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本科实习护生离职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国9所护理本科院校的682名本科实习护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指标为工作应激源、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人格、职业倦怠、总体健康、离职意愿和一般资料.结果:682名本科实习护理学生的离职意愿得分(2.22±0.48);进入离职意愿影响因素回归方程的是总体健康(β=-0.15)、工作倦怠(β=-0.14)、工作信心(β=-0.11)和工作满意度(β=-0.10);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应激源间接影响离职意愿(β=-0.11,0.21,0.14),工作倦怠(β=-0.13)、工作信心(β=-0.44)、总体健康(β=-0.11)除了直接影响离职意愿,还部分通过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愿起作用(β=-0.48).结论:工作满意度是离职意愿重要而核心的中介变量.可以通过提高本科实习护生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工作倦怠感,增强工作信心和提高总体健康水平来减少离职意愿的产生.
作者:彭晓玲;黄海珊;张静平;李丹琳;庞红;曹卫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期创伤对儿童的危害不仅能造成短期或直接的危害,而且对受害者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1].本文以北京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从北京市方便选取6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11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5份.其中男1370人,女1411人,4人未填;初中生1229人,高中生1549人,7人未填.
作者:安芹;贾晓明;李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阿立哌唑、利培酮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34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立哌唑组75例(15~25 mg/d)、利培酮组78例(3~5 mg/d)、氯氮平组81例(100~400 mg/d).3组均单一用药,可以适当合并苯二氮艹卓类改善睡眠.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第1、3、6个月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病情,并进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及体质量指数(BMI)和瘦素(Leptin)测定.结果:(1)3种药物改善精神症状的整体疗效相当,PANSS评定显效率阿立哌唑组57.1%、利培酮组57.9%、氯氮平组58.1%;(2)阿立哌唑组在治疗前后BMI、糖脂代谢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利培酮组在治疗的6个月时BMI和Leptin增高[如BMI(21.78±3.41)kg/m2 vs.(22.72±3.58)kg/m2,P<0.05];氯氮平组在治疗的第1、3、6个月,Leptin、BMI、FBG及血脂明显升高[如2 h PBG血糖在第1、3、6个月分别增加到(8.67±2.53)mmol/L,(9.39±2.37)mmol/L,(10.16±2.87)mmol/L];(3)阿立哌唑组的BMI、 2HPBG 、TCH 和Leptin得分均低于氯氮平组 [BMI:(22.43±4.39)kg/m2 vs.(24.24±6.06)kg/m2,2HPB:(7.02±1.34)mmol/L vs.(10.16±2.87)mmol/L,TCH:(4.12±1.04)mmol/L vs.(5.40±1.38)mmol/L,Leptin:(3.65±0.62)ng/mL vs.(5.53±0.71)ng/mL;均P<0.05].结论: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及体质量的不良影响大,其次是利培酮,阿立哌唑小.
作者:李轶琛;钟宝亮;马筠;龚传鹏;徐杨;周晓亮;张洁;李赋;宋晋;林培珺;刘燕林;刘伟;王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观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服用单剂量哌甲酯后其脑电α波的变化,及其用药后是否达到正常水平,探讨ADHD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所有ADHD儿童来自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正常儿童来自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附近学校,各110例.应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encephaloflutuographtechnology,ET) ,对符合DSM-Ⅳ中ADHD 诊断的患儿在服用哌甲酯前及服药后(10 mg)2 h 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用药后:主频明显变快[(8.97±0.94)Hz vs.(9.40±0.99)Hz ,P=0.000];各导联8 Hz优势几率明显下降[(27.08±13.04)%vs.(23.50±13.66)%,P<0.05];全脑10 Hz平均优势几率呈上升趋势[(28.83±14.90)% vs.(30.64±16.66)%,P=0.06];全脑11 Hz平均优势几率明显上升[(12.35±10.50)% vs.(13.90±12.73),P=0.047];全脑平均熵值(Qm)明显降低 [(0.72±0.11)vs.(0.69±0.12),P<0.001].(2)用药后,主频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 [(9.40±0.99)Hz vs.(9.67±0.92)Hz,P<0.001],8 Hz全脑平均优势几率仍高于健康对照 [(23.50±13.66)% vs.(18.19±12.27)%,P<0.001],10Hz各脑区平均优势几率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4±16.66)% vs.(34.24±17.13),P>0.05],总熵值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0.69±0.12)vs.(0.65±0.11),P<0.05].结论:通过观察ADHD患儿单次服用哌甲酯前后两种状态脑功能的变化,提示单剂量哌甲酯可使ADHD患儿脑电图趋向正常,可使其脑有序度提高、低功效状态改善.
作者:孙黎;王玉凤;何华;陈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喹硫平与舒必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质量、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等5家医院的173例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喹硫平组(90例)和舒必利组(83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周末采用副反应量表进行安全性评定并测量身高体质量,次日晨抽肘静脉血测空腹血糖和血脂值.结果:(1)喹硫平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体质量、血糖、血脂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舒必利组治疗后体质量、血糖、甘油三酯值均高于治疗前[(64.50±7.58) kg,(62.31±7.52)kg vs.(61.14±7.37)kg ;(4.59±0.39) mmol/L ,(4.52±0.30) mmol/L vs.(4.33±0.36)mmol/L;(1.50±0.87) mmol/L,(1.61±1.05)mmol/L vs.(0.97±0.51)mmol/L;P<0.05或0.01];(3)在治疗后第8周,舒必利组的体质量、血糖和甘油三酯值均高于喹硫平组[(61.41±7.48)kg vs.(64.50±7.58)kg,(4.24±0.30)mmol/L vs.(4.59±0.39)mmol/L,(1.08±0.79)mmol/L vs.(1.50±0.87)mmol/L;P<0.05或0.01].结论:喹硫平对脂代谢无明显影响,而舒必利对其有明显影响.
作者:唐茂芹;翟杰;黄劲松;王远玉;高新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与精神分裂症及临床症状的遗传关联.方法:应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设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4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51例正常对照者DISC1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分析PANSS因子分与DISC1多态性的关联.结果:DISC1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rs821597(等位基因A>G,χ2=6.009,P=0.014;基因型:χ2=6.505,P=0.039)和rs821616(等位基因A>T,χ2=7.063,P=0.008;基因型:χ2=6.928,P=0.031)均与精神分裂症显著关联.由上述2个SNPs组成的多个单体型均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如AT(χ2=7.065,P=0.008,OR=1.42,95%CI=1.10~1.83)和GA(χ2=6.009,P=0.014,OR=0.80,95%CI=0.68~0.96)].上述2个SNPs组成的风险单体型AT间PANSS量表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ISC1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显著关联,但与精神分裂症症状无关联.
作者:孙伟;闫俊;王力芳;曲梅;阮燕燕;卢天兰;岳伟华;张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失眠症与神经衰弱临床特点、病程、转归及两者的异同.方法:按CCMD-3标准,诊断为失眠症76例,神经衰弱78例分编入组,然后呈自然流动和生活状态,对两组患者进行6年追踪调查.结果:(1)失眠症、神经衰弱的临床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均常以主诉失眠而求诊,女性多于男性,平均患病年龄33~37岁,均与诱因密切相关,情绪特征均为烦恼、紧张、易激惹,过半数服用催眠镇静药,预后好.2/3~3/4病程在2年以内.(2)失眠症几乎以主诉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入睡困难较神经衰弱更为明显(P<0.05),其他症状很少.而神经衰弱的除失眠主诉外,易衰弱、易兴奋、躯体不适及主诉多梦均明显多见于失眠症(P<0.01).(3)失眠症组、神经衰弱组实际随访到52例、56例,6年后分别有33例失眠症(63.5%)、41例(73.2%)神经衰弱保持原诊断,两组共终诊断失眠症37例、神经衰弱48例.两组分别有19例、15例诊断更改,其中失眠症与神经衰弱的诊断互为更改为常见,更改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依次为抑郁症、焦虑症、其他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等.结论:失眠症与神经衰弱临床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容易误诊,但仍可区分为2种不同的疾病或亚型.区别要点为:失眠症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很少,而神经衰弱除有主诉失眠外,易衰弱、易兴奋、躯体不适症状明显多于失眠症.
作者:兰胜作;廖波;彭志勇;万纯;黄美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评估新研发的右旋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是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共入组225例,试验组113例,对照组112例,分别睡前服用固定剂量的右旋佐匹克隆(3 mg)或阳性对照药佐匹克隆(7.5 mg),连续治疗2周.用睡眠障碍量表(Sleep Dysfunction Rating Scale,SDRS)评估失眠严重程度,以减分率作为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根据生命体征、躯体检查、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查、不良事件报告评价安全性.结果:右旋佐匹克隆组平均SDRS减分率为 60.0%,佐匹克隆组为62.5%(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各为29.41%和26.27%,严重程度为轻至中度,其中以口苦感为为常见,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右旋佐匹克隆短期治疗失眠症有效,安全性良好.
作者:张卫华;王雪芹;付艺;杜波;李乐华;骆晓林;杨克勤;王洪源;张鸿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考察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培训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培训动机量表、职业压力量表、机构对专业工作的检查评估方式量表,对来自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391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培训动机和影响因素及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调查.对培训动机在性别、年龄、专业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培训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我国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培训动机分为3类,即提高自我、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和工作需求;女性提高自我和解决自己心理问题动机得分高于男性[(7.9±1.8)vs.(7.2±2.0),(2.5±1.2)vs.(2.1±1.1),均P=0.001];培训动机在专业、从业取向、有无证书、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专职与兼职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有证书者3类动机得分均高于无证书者:(7.8±0.1)vs.(7.3±0.1),(2.4±0.1)vs.(2.1±0.1),(7.3±0.1)vs.(6.6±0.1),均P=0.001].职业压力、机构的评估方式、培训次数等因素对培训动机有预测作用(β=0.100~0.177).结论:心理健康从业者提高业务水平和提高自我的动机高,参加培训的主流是积极的.从业者的培训动机水平因性别、专业学历、取向等因素而不同,并受职业压力、机构的评估方式和参与培训次数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陈红;王泉川;钱铭怡;梁毅;黄希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渐进性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 患者失眠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合并失眠的MHD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和干预2、4、6、8、10、12周(干预结束)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共98例患者(干预组51例,对照组47例)完成试验.干预后,干预组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附加因子分,和PSQ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如,SCL-90总分(1.94±0.50)vs.(2.29±0.31);PSQI量表总分(12.63±2.27)vs.(16.40±2.16);均P<0.01].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能有效改善MH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
作者:侯永梅;胡佩诚;梁燕萍;莫湛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piracetam ,Pir)对癫痫儿童的认知功能以及对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丙戊酸钠(valproate,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02年10月-2007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神经专科就诊的癫痫患儿,根据发作类型分为全面性发作组、部分性发作组,分别给予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终完成临床观察的52例癫痫儿童,其中全面性发作组为24例,部分性发作组为28例,于AEDs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以及Pir添加治疗后9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和AEDs的血药浓度监测.CBZ、VPA血药浓度测定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评患儿认知功能.健康对照组23例,选自福州市中小学的健康学龄儿童,仅进行1次上述评估.结果:对照组儿童智商(IQ)高于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98.3±10.8)vs.(74.5±11.3),(81.5±12.0), P<0.01];抗癫痫治疗前,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P300潜伏期(P300PL)均长于对照组 [(379.6±39.1) ms ,(371.3±31.2) ms vs.(313.5±27.6) ms,P<0.01],而波幅(P300Amp)低于对照组[(5.1±1.2) μv,(5.8±1.4) μv vs.(8.2±1.8) μv,P<0.01].AEDs治疗3个月后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P300PL逐渐缩短,P300Amp逐渐增高趋势,其中全面性发作儿童P300PL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9.6±39.1) ms vs.(357.4±27.3) ms,P<0.01)];加用Pir 9个月后全面性发作儿童和部分性发作儿童P300PL分别缩短至(333.8±29.5) ms和(341.7±28.3) ms(均P<0.01),P300Amp增高至(6.7±1.5) μv和(6.4±1.7) μv(均P<0.01);加用Pir前后癫痫儿童血清CBZ、VPA浓度和IQ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r不影响CBZ、VPA代谢和AEDs血药浓度,但可减轻癫痫儿童认知功能损害,提高癫痫儿童的反应能力.
作者:王勇;胡君;林桂秀;殷晓荣;陈燕惠;陈达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索脑损伤对自我控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经典的自我延迟满足实验对癫痫幼儿和正常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受试包括来自大连市内医院记录在案的9名癫痫幼儿和来自大连市普通幼儿园的36名正常幼儿(年龄为4~5岁).结果:癫痫组幼儿的平均延迟时间短于正常组幼儿[(76±75) s vs.(591±308) s,P<0.001].在11种延迟策略由低到高的4种水平上,癫痫幼儿在水平Ⅱ寻求策略和水平Ⅲ自我分心、问题解决策略上得分均低于正常幼儿[(2.11±2.42)vs.(24.33±20.56),(2.11±2.62)vs.(12.69±11.79);均P<0.001].在水平Ⅱ上,癫痫幼儿寻求母亲和寻求目标得分均低于正常幼儿[(0.67±0.87)vs.(2.83±3.90),( 1.44±1.88)vs.(21.50±19.13);均P<0.01];在水平Ⅲ上,动作分散和静坐得分低于正常幼儿[(1.22±1.72)vs.(11.33±10.18);(0.22±0.67)vs.(2.56±4.91),均P<0.01].结论:癫痫引起的大脑损伤导致癫痫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正常同龄幼儿,癫痫幼儿带有明显的低自我控制倾向.
作者:金欣俐;杨丽珠;王江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以群体成员资格可以改变的流动儿童为对象,探讨其歧视归因倾向及对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从北京市4所公立学校和4所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298名流动儿童及287名城市儿童,采用歧视归因倾向测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个人控制感量表进行测查.结果:(1)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城市儿童[(2.57±0.98)vs.(2.44±1.03),P<0.01];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其努力归因、运气归因和其他归因得分[(2.57±0.98)vs.(2.17±0.69),(1.60±0.62)vs.(2.01±0.64),均P<0.05];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2.72±1.02)vs.(2.51±0.97),P<0.01],初中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小学流动儿童[五年级(2.44±1.00),六年级(2.46±1.03);初一(2.77±0.92),初二(2.69±0.92),均P<0.01];中、长期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短期流动儿童[(2.67±0.96),(2.64±0.99)vs.(2.47±0.98),P<0.01].(2)在短期流动儿童中,歧视归因主要通过个人控制感的中介间接地影响消极情感,中介效应为0.07.结论:流动儿童具有较高的歧视归因倾向,要注意歧视归因倾向对短期流动儿童的影响.
作者:刘霞;申继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唐山大地震30年后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唐山地震后30年选择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6个单位的全部地震孤儿共260例(孤儿组),同时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抽取曾经经历唐山地震的非孤儿241例作为对照组,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ession Scale,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进行施测.结果:孤儿组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分及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SAS标准分:(41.07±11.61)vs.(35.21±9.09),P<0.05]; 孤儿组EPQ的N量表分(EPQ-N)高于对照组[(47.65±11.41)vs.(44.92±9.46),P<0.05],E量表分(EPQ-E)低于对照组[(55.77±10.14)vs.(58.86±10.1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进入SCL-90总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和消极应对(β=0.454,0.094),进入SD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积极应对、受灾年龄、震后抑郁悲伤和客观支持(β=0.466,-0.173,0.148,0.119,-0.108),进入SA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震后紧张、社会支持总分、受灾年龄和震后出汗(β=0.461,0.171,-0.167,0.134,0.123).结论:震后30年地震孤儿心理健康水平仍低于对照组,个性倾向内向不稳定,神经质和受灾年龄对焦虑、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
作者:王丽萍;张本;姜涛;张顺;于振剑;王长奇;岳玲梅;苗丽玲;马文有;张凤阁;王思臣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