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的防御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1990年至2009年间13篇研究,共计15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防御方式问卷比较大学生在3种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得分上的性别差异.结果:不成熟防御方式d=-0.08,95%CI=-0.12~-0.04;成熟防御方式d=-0.01,95%CI=一0.05~-0.03;中间型防御方式d=-0.05,95%CI=-0.09~-0.01;掩饰因子d=0.07,95%CI=-0.02~0.15.结论:中国大学生的3种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徐守森;蔺秀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大学生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要求志愿参加测评的某师范类362名使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大学生,在5点量表上评定网络信息对其人际知觉和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①年龄、网名及个人说明为影响早期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4.39±1.94),(3.71±1.92),(3.67±1.97)]高于影响力低的血型、级别和业务[分别为(1.23±0.80),(1.40±0.95),(1.41±0.89),均P<0.01];②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及他人信息的真实性有较高的评估,在所有项目上自我表征真实率达到78.2%~97.2%,对他人信息真实度评价范围为2.05~2.91;③礼貌差、言语激烈怪异和聊天内容无聊为影响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33±0.72),(1.41±0.71),(1.50±0.80)]强于影响力弱的无见面机会、打字速度慢和聊天主动性差[分别为(4.47±0.94),(3.13±1.12),(2.32±1.05),均P<0.01].结论: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性是基于使用者对各类信息的选择、认可及推测的,它对未来网络人际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作者:朱海燕;宋志一;邓芸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ersonality Diagnosis Questionnaire-~(4+),PDQ-~(4+))从3227名二、三年级本科生中筛选出边缘型阳性者293例,用个性障碍晤谈手册第四版(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Ⅳ)半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筛选出BPD患者(得分>5分)31例.从PDQ-~(4+)划界分阴性的大学生中按年龄和性别比随机选取114例为对照组.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①在PDQ-~(4+)筛查中,总体的边缘型分量表分为(2.62±1.70);31例BPD患者中女18例,男13例,女性CTQ-SF不良环境因子得分高于男性[(13.63±4.54)vs.(9.83±1.95),P<0.01].②BPD组的CTQ-SF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情感虐待(2.11±0.77)vs.(1.66±0.49),P<0.01].结论: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童年期创伤经历,而且这种创伤经历存在性别差异.
作者:黄灿泽;宋东峰;栾融融;温雅;傅文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构建矿工工作倦怠、不安全心理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井工煤矿一线矿工1229名,用矿工工作倦怠、不安全心理及不安全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生理疲乏、情感耗竭和疏离工作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β=0.008、0.047、0.019);工作倦怠三维度正向影响麻痹心理和安全无奈感(β=0.031、0.203、0.374;0.206、0.374、0.472);情感耗竭和疏离工作正向影响临时心理和逆反心理(β=0.192、0.411;0.079、0.596);不安全心理四维度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β=0.092、0.023、0.093、0.097).结论:矿工工作倦怠不仅直接正向影响不安全行为,且主要通过不安全心理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不安全行为,为不安全行为干预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乃文;牛莉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6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合并喹硫平组(简称合用组,N=43)和单用舍曲林组(简称单用组,N=43),疗程8周.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A)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单用组有1例脱落而未纳入统计分析.在8周末,合用组的显效率高于单用组(72.1% vs.47.6%.P<0.05);两组治疗后Y-BOCS、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如,合用组Y-BOCS评分(11.74±4.50) vs.(25.00±5.19),P<0.001];两组治疗后合用组Y-BOCS、HAMA评分低于单用组[如,Y-BOCS评分合用组(11.74±4.50)vs.单用组(14.38±4.18),P<0.001].两组TESS评分在治疗后第2、4、6及8周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用组困倦和心率过速的发生率高于单用组(37.2% vs.4.8%;27.9% vs.4.8%,P<0.001或0.05),但多在2周内消失.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焦虑、头痛、便秘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舍曲林合并小剂量喹硫平治疗强迫症可提高疗效,安全性较好,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策略.
作者:仲崇丽;崔永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编制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并测试其信度和效度.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朝阳区8个社区的860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计算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及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①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评分者信度为0.92;②各条目与总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40~0.56之间;③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得到4个主要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8.14%,10个条目负荷量在0.60~0.91之间;④高风险病人(量表评分≥35分)中发生轻微滋事者多于低风险病人(11.38%vs1.09%,P<0.001).结论: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社区重性精神病人安全风险度评估的工具在社区中使用.
作者:李文咏;宋珺;梁毅宁;樊华;陈国澜;谢美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副反应.方法:25例伴顽固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分别给予10次1Hz rTMS真刺激和伪刺激治疗,治疗期间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不变.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临床症状,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等检查评估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5% vs.31%,P<0.05).未观察到明显副反应.结论:1 Hz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可能有效,且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任艳萍;周东丰;蔡焯基;黄青;卢苓;陈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农村社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行为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成都市新津县农村社区中5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犯罪行为及其临床症状、社会功能、治疗、照管等情况进行了14年(1994-2008年)的随访调查.调查工具包括精神现况检查第9版(Present State Examination,PSE-9)、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以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等.结果:在14年的随访调查中有489例患者(95.9%)完成了随访.随访患者终身犯罪行为的发生率为13.5%.犯罪行为在未婚(19.1%)、较年轻[平均年龄(41.2±16.6)岁]、发病年龄较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8.4±10.4)岁]中较常发生.随访资料中,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较差(16.6%)、缺乏监护照管人(28.6%)、无家可归(25.0%),及PANSS总分(68.7±28.7)和阳性(14.1±7.4)、阴性(19.3±10.2)分较高的患者中犯罪行为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犯罪行为在农村社区中较为常见,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制定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时,应考虑社区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犯罪行为及其危险因素(如患者的婚姻、家庭及监护照管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等).
作者:陈鹏宇;冉茂盛;廖志刚;毛文君;唐翠萍;胡世辉;张浪;乔聚耀;林福荣;陈刚;尹韡;马晓静;李斯干;陈丽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都市儿童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和共病情况.方法:采用量表填写和访谈同时进行的横断面研究方法.从成都市中小学校中随机抽取了5194名中小学生,应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精神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少年抑郁的总体患病率为1.2%.12岁以后女性的抑郁障碍患病率高于男性(2.56% vs.1.42%,P=0.040).6~8岁、9~11岁、12~14岁和15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0.10%、0.51%、1.56%和2.59%.40%的患者至少合并1种其他精神疾病.儿童少年抑郁与焦虑障碍和各种行为障碍共病率分别为29.1%和25.5%.结论:儿童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共病在儿童少年抑郁患者中较常见.
作者:张郭莺;杨彦春;黄颐;刘书君;孙学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1.5~3岁孤独症患者早期行为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天津市9个区县抽取1.5~3岁儿童8006名,采用儿童行为发育调查表进行筛查.用DSM-Ⅳ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对筛出的432名可疑孤独症儿童进行诊断并评估症状程度,用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分析其行为障碍特征.运用上述量表对21例已确诊的孤独症儿童、84名可疑阳性儿童、84名正常儿童的早期行为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孤独症儿童和可疑性儿童在语言能力异常、无食指指灯、无假扮游戏行为、不会正常玩玩具、孩子与人无目光接触等9个项目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如,无食指指灯,71.4%、54.8%vs.14.3%,P<0.05);孤独症儿童在对所指物品无注意、孩子与人无目光接触、语言能力异常、不能接受简单指令、不用语言表达需要5个项目检出率高于可疑阳性组(如,对所指物品无注意,38.1% vs.2.4%,P<0.05).ABC量表评定结果表明重度孤独症儿童(CARS总分≥36分)在感觉和躯体功能上得分均高于轻中度孤独症儿童[(8.00±3.30)vs.(5.15±2.58),(12.00±6.12) vs.(6.15±3.26);均P<0.05].结论:孤独症患儿在婴幼儿期即出现明显发育、行为障碍,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爱月;张欣;吕丛超;朱瑜;李义民;刘功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行为与认知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ADHD的儿童52名设为实验组,52名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0次后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Conners Parents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瑞文联合型测验(Combined Raven's Test,CR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进行测试,比较实验组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并将训练后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①实验组PSQ的品行障碍、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得分训练后均低于训练前[(0.60±0.34)vs.(0.68±0.35),(0.92±0.57)vs.(1.25±0.70),(0.82±0.29)vs.(1.08±0.44);均P<0.05];②实验组训练后的瑞文IQ值和WCST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得分均高于训练前[如,IQ值(105.37±22.76)vs.(97.37±24.15),P<0.001],而WCST错误应答数、选择错误率、第一分类数、持续错误百分数得分均低于训练前[如,错误应答数(39.40±22.22)vs.(46.60±23.44),P<0.001];③实验组训练后完成第一个分类应答数及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2.03±5.08)vs.(10.65±0.84),(50.75±18.35)vs.(39.95±15.34);均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能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异常行为,提高其认知水平,但临床症状缓解后部分执行功能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作者:杭荣华;刘新民;王瑞权;吴义高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精神障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推算,2020年全球精神和行为障碍占全部疾病负担的比例会由1990年的11%升至15%~([1]).
作者:李献云;王志青;费立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山东省≥18岁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山东省5个地级市的5个区和15个县的10个街道和30个乡镇,共计20个居委会和60个行政村,抽取≥18岁人群23987人,由精神科护士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筛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然后由精神科医生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对不同比例的高、中和低危人群进行调查,作出有无精神障碍及具体诊断.结果:完成调查22718人,调整后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近1个月)为19.48%(95%CI:17.48%~21.64%).各类精神障碍现患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境障碍(5.93%)、物质使用障碍(5.62%)、焦虑障碍(5.50%)、精神病性障碍(1.28%).男性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22.78%)高于女性(16.17%)(OR=1.53).城市居民精神障碍的现患率(18.88%)与农村(19.68%)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的精神障碍依次为酒精使用障碍(5.55%)、心境恶劣障碍(1.99%)、重性抑郁障碍(1.50%)和精神分裂症(1.12%).有精神障碍者中仅10.53%曾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但仅7.69%曾在精神科就诊.结论:精神卫生问题,特别是酒精使用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已成为山东省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张敬悬;卢传华;唐济生;邱慧敏;刘兰芬;王松波;王爱祯;张天亮;费立鹏;李献云;张韶东;江永华;赵长英;胡伯文;曹学义;张艳;高春霓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甘肃省天水市成年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甘肃省天水市≥18岁人群11359人为调查对象,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筛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3组,然后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对3组人群进行诊断检查.将计算出的患病率进行调整并推广至天水230万成年人口.结果:10249人完成调查,调整后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近1个月)为17.90%(95% CI为15.72%~20.32%);患病率前三位分别是酒精使用障碍(3.16%)、重性抑郁障碍(2.73%)和未特定焦虑障碍(2.67%).男性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为15.85%,女性为20.08%;农村为17.33%,城市为20.59%;男女、农村与城市之间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95% CI)分别为0.75(0.52~1.07)和0.81(0.57~1.15)],但酒精使用障碍男性的现患率高于女性(6.00% vs.0.14%,OR=45.59,95% CI:17.98~115.57),农村居民低于城市居民(2.43% vs.6.57%,OR=0.35,95% CI:0.15~0.85).在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中,功能损害程度为中等到严重者占37.10%,但仅8.58%的患者曾经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并且仅5.29%曾经就诊于精神科.结论:甘肃省天水市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高.酒精使用障碍和重性抑郁是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作者:丁志杰;王刚平;裴根祥;管让成;何蕊芳;费立鹏;李献云;张永录;汪东明;洪责子;杜鹤宇;白爱萍;李刚;王小全;魏长礼;李宏;王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青海省成年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青海省≥18岁人群12001人,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筛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然后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对不同比例的三组人群进行诊断检奁.将计算出的患病率调整并推广至青海省370万成年人口.结果:11178人完成了调查.调整后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近1个月)为18.04%,95%可信区间(95%CI)为15.99%~20.28%;患病率前三位的分别是酒精使用障碍(12.24%)、广泛性焦虑障碍(1.40%)和心境恶劣障碍(1.13%).男性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及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均明显高于女性[(27.92% vs.7.47%,23.39% vs.0.30%;OR(95%CI)=4.80(3.81~6.05),OR(95%CI)=100.22(35.07~286.38)];农村与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3% vs.17.08%,OR=1.09,95% CI:0.76~1.56).在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中,功能损害程度为中等到严重者占15.48%,但仅2.59%有精神障碍者曾经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仅0.94%曾在精神科就诊.结论:青海省酒精使用障碍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宋志强;杜欣柏;韩国玲;简冶拉;刘川;费立鹏;李献云;安海生;申柏岭;郑涛;刘兰香;阿怀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青岛市≥18岁人群各类精神障碍的现患率和分布特点,为制定全市精神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青岛市≥18岁居民4800人.首先由精神科护士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进行筛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然后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对不同比例的三组人群进行精神科检查.根据调查设计特征将计算出的患病率进行调整并推广至全市成年人口.结果:4776人完成调查.调整后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近1个月)为21.96%(95% CI为19.21%~24.99%).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为广泛性焦虑障碍(5.41%)、酒精使用障碍(5.33%)、重性抑郁障碍(3.43%)和心境恶劣障碍(2.72%).女性总的现患率略低于男性(OR=1.2,95% CI为1.1~1.3),男性酒精使用障碍现患率高于女性(OR=131.2,95% CI为72.6~237.2).农村与城市居民在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95% CI为0.6~2.3).在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中,仅6.46%曾经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但36.97%精神障碍对其影响程度为中等到严重.结论:青岛市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高,精神障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和实施全面的精神卫生规划并定期评估其效果.
作者:逄淑涛;王冠军;孔伶俐;张永东;孙波;殷松;李献云;费立鹏 刊期: 2010年第03期