结论:术前焦虑情绪影响术后刀口疼痛,术前焦虑与术后恢复有关.
作者:刘中浩;王其艳;邢德国;刘丰韬;武士清;宫明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概述影响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诊断分类系统主要有3个,分别是中国的CCMD-3、美国的DSM-IV及WHO的ICD-10(V).本文统计了<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2007年发表的有关心境障碍的论文中所使用的分类诊断系统(见表1).
作者:刘铁榜;杨海晨;沈其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适用情况司法精神病鉴定作为精神医学的亚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医学要件与法学要件的相互结合.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被鉴定人的能力鉴定,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嫌疑人实施行为时有无精神异常,及行为与精神异常的关系.医学要件需要确认嫌疑人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是何种精神障碍.
作者:邱昌建;罗宇鹏;张波;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六版>中,精神障碍被首次纳入.在1975年颁布ICD-9后,WHO着手开始ICD-10的筹备工作.
作者:于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ICD-10(V))的两个版本(临床用版本和科研用版本)自1992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在业内被逐渐认识和接受,但是使用的程度和范围总体上看不如<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现就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精神病学教学和培训中使用ICD-10(V)的有关情况进行初步调查.
作者:唐宏宇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