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生工作倦怠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临床实习1年以上的80名硕士,40名博士(学生组)进行测查(男生52人,女生68人).同时选取有5~10年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临床医生102名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各50%).结果:①在临床医学研究生中,有39.3%的被访者有一定的情绪衰竭,20.8%的被访者存在情感疏远方面的问题,52.1%的被访者缺乏工作成就感.②医学研究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如,总分(30.68±5.70)vs.(36.71±4.84),P<0.001],女生的个人成就感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34.21±7.41)VS.(21.23±5.21),(7.92±0.66)VS.(6.11±1.67);均P<0.001].③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均呈弱相关(r=-0.26~0.15,P<0.05).结论: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实习中存在工作倦怠的问题,并且与社会支持有相关性.
作者:李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矿工工作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矿工倦怠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井工煤矿一线矿工568名,用自编矿工工作倦怠、工作要求-资源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的矿工倦怠的JD-R模型中工作要求对矿工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9、0.55、0.70);工作资源对生理疲乏、情感耗竭有预测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43)且为模型中有中介的调节变量;社会支持对情感耗竭、疏离工作维度有预测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31、-0.37)且为模型中有调节的中介变量.结论:针对矿工特性提出的矿工倦怠JD-R模型对矿工倦怠成因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可以为矿工倦怠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乃文;王晓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从文献引证角度透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以下简称该刊)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特点.方法: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2000-2005年载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该刊2000-2005年被CMCI收录载文1669篇,被CMCI来源期刊引用1057篇,占发文总数的63.3%.被引用次数共4649次,其中单篇平均被引4.39次;被引作者群的地域分布于30个省市,其中北京被引1357次(占29.2%),湖南被引425次(占9.2%),广东被引414次(占8.9%),在心理卫生学研究领域中居于前列.有503种期刊引用该刊,自引率9.8%.结论:该刊所载文献质量较高,发文能够反映心理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者:刘丽娟;张卫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国产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21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接受国产利培酮片或进口利培酮片治疗,每组均为107例,平均剂量分别为3.9 mg/d和3.7 mg/d,观察疗程为8周.于入组时(基线)、治疗后第2、4、6、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S)进行疗效评估.于治疗前和试验结束时,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血生化指标、心电图和体质量改变等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国产利培酮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6%,进口利培酮组为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的研1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以及PANSS总分均显著下降(P<0.01),并且每个访视点PANSS减分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利培酮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牛率为40%,进口利培酮组为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体质量均有显著增加(P均<0.01).第8周末国产利培酮组TESS总分低于进口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产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进口利培酮相当,安全性良好.
作者:杨甫德;陈松;王向群;张新波;李鸣;周建初;刘哲宁;王华阳;高树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方法:采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问卷、Beck抑郁问卷和Zung氏抑郁自评问卷测评27名青少年抑郁症、38名抑郁情绪青少年及健康对照组74名青少年,比较3组青少年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得分上的差异,并做抑郁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相关分析.结果:(1)抑郁症组和抑郁情绪组的行为抑制系统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组[(14.6±2.4),(14.5±1.5)vs.(13.3±1.5);P<0.001],而行为激活系统的奖赏反应和驱力得分均低于无抑郁组[奖赏反应:(11.7 ±1.7)、(12.4±1.7)VS.(12.7±2.0),(10.1±1.8)、(10.3±1.9)VS.(11.2±1.9);P<0.05或0.01];(2)抑郁症组抑郁得分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呈不同程度的相关(r=-0.26-0.84,P<0.05或0.01).结论:行为激活系统功能降低、行为抑制系统功能增强可能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彦章;景璐石;米沙;张燕;李小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心理学工作者神圣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专业人员在开展心理援助及其相关工作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触动和思考.对受灾民众提供心理援助已达成共识,除此之外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医护人员以及各种类型的志愿者等所有参与紧急求援的人员也成为亟需心理支持的重要群体.
作者:安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青少年问题行为一直受到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等领域的普遍关注,各个学科都提供了旨在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不同干预策略,试图引导青少年向着积极的行为发展.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很多干预研究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改善效果.
作者:陈斌斌;明玉君;刘俊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焦虑和抑郁都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虽然二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不同,但是又有共性,临床上常常很难将二者割裂开来.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Post-stroke comorbid anxiet),and depreession,PSCAD)往往比单纯抑郁或单纯焦虑更常见[1],对个体的影响更大.本文在北京大的二级医院海淀医院进行了PSCAD的现状调查.
作者:刘永珍;于逢春;尹静;朱健;张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特发性震颤与帕金森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异同,以及特发性震颤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特征.方法:对32例特发性震颤与122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对2组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抑郁严重程度进行评定,并比较2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在HAMD量表单个项目中病例分布的差异.结果:特发性震颤组患者HAMD平均评分为(10.1±7.2)分,帕金森病组患者HAMD平均评分为(10.5±6.8)分,(P>0.05);特发性震颤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3.8%,帕金森病患者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8.4%,(P>0.05);两组患者在HAMD量表各单个项目中病例分布均相似(P>0.05).结论: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状不仅发生率接近而且临床表现也类似,特发性震颤患者伴发抑郁症状较常见,临床医生应提高认识.
作者:李在望;胡伟;潘邓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代谢型谷氨酸受体-3(mGluR3)基因多态性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入院一周内评估36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上述患者mGlu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274622和rs6465084的基因型;并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性别患者上述两多态性位点及其联合作用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rs274622和rs6465084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携带rs274622罕见基因型CC者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和兴奋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均高于常见基因型TT携带者[(46.80±13.03)VS.(32.92±7.65),(20.00±5.15)vs.(12.35±5.26),(6.60±2.16)vs.(3.99±1.72);均P<0.05];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携带rs274622罕见基因型CC者抑郁因子分高于常见基因型TT携带者[(8.00±3.61)vs.(4.93±2.27),P<0.05];相对于TT_AA基因型组合,女性患者的抑郁因子分在CC_GG基因型组合中存在显著的统计学联合作用(CC_GG:12.00±1.00,TT_AA:5.02±2.35,β=6.96).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mGluR3基因遗传多态性可能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部分临床症状关联.
作者:潘成英;岳伟华;卢天兰;王磊;孙伟;党卫民;陈大方;张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安县京安小区、什邡红白镇两个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2685人中,随机抽取820名社区居民登记人口学背景、受灾状况,并使用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进行评估,依据DSM-Ⅳ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结果:在完成的820份调查评估资料中,785份PCL-C和PSSS问卷有效.男女比例为1:1.41;平均年龄(43±18)岁;26.0%患有躯体疾病,28.4%有地震前饮酒习惯,23.6%有震后饮酒行为.不同年龄居民PSSS总分及2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SD的临床检出率为12.4%(97/785),女性PTSD发生率高于男性(15.3%vs.8.3%,P=0.003),地震中有曾被掩埋经历者PTSD发生率高于无被掩埋经历者(26.3%vs.11.6%,P=0.018),有丧亲者的PTSD发生率高于无丧亲者(18.7%vs.11.1%,P=0.015).以PTSD诊断是否成立为因变量,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70,95%CI:1.274~3.365)、有曾被掩埋经历者(OR=2.806,95%CI:1.249~6.306)、亲人丧失(OR=1.537,95%CI:1.087~2.173)及PSSS评分偏低(OR=0.960,95%CI:0.941~0.979)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灾后社区重建过程中,临时安置点社区居民存在较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女性、有曾被掩埋经历、亲人丧失及个人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偏低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高锋;杨彦春;张强;张树森;邓红;朱燕;任正伽;兰科;刘传新;陶庆兰;王梅;刘善明;张倬秋;陈颖;李海民;耿婷;刘宇;张伟;孙学礼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地震中有无亲属遇难群体的人格、心身健康及应对方式差异,为有针对性展开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来自北川县、安县及曲县等重灾区的181名灾民,用修订的人格、应对方式及心身健康量表进行测查.结果:有亲属遇难者在合群、信任、乐观人格维度上得分均低于无亲属遇难者[(3.85±0.80)vs.(4.1l±0.55),(3.69±0.54)vs.(3.90±0.61),(3.15±0.76)vs.(3.59±0.69),均P<0.05];有亲属遇难者心身健康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无亲属遇难者(除自我效能维度外)[如抑郁:(3.18±1.01)vs.(2.49±0.95),P<0.05];有亲属遇难者在退避、自责及幻想上得分均高于无亲属遇难者[如退避:(3.36±0.92)vs(2.92±0.92),均P<0.05].回归分析表明,乐观、敏感人格特征和自责、退避、合理化、幻想应对方式与有亲属遇难者的心身健康相关(β=-0.30,0.14,0.33,0.17,0.23,0.20,均P<0.05);想象、乐观、自律、信任人格特征和退避、自责应对方式与无亲属遇难者的心身健康相关(β=0.27,-0.27,0.18,-0.16,0.39,0.22,均P<0.01).结论:有亲属遇难群体不良的人格特征变得更突出、心身更不健康,应对方式更消极,要重点干预.
作者:向燕辉;沃建中;邹高祥;沈莉;李二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一线救援官兵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并接受专业心理保障6周后,随机抽取206人(军龄<2年者54人,军龄>2年者152人),用创伤后应激症状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PCL)、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SCSQ)和简式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hort Scale,EPQ-R)进行调查.结果:PCL得分高于分界值的有4人,占1.94%;PCL得分与消极应付方式、EPQ的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48、0.67,P<0.01),与EPQ的E量表得分负相关(r=0.30,P<0.01);军龄<2年者的PCL总分及闯人性症状、回避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军龄>2年者[如总分(31.0 ±14.9)vs.(26.3±8.6),P<0.05].结论: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并接受专业心理保障6周后部队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较低;军龄<2年者及消极应付方式和神经质人格人群应是心理服务关注的重点对象.
作者:刘庆峰;郭小朝;苏芳;武国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ICD-10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应用情况与修改建议.
作者:陈彦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是目前国际上共同使用的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由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负责编订、推广和应用.ICD-10第五章精神与行为障碍(ICD-10(Ⅴ))分类出版后,在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得到较广泛应用.本文介绍ICD-10在我国精神卫生医疗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作者:邹义壮;肖春玲;韩素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本文介绍ICD-10中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3个诊断系统在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应用情况.
作者:李凌江;周建松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